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的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莫泊桑及其小说创作的背景。
2.把握小说构思的奇妙,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理解小说通过对人物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描写等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4.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
5.掌握记叙文的记叙方法插叙,并分析其作用。
6.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7.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认知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环境描写的作用,插叙的作用,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朗读法、跳读法、赏析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有自己的亲人叔叔,在与叔叔相处的时候,与叔叔的情感会各有不同,有的亲近、有的疏远。今天我们一起走近莫泊桑笔下的“我的叔叔于勒”,看看他们一家子对于勒的情感是怎样的。
二、作家作品简介
(一)莫泊桑(1850-1893)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
(二)写作背景:《我的叔叔于勒》是当时的法国,小资产阶级贫困破产已成为普通的社会问题,一部分不甘心破产的小资产阶级成员纷纷踏上了漂洋过海的险途,企望在美洲、亚洲甚至非洲闯出一条大发横财的生路,梦想着有朝一日腰缠万贯荣归故里,本文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三、初读课文
(一)学生默读课文,掌握课文的大致内容,并疏通生字、词语。
1.拮据(jié jū) 栈桥(zhàn) 糟蹋(zāo tà)
别墅(shù) 褴褛(lán lǚ) 女婿(xù)
恭维(gōng) 阔绰(chùo) 煞白(shà)
撬开(qiào) 牡蛎(mǔ lì) 嘟囔(dū nang)
2.掌握重点词语,并释义。
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十拿九稳:比喻很有把握。
郑重其事:形容说话做事时态度非常严肃认真。
拮据: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阔绰:排场大,生活奢侈。
煞白;由于恐惧,愤怒或某种疫病等原因,面色极白,没有血色。
褴褛:(衣服)破烂。
(二)学生跳读课文,梳理文章的结构。
1.这篇小说是以什么为线索的?
明确: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明线,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态度变化。一条是暗线,于勒的命运变化。
2.按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给课文划分段落。
明确
开端:盼于勒(1-4);发展:赞于勒(5-19);
高潮:遇于勒(20-47);结局:躲于勒(48-49).
3.文章在组织结构时,为了衔接自然,内容完整,插叙了有关于勒的情况,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⑴.文中的插叙:第6-12自然段。⑵作用:A.补充交代了于勒去美洲前后的情况。B.揭示全家急切盼望于勒归来的原因,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C.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使结构更紧凑。D.有利于突出中心。
四、学生速读课文,赏析重点语句,探究人物形象。
(一)学生再读课文,看看文章主要写了哪些人物?是从哪此方面描写这些人物的?
明确
主要人物:菲利普夫妇、于勒、若瑟夫;描写方法:外态、神态、语言、动作、心理。
(二)文中对于勒的描写主要运用了外貌描写,请找出来,并说说其作用?
明确:第21自然段“一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用小刀一下撬开牡蛎…”运用了外貌描写,表现他生活的贫困,处境的艰难;第30自然段“他又老又脏,满脸皱纹…”再次外貌描写,表现了他历尽磨难、饱经沧桑、穷困潦倒,暗示“我”对他的关注和同情;第42自然段“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狼狈不堪”第三次外貌描写,表现了他穷困不堪,暗示他不幸的遭遇,渲染他的悲惨处境。
(三)因为于勒境况不同,他最亲的人菲利普夫妇对他的态度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请同学们认真朗读有关菲利普夫妇的描写。
明确:于勒经济状况的不同,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有不同的评价。(坏蛋、流氓、无赖、分文不值、全家的恐怖、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全家唯一的希望、好心的人、有办法的人、这个家伙、这个贼、讨饭的、这个流氓)
(四)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前后有这么大的差别,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钱,通过描述菲利普夫妇对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五)请同学们跳读对菲利普夫妇描写的句子,请找出来,属于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人物的什么性格特征?
1.母亲有点迟疑不决,她怕花钱…。(23段)
明确:语言描写,表现了母亲的小气、精明、虚伪。
2.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的脸色十分煞白……他低声对我母亲说:“……!”(25自然段)
明确:神态、动作、语言描写,表现菲利普认出于勒时的紧张、恐慌以致失魂落魄的心理状态。
3.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28自然段)
明确:神态、语言描写,表现她内心的恐慌。
4. 母亲回来了,我看出她在哆嗦,她很快地说:“……!”(31自然段)
明确:神态、语言描写,表现她证实了卖牡蛎的是于勒之后的慌乱、惊恐。
5.我的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他回到我母亲身旁,…神色张皇。母亲赶紧对他说:“……。”他坐在卡登上,结巴地说:“……”(34、35、36自然段)
明确:语言、神态描写,表现菲利普内心的恐慌、沮丧、绝望。
6. 母亲赶紧对他说:“你先坐下吧!别叫他们看出来。”母亲马上回答说:“应该把孩子们领开。……”(35、36)
明确:语言描写,表现了母亲的自私、冷酷、势利、精细。
7. 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38自然段)
明确: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了母亲泼辣强悍、自私势利、冷酷无情。
8.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46自然段)
明确: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了母亲势利、冷酷、唯利是图。
归纳总结:菲利普夫妇是怎样的人
明确:自私冷酷、爱慕虚荣、势利贪婪、金钱至上。
(六)与菲利普夫妇形成对比是文中“我”,那么我是怎样的一个人,结合文章的语句分析。
1.“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明确:心理描写,表现了我是一个有同情心,有正义感的人。
2.“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
明确:我纯真善良,与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冷酷形成对比。
五、本文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那么谁是本文的主人公?于勒、“我”、菲利普夫妇?
明确:判定作品的人物是不是主人公,关键看这一人物是否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
于勒是暗线。我是线索人物,是见证人。菲利普夫妇是明线,是主人公。小说是通过刻画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从而揭示了全文的主题思想。
六、请同学们再次跳读课文,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并品析其作用?
1.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明确:景物描写,烘托人物欢快的心情。
2.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明确: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与刚上船时的心情形成对比。
七、总结全文
1.课文运用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描写把人物刻画得生动形象,鲜明地揭示了人物性格。
2.采用了插叙的记叙方法,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有利于突出文章的中心。
3.文中多处设置悬念,使故事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八、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本文学习了对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请描写身边熟悉的老师、同学,通过多种描写方法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字数200个字左右的微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