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 学年度上学期高三第一次大练习
历史参考答案
1—5 DBBCA 6—10 CDCBC 11—15 BDCDA
16—20 DBACA 21-24 DBAD
25.(1)不同点:中国传统体育以“天人合一”等思想为理论基础,西方传统体育以西方人
文主义哲学为基础;中国传统体育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西方传统体育注重科学知识在体育
中的运用;中国传统体育朝着增强礼仪、表演性的方向发展,西方传统体育始终重视竞技性;
中国传统体育重视将体育和个人道德修养相结合,西方传统体育更强调竞争结果;中国传统
体育重参与、轻结果,西方传统体育提倡对胜利的追求。(3点6分,4点7分)
(2)背景:文艺复兴时期对古希腊、古罗马竞技体育文化的发掘;人文主义的发展;近代
科学的产生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主化.法治化水平提高;世界各地联系的加强。
(3点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影响:催生了近现代西欧体育产业;有利于提高人们的
规则意识;加强了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文化交流;客观上推动了运动科学及医学的发展;西方
竞技体育对结果的强调,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狭隘民族主义思想。(3点6分,4点7分;其他答
案言之有理亦可)
(3)启示:体育可以成为不同国家文明交往的桥梁,如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美乒乓外交;
一个国家的体育水平可以折射出其综合国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参与并主办各类世界
级体育赛事,折射出其综合国力的提升;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为人们从事体育锻炼提
供了坚强的物质保障。(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点4分,3点5分)
26. 示例:
例1:
论题: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
论述:在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发生多次历史性融合。西汉董仲舒创立新儒学,兼取百家之
长,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汉唐以来,佛教传入,道教兴起,宋代理学和明代心
学融合了儒、佛、道三家学说,这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
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近代以来,同西方学习以救
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国文化的潮流;20世纪初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科学、
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马克
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中华文化的进步。
结论:传统文化的包容性推动中国民族自强不息,延绵至今,使中华文化永远充满生命力。
例2:
论题:中华传统文化具有连续性
述论:中华文明起源是多源的,以华夏族为核心,形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春秋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为中华文化奠基;秦推崇法家学说;汉武帝时期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家思想
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两汉至魏晋,佛教传入,道教兴起;隋唐三教并行:宋代理学实
现儒佛道融合;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康雍乾时期,文字狱愈演愈烈,禁锢
文化;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国文化的潮流;20世纪初兴起的新
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科学、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五四运动以后,马克
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中华文化的进步。
结论:传统文化自强不息,与时俱进,使中华文化呈现连续性的特点。
27.(1)特点:实行复合税制;税收机构专业化.规范化;税收结构以间接税为主;改革具
有渐进性,稳健推进。(3点 3分) 影响:推动了英国税收制度的近代化转型;促进了英
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进一步限制了国王的权力,推动了英国近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促
进了英国现代行政与管理制度的发展;为 18 世纪英国崛起为世界强国提供了财政支持和保
障。(3点 3分)
(2)不同之处:以直接税为主;税制观念相对落后;税种混杂,税收随意性强;进程艰难,
推动社会转型作用有限。(3点3分) 原因:国内政局动荡;列强对中国的政治控制、经济
掠夺和军事侵略;腐败政权的掠夺性;税制改革举措不当。(3点6分)
28.(1)美国成为唯一拥有原子弹的国家;美苏冷战,实现美国霸权主义的目标;将苏联视
为最大的威胁;维护国家安全。(3点6分)
(2)战后苏联实力上升,社会主义阵营形成;苏联的实际情况不适合进行核战争;美国内
部多方势力的反对;为维护资本主义阵营的需要。(3点9分)
29.(1)原因:魏晋时期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传统伦理秩序受到冲击,儒释道融合趋势加
强;葛洪本人的积淀和对现实问题的思考。(3点6分)
(2)意义:重视水源消毒与公共卫生;及时隔离患者,建立专门病房收治重患;政府积极
组织抗疫;研制药物,对症治疗。(3点9分)2022一2023学年度上学期高三第一次大练习
历史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
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千净后,再选涂其他
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
答案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1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24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诗经》中有大量诗歌提到了商周时期人们普遍种植的作物,其中,麦主要在河南、山西
陕西一带种植;黄河流域是适宜黍稷生长的好地方,在许多地域性诗歌中可见种植黍稷的描
述;稻在山西、陕西和长江及其以南的地区种植较多;菽在陕西比较多见种植。这说明,商
周时期
A.南北经济联系加强
B.重农政策得以贯彻
C.农业生产多元发展
D.区域农业特征显现
2.成书于公元前5世纪中期到4世纪中期的《仪礼·聘礼》篇记录有中国古代聘礼的诸多礼
仪环节。2010年山西翼城大河口墓地出土的霸伯盂记录了周王使者至霸国行聘的经过,这是
目前金文所见最为详细的西周聘礼史料。据此可知
A,金文所记内容更为可信
B.《仪礼·聘礼》所记信而有征
C.中国古代礼制非常完备
D.《仪礼·聘礼》记载霸国行聘
3.在完成统一后,秦始皇强行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至威阳。秦朝还曾经向丽邑(今陕西临
渣)移民三万户,向云阳(今陕西淳化)移民五万户,向北河(今内蒙古中部入、榆中(今陕
西北部)移民三万户。其做法旨在
A.增强了关中经济活力
B.巩固国家政治统一
C.解决人口不平衡现状
D.促进边疆地区开发
4。汉武帝征召董仲舒,胶格任用主父偃、重用酷吏张汤、拔卫青于奴仆、起用南阳制铁商孔
仅、齐地盐商东郭威阳为大农丞、商人之子桑弘羊为治粟都尉、招募张骞出使西域,史载“汉
之得人,于兹为盛”。汉武帝的用人之举
A.表明察举制的作用明显
B.旨在平衡各阶层的利益
C.契合“有为”的时代主题
D.体现出海纳百川的气象
【高三历史试卷
第1页(共6页)】
5.“任土作贡”(依据土地具体情况,制定贡赋的品种和数量)现象古已有之,汉代形成制度。
唐代法律明文严格规定土贡征收数量、种类、时间及运输、库存、支用:唐后期地方官员间
馈赠礼物中有许多当地土贡物产,土贡流动距离近至同一州、同一道,远至跨州连郡。唐后
期这一现象
A.表明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减弱
B.说明政府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C.主导区域之间经济文化交流
D.为地方割据莫定了经济基础
6.唐代南北方多地均有制瓷窑场,河北邢窑、河南黄治窑、湖南长沙窑、浙江越窑是其典型
代表。宋元时期,广州、潮州、惠州、雷州、德化、晋江、福州等地制瓷窑场迅速增加,数
量大大超过北方。当时广东、福建两省制瓷窑场大量增加主要是由于
A.南方制瓷技术的进步
B.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C.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D.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7.明初,朱元璋制定《大明礼制》《礼制集要》《洪武礼制》等十几部法律规制,严格区分不
同品级的官员所享有的服饰、交通工具等,对日常生活中普通百姓的发型、服装面料的品质
等生活细节也有明文规定,为此还编写了《律令直解》以普及礼制。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A.社交礼仪和行为准则的规范
B.以礼制巩固中央集权
C.政治制度的标准化和法制化
D.礼法并治以强化皇权
8.清代作家刘继庄曾写道:“余观世之小人,未有不好看戏者。”作家焦循写道:“郭外各村,
于二八月间,递相演唱,农樵渔夫,聚以为欢,由来已久。”这体现了戏曲
A.雅俗共赏的艺术特色
B.成为民间重要娱乐方式
C.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
D.渗透到社会生活各领域
9.1853年10月,刑部待郎雷以諴向扬州附近米行按每石米50文钱为标准征税,以解决军响
困境,名为厘金,半年之中收钱即高达约2千万文。此后,各地相继征收厘金。这
A.反映了清朝基层治理的完善
B.折射了农民运动对清朝的打击
C.抵制了西方列强的武力侵略
D.加强了清王朝的中央集权统治
10.1905年,德国驻上海总领事在秘密报告中说:“我仅指出两方面以提高我们的警觉:第一,
日本以庞大的国库补助,促进海运繁荣,保护并奖励贸易;第二通过东亚同文书院等机构,
热心发展中国教育,锐意培养能在中国活动的自己人。”这份报告撰写的目的可能是
A.与日本争夺山东青岛地区
B.对中国革命形势保持繁惕
C.争夺对华经济文化控制权
D.争取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
11.1941年底,中共中央要求各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党、民众团体脱离生产的人数必须缩减,
务求全部脱离生产的人数不超过、甚至要少于居民的3%。中央车委也发出相应指示,要求全
军整顿组织机构,精简机关,充实连队,加强基层。这表明
A.整顿党风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B.敌后根据地面临的形势严峻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扩大
D.敌后战场逐渐成为中流砥柱
12.1945年11月,美国总统的私人代表赫尔利来到延安与毛泽东等人会谈,并带来一份名为
《协议的基础》的文件。经过协商,毛泽东在这份文件上加了两项条款:“现在的国民党政府
改组为包含所有抗日党派及无党无派政治人士的代表的联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改组为
包含所有抗日军队代表的联合统帅部。”毛泽东此举意在强调
A.掌握政府领导权的坚决态度
B.共产党在合作中的让步与妥协
C.建立联合国民政府的必要性
D.其他党派与国民党的平等关系
【高三历史试卷
第2页(共6页)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