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这一发现说明了什么?
思考
周礼规定国家举行祭祀大典或葬礼时,天子享用九鼎,诸侯享用七鼎。而在郑庄公(周代郑国第三位国君,公元前743年—前701年在位)的祭祀坑遗址中却出土了“九鼎”。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学习目标】
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课标要求: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基本史实,加深民族认同感
核心素养:
1.时空观念:春秋战国时期政局的演变
2.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诸侯争战与经济发展的状况、变法运动与百家争鸣的进程及主要主张
3.唯物史观与家国情怀:认识社会转型与变法运动的原因;分析百家争鸣的原因及其历史影响
重点:政治、经济与文化的转型
难点:商鞅变法与百家争鸣的时代特征及其历史影响
学习目标
王畿
西周时期
东周时期
王畿
观察图片,东周与西周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一、由天下共主到列国纷争
1、春秋时期
(1)时间:前770—前476
(2)开始标志:周平王东迁
(3)特征:奴隶制瓦解,各国争霸战争不断。
因孔子所著《春秋》记载的时间跨度与这一个历史阶段的大体相当,所以后人就将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春秋时期。
一、由天下共主到列国纷争
政治变化: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与宗法制遭到破坏。
春秋列国形势图(BC.770-BC.476)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扩张势力,争夺霸权。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西周)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春秋)
材料一:昔齐桓公九合诸侯,未尝不以周襄王之命。然则虽尊襄王,桓公亦定霸矣。九合之尊桓公也,犹其尊襄王也。
——刘向《战国策·韩策三》
材料二:(春秋时期)各国迭次称霸。在春秋242年之中,发生战争483次,结盟480次,灭国52个,弑君36人。一个个都在发展壮大自己,吞并弱国小邦,企图最终夺取天下。春秋时期的争霸结果是实现了局部的统一。
——萧平汉《战国变法运动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
各国以尊王为旗帜,建立霸业。
一、由天下共主到列国纷争
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看,春秋争霸客观上加快了历史发展的进程。首先,争霸促进了中国的统一。春秋初期,黄淮江汉这一中心区域见于文献记载有140余国,及至春秋末,这一地区只剩下大小20余国。其次,争霸促进了华夏与所谓蛮夷戎狄之间的交融。最后,争霸促进了各国社会制度的改革。
——摘编自 沈长云《先秦史》
【议一议】如何看待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
促进局部统一;促进民族交融;促进各国的制度改革。
一、由天下共主到列国纷争
2、战国时期
(1)时间:前475—前221
(2)开始标志: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3)特征:封建制度形成,兼并战争频繁,规模更大、更残酷,统一趋势更明显。
这一时期各国混战不休,故前人称之为战国。把战国作为时代名称,开始于西汉末年刘向汇编的《战国策》。
一、由天下共主到列国纷争
一、由天下共主到列国纷争
春秋争霸战争 VS 战国兼并战争
分析对比
相同点:①都具备争夺土地与人口的特性。
②都给人民带来了灾难。
③都加速了中国统一的步伐
④都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
不同点:①阶级不同:春秋争霸战争是奴隶主大国的争霸战争,战国兼并战争具有封建地主阶级兼并战争的性质。
②目的不同:春秋争霸战争是大国间争夺霸主地位,战国兼并战争目的是富国强兵,消灭其他国家,达到统一。
①由争霸战争变成了兼并战争,诸侯国数量变少了,到战国时期形成了战国七雄。
②修筑了长城,有边防和互相防守的作用。
③华夏族分布更加广泛,更多的夷狄之地被纳入华夏文化范围之内。
中原
北狄
南蛮
东夷
西戎
华夏认同
以怎样的方式推动?
具体的表现有哪些?
秦人肇兴于陇右,保留着身为炎黄世系姻族、处于华夏民族边缘的族源记忆,自春秋至战国初期一直被视为且自视为夷狄。不过,通过迁徙、战争、会盟、联姻、重用诸夏人才、吸收中原文化等方式,秦人努力走近和融入华夏。
——彭丰文:《从边缘到中心:秦人认同华夏民族的心理历程及其历史意义》
认同黄帝共祖
崇尚儒家文化
学习中原制度律法
民族交融
华夏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
一、由天下共主到列国纷争
中华民族在先秦历史上的发展过程分为两大阶段
第一阶段是夏、商、西周,发展形成了华夏族;
第二阶段是春秋、战国,完成了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大交融。春秋时代还属于“四夷”的秦、楚等国,在战国时期已经认同于华夏;中原诸国也承认了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与齐、燕、赵、魏、韩并称七雄,形成七个地区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这个基础上……七国争雄以秦统一中国告终,中国形成为全国性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沈长云《先秦史》
华夏认同、民族交融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二、由经济发展到变法运动
1、经济发展
(1)农业
①表现:
②影响:促进生产发展,推动社会变革。
战国铁犁
春秋战国水利工程图
①铁制农具开始使用
②牛耕得到推广
③水利灌溉工程大量修建
1、经济发展
(2)工商业:工商业发展和城市兴起
在春秋时代,城市基本是一个具有防御工事的城郭……但到了战国时代,城市则普遍以城墙和运河为界,分成两个(甚至多个)区域:一部分是地势高处的王城,另外则是平民区,内有青铜、铁器、玉器、骨器以及铸币的作坊,居住着工匠,商人及在附近田地耕作的农民。
——万志英《剑桥中国经济史》
二、由经济发展到变法运动
齐都临淄
赵都邯郸
魏都大梁
韩都郑
秦都咸阳
楚都郢
“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临淄之途,车彀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
——《史记·苏秦列传》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
二、由经济发展到变法运动
民族关系:春秋战国时期,华夏认同观念增强,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华夏族发展壮大;
春秋战国·社会转型·大变革
政治变化: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与宗法制遭到破坏;
经济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井田制的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阶级关系:随着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新兴地主阶级力量逐步壮大;
铁犁牛耕
井田制瓦解
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封建地主阶级崛起
私田开拓
公田不治
奴隶主贵族没落
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夺权”
封建地主阶级崛起
奴隶主贵族没落
封建地主阶级崛起
奴隶主贵族没落
奴隶主贵族没落
封建土地阶级崛起
2、变法运动
(1)原因
①经济上: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产生。
(根本原因)
②政治上: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封建专制统治。
③军事上:争霸与兼并战争频繁,富国强兵。
(直接原因)
二、由经济发展到变法运动
2、变法运动
(2)概况
二、由经济发展到变法运动
循法令,顺庶孽者,施及萌隶
“察能而授官”;军事改革
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
禁游客之民,精耕战之士;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
魏
李悝改革
秦
商鞅变法
赵
赵武灵王变法
韩
申不害改革
大行“术”治;开垦荒地;
兵器制造,军事改革
食有劳而禄有功;尽地力之教;
著《法经》;实行“武卒”制
以能任官;着胡服,习骑射
楚
吴起改革
燕
乐毅改革
齐
邹忌改革
谨修法律而督奸吏;广纳言路
变法重点:制定法律奖惩,削弱贵族特权,进行军事改革,建立君主专制。
2、变法运动
(3)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 主要内容 作用
政治
经济
社会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废除井田,授田百姓
大家庭拆散为小家庭
什伍连坐,互相纠察
奖励军功,限制贵族
推行郡县,君主任免
官僚政治
中央集权
小农经济
土地私有
户籍管理
增加赋税
历史久远
顺应潮流
改革彻底
国富兵强
二、由经济发展到变法运动
(1)积极性:①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②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2)局限性:轻罪重罚,压迫和剥削百姓等。
(3)成功原因:统治者支持;政策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中央集权的制度保障(改革措施得以准确执行)
材料一:(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乡邑大治……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孝公用商鞅变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三: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战国策·秦策一》
问题探究——商鞅变法的影响及其成功原因分别是怎样的?
◆背景
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各国出于争霸需要,
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③阶级关系上:旧的贵族等级制度开始瓦解,新兴士阶层崛起
④思想文化上:教育和学术的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二、由经济发展到变法运动
三、由孔子和老子到百家争鸣
1、孔子
(1)人物生平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2)地位
儒家学派创始人。
1、孔子
(3)思想主张
①核心思想:仁。
②政治主张:为政以德、克己复礼。
③教育成就:“有教无类”,创办私学;
整理文献,传承文化。
三、由孔子和老子到百家争鸣
2、老子
(1)生平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后期楚国人。
(2)地位
道家学派创始人。
三、由孔子和老子到百家争鸣
2、老子
(3)思想
①哲学思想:
世界观:“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辩证法:事物存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对立统一的矛盾。
②政治思想
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三、由孔子和老子到百家争鸣
3、百家争鸣
学派 代表 主要思想主张
儒家 孟子 仁政;性善论
荀子 隆礼重法;性恶论
道家 庄子 崇尚逍遥自由
阴阳家 邹衍 五行“相生相胜”
墨家 墨子 节俭;兼爱;非攻(反对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法家 韩非子 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三、由孔子和老子到百家争鸣
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是齐直王在齐国都城临淄稷门设立的一个招徕四方文士讲学议政的官办学术机构。历时145 年,几乎与田齐政权相终始。
意义
(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为新兴地主阶级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3)成为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
社会经济发展
阶层关系变化
思想领域变迁
三、由孔子和老子到百家争鸣
3、百家争鸣
根据材料,比较儒、道、墨、法四家在治国思想上的异同。
仁、礼
以德治国
无为而治
顺其自然
反对战争
以贤治国
重刑罚
以法治国
问题探究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政治
经济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农业
铁制农具和牛耕
兴修水利灌溉工程
手工业
商业和城市
思想
变法运动
老子与孔子
百家争鸣
商鞅变法
本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