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文言文阅读之
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考纲”解读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其一:“常见”:指《大纲》中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
其二:“在文中”:1、根据语言环境进行分析 2、常见用法(非词典用法)
题型设计
题型比较固定,最常见的题型是采用选择题的形式,采用比较的方式,就字形相同的虚词比较其意义和用法,而且往往选取文中例句与中学语文教材课文例句加点的虚词对比考查。
高考真题回顾
(2010年)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于是又请以所护兵驰前至隘而阵
拔剑切而啖之
B.武康为公令于军
不求闻达于诸侯
C.而所得禄赐,多散之亲党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D.惜乎朝廷无一忠臣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2011年)下列各组词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持节发仓粟以赈之
作《师说》以贻之
B.上贤而释之
令人有大功而击之
C.庄助复为请告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D.尊宠于群臣无二
以勇气闻于诸侯
(2012年)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卖所在学田以价输官
樊哙侧其盾以撞
B.且使陛下有拒谏之名
不出,火且尽
C.得珍宝如内藏之半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D.其返汝耕桑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文言虚词用法推断“七看”
杨敏玲
一、看语法结构
①先妣抚之甚厚(归有光《项脊轩志》)
②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庄子·秋水》)
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
④辍耕之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
“抚之”是动宾短语,“之”是动词“抚”的宾语,代词,代“妪”,可译为“她”。
“仲尼之闻”是偏正短语,“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师道之不传”是主谓短语,作“久矣”的主语,“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是结构助词,可不译。
“之垄上”是动补短语,“之”是动词,“去”“往”的意思,“垄上”是补充说明“之”的处所。因此“之”是一个实词,而不是虚词。
借助语法结构分析可以推断文言虚词的用法。
二、看对应位置
①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来兮辞》)
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
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东山》)
④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
“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
“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乘着的意思。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
“矣”和“思”处于对应位置,由“矣”是语气助词可推断“思”也是语气助词。
“乎”和“哉”处于对应位置,由“哉”是表感叹的语气助词,可推断“乎”与“哉”同义。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
三、看特殊标志
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王羲之《兰亭集序》)
②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苏洵《六国论》)
③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范仲淹《岳阳楼记》)
④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韩愈《师说》)
“夫”用在段首引发议论,是发语词,可不译。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若夫”“故夫”“且夫”“盖”等。
“至于”用在句首承接上文,表示另外再说一层意思,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至”“至若”“至如”等。
“嗟夫”用在段首抒发感叹,可译为“唉”。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噫”“呜呼”等。例
“是故”表事情的关联,可译为“因此”。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是以”“虽然”“然则”“盖”等。
文言文段与段、句与句衔接过渡,起承转合,常由一些虚词充当的标志性词语。这些词语多用来发议论、转话题、抒感叹、表关联等。根据标志性词语,可推断其用法。
四、看语气表达
有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可以根据语句所表达的语气来推断。
①其李将军之谓也(2002年全国卷)
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③吾其还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④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
以下四例中的“其”都是语气副词,但所表达的语气各不相同,因而用法也不同。
“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
“其”表选择,“是”……“还是”;。
“其”表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
表命令语气,可译为“一定”。
五、看具体语境
①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
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
③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④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伏焉”即“伏在那里”。
语境是交代写文章得目的是等待那些考察民情得人能够看到这篇文章。由此可推断“焉”是代词,代文章。“得焉”即“能够看到它”。
“焉”用在疑问句中,表示责备得语气,由此可推断“焉”是疑问代词,可译为“何、哪里”。
“焉”用在陈述的语境里,是语气助词。
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用法就必须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
有些文章虚词的用法,可以通过删除或替换的方法来推断。删除或替换虚词后句意表达不受影响的一般是连词。
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俅以幸臣躐跻显位
②得全首领以没
③扈从以行
④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
A、①和④相同,②和③相同
B、①和④相同,②和③不同
C、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
此题还可以通过“替换法”解答。把四句中的“以”用“而”来替换,例①④句意表达受到影响,例②③两句意表达不受影响,据此可推断例①④“以”是介词,例②③“以”是连词。
六、看删换变化
解答此题,先要确定“以”得词性,然后作具体分析。可采用“删除法”,删除“以”字,例①④句意表达受到影响,例②③句意表达则不受影响,由此可推断例①④“以”是介词,例②③“以”是连词。再作具体分析,例①“以”表凭借某种身份,例④“以”表动作行为所用得工具,两者的意义不相同。例②③“以”都是用在状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两者的意义完全相同,
由此得知正确答案是C。
七、看句式特点
有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可以借助句式来推断。
①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
③何以战(《左传·曹刿论战》)
④竖子不足与谋(司马迁《鸿门宴》)
⑤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蒲松龄《促织》)
要准确把握以下句中带点的虚词的用法,可根据句式特点进行推断。
是介宾短语后首句,“于南亩之农夫”介宾短语,“于”是介词“比”的意思。
是定语后置句,“”“石”是中心语,“铿然有声者”是定语,“之”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是宾语前置句,“何以”即“以何”,“以”是介词“凭借”的意思。
是省略句式,“与”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与(之)”是介宾短语,“与”是介词“和、跟”的意思。
是被动句,“为”表被动,是介词“被”的意思。
解答虚词题的思路:
检索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辨认课内语句的出处和意义、用法
放回原文,结合较宽的语境加以代入、确认
提醒:
熟记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是解题的前提,
了解课文出处并理解正确是成功的关键。
07年新课程高考语文考纲规定掌握的文言虚词:
而、何、乎、于、乃、其、
且、若、所、为、焉、也、
以、因、则、者、之、与。
高考“大纲”规定应掌握的
18个文言虚词
18个虚词口诀
于(与)焉何其若
因为所以则而且
乃之乎者也
谐音:
语嫣何其弱
因为所以则而且
乃之乎者也
而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剑阁峥嵘而崔嵬。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所不在也。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某所,而母立于兹。/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俄而百千人大呼
既而得其尸于井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寻而、既而、已而、俄而、继而】等,表示时间短暂。译为“不久、一会儿”
【而已】在句末表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
何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却看妻子愁何在。
其间旦暮闻何物 ?/然则何时而乐耶?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徐公何能及君也?/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①哙曰:今日之事何如?
②无何,宰以卓异闻。
③何以战?/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何如】怎么样,怎样
【无何】不久,没多久。
【何以】拿什么、凭什么
乎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沛公不先破关,公岂敢入乎?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乃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今君乃亡赵走燕/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家祭无忘告乃翁。
是芋视乃友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其
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则或咎其欲出者。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其一犬坐于前。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其皆出于此乎?
其孰能讥之乎?/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若是,孰能御之?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北风其凉,雨雪其雰
且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犹且从师而问焉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若属皆且为所虏。/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若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关山度若飞。/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天若有情天亦老
诸将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至若春和景明
所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从弟子女十人所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杳不知其所之也。
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是吾剑之所从坠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为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为之,则难者亦易矣/霓为衣兮风为马/孰为汝多知乎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公为我献之/为击破沛公军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犹且从师而问焉。
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
则将焉用彼相矣?/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或师焉,或否焉/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以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以勇气闻于诸侯 。
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以八月十三斩于市。/奉宣室以何年?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吾以捕蛇独存。
余船以次俱进。/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忽魂悸以魄动。
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作《师说》以贻之
木欣欣以向荣/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以啮人,无御之者。/骥一日千里,车轻也;以重载,则不能数里。
生以辱,不如死以荣。/戎众以无义。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②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①是以肠一日而九廻。《报任安书》
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以为】认为是,把……当作(看作)。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因
蒙故业,因遗策。
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
我欲因之梦吴越。/因击沛公于坐。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以无厚入有间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伍胥乃因公子光以求见吴王。
于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而耻学于师。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业精于勤、荒于嬉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良曰:“长于臣。”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于是余有叹焉。/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与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微斯人,吾谁与归?/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今由与求也
与人刃我,宁自刃。/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无乃尔是过与?
之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
夫子欲之/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之二虫又何知。
其翼若垂天之云/交戟之士欲止不内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何厌之有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填然鼓之/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顷之,持一象笏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