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2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学习文章的对比手法的运用,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并理解作者借胡杨林来倾诉痛惜之情的思想感情。
【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内容及过程】
课时1
一、导入新课。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的罗布泊,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昔日的罗布泊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的生命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成了神秘的无人区。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
展示图片:《神秘的罗布泊》。
二、检查预习。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萧瑟(sè) 和煦(xù) 干涸(hé) 吞噬(shì) 荡漾(yàng)
裸索(luǒ) 戈(gē)壁 无垠(yín) 边缘(yuán) 娱乐(yú)
(二)解释下列词语。
边缘:沿边的部分。无限:辽阔无边。
萧瑟:①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②形容冷落,凄凉。
和煦:温暖,多指阳光、风等。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吞噬:蚕食、并吞。
裸露:没有东西遮盖。
戈壁滩:蒙古或新疆人称沙漠地区,这种地区尽是沙子和石块,地面缺水,植物稀少。
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也说桑田沧海。
(三)把握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3):罗布泊的位置、神秘事件和现状。
第二部分(4~14):罗布泊的历史。
第一层(4~9):罗布泊令人向往的神话般的过去。
第二层(10~14):罗布泊令人痛心的迅速消亡的过程。
第三部分(15~25):罗布泊的现状。
第一层(15~20):罗布泊的消亡使其周围原有植被成为直接受害者。
第二层(21~25):罗布泊目前荒凉恐怖的景象。
第四部分(26~28):类似的悲剧还在上演,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号召。
三、粗读课文,深入把握内容。
◎ 要比较具体地把握课文内容,可以做一份内容提要,就下面几个问题画出要点:
①今日罗布泊是怎样的一个地方?(关键词是“沙漠”“神秘”。 )
②过去罗布泊是怎样的一个地方?(关键词是“绿洲”“仙湖”。 )
③罗布泊为什么会消亡?(关键词是“改道”“四盲”。 )
④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关键词是“青海湖”“月牙泉”。 )
全文充满了痛惜之情,为罗布泊生态环境的破坏而痛惜,为人们的盲目性造成的悲剧而痛惜。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是课文的基本理念。课文又涉及西部大开发战略问题,用历史的教训,说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
展示图片:昔日的罗布泊 今日的罗布泊
板书设计
罗布泊,消失的仙湖
广阔、美丽
充满生机
昔日罗布泊 牛马成群 生命绿洲
绿树环绕
河流清澈
塔里木河人为改道 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
下游干旱缺水 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
胡杨林成片死亡
今日罗布“干” 寸草不生 死寂的荒漠,令人恐怖
不见飞鸟
爱护环境 忧患意识
【教学反思】
课时2
四、讨论、探究文章课文内容。
(一) 思考讨论:在文中划出阐述罗布泊消逝的主要原因的句子。
学生讨论后,评价明确:
问题主要出在近30年时间里。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立方米。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
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以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恶化,草木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迅速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消失了。
※ 教师小结:① 罗布泊消逝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一是20世纪20年代塔里木河曾经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二是人们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致使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
②造成这些悲剧发生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人们不懂得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头脑里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 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1、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的最后三段。(要求读出感情)
2、组织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1)青海湖、月牙泉正在上演怎样的悲剧 (训练复述能力)
(2)作者引用了具体资料,告诉人们同样的悲剧仍在继续,呼吁人类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引导学生把资料整理出来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直接表达作者忧患意识的句子。
学生讨论交流,进一步明确作者充满了忧患意识。
※ 教师小结:我们从中应吸取哪些教训?
(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发展经济同时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三)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告诫人们不能只图眼前的利益,不顾长远利益,要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对罗布泊消失的痛惜之情。作者强烈呼吁:拯救生态环境。)
(四) 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
学生讨论:本文有着强烈的震撼力量,请想想作者是用怎样的方法来打动读者的?请找出来。
学生讨论后,评价明确:①对比、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②引用具体确凿的数据。
③直抒胸臆。
例如:对比手法的运用:
过去的罗布泊:“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它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现在的罗布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树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敞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五、探究活动。
(一)探究提问: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后,评价明确:
1、我与罗布泊同龄,共百岁。
2、我的成长史就是罗布泊的坎坷史。
3、从出生~20岁(从斯文·赫定发现仙湖,想象要丰富、拟人化、有情调。)
从20岁~60岁(扣两次改道、“四盲”危害,重点讲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
从60岁~100岁(扣我的少年、青年时代的美好记忆,寻找回来的世界,思念、牵挂、魂牵梦绕的故乡山水。展开联想,恳求上苍再赐我一百年,前一百年罗布泊养育了我,后一百年,我要回报罗布泊。)
(二)拓展学习。
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和月牙泉濒临干涸的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 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的恶化。
六、总结新课。
这篇课文是从一篇报告文学中节选下来的。罗布泊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还曾经是一片美丽的仙湖,但现在却成了令人恐怖的沙漠,吞噬了无数的生命。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状况 作者通过翔实的数据说明,人对自然贪婪和盲目的索取是造成这一悲剧主要原因。课文最后,作者发出了拯救生态环境的呼吁。
课文全篇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为罗布泊生态之恶化而痛苦,为人们索取之盲目而痛惜。为了表达这种感情,作者运用了各种表现手法,一是拿罗布泊过去的繁华与现在的破败对比;二是运用拟人手法,以事物自身的诉说引起人内心的震动,如“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一句所描写的罗布泊的惨状,实在让人痛心疾首;三是运用资料客观说明。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完成练习册中相关内容。
【教学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镜泊湖的黄昏
熊召政
⑴黄昏有时是一个错误。譬如观飞瀑,黯淡的光线使你无法领略飞腾的气势;譬如草原上的故友重逢,天不假以阳光,无法纵马驰骋,只好入室把盏,醉里挑灯看剑了。但有时,黄昏又是一个不可复制的美丽。譬如暮霭降临时,桂子树下情人的相拥;譬如泛舟,泛舟在山环水曲的湖上。
⑵如今我正在湖上,在镜泊湖的游船中,倚着舷窗,看夕阳在波浪中书写活泼的禅机。
⑶说到禅机,似乎有些突兀,但我如此表述,绝非心血来潮。说它之前,让我们还是先来追寻一下镜泊湖的历史吧。
⑷用地质学家的说法,镜泊湖属于高山堰塞湖,海拔高度世界第二,仅比瑞士的日内瓦湖低了 25米 。所谓堰塞,就是被堵塞的河道。镜泊湖乃牡丹江故道,造物主却赶着青山打了一个滚,牡丹江被截断,只好改道而走。于是,一个美丽的高山湖泊,留在了长白山支脉张广才岭的腹部。
⑸张广才岭并非以某位汉人的姓氏命名,它是满语,读“遮根采良”,意为吉祥如意。镜泊湖在历史上亦有多个称谓。汉朝时,它叫湄沱河;唐高宗时,改称阿卜湖;唐玄宗时,又名呼汗海。明代称镜泊湖,清代称毕尔腾湖。这满语的毕尔腾,仍然是“水平如镜”的意思。辛亥革命后,复改为镜泊湖,沿用至今。
⑹既是牡丹江故道,镜泊湖便不像洱海、洪湖、太湖那样一片浩瀚,泛舟湖心,有横无际涯的感觉。它虽然有 90公里 的水域,但仍然曲折如河道,唯其曲折,我们才能见到别致的生动。
⑺下湖时,已经五点多钟,枕着山脊的夕阳,已经不再炽烈,你可以用肉眼去细细观察它,看它像太极图一样散发的光晕。这最好的生命的蛋白质,在饲养着那一双旋转不息的阴阳鱼。被阴阳鱼啄剩的光粒,散散地洒落湖中,它们飘荡着,浮漾着,像金箔打造的浮萍。
⑻游船入湖深深,船头向东,切开的是渐渐凝集的暮色。两岸的青山,将葱茏投入湖中,孵化出翡翠般的大宁静。而船尾,那金箔般的浮萍,却是穷追不舍。船头的翡翠,船尾的金箔,在夕阳中穷极变幻。不知为何,这情景让我想起阮籍的诗句:“朝为媚少年,夕暮成丑老。”我不明白,放逸与纵酒的阮步兵,为何心境如此苍凉。中唐的李商隐吟咏“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虽然含蓄一点,也是过分地感伤。这两位诗人,均生存于中国的禅宗诞生之前,尚不能借助禅家参透生命。
⑼美的东西,大多转瞬即逝。把握生命之内的东西,才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就像我此刻站在船尾,眺望夕阳由猩红变成淡红时,我才真切地感到,生命的每一种境界,都是无法替代的历程。它既有色彩,也有温度;既是灿烂,也是淡泊。就像这镜泊湖,成为河道时,它流得欢畅;堰塞成湖,它仍然逍遥。
⑽不知不觉,三分之二的夕阳,已经沉入了山脊。剩下的半弯,似乎激情更为充沛;投放到水中的光晕,金灿灿的更为明亮。船尾的排浪中,水花更为璀璨。这最后的辉煌实在太美了。我突然想到应该拍下一帧照片,于是揿下快门……
⑾刹那间,夕阳完全沉没,湖上的金光也骤然收尽。我捡拾刚才拍摄的湖波,取景框中的画面一出来,我不免大吃一惊。潋滟的金波中,有一尊完整的弥勒佛,正冲着我微笑。
(选自《新民晚报》 2007年10月30日 )
12.黄昏是一种美丽,镜泊湖的黄昏更是充满着美丽。但文章开篇却从“黄昏有时是一种错误”说起,从表达技巧上看,这是怎样一种表达技巧?(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镜泊湖是怎样形成的?跟其它湖泊比较,它最明显的特征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游览黄昏中的镜泊湖,看到了“别致的生动”。第8段中哪一句最能体现了这种“别致的生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读第8、9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朝为媚少年,夕暮成丑老”句流露出阮籍对黄昏是怎样的态度?(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句流露出李商隐怎样的情感?(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阮籍和李商隐均未参透生命的禅机,本文作者参透的禅机是什么内容?(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选出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错误的一项。( )(2分)
A.文章第一段强调黄昏是一个“不可复制的美丽”,自然而然地引出本文的写作对象。
B.文章引用阮籍和李商隐诗句的目的,是为他们不能参透生命而感到惋惜。
C.文章按时间顺序描写镜泊湖的黄昏,为读者呈现了一幅水上黄昏的优美画卷。
D.文章不仅写景,还让读者感受到一种积极而又超然、宽广的胸怀。
12.欲扬先抑(先抑后扬)(反衬、铺垫)(2分)
13.青山打滚堵塞牡丹江河道,形成的高山堰塞湖。(2分)曲折如河道(2分)
14.船头的翡翠,船尾的金箔,在夕阳中穷极变幻。(2分)
15.(1)流露出对黄昏的一种厌恶(排斥、不喜欢)(2分)
(2)承认黄昏虽美却已接近尾声,流露出的是一种无奈和惋惜。(2分)
(3)生命的每一种境界,都是无法替代的历程。(2分)因此我们只要抱着积极心态,就能享受生命的每一历程。(2分)就像这镜泊湖,成为河道时,它流得欢畅;堰塞成湖,它仍然逍遥。(1分)
16. B(3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30张PPT)
21世纪教育网系列精品教学课件
实验中学名师精品
罗布泊,消失的仙湖
吴 岗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学习文章的对比手法的运用,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并理解作者借胡杨林来倾诉痛惜之情的思想感情。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的罗布泊,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昔日的罗布泊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的生命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成了神秘的无人区。
西 北 地 区 地 图
◎
◎1949年,从重庆飞往迪化(乌鲁木齐)的一架飞机,在鄯善县上空失踪。1958年却在罗布泊东部发现了它,机上人员全部死亡,令人不解的是,飞机本来是西北方向飞行,为什么突然改变航线飞向正南
◎1950年,解放军剿匪部队一名警卫员失踪,事隔30余年后,地质队竟在远离出事地点百余公里的罗布泊南岸红柳沟中发现了他的遗体。
◎1980年6月17日,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在罗布泊考察时失踪,国家出动了飞机、军队、警犬,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地毯式搜索,却一无所获。
◎1995年夏,米兰农场职工3人乘一辆北京吉普车去罗布泊探宝而失踪。后来的探险家在距楼兰17公里出发现了其中2人的尸体,死因不明,另一人下落不明,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他们的汽车完好无损,水、汽油都非常充足。
◎1996年6月,中国探险家余纯顺在罗布泊徒步孤身探险中失踪。当直升飞机发现他的尸体时,法医鉴定已死亡5天,既不是自杀也不是他杀,身强力壮的他到底是因何而死呢?
注意下列斜体字的注音
萧瑟 和煦 干涸
sè xù hé
吞噬 荡漾 裸索
shì yàng luǒ
戈壁 无垠 边缘 娱乐
gē yín yuán yú
注意下列词语的意思
边缘:
沿边的部分。无限:辽阔无边。
萧瑟:
①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②形容冷落,凄凉。
和煦: 干涸:
温暖,多指阳光、风等。 (河道、池塘)没有水了。
吞噬: 裸露:
蚕食、并吞。 没有东西遮盖。
戈壁滩:
蒙古或新疆人称沙漠地区,这种地区尽是沙子和石块,地面缺水,植物稀少。
沧海桑田:
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也说桑田沧海。
听读课文,把握内容
◎第一部分(1~3):罗布泊的位置、神秘事件和现状。
◎第二部分(4~14):罗布泊的历史。
第一层(4~9):罗布泊令人向往的神话般的过去。
第二层(10~14):罗布泊令人痛心的迅速消亡的过程。
◎第三部分(15~25):罗布泊的现状。
第一层(15~20):罗布泊的消亡使其周围原有植被成为直接受害者。
第二层(21~25):罗布泊目前荒凉恐怖的景象。
◎第四部分(26~28):类似的悲剧还在上演,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号召。
粗读课文,深入把握内容。
◎ 默读课文,就下面几个问题画出要点:
①今日罗布泊是怎样的一个地方?
②过去罗布泊是怎样的一个地方?
③罗布泊为什么会消亡?
④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
①关键词是“沙漠”“神秘”。 ②关键词是“绿洲”“仙湖”。
③关键词是“改道”“四盲”。 ④关键词是“青海湖”“月牙泉”。
◎小结:全文充满了痛惜之情,为罗布泊生态环境的破坏而痛惜,为人们的盲目性造成的悲剧而痛惜。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是课文的基本理念。课文又涉及西部大开发战略问题,用历史的教训,说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
牛马成群 绿林环绕
牛羊欢歌
水丰鱼美
收获了满船的哈密瓜
昔日的罗布泊
林边牧歌
草木丰茂
水如明镜
蓝天白云
昔日的罗布泊
昔日的罗布泊
充满生机 广阔美丽
环境怡人 生命绿洲
枯木哭泣
寸草不生
白骨尸骸
凝固的生命
最后的泉眼
余辉中的昔日河床
现在的罗布“干”
冤死的胡杨
←←向苍天
倾诉不平
罗布泊湖心由于湖水干枯,形成十分坚硬的盐缄。车辆根本无法在上面行走。→→
◎1996年6月,中国探险家余纯顺在罗布泊徒步孤身探险中失踪。当直升飞机发现他的尸体时,法医鉴定已死亡5天,既不是自杀也不是他杀,身强力壮的他到底是因何而死呢? →
←1980年6月17日,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在罗布泊考察时失踪,国家出动了飞机、军队、警犬,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地毯式搜索,却一无所获。
现在的罗布“干”
寸草不生 不见飞鸟 令人恐怖 死寂的荒漠
罗布泊,消失的仙湖
昔日罗布泊
广阔、美丽
充满生机
牛马成群
绿树环绕
河流清澈
生命绿洲
塔里木河人为改道
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
下游干旱缺水
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
今日罗布“干”
胡杨林成片死亡
寸草不生
不见飞鸟
死寂的荒漠,令人恐怖
爱护环境 忧患意识
讨论、探究文章课文内容
◎思考讨论:在文中划出阐述罗布泊消逝的主要原因的句子。
※问题主要出在近30年时间里。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立方米。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以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恶化,草木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迅速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消失了。
一是20世纪20年代塔里木河曾经人为
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二是人们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致使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
※造成这些悲剧发生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人们不懂得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头脑里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最后三段。
2、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①青海湖、月牙泉正在上演怎样的悲剧
②作者引用了具体资料,告诉人们同样的悲剧仍在继续,呼吁人类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请同学们把资料整理出来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请同学们在文中划出直接表达作者忧患意识的句子。
讨论、探究文章课文内容
青海湖
月牙泉
月牙泉
青海湖
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发展经济同时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告诫人们不能只图眼前的利益,不顾长远利益,要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对罗布泊消失的痛惜之情。作者强烈呼吁:拯救生态环境。
让我们明天的地球母亲更美好!
◎本文有着强烈的震撼力量,请想想作者是用怎样的方法来打动读者的?
①对比、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
②引用具体确凿的数据。
③直抒胸臆
例如:对比手法的运用:
昔日的罗布泊:“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它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现在的罗布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树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敞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探究活动
①假如你是一位见证罗布泊变迁的老人,你将怎样向人们诉说罗布泊的百年沧桑?
② 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和月牙泉濒临干涸的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 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的恶化。
提示:
(1) “我”与罗布泊同龄,共百岁。
(2)“ 我”的成长就是罗布泊的坎坷史。
(3) 从出生-20岁(从斯文.赫发现仙湖,想像要丰富,拟人化,有情调。)
(4)从20岁-60岁(扣两次改道,“四盲”危害,重点讲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
(5)从60岁-100岁(扣我的少年,青年时代的美好回忆,思念,牵挂故乡的山水。展开联想,恳求上苍再赐我一百年,前一百年罗布泊养育了我,后一百年,我要回报罗布泊。)
※这篇课文是从一篇报告文学中节选下来的。罗布泊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还曾经是一片美丽的仙湖,但现在却成了令人恐怖的沙漠,吞噬了无数的生命。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状况 作者通过翔实的数据说明,人对自然贪婪和盲目的索取是造成这一悲剧主要原因。课文最后,作者发出了拯救生态环境的呼吁。
※课文全篇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为罗布泊生态之恶化而痛苦,为人们索取之盲目而痛惜。为了表达这种感情,作者运用了各种表现手法,一是拿罗布泊过去的繁华与现在的破败对比;二是运用拟人手法,以事物自身的诉说引起人内心的震动,如“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一句所描写的罗布泊的惨状,实在让人痛心疾首;三是运用资料客观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