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模拟测试(七)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模拟测试(七)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03 10:47: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年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科模拟测试卷(七)
(时间60分钟,总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1920年底,苏维埃俄国面临着工厂停工、农业产量急剧下降、饥荒严重的危机。为解决这一危机,苏俄采取的措施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 D.农业集体化
2.1952年,埃及赢得了真正独立。1956年,埃及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撤离苏伊士运河区的国家是(  )
A.俄国 B.英国 C.法国 D.德国
3.当今中国很多汽车知名企业与世界汽车集团合资,例如:北汽集团与现代、奔驰、切诺基等,上汽集团与大众、通用等。这些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
A.中国汽车业开始起步 B.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C.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 D.经济全球化的推进
4.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侵略集团。下列示意图中属于三国同盟的是(  )
A        B C        D
5.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  )
A.承认市场调节作用 B.放弃对经济的计划指导
C.恢复部门管理体制 D.接受西方自由放任原则
6.1994年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流入总量中,流入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占40%,可是到1999年,这个比例却下降为25%,这表明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  )
A.经济独立日益加强 B.剩余资本大量存在
C.经济发展处于劣势 D.投资环境改善
7.“德军试图造成一个任何部队都无法坚守的死亡区。钢铁碎片、霰弹片和毒气向我们所在的树林、战壕和掩蔽部铺天盖地袭来……简直像绞肉机一样。”史料所描述的战役是 (  )
A.马恩河战役 B.凡尔登战役
C.索姆河战役 D.日德兰海战
8.苏俄国内战争期间(1918-1920年),严重缺粮。为解决前线粮荒,苏俄政府(  )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要求农民交粮食税
C.广泛建立集体农庄 D.全面开展开荒运动
9.当今世界,各种峰会接连不断,包括:G20峰会、G8峰会、“金砖四国”峰会、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东盟峰会、世界气候大会峰会等。这种状况的出现,最能说明(  )
A.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方向 B.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国际地位发生质变
C.区域经济集团化已成为大势所趋 D.对话与合作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主流
10.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为解决工业化建设的资金问题,苏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余粮收集制 B.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C.农业集体化 D.允许商品买卖和自由贸易
11.“考虑到……有一个正在重新军国主义化的西德参加的西欧联盟这样一个新军事集团……这样就加深了战争的危险……决定缔结本友好合作互助条约。”该条约的签订(  )
A.发出了冷战的信号 B.加强了美国对欧洲的控制
C.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D.标志着美苏冷战正式开始
12.推动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本国经济发展和综合实力提高的直接因素是(  )
A.新的科学技术革命 B.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
C.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之一 D.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
13.“到1947年,西欧各经济体就已经接近各自战前的生产水平,然而美国的援助仍然是必需的,因为西欧只有靠美援才能继续购买所需的食品、燃料、原材料以及恢复经济必需的工业设备。”为此,美国(  )
A.出台杜鲁门主义 B.实施马歇尔计划
C.建立经互会 D.建立北约
14.印度独立运动领导人尼赫鲁曾说:“今天我们结束了一个厄运的时代,印度再次发现了自己。”曾经给印度造成“厄运”的殖民国家是(  )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日本
15.法新社华盛顿2019年2月25日电,美国总统表示,中美贸易谈判取得显著进展。同一天,法新社香港电,有关中美贸易谈判的乐观情绪已为全球股市提供帮助。中美贸易谈判的进展及其对全球股市的影响表明(  )
A.经济全球化是发展趋势 B.经济区域集团化受挫
C.世界银行成立 D.不结盟运动出现
16.20世纪50年代初期,公开对立的东西方世界先后展开过两个规模庞大的国际援助,即“马歇尔计划”和苏联援助中国的“156项工程”。这两者的共同之处是(  )
A.美苏都强化了对援助地区的控制 B.是“冷战”在欧亚正式形成的标志
C.都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D.都极大振兴了各自阵营的经济力量
17.2014年中国消费者贡献了苹果公司80%的销量增长。中国也是苹果系列产品重要的装配基地,但是中国只能分享3.6%的价值,按零售价计算还不足2%,在苹果产业链中处于最低端的位置。这种现象(  )
A.加速了国际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B.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C.推动了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D.加大了世贸组织在各国的作用
18.1932年12月,美国人特格韦尔在日记中写道:在现代,从来还没有过这样普遍的失业现象和令人伤感的真正饥寒交迫的苦难。造成这种状况的直接原因是(  )
A.经济大危机 B.朝鲜战争
C.古巴导弹危机 D.越南战争
1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极格局形成,两极指的是(  )
A.美国和苏联 B.美国和日本
C.美国和中国 D.美国和英国
20.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40%。从长远来看,这一现象对苏联社会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
A.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科技水平大大提高 D.民用工业迅速发展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2小题,每题20分,共4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纸由中国俘虏传到撒麻耳干(今中亚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大食将领)吉雅德·本·萨利赫擒获了这些战俘,其中有纸匠,这些手工业从此发展起来。产品不仅可以供应本地的需要,而且成为撒麻耳干人外销主要的货物。
——扎伊哈尼《道里郡国志》
材料二:摩揭它,一曰摩伽陀,本中天竺属国……贞观二十一年,始遣使者自通于天子,献波罗树;太宗遣使取熬糖法,即诏扬州上诸蔗,拃沈如其剂,色味愈西域远甚。
——《新唐书》
材料三:商务部综合司司长储士家日前对媒体透露,目前有167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与我国签订了198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此外,我国还与44个国家建立双边投资合作工作组,与7个国家建立贸易畅通工作组,以推进与有关国家贸易投资的发展。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
(2)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6分)
(3)从上述三则材料中你可以得到什么启示?(8分)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中世纪西欧的罗马天主教会是封建主阶级的精神统治工具,它给封建制度披上了神圣的外衣,为封建统治辩护;天主教会也是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它拥有天主教世界地产的1/3;教会还是各国的特权组织,成为西欧国家实现统一的障碍。天主教会的腐败和搜刮,引起各阶级各阶层的强烈不满。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二:西欧城市兴起后,很快便展开了反封建领主的斗争。在英王亨利二世同封建领主的斗争中,英国市民坚定地站在了国王一边。在那些国王无力实现统一的国家里,中世纪城市则采用城市同盟的形式与封建割据抗衡。尼德兰的圣奥梅尔以每年支付30镑的代价,从领主佛兰德尔伯爵处,为行会成员和市民换取了在两个港口的免税权。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三:法国和英国的君主们所拥有的新力量,多半来源于他们与新兴的商人阶级所结成的非正式联盟。君主保护市民们不受频繁的战争和封建主任意征收的苛捐杂税的侵害,而市民们则向君主提供财政支援作为报答。随着民族君主的力量日渐增强、国家机构逐渐完备,君主在动员人力、物力以从事海外冒险事业方面,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天主教会在西欧的地位。(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欧城市兴起后反封建领主斗争的主要内容。(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和英国封建君主能战胜教皇权威的主要条件以及造成的影响。(10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B 解析:根据材料时间1920年以及当时的经济状况可知,为解决这一问题,列宁领导下的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B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于1918年,A项排除;C、D两项是斯大林时期的措施,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2.B 解析:1952年,埃及赢得了真正独立。1956年,埃及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英军撤离苏伊士运河区。
3.D 解析:从材料“当今中国很多汽车知名企业与世界汽车集团合资”可以看出主要涉及的是汽车领域的全球化,故选D项。中国汽车业开始起步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当时还没有与世界相结合,排除A项;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之时中国汽车业还没有起步,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全球化,不是经济区域集团化,排除C项。
4.C 解析:三国同盟的成员是德国、意大利和奥匈帝国,所以答案为C项。
5.A 解析:“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 实际上是戈尔巴乔夫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故A项正确;戈尔巴乔夫改革并没有放弃对经济的计划指导;C项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材料信息无法表明其接受西方自由放任原则,故B、C、D三项错误。
6.C 解析:从1994年到1999年资本的走向来看,发展中国家在引进投资上处于劣势,加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7.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简直像绞肉机”可知该战役是凡尔登战役。
8.A 解析:在苏俄国内战争期间(1918-1920年),为了解决前线的粮荒,苏俄政府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核心内容是实行余粮收集制,因此A项正确。
9.D 解析:“各种峰会接连不断”表明世界各国均主张通过对话和合作来解决全球化进程中的各种问题,说明对话与合作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主流,故D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发展中国家国际地位的变化,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趋势,故C项错误。
10.C 解析:1928年,苏联提出工业化,而苏联工业化是在帝国主义敌视和包围中进行的,为保证资金来源,只有采用牺牲农业和农民的方法来积累资金,于是实行了农业集体化,答案为C项;A项是1918年实行的,排除;B、D两项是1921年的新经济政策的具体内容,排除。
11.C 解析:根据材料判断“条约”应指“华沙条约”。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C项正确;A项是指1946年丘吉尔的演说,B项是马歇尔计划的影响,D项是杜鲁门主义的影响,均排除。
12.A 解析: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使社会经济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也作为一个直接刺激因素,成为推动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本国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提高的原动力。
13.B 解析:由材料信息“1947年”“美国的援助仍然是必需的,因为西欧只有靠美援才能继续购买所需的食品、燃料、原材料以及恢复经济必需的工业设备”可知,美国要实施马歇尔计划以扶持、控制西欧国家。
14.B 解析:印度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了独立。
15.A 解析:根据材料“有关中美贸易谈判的乐观情绪已为全球股市提供帮助”可判断,经济全球化是发展趋势,A项正确;“中美贸易谈判的进展及其对全球股市的影响”与经济区域集团化无关,B项错误;世界银行的建立是1944年,与材料无关,C项错误;不结盟运动出现于1961年,与材料无关,D项错误。
16.D 解析:美国援助强化了对西欧控制,而中国仍保持独立自主;“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的出台;美国援助西欧并未优先发展重工业,而是社会急需的轻工业;美苏援助分别促进了西欧的复苏及中国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
17.B 解析:材料反映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苹果产业链中处于最低端位置这一现象。这种现象反映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其对发达国家更有利,故B项正确。
18.A 解析:根据题干时间1932年12月可知,是经济大危机造成美国失业严重,人民生活困难。
19.A 解析:1955年,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
20.B 解析: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着重于研究军事等重工业,造成农轻重之间的比例失调。
二、非选择题
21.答案:(1)现象:材料一反映了我国造纸术通过战俘传入大食。影响:中国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推动了相关各国的社会进步。
(2)材料二反映了唐朝从天竺学来了熬糖法;材料三反映了中国积极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密切合作。
(3)经济文化发达、国力强盛是对外友好交往的基础;适合时代与实际的开放政策是重要条件;相互交流学习、取长补短、才能促进共同发展。
22.答案:
(1)地位:天主教会是封建统治的理论来源;天主教在各国享有特权;拥有庞大的经济势力。
(2)内容:反对封建割据,支持集权统一;争取城市自治,要求减免赋税负担。
(3)条件:随着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支持封建君主与封建割据势力和教皇势力进行斗争。
影响: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提炼信息,归纳天主教在欧洲的地位。第(2)问,根据“采用城市同盟的形式与封建割据抗衡”“行会成员和市民换取了在两个港口的免税权”提炼概括。第(3)问第一小问,关键是得到了日益壮大的新兴资产阶级的支持;第二小问,则从商品经济发展和民族国家形成等角度回答。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