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1 社戏
——鲁迅
第 1 课 时
“社”,“礻表示祭祀,“土”是土地神。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叫“社”。
按照我国民间的习俗,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
在绍兴地区,后来发展为以演戏的形式祭祀,这时候演的戏就称为“社戏”。通常演出于庙台或野台,也有把戏台搭在河水里的,观众岸上、船上都可以看戏。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1918年5月15日发表《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
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 ;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且介亭杂文》等。
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小说与诗歌、散文、戏剧并成为“四大文学体裁”。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地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人物:动作、神态、心理、外貌、语言描写等。
情节: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归 省( ) 行 辈( )
惮 ( ) 絮 叨( )
怠 慢( ) 撺 掇( )
凫 水( ) 潺 ( )
歌 吹( ) 蕴 藻( )
家 眷( ) 皎 洁( )
漂 渺( ) 纠 葛( )
xǐng
dàn
dài
fú
chuī
juàn
piāo miǎo
háng
xù dao
cuān duo
chán
yùn zǎo
jiǎo
jiū gé
1平桥概况(随母归省)
2伙伴游玩(乡间生活)
3无船出行(戏前风波)
4月夜行船
5赵庄看戏(船头看戏)
6停船吃豆(月夜归航)
7深夜返回(偷豆煮豆)
8再谈吃豆(戏后余波)
全文一共写了几件事?请用四字词语进行概括。
对于这些事件,哪些着墨较多,哪些一笔带过?
作者为什么要详写社戏前后的波折、夜航去看戏途中和戏后归航偷豆等情节?
这属于看社戏全过程的内容;
波折中反映了“我”对看戏的渴望,反映了亲人、朋友对“我”的关心、帮助,表现出平桥村于“我”确实是一片“乐土”;
为写看戏做铺垫,使课文内容曲折而充满生活的情趣。
略写部分是否多余?可以删掉吗?
内容上交代看社戏的时间、地点、人物;是中心事件的机缘和环境。
结构上为下文和小伙伴去赵庄看戏做铺垫;吸引读者领略看戏部分;与结尾句遥相呼应。
情感上表达对平桥村的热爱、怀念。
第 2 课 时
文中“我”看社戏的感受如何?戏好不好看?
“戏”
不好看
想看铁头先生翻筋斗,结果没翻
想看蛇精和跳老虎,也没看到
老旦总是坐着唱
伙伴们喃喃地骂,有的打起呵欠
文中“我”看社戏的感受如何?戏好不好看?
a“我有些疲倦了。”直接点出“疲倦”,写得清楚明白。
b“只觉得戏子的脸都渐渐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没有什么高低。” 写“我”的幻觉。
c “然而老旦终于出台了”“那老旦当初还只是踱来踱去的唱,后来竟在中间的一把交椅上坐下了”“只见那老旦将手一抬,我以为就要站起来了,不料他却又慢慢的放下在原地方,仍旧唱。”
这段文字老旦的出场表演带来的心理的微妙变化,妙在“虚词”。“然而”和“终于”,“只是”和“竟”,“却”和“仍旧”。这些虚词不着一个“倦”字,却间接将“倦”态写得妙趣横生!
“疲倦”
着墨不多,戏并不吸引人
平桥村里的人中,你最喜欢谁?他(她)的哪些言行让你喜欢?试着用下面的句式表达出来。
我喜欢( )的( ),我从( )里读到了( )。
例:我喜欢(慈爱)的(外祖母)。我从(“外祖母很气恼,怪家里人不早定”,“外祖母也终于察觉了,并且说我应当不高兴”)里感受到(外祖母对我的疼爱、理解)。
我喜欢(宽厚)的(八公公)。我从(他借船给我们,还有不计较我们用了船上的柴火和油盐)里感受到(八公公的大方)。
我喜欢(朴实热情)的(六一公公)。我从(他对“我”认可都好吃,很感激;他没有去责备孩子们偷豆,只是觉得踩坏了很可惜;他夸奖我“将来一定中状元”等),读到了(六一公公憨厚的心怀,开朗的性格)。
我喜欢(做事能干)的(阿发),我从(他仔细查看六一公公的豆子后邀请我们去偷他家更大的豆子)里读到了(阿发的无私和淳朴)。
我喜欢(热心)的(桂生),我从(他帮“我”买豆浆,没买到后打算去舀水给我喝)里读到了(桂生的细心周到)。
大人群体
a 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
b 他们也都从父母那里得了减少工作的许可。
c 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
d 即使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而他们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
村人们勤劳、热情、淳朴。
孩子群体
a 和我一同玩的是许多小朋友……伴我来游戏。
b 其次是一同去放牛……却全都嘲笑起来了。
c 看过戏的少年们也都聚拢过来了,高高兴兴的来讲戏……
d 他们都叹息而且表示同情。
e 大家跳下船,双喜……阿发……年幼的……较大的……有说笑的,有嚷的……
f 年纪小的几个……大的……大家才又振作精神的笑着看。
小伙伴们淳朴热情、善良友好。
两个群体的共性:
淳朴热情、善良友好。
第 3 课 时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真的是豆好吃,戏好看吗?
豆本身是很普通的豆,戏也是让“我”昏昏欲睡的戏,但文章最后却说是“好豆”“好戏”,你怎么理解?
文章结尾所写得“好豆”“好戏”不是好在“豆”和“戏”,而是在_________________。
“吃豆”“看戏”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童真童趣,人情温暖,伙伴们的善良淳朴和那特有的农村风光。
独特的自然风光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分别从嗅觉、触觉、视觉来写两岸的景色和月色,表达去看戏的愉快心情。
比喻、拟人。以动写静。写出船行之快,表现出“我”想看社戏的急切心情。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从听觉的角度写自己被音乐陶醉时的心情。“沉静”写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下。“自失”和“弥散”则生动地表现了“我”的陶醉。
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
比喻。表现了月色下戏台的美妙和“我”心情的愉悦。
“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写午夜归航,有声有色:孩子们归心似箭,所以“激水声更其响亮了”,茫茫黑夜,“白鱼”蹿行;船头水响,渔夫喝彩。这样一幅声色俱佳的夜归图神奇浪漫,侧面突出了孩子们驾船本领的高超和“我”归航时的喜悦、满足的心情。“大白鱼”的想象特别神奇,从儿童的视角着眼,给人以童话般的美感,有很浓的浪漫色彩。是看戏归来的一大亮点!
——江南水乡的独特风景。
作者从色彩、气味、声响、想象等多方面描绘了江南水乡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归航弄潮、途中偷豆等精彩的场景,豆麦的碧绿,连山的淡黑,月色的朦胧,横笛的悠扬宛转,潺潺的河水,豆麦水草的清香,白色航船的迅捷,红霞笼罩、如同仙山楼阁般的戏台……这一切多角度、全方位的表现出新鲜独特的水乡风情,让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这些精彩的场面,充满江南水乡的灵秀,成为使这篇文章具有永久魅力的因素之一。
独特的自然风光
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的。大家都赞成……
(桂生)
“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阿发)
“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
“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双喜在船头上忽而大声的说。
(双喜)
看戏没有航船,是双喜想的主意;母亲担心时,是双喜打的包票;偷豆煮豆的活动,是双喜的主意;偷了豆,还记得要销毁痕迹;回答六一公公的问话时,故意岔开话题,说惊扰了他的虾……这是一个聪明、机敏、善解人意、细致周到的孩子头。……偷我们家的吧,我们家的大得多呢……大家对这句话应该记忆犹新。在平桥村钓的虾都归“我”吃,这是一群热情好客,憨厚无私的乡村少年。偷豆煮豆体现出小伙伴们协作能力强,办事能力强的特点。会凫水,把船划得像一条大白鱼在浪花中飞蹿,更是体现小伙伴们的敏捷、干练。
——乡下玩伴的活泼可爱
和“迅哥儿”一起玩耍的孩子
故事所体现的社会环境
第二天,我向午才起来,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下午仍然去钓虾。
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他于是打着楫子过去了。
——偏僻乡村淳朴的民风
一个“极偏僻”“临河”的小村庄,“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写出了小村庄的闭塞与落后,却更多地保留了自然、美好的风土人情。这,正是“我”所向往的“乐土”。只有在这里,“我”才能“得到优待”,才能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村民们因为“我”的到来,特地“许可”自己的孩子“减少工作”,“伴我来游戏”,热情好客,而且他们不拘礼教,风尚淳朴,人与人之间关系和睦融洽。
特别是六一公公对于孩子们偷他的豆,只是责备“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这是应该的”,他并不是吝啬的人;后来他又亲自送豆,表现了他热情好客的性格。“我”夸了他一句,“竟非常感激起来”,体现了他的老实厚道的农民本色。
故事所体现的社会环境
“戏前—戏中—戏后”的情节
——看戏过程的精彩纷呈
朋友们都去了,“我”没有航船前往看戏,老少家人都气恼焦急;然而双喜一下子就想出来办法。担心不安全时,发现孩子们都是游泳的好手。这是写出去看戏前的波折,构成了曲折生动情节,并且为去看戏作好铺垫。看戏途中的波折:一是把途中的“松柏林”误认为赵庄,一是误把“渔火”误认为戏台上的灯火,焦虑的心情由此可见一斑。然而无比向往的赵庄社戏,却在伙伴们的喃喃骂声和瞌睡声中渐渐隐去。乘兴而来,看来就要败兴而归了,可是归航的弄潮和偷豆煮豆等情节又把故事推向新的高潮,本以为六一公公来兴师问罪,不料是来送豆子的,并且对“我”大加夸赞……美不在结果,而在过程的享受。你看,这精彩纷呈的情节,一波三折,峰回路转,高潮迭起,这何尝不是一场大戏?
江南水乡的独特风景
乡下玩伴的活泼可爱
偏僻乡村的淳朴民风
看戏过程的精彩纷呈
好
人好
景美
风淳
事趣
一场普普通通的社戏,作者却将过程写得潮起潮落,跌宕起伏;一把平平常常的罗汉豆,寄寓了作者对童真童趣,人情温暖的怀念和对家乡、乡村文化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