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1.2人口迁移同步测试(C)(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近年来,西亚、北非地区由于战乱不断、持续动荡等原因,大批难民外涌。德国是目前为止接收难民最多的欧洲国家。下图是难民迁移路线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有关图中所示的难民迁移,说法正确的有( )
①属于国内人口迁移
②是西亚、北非的难民迁往欧洲
③主要目的是躲避自然灾害
④主要影响因素是政治因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难民大量涌入德国,对德国产生的影响是( )
A.缓解社会矛盾 B.减轻交通拥堵 C.加剧人口老龄化 D.加大环境的压力
【答案】1.C 2.D
【解析】1.根据材料“西亚、北非地区由于战乱不断、持续动荡等原因,大批难民外涌。德国是目前为止接收难民最多的欧洲国家”并读图可知,图中所示的难民迁移,属于国际人口迁移,①错误;是西亚、北非的难民迁往欧洲,②正确;主要目的是躲避战乱,而不是躲避自然灾害,③错误;因此主要影响因素是政治因素,④正确。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难民大量涌入德国,给德国加大了环境的压力,D正确;加剧了社会矛盾,加剧交通拥堵,涌入的难民各年龄人口都有,对德国人口老龄化影响不大,ABC错误。故选D。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近年来,不少在城市积累了资金、习得专长的农民工,开始逆向流动、返乡创业。这类人,被媒体称为“城归”。据统计,近年来“城归”人数累计达到450万。随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有更多的“城归”返乡创业,这将给家乡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现实影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城归”返乡创业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生活成本过高,环境污染严重 B.城市产业已达饱和,经济效益不断下降
C.乡村土地无人耕种,大面积的撂荒 D.国家优惠政策实施,乡村经济蓄势发展
4.“城归”现象给乡村最先带来的社会效益是( )
A.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环境质量 B.缓解留守儿童、空巢老人问题
C.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基础设施 D.促进农业规模化、专业化发展
【答案】3.D 4.B
【解析】3.由材料可知,随着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有更多的“城归”返乡创业,给家乡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很多现实影响,导致城归返乡创业的出现与国家优惠政策实施,乡村经济蓄势发展有关,D正确;城市生活成本过高,环境污染严重,乡村土地大面积的撂荒不是主要原因,AC错误;城市产业未饱和,经济效益仍增长,B错误。故选D。
4.由“城归”现象是指“在城市积累了资金、习得专长的农民工,开始逆向流动、返乡创业”可知,“城归”给乡村最先带来的社会效益是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和老龄化问题,B正确;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环境质量,属于经济、环境效益,A错误;完善基础设施不是最先带来的,是乡村发展起来后当地可能会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C错误;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是经济效益,D错误。故选B。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我国某年四城市人口资料图,完成下面小题。
5.从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考虑,其中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就业机会最多的城市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城市②可能位于我国的( )
A.西北内陆地区 B.西南地区 C.东北地区 D.东南沿海地区
【答案】5.B 6.D
【分析】5.由图的数据可知,②迁入人数最多,人口净迁入最多的城市,经济发展最快,就业机会最多,B正确,ACD错误,故选B。
6.由图可知,城市②人口自然增长缓慢,但人口迁入较多,应位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南沿海地区。D正确,ABC经济相对东南沿海落后,故选D。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美国和墨西哥是陆上邻国,下图示意两国国界线两侧不同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两国间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 )
A.从甲国流入乙国 B.从乙国流入甲国 C.从乡村到城市 D.从城市到乡村
8.两国间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因素 B.政治因素 C.自然因素 D.宗教因素
【答案】7.B 8.A
【分析】7.甲国境内建有隔离墙是为了防止邻国的非法移民进入本国境内,据此结合图示可判断,有隔离墙的甲为美国,没有隔离墙的乙为墨西哥。美国经济发达,墨西哥经济欠发达,所以人口迁移的方向是从墨西哥流向美国,即从乙国流入甲国,B正确,ACD错误。故选B。
8.在现代社会,经济因素是人口迁移最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美国经济发达,对墨西哥人口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因此造成人口由墨西哥流向美国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因素,A正确。与政治因素、自然因素、宗教因素无关,BCD错误。故选A。
(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人口耕地弹性系数是土地面积百分比和人口百分比之比,它可以衡量人口与耕地关系的紧张程度。下图为贵州乌蒙山区各海拔地带2000、2008年人口耕地弹性系数状况,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2000年~2008年,该地区人地关系趋于紧张的地带是( )
A.2500米以上地带 B.1900~2500米地带 C.1300~1900米地带 D.1300米以下地带
10.2000年~2008年,该地区1900米以上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变化的原因及影响可能是( )
A.大量开垦耕地,人地关系趋于缓和 B.人口迁出,人地关系趋于缓和
C.大量退耕还林,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D.人口迁入,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答案】9.D 10.B
【分析】9.根据人口耕地弹性系数的概念“是土地面积百分比和人口百分比之比”可知,人口耕地弹性系数越大,代表人口与耕地关系越缓和。结合图形,该地区海拔1300米以下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逐渐下降,且2008年根据人口耕地弹性系数比2000年更低,可见该海拔人地关系趋于紧张,D正确。1300~1900米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基本保持一致,该地区人地关系保持紧张状况,变化不大,没有趋于更紧张,C错误。1900~2500米地带2008年人口耕地弹性系数比2000年更大,人地关系趋于缓和,B错误。2500米以上地带2008年人口耕地弹性系数比2000年大,人地关系趋于缓和,A错误。故选D。
10.由图可知,1900米以上地带2008年人口耕地弹性系数比2000年更大,人地关系趋于缓和,排除C、D选项。该地以山区为主,土地较少,能开垦作为耕地的土地少,A错误。该地区人口耕地弹性系数上升的原因是该地区地处乌蒙山区,经济落后,人口迁出,人口减少导致人口耕地弹性系数上升,人地关系趋于缓和。B正确。故选B。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性别比是每100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数量。通过对省外流入人口性别比的研究,可以及时反映本省产业发展状况和部分社会问题。2020年浙江省省外迁入人口达1618.6万,居全国第二。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与2010年相比,浙江省省外流入人口性别比的变化反映了本省( )
A.制造业吸引力强化 B.养老产业吸引力下降
C.义务教育对男童的吸引力下降 D.卫生事业吸引力强化
12.2020年,以下年龄段中,因性别比失衡而导致社会问题较严重的是( )
A.0-9岁 B.9-18岁 C.30-39岁 D.54-63岁
13.专家分析上图得出:“近十年来浙江省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化,导致由个体迁入逐步转变为举家迁入。”其判断依据为( )
A.1-12岁 B.45-56岁 C.57-69岁 D.70-81岁
【答案】11.A 12.C 13.B
【分析】11.从图1可以看出,相比于2010年,15-45岁年龄段2020年性别比上升幅度大,结合材料中“统计省外流入人口性别比可反映该省产业发展状况”和2020年浙江省省外迁入人口数据可知,相比于2010年,青壮年男性劳动力迁入数量增加,而总的来说制造业对男性劳动力需求较多,故A正确。从图2人口金字塔图可知,浙江省省外迁入人口中60岁以上人口占比很低,且养老产业对男性女性的吸引没有差别,故B错。相比于2010年,2020年0-15岁人口性别比下降,与我国人口性别比接近,且义务教育是法定义务,对男女童无差别对待,故C错。本材料中无法看出与卫生事业发展相关因素,故D错。故选A。
12.性别比失衡主要造成婚姻家庭等社会问题,与0-18岁年龄段关系不大,故A、B错。据图1,30-39岁年龄段性别比高达140以上,该年龄段的未婚男性择偶问题突出,已婚男性面临夫妻两地分居问题和留守儿童问题,故C正确。54-63岁年龄段性别比虽然也较高达140以上,但考虑其子女普遍已成年,且结婚时间长,感情稳固,造成的社会问题较少,故D错。故选C。
13.题设中“举家迁入”意味着性别比均衡化。A项中2020年1-12岁人口较之于2010年虽然性别比趋于均衡,但该年龄段人口不具有迁移的主动性,A错误。45-56岁年龄段性别比显著下降,意味着男女比例趋于均衡化,B正确。57-69岁,该年龄段2020年和2010年性别比变化不大,故C错。70-81岁年龄段性别比降低到80左右,趋于不均衡,故D错。故选B。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人口迁移具有一定的空间特征,通过划分不同类型区域,并针对不同类型区域采取不同的政策。图为2010年江苏省人口迁移类型划分示意图。据此回答问题。
注:通过净迁移率和总迁移率将中国人口迁移划分为四大区域类型:总迁移率大于10%且净迁移率大于10%的地区为净流入活跃区;总迁移率大于10%且净迁移率小于-10%的地区为净流出活跃区;总迁移率大于10%且净迁移率小于10%且大于-10%的地区为平衡型活跃区;总迁移率小于10%的地区为非活跃区。
14.图中人口迁移类型搭配最为合理的是( )
A.甲——净迁出活跃型 B.乙——平衡活跃型
C.丙——净迁入活跃型 D.丙——净迁出活跃型
15.丙迁移类型划分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土地资源状况 B.交通通信条件 C.经济发展水平 D.地方文化习俗
【答案】14.C 15.C
【解析】14.结合江苏省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材料进行分析,丙类地区位于江苏省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地区,就业机会多,会吸引大量人口迁入,属于净迁入活跃型,C正确,D错误;乙类地区位于江苏北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大量人口外迁,属于净迁出活跃型,B错误;甲位于二者之间,属于平衡活跃型,A错误。故选C。
15.考查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结合上题分析,丙属于净迁入活跃型,说明人口主要以迁入为主,结合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可知,一般而言经济因素是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丙类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业机会多,吸引大量人口迁入,C正确,而土地资源状况、交通通信条件和地方文化习俗不是导致该类人口迁移类型划分的主要因素, ABD错误,故选C。
二、综合题
16.(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据统计,2014年,北京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015%,人口总增长率为4.83%。
材料二:下图为“2014年我国人口迁移城乡结构图”。
材料三:2014年底,我国超过60岁的老年人已达2.12亿,约占总人口的10.5%,城乡老年空巢家庭比例分别为54%和45.6%,并呈不断上升趋势,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
(1)由材料一可知,北京市的人口数量变化趋势为____,主要原因是____
(2)由材料二可知,我们目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____,这种人口迁移会给迁出地带来哪些不利影响____?
(3)材料三反映出的主要人口问题是____和____,你认为可以采取哪些应对措施____?
【答案】(1) 不断增长 人口的大量迁入
(2) 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和集中 不利影响:造成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影响迁出地经济可持续发展。
(3) 问题:人口老龄化 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措施:适当延迟退休年龄;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关心照顾老人,弘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放宽计划生育政策等。
【分析】(1)由材料一可知,北京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但总增长率为4.83%,表明人口还在不断增长,是人口的机械增长,即人口的大量迁入为主。
(2)由图可知,我国乡村人口迁出为73%,迁入为25.6%,农村以迁出为主。城市迁出为27%,迁入为74.4%,表明城市以迁入为主。可见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和集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村大量迁出劳动力,易造成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影响迁出地经济可持续发展。
(3)由材料三可知,我国60岁以上老人占比10.5%,超过了60岁以上占比10%的老龄化标准,出现了老龄化问题。此外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为减缓以上人口问题,可适当延迟退休年龄,减缓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完善普及养老保障体系,保障老年人的生活和养老;关心照顾老人,弘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强化家庭养老意识;放宽计划生育政策,减缓老龄化现象等。
17.(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有关专家在第14届世界生产力大会上表示,我国正面临着全球最大的、最迅速的人口迁移运动。我国广大农村人口缺乏充分的公共服务与保障;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在未来20年将外出务工、经商,农民的有序流动和合法权益的保护亟待加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流失,使农村老龄化程度超过城市,引发老人照料和子女教育等社会问题,2000万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堪忧。
材料二我国人口的文化、教育、科技素质亟待提高,难以适应激烈的综合国力的竞争,特别是女性儿童的辍学问题已经成为国民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解决出生人口素质问题已迫在眉睫,每年我国约有80~120万缺陷人口出生,全国累计的残障人口已超过6000万,相当于法国的人口。
(1)关于我国未来20年的人口迁移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由国家组织的人口流动数量大量增加 B.人口流动主要是自发性的
C.流动数量有逐年减少的趋势 D.人口流动方向错综复杂,没有明显的主流方向
(2)由于大量农村人口中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失,农村出现了“留守家庭”“____”等现象,我国针对人口素质问题提出的基本国策是____、____,其中重点应提高农村____人口群体素质。
(3)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及人口迁移可能引发的人口问题。
【答案】(1)B
(2) 留守儿童 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素质 女性
(3)人口迁移是为了寻求更好的经济待遇,改善个人及家庭生活,此外,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生态环境改变等都会导致人口迁移。人口迁移可能会出现农村人口老龄化、人口性别比例失调、人口素质降低等问题。
【分析】 (1)根据材料一“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在未来20年将外出务工、经商”可知,我国人口流动规模在增大,数量在增加,主要是以农民工流动为主,是受经济因素影响的自发性人口前缘,流动有明显的方向性,即由农村向城市流动,B正确,ACD错误。
(2)据材料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流失,使农村老龄化程度超过城市,引发老人照料和子女教育等社会问题,2000万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堪忧。”可知由于大量农村人口中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失,农村出现了“留守家庭”“留守儿童”等现象,根据农村人口增长特点可知,人口政策应坚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据材料二“特别是女性儿童的辍学问题已经成为国民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可知我国应重点提高农村女性人口群体素质。
(3)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有经济因素(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经商主要就是为了寻求更高的工资待遇,养家糊口,改善个人和家庭的生活水平)、社会因素(城市与乡村发展差距较大,城市对农村劳动力有较大的吸引力,城市的教育、医疗条件远远好于农村)、政治因素(政策引导如:西部大开发,改革开放等)、自然因素(东部地区自然条件优于西部地区)等。人口迁移影响不同地区人口结构(如材料中“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流失,引发老人照料和子女教育等社会问题”使得农村出现人口老龄化),性别结构(如材料“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流失”一般以男性外出打工为主,使得农村男女比例失调)、人口素质(据材料“特别是女性儿童的辍学问题已经成为国民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使得农村女性素质降低)等。
18.(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我国人口流动背后的驱动因素,一是收入差距等经济因素,二是人口管理政策。当前东部沿海地区仍是我国人口净流入最多的地区,但是北京、上海等东部沿海地区在采取“控人”政策﹐导致人口增幅减小;安徽、陕西在采取大规模“抢人”政策,且效果非常明显,成为人口净流入的“大黑马”。下图为某年我国部分省市人口流动分布(单位;万人)示意图。
(1)说明人口大量迁入给迁入地带来的不利影响。
(2)简述安徽、陕西成为人口净流入“大黑马”对当地的有利影响。
(3)分析近年来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增幅逐渐减小的原因。
【答案】(1)就业压力增大,失业率上升;教育、医疗、卫生等服务质量和水平下降;居住条件变差;加剧迁入地交通拥堵;社会治安环境恶化;城市环境污染加剧等。
(2)提供丰富的劳动力;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地区文化交流;促进当地资源开发等。
(3)沿海地区生活成本高,压力大,对外来人员吸引力下降;国家支持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中西部地区采取优惠政策,吸引大量企业入驻,就业机会增多;能照顾家庭,外出意愿降低等。
【分析】(1)人口大量迁入,导致城市短时间内人口增加过快,会导致就业压力增大,失业率上升;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配套相对落后,服务质量和水平下降;人口过多,居住条件变差;人口大量迁入,会加剧迁入地的交通拥堵;流动人口多,难以管理,社会治安环境恶化;人口多,废弃物多,使城市环境污染加剧等。
(2)人口净流入多,有利于迁入地经济的发展,外来人口的迁入带来了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产经验,加快了生产方式的交流和发展。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促进当地资源开发等。不同地区的人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和文化背景,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外来人口的迁入使人口的流动成为常态,有利于人才的引进。
(3)近年来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快,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沿海地区生活成本上升,对外来人员吸引力下降。由材料可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采取“控人”政策,中西部地区采取“抢人”政策,两地人口政策不同,中西部地区的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企业入驻,就业机会增多,本地就业,还能照顾家庭,人口的外出意愿降低。另外国家支持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也减少了西部地区人口流入东部沿海。
19.(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攀枝花位于金沙江畔,1953年的地质普查中攀枝花找到了钒钛磁铁矿而且呈带状分布的规律。同年4月22日,为了便于保密,国务院下发《关于攀枝花特区更名问题的批复》,同意将攀枝花特区改名为“渡口市”。1987年1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渡口市更名为“攀枝花市”。
材料二:“候鸟式”养老是当今兴起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不少北方老年人选择冬季到南方的城市居住、旅游,北方天暖后再回到原地居住。近年来老钢铁工业城市攀枝花已成为我国冬季养老的热点城市之一。2015年来此过冬养老人数近10万,攀枝花正在实现由“钢城”向“阳光花城”的转型。2015年攀枝花市长张剡在中国(攀枝花)芒果产业发展论坛上以“孝敬爸妈,请带到攀枝花”向参会人员发出邀请。
材料三:下图为四川省攀枝花市区位示意图
材料四:下表为攀枝花气温、降水资料。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全年
月均温/℃ 13.6 16.8 21.0 24.4 25.8 26.3 25.2 24.7 22.4 20.2 16.1 12.8 20.8
降水量/mm 4.2 3.5 10.0 11.7 45.4 133.4 207.1 210.0 410.9 61.2 20.5 1.5 849.4
(1)从材料推测攀枝花市市长提出“孝敬爸妈,请带到攀枝花”的理由。
(2)为了吸引更多老年人口到攀枝花定居,简述未来该市的发展举措。
【答案】(1)攀枝花冬季气温较高;“阳光花城”,环境优越;水果等农产品丰富、优质;交通便利。
(2)促进房地产、旅游、养老服务等产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减少重工业所占比重;调整工业布局,大力改善和保护城市生态环境。
【分析】(1)题意表明,攀枝花市市长提出“孝敬爸妈,请带到攀枝花”的理由结合材料从环境条件、物质供应、交通等方面进行推测说明。2015年攀枝花市长张剡在中国(攀枝花)芒果产业发展论坛上以“孝敬爸妈,请带到攀枝花”向参会人员发出邀请,表明攀枝花市适合养老,适合旅游。攀枝花市海拔较高,夏季不热,受山地阻挡,当地冬季受冷气团影响较小,攀枝花冬季气温暖和,适合养老和旅游;材料信息表明,攀枝花市实现了由“钢城”向“阳光花城”的转型,环境优越,适合养老和旅游;攀枝花市所在地区水果等农产品丰富、优质,适合养老和旅游;图中显示,攀枝花的铁路、公路和航空运输便利,适合养老和旅游。
(2)为了吸引更多老年人口到攀枝花定居,未来该市的发展举措应从产业、环境等角度提出。为了吸引更多老年人口到攀枝花定居,首先要做好基础设施建设,让来养老定居的老人生活方便,生活舒心,因此应促进房地产、旅游、养老服务等产业发展;养老定居对环境质量要求高,而攀枝花过去以重工业为主,环境压力大,因此应调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减少重工业所占比重;还可以通过调整工业布局,如污染较重的工业企业远离市区,远离河流上游,远离上风地带等,大力改善和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增加对老人来此定居的吸引力。
20.(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口迁移流线密度主要是用于衡量某方向上人口迁移规模的大小。人口迁移流线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映射,人口迁移流线密度受自然条件、经济差异、交通可达性、迁移惯性等因素影响。根据地理信息系统模型预测,尽管现阶段人口迁移受到疫情影响,但在长时间尺度下,我国省际人口迁移仍然呈现升温趋势。下图示意2015 2020年我国省际人口迁移流线密度分布。
(1)描述我国省际人口迁移流线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
(2)专家认为,受迁移惯性的影响,我国形成了一条地处京广线附近、呈南北走向的省际迁移高密度廊道,对此做出合理解释。
(3)说明在长时间尺度下我国省际人口迁移仍然呈现升温趋势的原因。
【答案】(1)我国省际人口迁移流线密度空间分布不均,人口迁移流线疏密差异大;迁移流线高密度区呈带(线)状和块状分布;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人口迁移流线密集,黑河—腾冲一线以西(西部地区)人口迁移流线稀疏。
(2)在我国交通运输欠发达的时期,此条线路交通便利;沿线有(北京、广州、武汉、长沙等)众多大城市,发展历史悠久,持续吸引人口迁入;由于人口(含亲朋好友)向沿线大城市迁移,形成明显的迁移惯性,带动更多的人口迁入。
(3)我国区域发展不均衡的趋势仍将存在,发达地区集聚更多的优质生产要素、医疗教育资源;交通、通信技术的进步减少了人口迁移的阻碍;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养老、度假等人口迁移量增加。
【分析】 (1)据图描述特征,先整体,再局部。整体上,空间分布不均,人口迁移流线疏密差异大;从局部看,迁移流线高密度区呈块状分布,其中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人口迁移流线密集,人口界线以西的西部地区人口迁移流线稀疏。
(2)结合材料,人口迁移流线密度受自然条件、经济差异、交通可达性、迁移惯性等因素影响。京广线是我国较早的交通线,在我国交通运输欠发达的时期,此条线路交通便利;沿线有众多大城市,发展历史悠久,对外吸引力大;早期人口向沿线大城市迁移,也会带动其亲朋好友迁移,形成明显的迁移惯性,最终带动更多的人口迁入,形成省际迁移高密度廊道。
(3)可以从迁移的目的(经济因素仍然是主要因素、养老等其他目的也在增长)、迁移的支撑条件(交通通信技术的进步)等方面分析。社会经济因素:我国区域发展不均衡的趋势仍将存在,发达地区集聚更多的优质生产要素、医疗教育资源,吸引力大;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养老、度假等人口迁移量增加。支撑条件:交通、通信技术的进步促进了人口的迁移。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1.2人口迁移同步测试(C)(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近年来,西亚、北非地区由于战乱不断、持续动荡等原因,大批难民外涌。德国是目前为止接收难民最多的欧洲国家。下图是难民迁移路线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有关图中所示的难民迁移,说法正确的有( )
①属于国内人口迁移
②是西亚、北非的难民迁往欧洲
③主要目的是躲避自然灾害
④主要影响因素是政治因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难民大量涌入德国,对德国产生的影响是( )
A.缓解社会矛盾 B.减轻交通拥堵 C.加剧人口老龄化 D.加大环境的压力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近年来,不少在城市积累了资金、习得专长的农民工,开始逆向流动、返乡创业。这类人,被媒体称为“城归”。据统计,近年来“城归”人数累计达到450万。随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有更多的“城归”返乡创业,这将给家乡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现实影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城归”返乡创业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生活成本过高,环境污染严重 B.城市产业已达饱和,经济效益不断下降
C.乡村土地无人耕种,大面积的撂荒 D.国家优惠政策实施,乡村经济蓄势发展
4.“城归”现象给乡村最先带来的社会效益是( )
A.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环境质量 B.缓解留守儿童、空巢老人问题
C.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基础设施 D.促进农业规模化、专业化发展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读我国某年四城市人口资料图,完成下面小题。
5.从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考虑,其中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就业机会最多的城市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城市②可能位于我国的( )
A.西北内陆地区 B.西南地区 C.东北地区 D.东南沿海地区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美国和墨西哥是陆上邻国,下图示意两国国界线两侧不同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两国间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 )
A.从甲国流入乙国 B.从乙国流入甲国 C.从乡村到城市 D.从城市到乡村
8.两国间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因素 B.政治因素 C.自然因素 D.宗教因素
(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人口耕地弹性系数是土地面积百分比和人口百分比之比,它可以衡量人口与耕地关系的紧张程度。下图为贵州乌蒙山区各海拔地带2000、2008年人口耕地弹性系数状况,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2000年~2008年,该地区人地关系趋于紧张的地带是( )
A.2500米以上地带 B.1900~2500米地带 C.1300~1900米地带 D.1300米以下地带
10.2000年~2008年,该地区1900米以上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变化的原因及影响可能是( )
A.大量开垦耕地,人地关系趋于缓和 B.人口迁出,人地关系趋于缓和
C.大量退耕还林,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D.人口迁入,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性别比是每100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数量。通过对省外流入人口性别比的研究,可以及时反映本省产业发展状况和部分社会问题。2020年浙江省省外迁入人口达1618.6万,居全国第二。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与2010年相比,浙江省省外流入人口性别比的变化反映了本省( )
A.制造业吸引力强化 B.养老产业吸引力下降
C.义务教育对男童的吸引力下降 D.卫生事业吸引力强化
12.2020年,以下年龄段中,因性别比失衡而导致社会问题较严重的是( )
A.0-9岁 B.9-18岁 C.30-39岁 D.54-63岁
13.专家分析上图得出:“近十年来浙江省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化,导致由个体迁入逐步转变为举家迁入。”其判断依据为( )
A.1-12岁 B.45-56岁 C.57-69岁 D.70-81岁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人口迁移具有一定的空间特征,通过划分不同类型区域,并针对不同类型区域采取不同的政策。图为2010年江苏省人口迁移类型划分示意图。据此回答问题。
注:通过净迁移率和总迁移率将中国人口迁移划分为四大区域类型:总迁移率大于10%且净迁移率大于10%的地区为净流入活跃区;总迁移率大于10%且净迁移率小于-10%的地区为净流出活跃区;总迁移率大于10%且净迁移率小于10%且大于-10%的地区为平衡型活跃区;总迁移率小于10%的地区为非活跃区。
14.图中人口迁移类型搭配最为合理的是( )
A.甲——净迁出活跃型 B.乙——平衡活跃型
C.丙——净迁入活跃型 D.丙——净迁出活跃型
15.丙迁移类型划分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土地资源状况 B.交通通信条件 C.经济发展水平 D.地方文化习俗
二、综合题
16.(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据统计,2014年,北京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015%,人口总增长率为4.83%。
材料二:下图为“2014年我国人口迁移城乡结构图”。
材料三:2014年底,我国超过60岁的老年人已达2.12亿,约占总人口的10.5%,城乡老年空巢家庭比例分别为54%和45.6%,并呈不断上升趋势,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
(1)由材料一可知,北京市的人口数量变化趋势为____,主要原因是____
(2)由材料二可知,我们目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____,这种人口迁移会给迁出地带来哪些不利影响____?
(3)材料三反映出的主要人口问题是____和____,你认为可以采取哪些应对措施____?
17.(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有关专家在第14届世界生产力大会上表示,我国正面临着全球最大的、最迅速的人口迁移运动。我国广大农村人口缺乏充分的公共服务与保障;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在未来20年将外出务工、经商,农民的有序流动和合法权益的保护亟待加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流失,使农村老龄化程度超过城市,引发老人照料和子女教育等社会问题,2000万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堪忧。
材料二我国人口的文化、教育、科技素质亟待提高,难以适应激烈的综合国力的竞争,特别是女性儿童的辍学问题已经成为国民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解决出生人口素质问题已迫在眉睫,每年我国约有80~120万缺陷人口出生,全国累计的残障人口已超过6000万,相当于法国的人口。
(1)关于我国未来20年的人口迁移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由国家组织的人口流动数量大量增加 B.人口流动主要是自发性的
C.流动数量有逐年减少的趋势 D.人口流动方向错综复杂,没有明显的主流方向
(2)由于大量农村人口中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失,农村出现了“留守家庭”“____”等现象,我国针对人口素质问题提出的基本国策是____、____,其中重点应提高农村____人口群体素质。
(3)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及人口迁移可能引发的人口问题。
18.(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我国人口流动背后的驱动因素,一是收入差距等经济因素,二是人口管理政策。当前东部沿海地区仍是我国人口净流入最多的地区,但是北京、上海等东部沿海地区在采取“控人”政策﹐导致人口增幅减小;安徽、陕西在采取大规模“抢人”政策,且效果非常明显,成为人口净流入的“大黑马”。下图为某年我国部分省市人口流动分布(单位;万人)示意图。
(1)说明人口大量迁入给迁入地带来的不利影响。
(2)简述安徽、陕西成为人口净流入“大黑马”对当地的有利影响。
(3)分析近年来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增幅逐渐减小的原因。
19.(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攀枝花位于金沙江畔,1953年的地质普查中攀枝花找到了钒钛磁铁矿而且呈带状分布的规律。同年4月22日,为了便于保密,国务院下发《关于攀枝花特区更名问题的批复》,同意将攀枝花特区改名为“渡口市”。1987年1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渡口市更名为“攀枝花市”。
材料二:“候鸟式”养老是当今兴起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不少北方老年人选择冬季到南方的城市居住、旅游,北方天暖后再回到原地居住。近年来老钢铁工业城市攀枝花已成为我国冬季养老的热点城市之一。2015年来此过冬养老人数近10万,攀枝花正在实现由“钢城”向“阳光花城”的转型。2015年攀枝花市长张剡在中国(攀枝花)芒果产业发展论坛上以“孝敬爸妈,请带到攀枝花”向参会人员发出邀请。
材料三:下图为四川省攀枝花市区位示意图
材料四:下表为攀枝花气温、降水资料。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全年
月均温/℃ 13.6 16.8 21.0 24.4 25.8 26.3 25.2 24.7 22.4 20.2 16.1 12.8 20.8
降水量/mm 4.2 3.5 10.0 11.7 45.4 133.4 207.1 210.0 410.9 61.2 20.5 1.5 849.4
(1)从材料推测攀枝花市市长提出“孝敬爸妈,请带到攀枝花”的理由。
(2)为了吸引更多老年人口到攀枝花定居,简述未来该市的发展举措。
20.(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口迁移流线密度主要是用于衡量某方向上人口迁移规模的大小。人口迁移流线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映射,人口迁移流线密度受自然条件、经济差异、交通可达性、迁移惯性等因素影响。根据地理信息系统模型预测,尽管现阶段人口迁移受到疫情影响,但在长时间尺度下,我国省际人口迁移仍然呈现升温趋势。下图示意2015 2020年我国省际人口迁移流线密度分布。
(1)描述我国省际人口迁移流线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
(2)专家认为,受迁移惯性的影响,我国形成了一条地处京广线附近、呈南北走向的省际迁移高密度廊道,对此做出合理解释。
(3)说明在长时间尺度下我国省际人口迁移仍然呈现升温趋势的原因。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