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石市铁山区多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线上联考测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黄石市铁山区多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线上联考测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02 11:04: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__________
铁山区多校2022-2023学年上学期期末线上联考高三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共16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西周时期, 贵族在幼年时由父亲题取“名”, “字”则是成年后“冠礼”或“笄礼”时所取。“字”全称有三个汉字: 第一字表长幼行辈(伯、仲、叔、季等) , 第二字任意, 末一字为“父”字。这种名字制度的作用主要是
A.明长幼 B.定尊卑 C.彰个性 D.求吉瑞
先秦诸子中,儒家强调“忠恕”,即“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躬自厚而薄责于人”。道家则强调“天人合一”,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些思想塑造了共同的价值观。下列能够体现这一价值观的是
①民族上追求多民族国家和谐统一
②政治上强调德法并重,追求政通人和
③治国理念上强调不法古、不循今
④思想文化上追求兼容并蓄、和而不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下面是关于秦朝法律的历史记述。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历史记述 出处
(陈涉等人)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服役)失期,法(指秦律)皆斩。 《史记·陈涉世家》
御中发征(役),乏弗行,赀(罚)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谇(斥责);六日到旬,赀一盾;过旬,赀水雨(不能动工),除兴(免除本次征发)。 1975 年出土的云梦秦简中的《徭律》
A.《徭律》的规定只是故作仁慈 B.《史记》中陈涉故意曲解秦律
C.《徭律》的规定需要补充史证 D.《史记》的相关记载完全错误
下面是十六国统治者族属表,材料表明
匈奴 羯 鲜卑
前赵 北凉 夏 后赵 前燕 后燕 南燕 南凉 西秦
氐 羌 賨 汉
前秦 后凉 后秦 成汉 前凉 北燕 西凉
A.民族矛盾趋于缓和 B.各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
C.民族隔阂逐渐消失 D.全国统一的条件已形成
北宋丁骘《请禁登科进士论财娶妻疏》中言:“窃闻近年进士登科,娶妻论财,全乖礼义。衣冠之家随所厚薄,则遣媒妁往返,甚于乞丐,小不如意,弃而之他。”这说明
A.北宋官商勾结政治腐败 B.买卖婚姻得到官方认可
C.婚姻嫁娶推动经济发展 D.商品经济冲击传统观念
《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写道:“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还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皇帝。”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
A.政府的主要形式不是君主制 B.内阁掌握着行政大权
C.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决策权 D.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
据汉冶萍公司档案记载: 1908 年, 汉阳铁厂与另外两家企业合并为商办的“汉冶萍煤铁厂矿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汉冶萍公司)如图为该公司发行的股票。这些记载和图片
A.表明中国企业主要依靠政府投资 B.反映了汉冶萍公司的筹资情况
C.表明洋务企业由军用转变为民用 D.说明洋务企业就此开始走向市场
1899 年,美国政府提出在华“门户开放”照会,承认各国在华势力范围和特权,要求各国开放在华势力范围,使各国有均等贸易的机会。这一照会为英、德、俄、法、日等国所接受。美国在华虽无势力范围,但凭借这一政策,得到了整个中国市场。“门户开放”政策成为美国外交史上的得意之作。这段材料能够反映出美国
A.与列强之间的矛盾重重 B.形成自己独立对华政策
C.无意参加对中国的瓜分 D.企图阻止日本独占中国
一位学者曾发表这样的感慨“一场运动,使一个缺乏群众基础的‘在野党’,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性的‘执政党’:一个由少数知识精英聚集的幼年的党迅速成长为中国政治舞台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成千上万工农群众卷入这场洪流,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他谈的历史事件
A.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势力 B.结束了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度
C.完成了近代民主革命的任务 D.标志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七七事变后,蒋介石指出:“在和平根本绝望之前一秒钟,我们……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卢事的解决”,“如果战端一开,……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所以政府必特别谨慎,以临此大事。”由此可见蒋介石
A.准备应战而不是求战的立场 B.幻想和平和求苟安的方针
C.以和平延缓日本进攻的进程 D.未认识到全民族抗战开始
依据统计数字,1951 年全国粮食产量比 1949 年增加了 26.9%,1952 年比 1949 年增加了 40%,超过全民族抗战前最高年产量的 9%,据此得出的结论最合适的一项是
A.土地改革解放了生产力
B.农业改造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抗美援朝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
D.反腐败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下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图,图中的城乡差距最小年的出现是因为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建立
B.从沿海到内地的开放格局的确立
C.农村改革已全面展开,城市改革刚刚起步
D.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掷铁饼者》原先为古希腊雕塑家米隆的青铜作品,今已不存。如图为罗马时代的复制品。塑像捕捉了运动员身体发力,准备掷出铁饼的瞬间,整体上呈现出运动的美感。这一雕塑
①直接反映出古希腊人对宙斯的敬意
②生动体现了古希腊的奥林匹亚精神
③折射出古罗马人对希腊文明的继承
④艺术地再现了古代希腊公民的素养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如图是北美洲伊斯帕尼奥拉岛(即海地岛)1493—1570 年人口变化图。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①殖民者残酷的奴役剥削
②传染性疾病的肆虐
③大批土著被贩卖到欧洲
④工业生产污染严重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③④
纵贯北京城的中轴线可以说是“中”字的“|”,而方方正正的紫禁城就是“中”字的“口”,中轴线穿过紫禁城就组成了中国的“中”字。美国首都华盛顿的正中也有一条中心线,连接林肯纪念堂、华盛顿纪念碑、国会山,而与其相交的是一小横,即杰弗逊纪念堂到白宫,组成的是“十字架”。这两种建筑
A.隐含了以统一为中心的意识 B.反映了专制至上的设计理念
C.体现了各自的历史文化信仰 D.说明了东西文化的相互融合
18 世纪英国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 1816 年以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 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由 14.6 上升到 27.2,利物浦由 21 上升到 34.8。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A.人口膨胀食物短缺 B.城市环境恶化
C.医疗技术水平下降 D.化学工业污染严重
二、综合题(共52分)
孝文帝改革是北魏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南朝梁武帝派大臣陈庆之出使北魏,陈庆之在宴会上振振有词:“魏朝甚盛,犹日五胡。正朔相承,当在江左。”他在言词中充满对北魏的蔑视,自以为长江以南才是“正朔”所在。但是当他亲眼目睹洛阳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后,回到梁朝对人说:“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孝文帝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也为北魏后期的统治埋下了无穷的隐患,特别是孝文帝大定姓族,移植门阀士族制度,在经济利益上一味向鲜卑贵族让步,这对尚无文化积淀可言的鲜卑贵族来说,无疑是给了他们滋生腐化的肥沃土壤。凡此种种,销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
——摘编自郝松枝《全盘汉化与北魏王朝的速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经验与教训》
(1) 根据材料一指出陈庆之对北魏的看法有何变化?结合时代背景说明北魏社会变化的主要原因。
(2) 材料二的观点与材料一有什么差异?你是否同意材料二的说法,请简要说明理由。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经济之所以发展如此迅猛,一个重要的促进因素是外资企业的大幅增加。由于担心外国人会控制中国的矿产资源、铁路,以及现代工业经济,清政府设立了专门的商部和交通部,组织地方商会,并着手修订法典,保护和鼓励各项资本运作。中国的官员、有识之士以及商人急切地在这些领域成立自己的公司,从 1895 年到 1913 年间,成立的新兴企业多达 549 家,主要集中在缫丝、棉纺织品、食品加工、公用事业以及采矿等行业……虽然现代工商业只占中国经济总量的极小一部分,但这一时期仍可以看作是中国工业革命的开篇。
——周锡瑞《叶:百年动荡中的一个中国家庭》
材料二 1895 年的甲午战败震动了整个士林……当新兴的维新在京、沪受阻时,湖南成了维新的中心。例如,熊希龄出身于湘军将领之家,此前完全是在传统教育的浸润下成长,还沉迷在湘军的辉煌功绩中。但他在甲午战败后慷慨上书朝廷,“与其坐而待亡,孰若革新庶政,与列强比埒,乃为上策……吾愿为爱国同仁,鞠躬尽瘁,临危就义,以拯吾国”。不料被慈禧痛批并发落回湘。从 1896 年到 1898 年,他几乎介入了湖南维新的所有活动,在当时激烈而复杂的斗争中实际站在了梁启超一边。1898 年到 1902 年被革职。1902 年至 1905 年,他重获起用……于 1904 年兴办了醴陵瓷业及学堂。
——整理自应星《新教育场域的兴起(1895—1926)》
(1) 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895~1913 年间经济之所以发展如此迅猛”的原因。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2) 根据材料二,概括熊希龄的思想在甲午战争后的变化,并指出他在湖南地区为中国社会近代化所做出的努力。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新中国成立,在国际斗争中,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其实质就是中国人民坚持反对帝国主义的严正立场。……在建国后的三四年中,我国同苏联东欧各人民民主国家签订的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及其他各种专项协定和议定书等,共达 110 多种,而与其他国家订立的各种协定,总共才二三十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外交活动的对象中,既包括发达国家,更多的是发展中国家;既有欧美国家,又有亚非国家;既有大国,又有小国;既有中国的周边国家,又有与中国远隔重洋的国家。
——摘编自《新中国外交的特点》
根据材料,指出从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外交方针的发展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实施背景方面予以简要说明。(说明:只答一种变化趋势即可。要求史实准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640 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资产阶级通过内战推翻了封建的君主制,英国的君主自此失去了它的专制色彩……然而英国统治阶级需要君主制和王室,关键在于如何将其变成能够体现资产阶级意志的国家工具,1688 年的“光荣革命”实现了这种设想。……以议会为核心的君主立宪制便逐步形成。英国资产阶级创造了一种既符合国情又实用有效的统治形式,并一直延续至今。
——摘编自刘杰《论英国宪政模式的世界影响》
材料二 美国开国者们设计的这样一种精巧的制度安排,将政府内部的行为时时处于互相制约的状态之中,从而确保了国家的稳定;同时,政府时时处于人民的监督之下,从而也确保了人民的权利。人民享有充分的自由,有了表达自己意愿的渠道。而在政府中,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三权又相互分立,彼此制约、约束政府的行为。这样,政府就不可以轻易的干涉甚至剥夺人民的权利,保护了人民的自由不受侵犯,最大限度的达到《独立宣言》中所提倡的“平等、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这种权力制衡机制不仅为美国政府的良好运转提供了制度上的支持,也维护了美国开国之父们的平等、自由、民主、追求幸福的宗旨,保证了人民的天赋权利。
材料三 1875 年宪法规定:总统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由国民议会两院依绝对多数票选出,拥有统率军队、任命内阁各部部长和一切军政要员、解散众议院等权力。总统的命令须经由各部部长副署。国民议会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众议员由直接普选产生,参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
——摘编自洪波《法国政治制度变迁——从大革命到第五共和国》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君主权力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
(2) 材料二中“精巧的制度安排”指的是什么?这种“安排”有何意义。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875 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政体与 1787 年美国联邦共和政体的主要不同。
参考答案
1-16 BBCBDDBBAAACDACB
17.
(1) 变化:从蔑视北魏野蛮落后到承认北魏礼仪兴盛。
原因:孝文帝改革后,北魏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促进了民族交融。
(2) 差异:材料一肯定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社会的发展进步,材料二认为全面汉化的改革导致北魏的速亡。
同意:全面的汉化消磨了北魏政权的活力,滋生腐败,加速了北魏政权的灭亡。
不同意:经过孝文帝改革,北方经济逐渐恢复,促进了民族交融,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18.
(1) 原因:①甲午战后,列强侵略加剧,外资企业大幅增加,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②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清政府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鼓励发展实业。
③为挽救民族危机,许多爱国人士纷纷“设厂自救”、“实业救国”。
特点:①从甲午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第一次高潮。
②行业上以轻工业为主,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很小。
(2) 变化:主张维新变法,救亡图存(或主张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机)。
努力:支持梁启超等人士开展维新活动(或全面介入湖南的维新运动),兴办实业和新式学堂。
19. 趋势:从“一边倒”到全方位外交。(主要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到发展与所有国家的友好关系;答“从单边外交到多边外交”或者“从革命型外交到国家型外交”亦可)
说明: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上形成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立的局面,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美国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敌视中国,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苏联和欧亚社会主义国家承认和支持中国。所以采取“一边倒”方针。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全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始实行改革开放,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国际上,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所以采取全方位外交方针。
20.
(1) 变化:由君主专制到权力受限,再到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
原因: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进行;英国传统议会制度的影响;人民的长期斗争。
(2) 安排:1787 年宪法确立的三权分立原则和联邦共和政体。
意义:维护了美国的统一和民主制度;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美国成为世界强国提供了政治保障。
(3) 不同:①总统的产生方式不同:法国总统由议会选出,美国总统由选民选出;②总统权力不同:法国总统有权解散众议院,美国总统与议会相互制衡;③总统与内阁关系不同:法国总统权力受内阁制约,美国内阁由总统任命。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