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 六年级下册4.6生命体中的化学变化(表格式)教案(含课堂练习和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2017秋) 六年级下册4.6生命体中的化学变化(表格式)教案(含课堂练习和反思)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2-02 18:30: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科版 六年级下册 《物质的变化》单元 6.生命体中的化学变化 教学设计及反思
单元 《物质的变化》 课题 6.生命体中的化学变化 课时 1
核心 概念 2.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
学习内容及要求 2.3 物质变化的特征 5~6年级 ⑤知道有些物质发生了变化,如纸燃烧、铁生锈等,构成物体的物质也发生了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人体的成长过程从食物中获得能量和营养。食物被人体消化吸收的过程是缓慢的,这个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 科学思维 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 探究实践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 态度责任 化学变化影响着人类生活。
教学 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认识到生命体内每时每刻都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这些化学变化维系着我们的生命。
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能基于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推测食物在各消化器官中的变化。
教学 准备 教师:1.爱牛课件优化 2.身高纸尺 二年级保存的“时间胶囊”。
学生: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上课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 好,我们开始上课了。我们将要继续探索生命体中化学变化。 1.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
一、聚焦 1.师:同学们,这一段时间我们主要研究的都是物质之间的化学变化,上一节课我们还研究了地球家园中的化学变化,知道了煤的形成和植物的光合作用也是化学变化,那么在动物和人类的体内,每时每刻又发生着怎样的变化呢? 2.师: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生命体中的化学变化。
二、探索 (一)我们身体的变化 1.师:我们在二年级时制作的“时间胶囊”也到了该开启的时候,请同学们组内展示并说一说我们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展示交流) 2.班级交流,统计分析我们从婴儿长大成现在的样子,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教师板书) 预设:长高了,变胖了,手脚变大,力气变大等。 3.思考:我们的身体为什么能够发生这些变化? 预设:我们每天都在吃东西,从食物中获得营养和能量。 (二)来自食物的能量和营养 1.教师演示燃烧干燥粉条的实验,明确食物具有能量。 食物具有能量,一些干燥的食物能够被点燃,说明食物蕴含着大量的能量,并且能够以燃烧的形式释放出来。 2.过渡:食物被我们吃进体内后,并不是像燃烧那么简单地释放出能量,而是需要经历更复杂、更平稳的化学变化,才能转化为身体所需的能量。 3.师:以老师课前让你们去感受的食用米饭为例,推测米饭在身体里发生了什么变化。 4.学生小组合作,判断食物在各个消化器官经历了什么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5.全班研讨。 问:米饭在口腔中是不是只发生了物理变化? 生:不是,也有化学变化。 师:你为什么这么说?有什么理由。(引导学生回忆刚吃米饭时和反复咀嚼米饭后的不同感受) 预设:刚吃米饭时,没有味道,反复咀嚼米饭,米饭有了甜味。 6.米饭在口腔中的化学变化模拟实验。(播放微课) 学生分组实验。 7.小结:食物在人体中的消化也是一种更复杂的化学变化,最终成为人体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我们身体的生长也是一种化学变化,把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转化成身体的一部分。 (三)情绪也与化学变化有关 1.师:老师发现同学们实验的过程非常投入,看到实验现象的时候特别兴奋,不禁有一个疑问,人的情绪是不是与化学变化有关呢? 2.在学生表述的基础上,教师提供多巴胺、内啡肽等化学物质的相关资料或视频,帮助学生认识情绪也与化学变化有关。 通过探究食物在各个消化器官中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引领学生思考,在这个过程中究竟有没有新物质产生?生活中有没有例子可以成为自己推测的证据。在逐步分析、比较、推测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认识食物消化过程中的化学变化,并进一步产生探究事实真相的欲望。通过米饭在口腔中的变化模拟实验,用直观的证据证明口腔中也发生着化学变化,深化学生认知。
三、研讨 1.交流研讨:你还知道我们的身体中发生着哪些化学变化? 预设:呼吸、产生汗液、细胞产生、灭亡等。 2.交流研讨:有些时候,我们会看到药物和食物中毒的例子,药物和食物中毒与化学变化有关吗? 教师提供资料,学生阅读。
四、研讨拓展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人体内的诸多变化都和化学变化有关,人体、植物、动物等生命体的生长变化都和化学变化息息相关。
五、练一练 一、选择题 1.下列人体活动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长高 B.分泌引起情绪变化的物质 C.铅笔断了 D.呼吸 2.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鲜榨果汁 B.植物光合作用 C.灯泡碎了 D.采下叶子 3.食物进入人体,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下列过程中,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食物在口腔中被牙齿嚼碎 B.食物在胃肠中被消化 C.食物中的营养被小肠吸收 D.食物和唾液发生反应 4.下列生命体中的变化,不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A.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B.树被大风吹倒 C.小朋友长高 D.蜡烛燃烧 5.以下身体中发生的变化,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指甲剪短 B.身体长高 C.体重增加 D.情绪变化 二、判断题 1.我们每天吃的食物,进入我们的体内,要经过许许多多的化学变化,才能变成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 2.情绪的产生与化学变化有关,如多巴胺、内啡肽就是影响情绪的化学物质。( ) 3.食物中毒与我们身体中发生着的化学变化有关。( ) 4.煤就是亿万年前储存起来的太阳能。( ) 5.酒精与白糖混合起来,可以制成二氧化碳。( ) 参考答案: 1.C 2.B 3.A 4.B 5.A 1.√ 2.√ 3.√ 4.√ 5.×
六、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
七、板书设计 6 生命体中的化学变化 人体 食物 生长发育 (食物的能量) (人体的能量) 植物 动物
八、课堂反思
一、教材分析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生命体,人体内的器官相互协调,共同完成生命体的繁殖、生长发育、新陈代谢、遗传变异以及对刺激产生反应等生命现象。生命体时刻都发生着化学变化,这些化学变化维系着我们的生命。 本节课有三个学习任务: 1.分析自己身体的变化。 2.鉴别食物中的营养,判断食物中是否有能量。 3.简单研究人的情绪产生。 上图是本课教材中的第一幅图。本节课的课题是《生命体中的化学变化》,然而两面的教材内容中只有上图和聚焦环节提到了动植物,其余内容都是关于人体内的化学变化。所以,课题改为《人体中的化学变化》可否? 关于上图的用处,我想可以从学生熟悉的植物的生长变化作导入。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进行着化学变化,来提供植物生长的养分。我们自己的成长是不是也与化学变化有关呢?” 上图为教材探索2 的内容。如何证明食物中具有能量?教材中说可以点燃干燥的食物,食物中蕴含的能量以燃烧的形式释放出来。鉴于这句话,我设计了一个演示实验:燃烧意大利面。 意大利面比较硬而且燃烧较缓慢,这是我选择它的原因。 教科书用对话气泡框的文字解释了淀粉在唾液淀粉酶作用下发生化学变化产生了糖,所以反复咀嚼米饭或馒头能感觉到甜味,帮助学生认识我们身体的生长也是一种化学变化,这种化学变化把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转化成我们身体的一部分。唾液和淀粉发生了什么样的化学变化呢?让我们做个实验观察一下。 学生实验器材:干净的白米饭和勺子(学生自备)、碘酒、滴管、三个塑料小碗 实验方法: 改变的条件:1号米饭不咀嚼,2号米饭咀嚼10下,3号米饭咀嚼20下。 不变的条件:往每个小碗中的米饭滴加7滴碘酒(滴数自由设置但不可太多,太多会影响颜色);2号和3号米饭为一勺(如下图)。 实验现象如上图,能看出没有咀嚼过的1号颜色最深,2号颜色次之,3号比2号稍浅但不明显。 所以,我修改了实验,将3号改为咀嚼成糊状,如下图。 修改后实验现象如上图,3号颜色明显比2号浅了。反思:建议将3号米饭咀嚼成糊状,这样实验效果更加明显。 实验原理分析:米饭富含淀粉,淀粉遇碘酒会呈现蓝紫色。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因此在咀嚼米饭的过程中会感觉到甜味。米饭被咀嚼后淀粉含量变少,滴碘酒颜色就变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