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学习目标:通过了解中古时期亚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的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亚洲文明的特点。
一、阿拉伯帝国(632-1258年)
1.统一的背景P22
我们以劫掠为职业,劫掠我们的敌人和邻居,倘若无人供我们劫掠,我们就劫掠自己的兄弟。
——反映阿拉伯人劫掠生涯的古诗
社会:多部落并存,相互混战
渴望统一
宗教: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3.帝国的统治
政治: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 政教合一、君主专制
下设各部大臣,掌行政、财政和宗教事务,掌管财政和税务的部门最重要。 官僚体制
经济:帝国经济繁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阿拉伯商人从事陆上和海上贸易;首都巴格达当时世界最大城市之一。
一、阿拉伯帝国
2.帝国统一与扩张
610年
622年
632年
8世纪中叶
在麦加创立伊斯兰教
穆罕默德出走麦地那
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建立起横跨欧亚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
文化:吸收:融合东西方文化;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的桥梁。
伊斯兰教创立的影响
有利于打破狭隘的氏族观念和地域观念,形成统一的信仰,促进了阿拉伯的统一。
政教合一为阿拉伯的统一提供了保障。
阿拉伯帝国的灭亡
从9世纪中叶起,阿拉伯帝国内讧不已。北非、西班牙等地的分裂势力,以及近200年之久的十字军东征,消耗了帝国的实力。1258年,蒙古人攻陷巴格达,阿拉伯帝国灭亡。
材料 在公元634年到公元5年,阿拉伯人建立起一个西起比利牛斯,东至中国边境的帝国……商业贸易频繁交往的同时,科学文化的交流也大大加强了。阿拉伯的统治者对异族文化的宽容态度促成了中世纪阿拉伯科学的进步。在地理上,阿拉伯联系了东方和西方;在文化上,阿拉伯在东西方之间承当了科学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印度的科学文化有很大部分是通过阿拉伯传入欧洲的;在历史上,阿拉伯文化对欧洲科学的发展也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阿拉伯文化实在吸收了古希腊文化和古东方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阿拉伯科学形成的过程本身就是东西方文化的一次大融合。
—张帅《阿拉伯文明的起落》
结合课本及材料,指出阿拉伯文化的特点,概括阿拉伯人在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做出的贡献。
特点:多元性、开放性、包容性
贡献:保存并传播了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是东西文化沟通的媒介和桥梁;融合并发展了古代文化,在诸多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二、奥斯曼帝国(1299-1923年)
1299年
14世纪中期
1453年
16世纪中后期
奥斯曼帝国建立
逐渐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地区
灭亡拜占庭帝国
地跨亚非欧三洲
1.兴起
宗教:信奉伊斯兰教
政治:苏丹是最高统治者,既是宗教领袖,也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政教合一,军事封建制国家
经济文化:15-16世纪,经济一度繁荣,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控制了连接欧亚的商路
2.统治
影响:短暂内为帝国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但也使得商贸枢纽的地位日益衰亡;阻碍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推动西方开辟新航路
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1.南亚——笈多帝国(320-540年)
笈多王朝在4世纪初,以恒河流域中下游为基地,迅速统一北印度,形成一个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和文化昌盛的大帝国。笈多王朝处于印度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阶段,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马克垚 朱寰主编《世界史·古代史下卷》
4世纪初,恒河中游兴起,征服北印度。帝国政局稳定,经济繁荣。
笈多帝国时期,大乘佛教盛行,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印度教得到统治者的支持,逐渐成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史料阅读
我国东晋高僧法显曾在超日王统治期间访问印度,他居留印度六年,在《佛国记》中描述了笈多王朝统治下的人民的生活情况。
2.南亚——德里苏丹国(1206-1526年)
德里苏丹国统治的社会基础是由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人、阿富汗人和波斯人组成的军事封建集团。……苏丹作为全国最高统治者,集君权和教权于一身。
……
德里苏丹国统治的印度划分为若干省份。图格拉王朝时期,全国共有13个省。……各省长官称为“瓦利”,直接隶属于苏丹。
——马克垚 朱寰主编《世界史.古代史下卷》
11世纪,突厥人入侵印度。
13世纪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以伊斯兰为国教。
最高统治者苏丹,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
地方划分行省,行省长官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
学习中原文化
东亚——日本
孝德天皇画像
大化改新(646年)
300年
1185-1868年
794-1185年
593-710年
710-794年
300-592年
弥生时代
大和时代
飞鸟时代(大化改新)
奈良时代
平安时代
幕府统治时期
意义:日本经过约半个世纪的改革,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为以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内容:
a.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
b.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颁给公民,六年一颁,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班田收授法);统一赋税(租庸调制) 均制
c.文化上:汲取中国文化,参照汉字,创制日本文字;唐诗、书法等在日本深受欢迎
d.社会生活:饮食、服饰、茶道、重阳节登高等风俗流行。
材料:9世纪中叶以后的300余年间,日本政局极其腐败动荡,社会秩序混乱不堪……地方上豪强肆意横行,相互间为掠夺土地而不断火并,公然抗命朝廷的事例时有耳闻。……各地庄园主为了保护财产,统治庄民,扩充势力,竞相武装自己的家庭成员和仆从,从而形成一种基于血缘关系和主从关系的军事集团——武士团,其成员称为武士。武士团的首领大多来自庄园主、郡司土豪和部分因失势而流落地方的中央贵族的后代,他们有责任保护和豢养下级武士,下级武士必须绝对服从、效忠首领。
——王斯德主编,沈坚,金志霖著《世界通史·前工业文明与地域性历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
将军
武士
赐官职、俸禄
效忠、纳贡、兵役
根据材料并结合课本,说说武士集团产生的背景;将军与武士之间的关系。
幕府
1.背景:经济:新土地开垦,形成庄园;政治:10世纪,中央集权制开始瓦解;社会:豢养武士,武士集团日益增强。
幕府
2.形成
3.特点
中央:天皇为首的统治集团只保留名义上的中央政府称号,实权由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天皇虚权,幕府实权)
地方:武士与将军结成主从关系,成为将军的家臣;将军赐予武士官职和俸禄,武士对将军宣誓效忠,并承担纳贡、兵役等义务。
外交:17世纪建立的德川幕府实行锁国政策。
幕府时代
东亚——朝鲜半岛
高丽田制,大抵仿唐制;括垦田数,分膏瘠;自文武百官,至府兵、闲人,莫不科授;又随科给樵采地,“田柴科”。
——周一良、吴于廑总主编,郭守田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中古部分》
高丽太祖王建
7世纪末,新罗统一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
史料阅读
效仿唐朝制度:
中央设三省六部;地方划分为十道;推行土地国有;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学习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
李成桂,朝鲜王朝开国之君
14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朝鲜。
东夷之号,惟朝鲜之称美,且其来远,可以本其名而祖之。体天牧民,永昌后嗣。
——朱元璋
16世纪末,日本丰臣秀吉派20万大军侵略朝鲜,被中朝军民击败。(万历朝鲜战争)
1593年2月,李如松率领3.6万人的部队与李镒率领的朝鲜军队围攻平壤,重创小西部队,迫使他放弃这座城市。
……
陈磷(死于)指挥下的中朝海军在露梁海峡迎战前来的日军。开战之初,日军顶住进攻,击败了邓子龙率领的左翼舰队,围攻陈磷的中军舰队。朝鲜海军将军李舜臣见陈磷处于危险之中,驶舰而来,将陈磷解救出来。李将军战死,但他的部下继续给予撤退的日军毁灭性的打击。
——[美]牟复礼,[英]崔瑞德编,张书生、杨品泉译《剑桥中国明史(1368-1644)》
史料阅读
万历朝鲜战争的影响:
东亚各国的军事力量重新整合,奠定了往后三国之间三百年的和平。
维护了朝鲜的皇权与领土完整。
丰臣秀吉势力逐渐衰弱,促使德川幕府建立。
明朝东北地区军事力量遭受重大损失,为后金(女真)崛起提供了条件。
中古时期的亚洲
阿拉伯帝国:建立,扩张,统治(政治、经济、文化)
奥斯曼帝国兴起:兴起,扩张,统治
南亚与东亚亚国家
南亚国家
笈多帝国:建立,统治
德里苏丹国:建立,统治
东亚国家
日本:大化改新、幕府统治
新罗、高丽、朝鲜
本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