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1.1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同步测试(A)(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读某湿地景观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湿地的支撑服务功能主要体现在( )
A.防风固沙 B.提供动物栖息地
C.调蓄洪水 D.增加海洋渔业资源
2.人们利用闲暇时间来此旅游,体现了湿地的( )
A.支撑服务 B.调节服务
C.供给服务 D.文化服务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指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得的各种益处,具体包括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支撑服务和文化服务等类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属于基础和前提的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类型是( )
A.供给服务 B.支撑服务
C.文化服务 D.调节服务
4.属于自然环境供给服务的是( )
A.良好的空气 B.舒适的气候
C.优美的风光 D.多样的矿产
5.自然环境的( )
A.各种服务功能是能够同时存在的 B.服务功能只能存在一种或两种
C.服务功能在利用上能够持续存在 D.服务功能主要表现在食物供应方面
6.(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由于人类活动不当,森林遭到破坏,最终影响了生物多样性,首先是自然环境的哪种服务功能出现问题 ( )
A.供给服务功能 B.调节服务功能 C.文化服务功能 D.支撑服务功能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读某时段我国因不同原因造成的耕地减少比例图,完成下面小题。
注:生态退耕指因生态环境建设需要,国家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7.影响建设用地用途的最主要因素是土地的( )
A.数量 B.肥力
C.区位 D.潜力
8.生态退耕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可能有( )
①有利于保持水土②减少蒸发量
③保护生物多样性④增强地表水下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归根结底都来源于自然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通常分为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支撑服务和文化服务四大类。下图示意某年我国阔叶林、针叶林、灌木林、草原四种植被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一年内的动态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图中表示草原的最可能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0.据图判断,影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大小的主要因素是( )
A.水热条件 B.地形地势
C.土壤肥力 D.灌溉水量
11.对我国西北地区来说,目前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的最有效途径为( )
A.拓展森林面积 B.建设人工绿洲
C.加大冰川融水量 D.绿化沙漠区的土地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读东北某区域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图(湿地和农田对应左侧纵坐标,建设用地对应右侧纵坐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该区域用地类型面积的变化对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影响是( )
①降水量增加②气温变化幅度增大③土壤退化明显④生物多样性减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3.当地实现可持续利用自然环境服务功能,最需要 ( )
A.积极进行退耕还湿 B.大力建设人工湿地
C.大幅减少建设用地 D.关停高耗水工业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拉鲁湿地,是世界上稀有的城市湿地,它位于拉萨市的西北角,总面积6.2km2,为典型的青藏高原湿地。该湿地的主要植被是沼泽草甸,覆盖率在95%以上。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4.拉鲁湿地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
①是拉萨市氧气的重要补给源
②增加拉萨市区空气的湿度和温差
③吸附空气中的尘埃,吸收有毒气体,是拉萨市的空气净化器
④有蓄洪能力,可减少拉萨市区北部山洪的威胁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15.下列拉鲁湿地的发展方向中,不可取的是( )
A.通过湿地建设和草种改良,合理发展畜牧业
B.合理利用湿地的大面积水域发展水产业
C.利用其独特的高原天然湿地风貌和独特的植物适度发展旅游业
D.利用湿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拉萨市广阔的市场,建立蔬菜和水果生产基地
二、综合题
16.(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指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收益。某研究课题将区域内的土地利用分为若干类型,为每种土地利用的每种服务赋予单位面积的价值,求和可得出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
材料二下表示意某年我国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下图为某年我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分布图。
一级类型 二级类型 森林 草地 农田 湿地 河流湖泊 荒漠
供给服务 食物生产 0.33 0.43 1.00 0.36 0.53 0.02
原材料生产 2.98 0.36 0.39 0.24 0.35 0.04
调节服务 气体调节 4.32 1.50 0.72 2.41 0.51 0.06
气候调节 4.07 1.56 0.97 13.55 2.06 0.13
水文调节 4.09 1.52 0.77 13.44 18.77 0.07
废物处理 1.72 1.32 1.39 14.40 14.85 0.26
支撑服务 保持土壤 4.02 2.24 1.47 1.99 0.41 0.17
维持生物多样性 4.51 1.87 1.02 3.69 3.43 0.40
文化服务 提供美学景观 2.08 0.87 0.17 4.69 4.44 0.24
合计 28.12 11.67 7.90 54.77 45.35 1.39
(1)比较农田与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主要差异。
(2)简述我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分布的特征。
(3)为提升江苏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简述其可采取的措施。
17.(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鄱阳湖是一个自然通江湖泊,也是白鹤等珍稀水禽及森林鸟类的重要栖息地和越冬地。2016年7月中下旬开始,鄱阳湖水位持续下降,比去年整整提前2个月进入枯水期,湖底变成了壮阔的草原,千年石岛“落星墩”也全部露出水面,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观赏。
材料二:鄱阳湖地区水系分布图及相关最新统计资料。
河流 森林覆盖率 大中型水库(个) 十万亩以上灌区(个)
赣江 63.6% 107 20
信江 54.3% 35 10
抚河 53.0% 18 2
饶河 67.8% 17 1
修河 64.4% 7 3
材料三:据大数据资料统计发现:自2000年以来由于自然原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鄱阳湖呈现枯水期逐步提前、枯水期水位连创新低、湖区面积缩减等现象,引发学者、媒体对湖区生态和周边生产生活的关注。为此,国内有很多学者建议在鄱阳湖入江通道最窄处建设水利枢纽工程,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则认为,在对鄱阳湖的生态功能进行科学研究及工程建设的环境影响得到充分论证之前,应暂缓枢纽工程的建设,并将无坝方案作为维持鄱阳湖生态系统健康的最优方案。
(1)分析2000年以来鄱阳湖枯水期逐步提前,水位连创新低、湖区面积不断缩减的可能原因。
(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鄱阳湖面积缩减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8.(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读人类社会演进示意图(图甲)和人地关系示意图(图乙),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所示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图乙所示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
(2)列举两项中国古代破坏自然环境支撑服务功能的农业生产活动。
(3)影响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9.(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油樟属常绿乔木,喜湿喜暖,抗虫性较强,耐寒性较差,三年即可郁闭成林。油樟叶经蒸馏冷凝可提取樟油,樟油在日化、医疗等产业中用途较大。
材料二:在某个季节,叙州区村民纷纷上山收集油樟落叶,并利用简易蒸馏器蒸煮樟叶,获取樟油蒸煮后的樟叶及山坡上的枯枝还可作为薪柴。其他季节村民可进城务工。
结合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简析叙州区在低山丘陵地区大量种植油樟的益处?
20.(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自然界或人类对于生态系统造成的不利影响,生态学中称为生态胁迫。
材料二:生态服务指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所有惠益,包括供给服务、调节服务以及支持服务。
(1)试分析人类活动对河流生态胁迫的表现。
(2)试说明城市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1.1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同步测试(A)(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读某湿地景观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湿地的支撑服务功能主要体现在( )
A.防风固沙 B.提供动物栖息地
C.调蓄洪水 D.增加海洋渔业资源
2.人们利用闲暇时间来此旅游,体现了湿地的( )
A.支撑服务 B.调节服务
C.供给服务 D.文化服务
【答案】1.B 2.D
【分析】1.自然环境支撑服务的作用是维持自然环境自身的相对稳定状态,图中的湿地景观的支撑服务功能主要体现在作为生物的栖息地,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B项正确。湿地的支撑服务功能与防风固沙和增加海洋渔业资源无关,AD项错误。湿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蓄洪水,但图中的景观作为湿地公园,主要功能并不在于调蓄洪水,C项错误。故选B。
2.人们利用闲暇时间来此旅游,可以从中获得精神享受、审美体验等,也可以陶冶情操、放松心情,体现了湿地的文化服务,D项正确。湿地的支撑服务功能体现在为动物提供栖息地,是维持自然环境自身相对稳定的状态,A项错误。该处湿地供人们闲暇时间旅游,供给服务是指自然环境提供自然资源,该湿地并不能体现湿地的调节服务和供给服务,BC项错误。故选D。
【点睛】调节服务: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和水质、涵养水源;供给服务:提供森林资源、动物资源等;支撑服务:作为生物栖息地,增加生物多样性和增加土壤肥力等;文化服务:提供美丽的风景、也供人类旅游休憩,获得精神享受。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指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得的各种益处,具体包括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支撑服务和文化服务等类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属于基础和前提的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类型是( )
A.供给服务 B.支撑服务
C.文化服务 D.调节服务
4.属于自然环境供给服务的是( )
A.良好的空气 B.舒适的气候
C.优美的风光 D.多样的矿产
5.自然环境的( )
A.各种服务功能是能够同时存在的 B.服务功能只能存在一种或两种
C.服务功能在利用上能够持续存在 D.服务功能主要表现在食物供应方面
【答案】3.B 4.D 5.A
【分析】3.支撑服务是保障供给服务、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的基础和前提,并通过这些服务间接为人类提供服务,B正确,ACD错误。故选B。
4.良好的空气和舒适的气候属于调节服务,优美的风光体现了自然环境的美学价值,属于文化服务,矿产为自然资源,属于供给服务,D正确,ABC错误。故选D。
5.自然环境的各种服务功能是能够同时存在的,如森林同时存在资源供给、动物栖息地、旅游观光、调节气候等多种服务功能。自然环境对人类提供持续服务是有条件和前提的,服务功能的主要表现也因地而异,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概念的记忆和理解,难度较小。
6.(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由于人类活动不当,森林遭到破坏,最终影响了生物多样性,首先是自然环境的哪种服务功能出现问题 ( )
A.供给服务功能 B.调节服务功能 C.文化服务功能 D.支撑服务功能
【答案】D
【详解】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是供给服务、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的基础和前提,并通过这些服务间接为人类提供服务。如果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功能出现问题,其他服务功能也会受到影响。故答案选D。
【点睛】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读某时段我国因不同原因造成的耕地减少比例图,完成下面小题。
注:生态退耕指因生态环境建设需要,国家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7.影响建设用地用途的最主要因素是土地的( )
A.数量 B.肥力
C.区位 D.潜力
8.生态退耕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可能有( )
①有利于保持水土②减少蒸发量
③保护生物多样性④增强地表水下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7.C 8.D
【分析】7.土地的数量、肥力、潜力对农业生产影响重大,而影响建设用地用途的主要因素是土地的区位,如靠近人口密集区适宜建设商业中心,C项正确。城市的建设用地主要考虑的因素是用途和区位,与土地的数量和肥力无关,AB项错误。而土地的潜力是受到其肥力、耕作技术水平的综合影响,D项错误。故选C。
8.生态退耕有利于增加植被覆盖率,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性,①③正确;植被覆盖率增加,涵养水源能力增强,地表水下渗增多,植物蒸腾作用增强,蒸发量增加,②错误,④正确。ABC项错误,D项正确。故选D。
【点睛】土地生产潜力,亦称土地生产力,是指在现有耕作技术水平及与之相适应的各项措施下土地的最大生产能力。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归根结底都来源于自然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通常分为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支撑服务和文化服务四大类。下图示意某年我国阔叶林、针叶林、灌木林、草原四种植被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一年内的动态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图中表示草原的最可能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0.据图判断,影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大小的主要因素是( )
A.水热条件 B.地形地势
C.土壤肥力 D.灌溉水量
11.对我国西北地区来说,目前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的最有效途径为( )
A.拓展森林面积 B.建设人工绿洲
C.加大冰川融水量 D.绿化沙漠区的土地
【答案】9.D 10.A 11.B
【分析】9.一般来说,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较草原大,图中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最小,最可能为草原生态系统,甲乙丙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较大,则甲乙丙错误,即ABC项错误。D项正确。故选D。
10.从冬季到夏季,我国气温逐渐升高,降水量逐渐增大,植被逐渐茂盛,生长速度加快。图中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在7月达到最大值,由此可以判断出影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大小的主要因素是水热条件,A项正确。地形地势从图中的日期变化体现不出,B项错误。土壤肥力与季节的变化关系较小,C项错误。从灌溉水量来看,我国各地灌溉时间不一,且不会出现在夏季生态服务价值量最高的现象,D项错误。故选A。
11.我国西北地区是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水源是制约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的主要因素,因此,合理建设人工绿洲,可有效地提升西北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B项正确。西北地区拓展森林面积的难度较大,且周期较长,A项错误。加大冰川消融量不符合实际,且可能导致其他生态环境问题,C项错误。绿化沙漠区的土地,周期较长,不是目前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的最有效途径,D项错误。故选B。
【点睛】生态服务价值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从生态系统得到的利益,主要包括向经济社会系统输入有用物质和能量、接受和转化来自经济社会系统的废弃物,以及直接向人类社会成员提供服务(如人们普遍享用洁净空气、水等舒适性资源)。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读东北某区域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图(湿地和农田对应左侧纵坐标,建设用地对应右侧纵坐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该区域用地类型面积的变化对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影响是( )
①降水量增加②气温变化幅度增大③土壤退化明显④生物多样性减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3.当地实现可持续利用自然环境服务功能,最需要 ( )
A.积极进行退耕还湿 B.大力建设人工湿地
C.大幅减少建设用地 D.关停高耗水工业
【答案】12.B 13.A
【分析】12.读图可知,该区域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小,再结合湿地的生态功能可推知该区域蒸发减少,降水量减少,①错误;调节气候的功能减弱,气温变化幅度增大,②正确;加速土地退化,③正确;生物多样性减少,④正确。②③④正确,故选B。
13.据图可知,该区域湿地的面积变化与农田、建设用地的面积变化呈负相关,说明当地湿地面积减少主要因为开垦耕地及建设用地占用,因此当地实现可持续利用自然环境服务功能必须因地制宜,积极进行退耕还湿,发挥湿地的生态功能,A正确;大力减少人工湿地成本高,而且其生态功能较弱,B错误;不适合大幅减少减少建设用地,C错误;该地湿地减少的原因不是因为高耗水工业的发展,D错误。故选A。
【点睛】不同类型湿地的保护措施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拉鲁湿地,是世界上稀有的城市湿地,它位于拉萨市的西北角,总面积6.2km2,为典型的青藏高原湿地。该湿地的主要植被是沼泽草甸,覆盖率在95%以上。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4.拉鲁湿地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
①是拉萨市氧气的重要补给源
②增加拉萨市区空气的湿度和温差
③吸附空气中的尘埃,吸收有毒气体,是拉萨市的空气净化器
④有蓄洪能力,可减少拉萨市区北部山洪的威胁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15.下列拉鲁湿地的发展方向中,不可取的是( )
A.通过湿地建设和草种改良,合理发展畜牧业
B.合理利用湿地的大面积水域发展水产业
C.利用其独特的高原天然湿地风貌和独特的植物适度发展旅游业
D.利用湿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拉萨市广阔的市场,建立蔬菜和水果生产基地
【答案】14.C 15.D
【分析】14.由所学知识可知,湿地能调节局部气候,即减小温差、增加空气的湿度,增加拉萨市区空气的湿度,减小温差,②错误,ABD错误。由题意可知,拉萨海拔高,空气稀薄,拉鲁湿地沼泽草甸覆盖率在95%以上,可为拉萨市提供较多氧气,①正确;湿地可以降解污染物、净化空气,所以拉鲁湿地吸附空气中的尘埃,吸收有毒气体,是拉萨市的空气净化器,③正确;湿地有调蓄径流的作用,拉鲁湿地有蓄洪能力,可减少拉萨市区北部山洪的威胁,④正确;C正确。故选C。
15.由所学知识可知,在湿地建立蔬菜、水果生产基地,将使湿地面积缩小,可能造成环境问题,故不可取,D错误。其余选项均为湿地合理开发利用措施,ABC正确。依题意,选择错误的,故选D。
【点睛】湿地的主要作用:提供水源;补充地下水;调节流量,控制洪水;调节气候;清除和转化毒物和杂质;提供可利用的资源;航运;旅游。
二、综合题
16.(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指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收益。某研究课题将区域内的土地利用分为若干类型,为每种土地利用的每种服务赋予单位面积的价值,求和可得出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
材料二下表示意某年我国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下图为某年我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分布图。
一级类型 二级类型 森林 草地 农田 湿地 河流湖泊 荒漠
供给服务 食物生产 0.33 0.43 1.00 0.36 0.53 0.02
原材料生产 2.98 0.36 0.39 0.24 0.35 0.04
调节服务 气体调节 4.32 1.50 0.72 2.41 0.51 0.06
气候调节 4.07 1.56 0.97 13.55 2.06 0.13
水文调节 4.09 1.52 0.77 13.44 18.77 0.07
废物处理 1.72 1.32 1.39 14.40 14.85 0.26
支撑服务 保持土壤 4.02 2.24 1.47 1.99 0.41 0.17
维持生物多样性 4.51 1.87 1.02 3.69 3.43 0.40
文化服务 提供美学景观 2.08 0.87 0.17 4.69 4.44 0.24
合计 28.12 11.67 7.90 54.77 45.35 1.39
(1)比较农田与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主要差异。
(2)简述我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分布的特征。
(3)为提升江苏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简述其可采取的措施。
【答案】(1)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大;湿地调节服务、支撑服务、文化服务价值较高;农田供给服务价值较高。
(2)总体上东部大于西部;南方大于北方。
(3)控制人口数量;保护湿地,扩大绿化面积;防治环境污染;强化环境教育和环境管理。
【分析】本题以我国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背景,涉及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图像解读能力和综合思维的素养。
(1)由材料可知,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为54.77,明显高于农田,具体表现为湿地的调节服务(气体调节、气候调节、水文调节和废物处理)、支撑服务(保持土壤和维持生物多样性)、文化服务(提供美学景观)价值较高,但是在供给服务价值方面,农田大于湿地。
(2)读图可知,总体来说,我国东部地区和南部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较高,西北部地区最低。互相比较之下,我国东部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大于西部,南方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大于北方。
(3)提升江苏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措施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人口角度:江苏省经济较发达,人口众多,所以需要控制人口数量。土地利用角度:江苏省沿海地区滩涂湿地多,需要保护湿地,扩大绿化面积。环境污染控制角度:江苏省经济较发达,工农业污染物排放量大,所以需要控制环境污染。意识教育和法律规范角度:需要强化环境教育和环境管理。
【点睛】
17.(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鄱阳湖是一个自然通江湖泊,也是白鹤等珍稀水禽及森林鸟类的重要栖息地和越冬地。2016年7月中下旬开始,鄱阳湖水位持续下降,比去年整整提前2个月进入枯水期,湖底变成了壮阔的草原,千年石岛“落星墩”也全部露出水面,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观赏。
材料二:鄱阳湖地区水系分布图及相关最新统计资料。
河流 森林覆盖率 大中型水库(个) 十万亩以上灌区(个)
赣江 63.6% 107 20
信江 54.3% 35 10
抚河 53.0% 18 2
饶河 67.8% 17 1
修河 64.4% 7 3
材料三:据大数据资料统计发现:自2000年以来由于自然原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鄱阳湖呈现枯水期逐步提前、枯水期水位连创新低、湖区面积缩减等现象,引发学者、媒体对湖区生态和周边生产生活的关注。为此,国内有很多学者建议在鄱阳湖入江通道最窄处建设水利枢纽工程,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则认为,在对鄱阳湖的生态功能进行科学研究及工程建设的环境影响得到充分论证之前,应暂缓枢纽工程的建设,并将无坝方案作为维持鄱阳湖生态系统健康的最优方案。
(1)分析2000年以来鄱阳湖枯水期逐步提前,水位连创新低、湖区面积不断缩减的可能原因。
(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鄱阳湖面积缩减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答案】(1)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分析:①2000年以来鄱阳湖流域年平均降水量持续偏少,水源补给量减少;②区域经济迅速发展,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增加,导致入湖水量减少;③水利设施(水库)增加,拦蓄径流导致入湖水量减少;④流域内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入湖的泥沙增多,导致湖面不断缩减;⑤无序人工采沙,加大了湖口和长江干流的落差,加快了湖水的下泄速度。
(2)地理环境是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整体。鄱阳湖萎缩,调节当地气候能力减弱;对长江干流径流调节能力下降;湖水自净能力下降、水质变差;影响动植物的生长和栖息,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趋于恶化。
【分析】本大题以鄱阳湖为材料背景设置试题,考查湖泊水量减少的原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材料信息解读能力、地理基本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落实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的地理学科素养。
(1)湖泊水量减少的原因主要从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等方面作答。根据常识性原理总结出湖泊蓄水量减少的自然原因(降水减少)、人为原因(工农业用水、水库建设、植被破坏、泥沙淤积、人工无序采沙等)等进行合理分析。自然原因方面,2000年以来鄱阳湖流域年平均降水量持续偏少,水源补给量减少。人为原因方面:随着区域经济迅速发展,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增加,导致入湖水量减少;鄱阳湖流域的河流上,水利设施的大量增建,拦蓄径流,导致入湖水量减少;流域内植被破坏,森林覆盖率下降,水土流失加剧,入湖的泥沙增多,导致湖面不断缩减;此外,人工采沙,不加节制,加大了湖口和长江干流的落差,加快了湖水的外泄速度。
(2)首先明确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规律的基本内涵,然后利用所学知识分析湖泊萎缩的不利影响。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内涵是地理环境是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整体。鄱阳湖萎缩,调节当地气候的能力减弱;对长江干流径流的调节能力下降;湖水自净能力下降,水质变差;影响动植物的生长和栖息,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趋于恶化。
【点睛】
18.(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读人类社会演进示意图(图甲)和人地关系示意图(图乙),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所示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图乙所示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
(2)列举两项中国古代破坏自然环境支撑服务功能的农业生产活动。
(3)影响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1)农业社会、工业社会
(2)放火烧山;围湖造田
(3)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或生产工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人口数量
【分析】本题以读人类社会演进示意图(图甲)和人地关系示意图(图乙)为背景,主要考查人地关系思想的转变,考查学生对图形信息解读和提取能力,要求学生根据图示信息的提醒,结合教材知识进行分析作答,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1)从图乙中可判断此时人类不断开发自然环境,从环境中获取资源,并大量地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人类对环境带来了影响,使人地关系不协调,所以应出现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时期。
(2)中国古代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农业生产活动就是滥垦。滥垦一方面反映了古人对生态环境认识的局限;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口的增加,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地区人口增加,为获得更多耕地资源,人们围湖造田,破坏湿地。
(3)由材料中信息可以判断,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地关系不断发生了变化,进而可以得到影响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有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或生产工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人口数量。
19.(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油樟属常绿乔木,喜湿喜暖,抗虫性较强,耐寒性较差,三年即可郁闭成林。油樟叶经蒸馏冷凝可提取樟油,樟油在日化、医疗等产业中用途较大。
材料二:在某个季节,叙州区村民纷纷上山收集油樟落叶,并利用简易蒸馏器蒸煮樟叶,获取樟油蒸煮后的樟叶及山坡上的枯枝还可作为薪柴。其他季节村民可进城务工。
结合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简析叙州区在低山丘陵地区大量种植油樟的益处?
【答案】就供给服务而言,种植油樟可以增加樟油产量,蒸煮后的樟叶及山坡上的枯枝还为农民提供了充足的生活能源;就调节服务而言,低山丘陵地区的油樟林可以保持水土、调节气候、涵养水源,油樟还可以抑制虫害;就文化服务而言,油樟林可以作为乡村旅游资源;就支撑服务而言,大量种植油樟可以增强光合作用、促进水循环、维护生物多样性。
【分析】本题考查自然资源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调用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进行分析,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提取材料信息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的能力。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自然环境具有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延长产业链、支撑服务等方面,解答本题时需要结合森林资源的共性服务功能以及材料中体现的油樟的个性服务功能来分析,言之有理即可。据材料,村民纷纷上山收集油樟落叶,并利用简易蒸馏器蒸煮樟叶,获取樟油蒸煮后的樟叶及山坡上的枯枝还可作为薪柴,体现了种植油樟的供给服务功能;在低山丘陵地区种植游樟可以保持水土,减少水土流失,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还可以抑制病虫害,体现其调节服务功能;同时,油樟林可以作为乡村旅游资源,作为旅游资环进行开发,体现了文化服务功能;种植油樟可以增强光合作用、促进水循环、维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体现其支撑服务功能。
20.(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自然界或人类对于生态系统造成的不利影响,生态学中称为生态胁迫。
材料二:生态服务指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所有惠益,包括供给服务、调节服务以及支持服务。
(1)试分析人类活动对河流生态胁迫的表现。
(2)试说明城市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
【答案】(1)工农业生产废水及生活污水流入河流,对河流造成泻染;从河流、水库中超量引水,造成河流水量无法满足生态用水的最低需要;通过对湖泊、河流滩地的围垦挤占水域面积,以及上游毁林造成水土流失,导致泊、河流的退化;在湖泊、河流或水库中,不适当地引人外来物种造成生物入侵,使原有物种受到威胁或消失;水利工程对于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
(2)调节局部小气候;涵养水源;净化污染;固碳释放氧气;生产有机质;调节径流;保护生物多样性;美化城市环境。
【分析】本题以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为背景,涉及人类活动对河流的影响及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主要考查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人地协调观学科素养。
(1)人类的经济活动,如工农业生产产生大量的废水,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大量的生活污水,这些污水进入河流,会对河流造成污染;人类生产生活离不开水资源,从河流或水库中过量引水,会造成河流水量减少,进而影响流域内的生态用水;人们围湖造田等挤占水域面积,以及上游毁林造成水土流失,导致入湖泥沙增多,湖泊萎缩;在湖泊、河流或水库中,还可能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生物入侵,使原有物种受到威胁或消失,造成生物多样性异常;人类在河流上修建水利工程,还会影响鱼类的洄游等,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影响。
(2)城市湿地,增加蒸发量,调节局部小气候;湿地能滞留径流,增加下渗,涵养水源;湿地还能降解污染物,净化污染;湿地植物能固碳释放氧气,生物残体能增加有机质;湿地还能蓄洪防旱,调节径流;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能维持生物多样性。
【点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