教科版 三年级下册 《动物的一生》单元 6.蚕的一生 教学设计及反思
单元 《动物的一生》 课题 6.蚕的一生 课时 1
核心概念 8.生命的延续与进化
学习内容及要求 8.2 不同种类动物具有不同的生殖方式和发育过程 3~4年级 ④举例说出动物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1.知道蚕的生长发育需要适宜的温度、湿度、空气、食物以及生活空间。 2.理解蚕与所有动物一样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的过程。 3.知道蚕的一生可以分为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身体形态、行为表现各不相同。 科学思维 本节课是《动物的一生》单元的第六课,也是学生长期观察研究蚕之后的总结课。教材共分为四个板块展开。 聚焦板块将话题聚焦到“我们用到了哪些研究方法?”、“蚕的一生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意在引领学生回顾并整理养蚕这段时间的所得。这不仅是对知识的回顾和整理,也是对研究方法的回顾和整理通过蚕的一生,感受到生命的珍贵,保护动物的环境。 探究实践 1.基于观察记录,描述蚕一生经历的生命过程。 2.基于观察记录,用数学的方法统计蚕的不同阶段经历的时间以及蚕的一生。 态度责任 1.真实客观地陈述自己的观察结果。 2.愿意与人分享自己的成果,倾听并吸纳他人的观点。 3.体会到坚持长期观察并及时做好记录对于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了解蚕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
教学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掌握研究动物的一些基本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1.爱牛课件优化, 2.蚕各个时期的图片、统计蚕一生生长变化的表格
学生:学生自己的观察记录资料、学生活动手册、蚕的观察记录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上课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 好,我们开始上课了。大家坐好。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探索蚕宝宝的世界。 1.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
一、聚焦明确问题 聚焦(预设4分钟) [材料准备:PPT] 1.PPT出示问题。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养了将近2个月的蚕了,从蚕卵直至蚕蛾死亡,在养蚕的过程中,你们用了哪些方法对蚕进行研究呢? (预设:用视频、照片、图画、日记、记录表等各种形式记录了蚕的生长变化。)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总结蚕的一生所经历的过程。(板书课题:蚕的一生) 3.PPT出示问题及四个阶段蚕的图片。提问:蚕的一生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呢? 4.小结:根据每个阶段蚕的形态的不同,蚕的一生可以划分为卵、幼虫、蛹、成虫四个主要阶段。(成虫概念解释:昆虫个体发育过程中的性成熟阶段。生殖器官发育完成,有繁殖后代的能力。蚕蛾就是蚕的成虫。)(板书:卵、幼虫、蛹、成虫)
二、探索 探索(预设24分钟) [材料准备:PPT、学生自己的观察记录资料、学生活动手册、蚕的观察记录表] 探索一:召开一次展示交流会 1.PPT出示交流展示的图片。学生分组展示对蚕的观察记录资料。 2.结合各组展示的资料,教师进行及时点评和补充。(在此同时,教师也可收集蚕各个阶段的典型照片或图画,为探索二的活动作准备。) 3.PPT出示“不同阶段蚕的观察记录表”。全班各小组讨论、交流和整理资料,可根据“不同阶段蚕的观察记录表”准备汇报交流(建议基础好的班级可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记录表的填写)。 不同阶段蚕的观察记录表: 外形特征运动情况吃食情况时间(天)…蚕卵幼虫蚕蛹蚕蛾
注:“时间”这一列,小组内可填写一个时间范围。 4.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进行展示交流,并进行相互评价。(建议教师引领学生重点可关注几方面的问题:①能用简练的语言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②能基于自己的观察记录为自己的观点提供有效的证据;③不仅展示交流观察研究的结果,而且要展示交流观察研究的过程、饲养的方法、观察记录的方法及情感体验。) 5.小结: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观察记录了蚕一生中生长变化情况,掌握了研究动物的一些基本方法,同学们还可以用这种方法去研究其它的动物。 探索二:给蚕的生长变化图片排序 1.PPT出示书本上蚕的不同时期不同行为的图片(或可补充探索一中收集到蚕的典型照片或图画),提问:请同学说说这几张图片分别是蚕的什么时候或者这些蚕在做什么?(建议为了便于记录和描述,可先将这几幅图片进行编号) 2.全班交流,教师适时评价。 3.提问:根据同学们的养蚕经历,这几张图片的顺序应是如何的? 4.PPT出示学生活动手册。学生独立完成活动手册。 5.抽样展示,其他同学补充。 6.小结:和其它动物一样,蚕的一生也经历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的生命历程。请将这几张图片的序号填入到对应的表格中,体会蚕的生命历程。(板书: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 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
三、研讨拓展 研讨(预设10分钟) 研讨一:蚕的寿命 1.PPT出示蚕的寿命计算。算一算:蚕的一生大约是多长时间?(提醒:蚁蚕从蚕卵里破壳而出是蚕生命周期的开始;蚕蛾的死亡代表蚕生命的结束。) 2.提问:同学们对于蚕的一生有何看法呢?(教师适时进行“蚕短暂的一生”等德育教育。) 研讨二:画一画蚕的一生循环图 1.PPT出示蚕的四个主要阶段——卵、幼虫、蛹、成虫。提问:它们之间是怎样的关系?(补充板画箭头) 2.提问:如果条件适宜,新的蚕卵将会发生哪些变化?长此以往,又会发生什么现象? 3.小结: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生命过程只有通过这样的循环往复,大自然中的生物才得以不断地延续。 研讨三:蚕的生存条件 1.讨论:回顾我们的养蚕过程,蚕宝宝健康生长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我们是怎样满足它们的? 2.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记录资料进行回答,教师适时点评。(预设:温度、湿度、空气、食物、疾病等都会影响蚕的生长。) 3.提问:有些同学的蚕在中途死亡了,根据刚才总结的经验,你的蚕死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你打算明年如何解决? 4.小结:生命是坚强的,也是脆弱的。只有满足适宜的温度、湿度、新鲜干净的食物、充足的氧气等条件,蚕才能够健康的生长。说明生物的生存与大自然的环境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 拓展(预设2分钟) [材料准备:PPT] 1.PPT出示菜粉蝶和蜻蜓的生命周期图。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蚕的一生,老师还带来了其它昆虫的一生,通过比较,你发现了什么?(预设学生会有很多的发现,重点引导学生发现昆虫是否有蛹期以及幼虫与成虫形态结构上的差异) 2.小结:像蚕和菜粉蝶一样,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的生长发育称之为完全变态发育。像蜻蜓一样只经历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而且幼虫和成虫身体形态差异不大的生长发育称为不完全变态发育。 3.机动:指导完成设计的作业题。
四、练一练 一、选择题 1.蚕的一生从蚕卵中破壳而出开始到蚕蛾死亡,大约为( )。 A.20天 B.35天 C.56天 D.48天 2.饲养蚕的正确做法是( )。 A.把蚕放在封闭的盒子里饲养 B.喂新鲜的桑叶 C.在蚕的身上喷防蚊液,防止它被蚊子叮咬 D.用手抚摸蚕宝宝 3.蚕是靠( )来感知食物的 A.视觉 B.味觉 C.感觉 D.听觉 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蚕宝宝被蚕丝包裹起来,形成蚕茧,在蚕茧中生长阶段是( )。 A.蚕卵期 B.幼虫期 C.蚕蛹期 D.蚕蛾期 5.蚕丝制成的布叫( )。 A.棉布 B.丝绸 C.涤纶 D.麻布 二、判断题 6.蚕的一生一共要蜕皮5次( ) 7.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的动物就是昆虫。( ) 8.所有的动物一生中都要经历变态。( ) 9.蜘蛛的形态结构与蚕蛾是相似的。( ) 10.蚕吐丝结茧,将自己“关”在茧内,创造一个蜕变的安全环境,最终把茧咬破,从而“破茧成蝶”。( ) 参考答案 1.C 2.B 3.B 4.C 5.D 6.× 7.× 8.× 9.× 10.√
五、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
六、板书设计 蚕的一生 卵 蚕(幼虫) 蛹 蚕蛾(成虫)
七、课堂反思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学生长期观察研究蚕之后的总结课,既要让学生认识蚕一生的生命历程,也要学生对这段时间观察记录方法的梳理。本课有以下活动: 1.开展关于蚕的交流会 2.构建蚕生长发育过程的完整认识 3.明确蚕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条件 二、教学反思 活动1:开展关于蚕的交流会 1.这一活动主要是让学生分享养蚕以及长期观察研究蚕的所得,学生分享的资料来源主要是记录单。为了让学生有交流的话题,前段时间内要反复提醒学生完成观察记录单,不然学生养蚕了,但不去做记录。 2.活动中发现我们班大多孩子以表格形式完成观察记录,画图、照片、视频等记录方式比较少,形式有点单一,以后可以要求他们采用多种形式记录,内容会更加丰富。 活动2:构建蚕生长发育过程的完整认识 1.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大多知道蚕一生的生命历程,虽然知道,但多数学生表达不够清晰,需要老师引导说出蚕的生命历程:卵——幼虫——蛹——成虫。 2.将蚕的生长变化图片排序这一活动中,大多学生能很快的排序。活动前让学生理解每一张图的表示蚕的什么时候或者在做什么,学生排序会更轻松。这一活动如果有配套的图片,让学生动手排序,体验感应该更强,也能为认识蚕的生命历程做好铺垫。 3.学生认识了蚕的生命历程,关于蚕一生循环更容易理解,课上有一个孩子的蚁蚕就是之前的蚕蛾产的卵孵化出来的,更能理解生命循环的意义。 三、材料反馈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蚕的生命历程,这时再出示蚕一生的图片感觉有多余。可以提供蚕生长变化的图片让学生排序,这样活动更加充实。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 动物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