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一2023学年度上学期高三第一次大练习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
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
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
答案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表达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仰韶文化早期的半坡类型彩陶以红底黑彩为主,多以偏具象表现的动物图形及其变形为
主要表现形式,具有较强的写实风格。以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具有典型
意义的器型有圆底钵、圆底盆、折腹盆、细颈壶、直口尖底瓶及大口小底盆等,造型风格朴
实厚重,附着于这些器型之上的图形描绘以鱼和人面等最为引人注目。彼时以鱼为主题的图
形描绘多数比较写实,常见的独立鱼纹为比较完整的正侧面形象,鱼的身体包括头、眼、嘴、
须、鳍、尾被尽数描绘,少数甚至还将并不明显的牙齿描绘出来而显得狰狞。手段以直线条
单独纹样居多,也可见少量局部填色的纹样,比例准确略显采板。该时期图形描绘手法简练、
形象生动、特征鲜明、变化单纯拙朴。这种直观的表现符合先民敬畏自然、渴望安全、追求
温饱且臣服命理运数等心理状态。
多处遗址地层关系的研究表明,六千多年前的渭水流域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植被
茂密,水系丰富,鱼类繁多。先民对自身不能拥有的能力心存敬畏,出于对生命安全和生存
所需食物的需要及天生的趋利避害本能,他们自然而然会把目光聚焦在适合这些基础需求的
渔猎采集等活动当中。河流是人类繁衍不息的生命线,鱼类在水中自由灵动的生存状态对先
民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从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彩陶描绘最有代表性的图形当然是鱼纹,
不仅教量最多,而且贯穿始终。这些彩陶描绘运用流畅线条进行严谨的图形设计,除了具有
美化装饰意义之外还有别的用意。
艺术是一种经验总结。经过对大自然的持续观察、思考和长期的设计绘制实践,陶工对
彩陶图形的描绘逐渐程式化,形式趋于规整。鱼类纹饰的各部分被逐渐概括成几何形状,尤
其以三角形和圆孤居多。常见以最具有特征性的鱼头部位为主体,由中间向两边对称展开,
以二方连续的设计格局进行描绘的连续对称图形在这一时期大量出现。整体的线条描绘与局
【高三语文试卷第1页(共10页)】2022—2023 学年度上学期高三第一次大练习
语文参考答案
1.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语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具有宗教色彩”于文无据。文中只是说“这种直观的表现符合先民敬畏自
然、渴望安全、追求温饱且臣服命理运数等心理状态” 。
C.表述与原文不符,文中并未提及“彩陶与先民的生活环境和生存状态”的关系;
且“彩陶与当时先民的生活环境和生存状态有密切关系”无法与“仰韶文化时期
的彩陶中数量最多、贯穿始终、最有代表性的图形是鱼纹”构成因果关系。
D.“就能完成”说法有误。根据原文“这些以原始数列和多边形为基础概念的对
称抑或规律图形的连续设计与描绘,必须具备较强的数字观、方位观和精准的数
列计算能力的人才能够完成”可知,“具备较强的数字观、方位观和精准的数列
计算的能力”是完成“以原始数列和多边形为基础概念的对称或规律图形的连
续设计与描绘”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故选 B。
2.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论证先民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对生命安全和生存食物的需要以及天生的趋利
避害本能”的目的分析有误。文章引用地层关系的研究成果和阐述先民对自身不
能拥有的能力心存敬畏和对生命安全和生存食物的需要,以及天生的趋利避害本
能是并列的论据,而根据文中“他们自然而然会把目光聚焦在适合这些基础需求
的渔猎采集等活动当中……彩陶描绘最有代表性的图形当然是鱼纹”等可知,作
者写这些都是为了论证仰韶文化早期的半坡类型彩陶的图案为何多是鱼图案的
观点。故选 C。
3.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整合文中信息并进行分析和推断的能力。
B.“仰韶文化晚期的社会发展由繁盛时期进入低潮”错误。根据原文“伴随着时
代变迁,事物发展往往会呈现由低及高、再由高到低的抛物线似的连续状态,仰
韶文化晚期的彩陶发展也由繁盛的中期阶段进入了低潮……也许由此可以证明,
彩陶在生活环境中的功能地位正在慢慢下降”可知,原文只是说彩陶发展的规
律,不能等同于社会发展规律,彩陶的衰落只说明彩陶在生活环境中的功能地位
正在慢慢下降。故选 B。
4.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B.原文为“这时氧原子于氢原子群中新生”,由此可知,降温时先产生“氢原子群”,
后产生“氧原子”。故选 B。
5.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的能力。
A.“直径只有一根头发丝的百万分之一的水分子,如此细微,使得为其拍照成为
世界级难题”表述不全面,拍照困难还有一个原因是“在液态情况下,水分子运
动非常快”。
C.“就会”一词太绝对,由原文“两种原子必须具备一定条件,如正在新生态中”
可知,并非处于密闭空间里升温或降温就一定会出现这两种情况。
D.“对邻近水分子中的原子有‘拉扯’作用”错误,只是对邻近水分子中的氧原
子有拉扯作用。 故选 B。
6.意义:①进一步确定水分子在表面上的取向,确定其空间结构。②有助于了
解水的奇特性质。
启示:①打破束缚,善于创新。②要善于积累相关经验。③紧密团结,善于合作。
④善于借助科技外物,攻克难关。 (每点 1分,意思和答案一致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第一问,从材料一最后一句可知意义之一是进一步确定水分子在表面上的取向,
确定其空间结构;从材料三第二段可知意义之二是有助于了解水的奇特性质。
第二问,从材料一中“以前,科学家,般是以金属作为衬底,这次我国科学家……”
可以总结出要打破束缚、善于创新的意思;
从材料一中“在单分子成像和操控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
究进展”可以总结出要善于积累经验的意思;
从“江颖课题组和王恩哥课题组紧密合作”,可以总结出要紧密团结、善于合作
的意思;
从材料三最后一句“研究人员终于借助 SLAC 的‘高速电子摄像机’MeV—UED 将
难题攻克”可以总结出要善于借助科技的意思。
7.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D.“说明根据地人民在战争中具有随时斗争的激情”错误,突出了市场经营的热
闹,表现根据地人民乐观的精神,也说明党领导的根据地政府组织当地人民恢复
生产、经营和生活的效果显著。故选 D。
8.(1)烘托春儿等革命者热爱家乡、坚持抗日,受百姓拥护的形象。(2)塑造
了根据地人民质朴、善良、热爱生活、保家卫国的群体形象。(3)揭示小说主题,
表现根据地人民团结一致、反抗日本侵略、保家卫国的精神。(每条 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和次要人物的作用的能力。
塑造个体形象上,卖豆腐菜的小姑娘给春儿加了油水,端来一碟子热烧饼,
赶车的小姑娘主动邀请春儿坐车,是因为她们知道春儿是八路军,是革命者,用
她们烘托春儿等革命者热爱家乡、坚持抗日,受百姓拥护的形象。
塑造群体形象上,卖豆腐菜的小姑娘和赶车的小姑娘只是根据地广大人民的
代表,卖豆腐菜的小姑娘给春儿加了油水,端来一碟子热烧饼,赶车的小姑娘主
动邀请春儿坐车,表现出她们质朴、善良的品性、热爱生活、保家卫国的群体形
象。
表现主题上,小说通过卖豆腐菜的小姑娘和赶车的小姑娘对春儿这个革命者
的态度,反映出根据地人民团结一致、反抗日本侵略、保家卫国的精神,揭示了
小说主题。
9.(1)小说有对家乡美丽自然风光和乡村生活场面的描写,有对战争间隙中小
姑娘雕刻精巧花篮和年青人追求爱情的描写,体现了风景美、生活美和人情美,
具有诗情画意。(2)小说还写到孩子们的游戏活动,集市上讨价还价的场面,两
个小姑娘与春儿的对话,都再现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具有朴素、清新的泥土
气息。(3)小说将诗情画意和泥土气息完美结合,体现了孙犁独特的创作风格。
(每条 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体裁特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10.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朝廷杀害有功之臣,对天下言而无信。都统英明威武,得自天授,功业压
倒当世,已经遭到朝廷的猜忌,将有如韩信、白起被害的大祸。希望都统早称皇
帝尊号,使全国的臣民知道有所归依。“功臣”是“诛灭”的宾语,其后断开;“失信
天下”的主语应是朝廷,而非功臣,可排除 A D;“英武自天”“功烈盖世”都是夸李
希烈的话,结构一致,各自断开,可排除 C。
故选 B。
11.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文中
便是后者之义”错误。文中指符节。故选 D。
12.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郑叔则和李勉劝告他暂留东都”错误。根据原文“郑叔则曰:‘往必不免,宜
少留,须后命。’……李勉表言:‘失一元老,为国家羞,请留之。’又使人邀真卿,不
及。”可知,郑叔则是劝告颜真卿,而李勉是上表劝谏皇帝并派人阻截颜真卿。
故选 B。
13.(1)李希烈急忙用自己的身体挡住颜真卿,挥手命令众人退下,将颜真卿安
置在馆舍中并以礼相待。
(2)既然我的生死已经决定,何必要那么多花样呢!赶快一剑砍死我,不是使你
心中更痛快些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 “遽”,立刻,急忙;“麾”,指挥;“馆”,名词作动词,安置在馆舍中;“礼”以
礼相待。(每点 1分,句意 1 分)
(2) “亟”,急切,赶快;“相”,偏指一方,此处指的是“我”;“快”,使动用法,使……
痛快。(每点 1分,句意 2分)
参考译文:
德宗向卢杞询问计策,卢杞回答说:“李希烈是一员年轻骁勇的将领,仗恃
着立了军功,骄横傲慢,将佐无一人敢规劝和阻止他;假如能够选出一位温文尔
雅的朝廷重臣,奉旨前去宣示圣上的恩泽,向李希烈讲清逆为祸、顺为福的道理,
李希烈一定能够洗心革面,幡然悔过,可以不用兴师动众而使他归服。颜真卿是
玄宗、肃宗、代宗三朝老臣,名声为海内所推重,人人都信服他,真是出使的最
好人选!”德宗认为有理。甲午(十七日),德宗命令颜真卿到许州安抚李希烈。
诏书颁下,举朝大惊失色。
颜真卿乘驿车来到东都洛阳,郑叔则说:“若是前往,一定不能幸免,最好
是稍作逗留,等待尔后发来的命令。”颜真卿说:“这是皇上的命令啊,我能躲
避到哪里去呢!”于是出发了。李勉上表说:“丧失一位元老,乃是朝廷的羞辱,
请将颜真卿留下来吧。”李勉又让人拦截颜真卿,但没有赶上他。颜真卿给他儿
子去信,只命他“供奉家庙,抚育孤子”罢了。来到许州,颜真卿准备宣布诏旨,
李希烈让他的养子千余人环绕着他谩骂,还拔出刀剑向他比画着,作出要将他细
割吞食的架势;颜真卿脚不移动,脸不变色。李希烈急忙用自己的身体挡住颜真
卿,挥手命令众人退下,将颜真卿安置在馆舍中并以礼相待。李希烈打算将颜真
卿放回去,正值李元平在座,颜真卿责备了他,李元平惭愧地站起来,以密信向
李希烈提出建议;于是李希烈改变了主意,把颜真卿留下,不让他回去。
朱滔、王武俊、田悦、李纳各自派遣使者到李希烈处,上表称臣,劝他称帝,
使者们在李希烈面前行拜舞礼,劝李希烈说:“朝廷杀害有功之臣,对天下言而
无信。都统英明威武,得自天授,功业压倒当世,已经遭到朝廷的猜忌,将有如
韩信、白起被害的大祸。希望都统早称皇帝尊号,使全国的臣民知道有所归依。”
李希烈叫来颜真卿,让他看四镇派来的使者,并说:“现在冀、魏、赵、齐四王
派遣使者推戴我,不谋而合,太师看看这事态时势,难道我会因朝廷猜忌而无地
自容吗?”颜真卿说:“这四人乃是四凶,怎么叫四王!你不肯自保所建树的功
劳业绩,做唐朝的忠臣,反而与乱臣贼子相互追随,是要和他们一齐覆灭吗?”
李希烈心中不快,将颜真卿扶了出去。另一天,颜真卿又与四镇的使者一起参加
宴会,四镇的使者说:“早就听说太师崇高威望,现在都统就要称帝号,而太师
恰好到来,这是上天把宰相赐给都统啊。”颜真卿大声呵斥四镇使者说:“说什
么宰相!你们知道有个痛骂安禄山而死的颜杲卿吗?他便是我的哥哥。我已经八
十岁了,只知道恪守晚节而死,难道会受你们的引诱胁迫吗!”四镇使者不敢再
说话了。于是李希烈让甲士十人在馆舍中看守颜真卿,在庭院中挖了一个坑穴,
说是准备活埋他,颜真卿神色安然,见李希烈说:“既然我的生死已经决定,何
必要那么多花样呢!赶快一剑砍死我,不是使你心中更痛快些吗!”于是李希烈
向他道歉。
丁酉(二十日),荆南节度使张伯仪与淮宁兵在安州交战,官军大败,张伯仪仅
自身幸免于难,还失去了所持节度使的旌节。李希烈叫人把张伯仪的旌节以及被
俘士兵的左耳给颜真卿看;颜真卿痛哭扑地,气绝而复苏,从此不再与人讲话。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改)
14.A [解析]本题考察考生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其艺术特色的能力。A项“伤别”
错误。诗人登高极目远眺,抒写壮阔之景,尽显登攀豪气,志不苟俗,以“菊花
事”概括此番重阳佳节的情事,郑重强调“并是”,点明此番登临意在于送别友人
归去,殷殷惜别之余,更有开阔的胸襟和奔放的激情的流露,所以“伤别”错误。
15.①场景不同:王诗描绘了黄昏时分登临鹳雀楼所见的雄浑壮阔的山河图景和自
身哲思飞扬的场景;畅诗则描绘重阳佳节与友人登楼饯别的逸兴遄飞、脱俗昂扬
的场景。(2分)
②情怀不同:王诗抒发高瞻远瞩、向上进取的积极情怀;畅诗展现清俊高逸、
冲决束缚的奔放情怀。(2分)
③目的不同:王诗借登楼事寓理,道出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畅诗借重
阳登高赏菊习俗抒发送别友人的殷殷惜别之情。(2 分)
[解析]本题考察考生理解诗歌内容情感和比较鉴赏的能力。王诗前两句“白
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是登楼望见的雄浑壮阔的景象:诗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
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又目送流经楼前
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后两句写诗人
所想,“欲穷千里目”,写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
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这里有诗人的向上
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这首诗,把
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
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畅诗起笔两句写登高饮酒以见豪情。诗人极口赞美城楼的高峻,正显示出登
攀的豪气。重阳宴集,列酒畅饮,此情此景,何其欢畅!随后,乘着酒兴,诗人
偕友人恣情攀登这极高的鹳雀楼。其意气之风发,逸兴之遄飞淋漓酣畅地衬托出
诗人气冲云天的壮志豪情。三、四两句写楼高以寄胸怀。诗人站在鹳雀楼上,眺
望远空飞鸟,飞鸟仿佛低低地在楼下飞翔,顿觉自己眼界超出了人世尘俗。从艺
术表现看,这里把视觉反差运用到景物描写中,以远处物体似低小的感觉来反衬
近处物体的高大,饶有意趣。从思想境界看,则诗人自有一种清高俊逸的情怀,
志气凌云而飘飘欲仙,大有高蹈出世之感。五、六两句写四围景象以抒激情。从
鹳雀楼四望,天然形势似乎本来要以连绵山峦围住平原田野,但奔腾咆哮的黄河
却使山脉中开,流人断山,浩荡奔去。这概括的描写,勾勒出山河的形势和气势,
同时也显示出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奔放的激情,以及目光远大志向无羁。这两句与
前两句一气相贯,既显出楼高望远,更见诗人志高气逸的情怀。结末两句写重阳
“菊花事”以明别意。重阳日,古代有登高、饮酒、赏菊、佩茱萸诸俗,诗人以
“菊花事”概括此番重阳佳节的情事,简括而富有诗意。其间寓含以菊的高洁自
励自况的意味,显出诗人迥异世俗的情志。诗人特举“今年”二字,实为突出其
有别于往年的特别意蕴;又郑重强调“并是”,点明此番登临意在于送别友人归
去,殷殷惜别之情,尽在不言之中。
16(1)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
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云青青兮欲雨,水
澹澹兮生烟/纤云弄巧,飞星传恨/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17.①不合时宜(威无所施、举步维艰、进退维谷、进退两难、夏炉冬扇、无用
武之地等)②无所事事(一无所成、无所作为、蹉跎岁月、虚度年华、马齿徒
增、百无聊赖等)
③不可胜数(不胜<可>枚举、数不胜数<计>、举不胜举、不可胜道、不乏其人、
多如牛毛、指不胜屈等)
【解析】本题考察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①空,前句说孔子所处的时代
特征,显然与孔子的仁政是难以和谐共存的,因而孔子的仁政是“不合时宜”的,
所以可以填写“不合时宜”或与其意思相近的成语即可;第②空,与前文语境中
“成功人士”相比,孔子“被晾在一边”,后文又进一步说孔子“干呆,有劲没
处使”,显然是“无所事事”的,所以可以填写“无所事事”或与其意思相近的
成语即可;第③空,前文说“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可见命运无常的诸侯
是很多的,所以用“不可胜数”等体现数量多的成语即可。
18.①第一处连用了四个“他”做主语,紧承上文,用排比手法,具体阐释了孔
子补天济世的英雄情怀在当时社会中的种种具体表现,抒发了作者对孔子以天下
为己任的伟大抱负的推崇与赞美之情。
②第二处只用了一个“孔子”做主语,是作者继上文热情讴歌孔子后,又冷静
地审视孔子所处的历史时代,指出孔子在自身抱负与现实矛盾中的辛酸无奈又尴
尬的历史身份,表达对孔子历史处境的惋惜遗憾,又不失褒扬之情。
(对两处表达效果的理解,和答案一致或接近即可。每处 2分 )
【解析】本题考察学生鉴赏语言艺术魅力的能力。结合上下文,从语境内容、修
辞特色、如何表情达意等角度具体分析阐释即可。
19.①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 ②热闹总归是外部活动的特征 ③本
质上必定是贫乏和空虚的
【解析】本题考察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得体的能力。第①空与前文
“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构成并列,具体阐释“丰富”的原因。根
据后文“在精神的内在世界里”可以推测“丰富”的原因是“拥有了内在精神世
界的宝藏”;第②空,从前文可知,评论的对象是“热闹”,从转折关系看,作者
是否定某些“热闹”的,后文“任何外部活动”,可以推知这些热闹具有“外部
活动”的特征;第③空仍旧需要一个转折关系的句子,结合后文莎士比亚对生命
的嘲讽:“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可以推知这些热闹在本质上是精
神贫乏和空虚的一种反映。
20.①“风味”即“风情韵味”,形象地表现了淡淡的月色给人朦胧淡雅的风情之
美,作者融情于景,把淡淡的情怀抒发地更有韵味。 ②本句用比喻的手法,将
不能朗照的淡淡月色比作令人惬意的“小睡”,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对淡淡月光的
喜爱之情,让语言表达充满魅力,引人入胜。
【解析】本题考察学生类推和鉴赏语言艺术魅力的能力。首先要审题准确,从“风
味”一词的丰富内涵及所在句子的修辞特色两个角度出发去答题。再结合语境及
整篇文章的思想内容,从微观细析到宏观思考,条分缕析即可。
21.一个人不能永远停留在某个阶段,随着年岁增长,人的生命会越来越精神化。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的是生活,丰富的是精神。
【解析】本题考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划横线句子存在两处语病:第一处,
“一个人不能永远停留在这个阶段”,“这”字前文没有与之呼应的内容,与之呼
应的是“某”,改为“某”,强调人生的多个不确定的阶段,都会存在对热闹的不
同感知。而“这”,不符合语境表达的需要;第二处,语序不当,修改后句子更
连贯,且与第一段相呼应,语意上由浅入深,强调精神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2. 材料给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一是要敢于展示和推荐自己,一是要自律
克己,谦虚谨慎。两种观点都蕴含着处世哲学和生活智慧,都言之成理,没有正
误曲直之分。具备学识、拥有才能,当然不能消极地等待他人来挖掘发现,应敢
于自彰、勇于自荐,积极进取,将自己的能力展现出来,才能引人注目,获得认
可,得到机遇,走向成功,实现自身生命价值。但若不能客观认识自己的优势与
短板,随意逞强,高调夸耀,反而会自曝其短,不仅得不到外界的支持和赞赏,
更有可能因自己的盲目自大,被人否定。因此,人应该懂得合理收敛锋芒,勤奋
学习,谦虚谨慎,低调从容。
构思立意时可在二者中任选一种观点来进行写作,但最好将二者结合起来辩
证思考:何时应当大胆展示,何时应当谦虚克己。如选择辩证写作,可以将“审
时度势,适当展现”作为论点,先论述应在时机成熟、才能具备、把握十足的情
况下展示自我;再论述在把握不够、经验尚缺、经历匮乏之时,应合理藏拙,低
调谦虚;然后结合实际,总结应如何衡量其中的分寸,如何作出正确的决定;最
后收束观点,总结全文。
参考立意:
1.自信自强,敢于表现 2.谋定后动,长于克己
3.审时度势,把握机遇 4.谨慎谦逊,适度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