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5 琥珀
第2课时
统编版四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
文化自信:阅读课文,从课文中感受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增强文化自信。
2.
语言运用: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琥珀的形成过程;能说出作者推测的依据。
3.
思维能力:能在阅读中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4.
审美创造:学会抓住要点品读感悟,获得一种学习方法;体会课文语言表达的生动。
新知讲解
目录
第一章
新课导入
第二章
课文赏析
第三章
拓展练习
新知讲解
壹
新课导入
新知导入
上节课,我们试着默读课文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并且知道了这块的琥珀的形成与被发现。今天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思路,继续学习《琥珀》。
新知讲解
贰
课文赏析
新知讲解
读下面的句子思考:什么是推测?说说你的理解。你是怎么知道的?
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推测就是想象,有依据地展开想象。
新知讲解
课文内容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推测?
琥珀的样子
琥珀的形成过程
新知讲解
请你找出故事中的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吧!
新知讲解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很久很久以前(约莫几万年前)的一个夏日
离海很远的一处松林里的一棵大松树上
小苍蝇蜘蛛
蜘蛛想吃小苍蝇
蜘蛛刚扑向小苍蝇,一大滴松脂滴下来把蜘蛛和苍蝇包在里头,它们挣扎一番,松脂继续滴着,积成一个松脂球,重重包裹住两只小虫
几万年过去了,松脂球成了化石
新知讲解
联系琥珀的形成过程,说说表格中各种推测的依据吧!
新知讲解
推测的依据
(1)作者为什么推测这个故事发生在松林,而不是其他地方?
(2)作者为什么推测是“很久很久以前(约莫几万年前)的一个夏日”。
琥珀是松脂球的化石,所以推测故事发生在松树林。
琥珀是化石 ,它的形成需要很长时间。
新知讲解
(3)其他几个是依据什么推测的?
人物——琥珀里有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
起因——在海滩上发现透明的琥珀,两个小东西仍旧在里面好好地躺着。可以看清它们身上的每根毫毛。
经过——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新知讲解
总结:任何事物的形成和发展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故事不是凭空想象的,作者写的都是有根据的,是科学的推测。这是科学小品文的一大特点。
新知讲解
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森林 ”
第二段:一个夏日,太阳暖暖地照着。
第三段:太阳照得火热。
第六段:晌午的太阳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
新知讲解
因为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会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因此,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需具备的第二个条件。
新知讲解
松脂球形成的条件有哪些呢?
1.松树林。
2.夏天----天气炎热到松树流出松脂。
3.凑巧----蜘蛛和苍蝇在一起。
4.松脂不断往下滴。
新知讲解
形成化石的条件有哪些?
1.时间漫长;
2.陆沉水漫;
3.松树腐烂;
4.泥沙掩埋。
新知讲解
再读课文,找出优美生动的句子,圈画出来,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新知讲解
一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阳光下快乐地飞舞。它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
快乐
那只小苍蝇停在一棵大松树上。它伸起腿来掸掸翅膀,拂拭那长着一对红眼睛的圆脑袋。
悠闲
动词
生动、形象,有画面感
新知讲解
作者是如何描写蜘蛛的?
忽然,有个蜘蛛慢慢爬过来,想把那只苍蝇当作一顿美餐。它小心地划动长长的腿,沿着树干向下爬,离小苍蝇越来越近了。
小心翼翼
气氛紧张
新知讲解
温馨提示:“经过”部分要点:
(1)抓住小苍蝇的动作:展开、飞舞、穿过、飞进、停、掸掸翅膀、拂拭。
(2)抓住蜘蛛的动作:慢慢爬、划动、向下爬……
复述课文,把琥珀的形成过程说得清晰、生动。
新知讲解
琥珀的形成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老松树滴下的的松脂包住了苍蝇和蜘蛛,松脂继续滴下来,盖住了原来的,积成了一个松脂球;二是海水淹没了森林,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经过几千年的时间,松脂球变成了化石。课文详细写了前一个阶段,对松脂球变成化石写得很简单。
新知讲解
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如,课文为什么说“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
点拨:这一题目要求我们从两个方面来回答:第一,提出不懂的问题;第二,回答提出的问题。
参考答案:(1)我们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说这是很少见的?”“松脂球变成化石需要什么条件?”
新知讲解
参考答案:(2)因为琥珀是由松脂、苍蝇和蜘蛛组成的,再加上琥珀形成的条件,我们就可以推测发生在几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因为琥珀形成需要几万年,苍蝇和蜘蛛是一对天地,却能包裹在一块琥珀里,这种概率很小,所以很少见。松脂球变成化石需要四个条件:时间长,陆地下沉,海水漫上来,松树腐烂,泥沙淹没。
课堂小结
《琥珀》是一篇 。作者通过
、 具体地记叙了这块奇特的琥珀 ,交代了想象琥珀形成的科学依据,激发了我们对科学的兴趣,进一步增加了对化石的科学知识。
说明文
丰富的想象
合理的推测
形成的过程
新知讲解
叁
拓展练习
拓展阅读
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
小时候,他常常和小伙伴们在一块大草坪上玩儿捉迷藏的游戏。蒙上一个孩子的眼睛,叫一声“一、二、三”,其他孩子就迅速跑开躲藏起来。有的躲在草垛背后,有的躲在灌木丛中,而李四光,每次都爱藏在一块大石头的背后。
时间一长,李四光对这块石头产生了兴趣。这是一块巨大的石头,七八个小朋友张开双臂手拉手,也没法把它围起来。它孤零零地立在草坪上,周围一块石头也没有,显得很不相称。李四光想:“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呢?”
他把自己的疑问告诉了小伙伴。小伙伴们哄笑起来,他们觉得这个问题太可笑、太奇怪了!“石头从哪里来的?本来就有的呗!”
李四光对小伙伴们的回答一点儿都不满意,他又去问村里见多识广的老人陈二爹。陈二爹捋着胡子说:“嗯,我小的时候它就在这儿了。听我爷爷说,它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一块特别的石头
拓展阅读
李四光不相信,又去问爸爸。爸爸想了想说:“天上的流星落到地上,就变成了石头,叫‘陨石’。或许这块石头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吧!”
“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一定非常大。它应该把地面砸进去一个很深的坑。可它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呢?”
真是打破沙锅问到底!爸爸摇摇头,说:“这我可说不上来了。”
这块突兀的大石头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周围找不到别的石头呢?这些问题一直缠绕在李四光的脑海里。长大后,李四光到英国学习地质学,考察了世界上其他地区的冰川,明白了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他想,故乡那块大石头,会不会就是远古时代的冰川从其他地方推来的呢?可是国外的学者断言,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
回国后,李四光就开始对中国的冰川进行考察研究,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黄河上下。1921年在太行山东麓)、山西大同盆地发现了第四纪冰川遗迹,后来又发现多处冰川遗迹。这些科学发现,推翻了某些外国学者的错误断言,为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奠定了基础。
拓展阅读
思考:李四光从这块特别的大石头中取得了什么成果?
从这块特别的大石头中,李四光发现了中国有第四纪冰川的遗迹,推翻了某些外国学者的错误断言。
课堂练习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 )的波涛 ( )的翅膀
( )的松脂 ( )地挣扎
( )地照射 ( )地冲刷
澎湃
柔嫩
厚厚
前俯后仰
热辣辣
不断
板书设计
故事发生的时间
丰富的想象
合理的推测
琥珀
琥珀的形成过程
琥珀的科学价值
琥珀的发现过程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