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1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A级 基础过关
1.下列关于一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F1的性状表现与亲本的正交和反交无关
B.亲本的杂交与F1的自交均是在自然状态下实现的
C.F1仍是纯种
D.F2中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是偶然的
答案 A
2.将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种豌豆个体间行种植;另将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种玉米个体间行种植。具有隐性性状的一行植株上所产生的F1是
( )。
A.豌豆和玉米都有显性个体和隐性个体
B.豌豆都为隐性个体,玉米既有显性又有隐性
C.豌豆和玉米的显性和隐性比例都是3∶1
D.玉米都为隐性个体,豌豆既有显性又有隐性
解析 玉米可以同株传粉也可以异株传粉,所以可以自交也可以杂交。豌豆闭花传粉,只能自交。
答案 B
3.高茎豌豆(Dd)能产生含有哪些遗传因子的配子
( )。
A.只有含D的配子
B.有含D的配子,也有含d的配子
C.只有含d的配子
D.只有含D的配子,或只有含d的配子
解析 D与d分离,独立地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去。
答案 B
4.对于孟德尔所做的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来说,不必具备的条件是
( )。
A.选用的一对相对性状要有明显的差异
B.实验选用的两个亲本一定是纯种
C.要让显性亲本作父本,隐性亲本作母本
D.要让两个亲本之间进行有性杂交
答案 C
5.纯种甜玉米和纯种非甜玉米间行种植,收获时发现甜玉米果穗上有非甜玉米子粒,而非甜玉米果穗上却无甜玉米子粒。原因是
( )。
A.甜是显性性状 B.非甜是显性性状
C.显性具有相对性 D.环境引起的变异
解析 非甜玉米上结的子粒都是非甜的,而非甜玉米有两种受精的可能:一是自花传粉,得到纯合的非甜玉米子粒;二是异花传粉,得到杂合的非甜玉米子粒。由此可确定非甜对甜是显性。甜玉米果穗上结的子粒有甜的,也有非甜的,而甜玉米的受精也有两种可能:一是自花传粉,得到的是纯合的甜玉米子粒;二是异花传粉,得到的是杂合的子粒,表现型为非甜。由此也可以确定非甜对甜是显性。C、D选项是不符合题意的。
答案 B
6.孟德尔选用豌豆作为遗传实验材料的理由及对豌豆进行异花授粉前的处理是
( )。
①豌豆是闭花受粉植物;②豌豆在自然状态下是纯种;③用豌豆作实验材料有直接经济价值;④各品种间具有一些稳定的、差异较大而且容易区分的性状;⑤开花期母本去雄,然后套袋;⑥花蕾期母本去雄,然后套袋
A.①②③④⑥ B.①②⑤⑥
C.①②④⑥ D.②③④⑥
解析 豌豆是闭花受粉植物,在进行异花授粉之前,必须保证雌花没有受粉,因此在花蕾期去雄。
答案 C
7.人的前额V形发尖与平发际是一对相对性状(见下图)。约翰是平发际,他的父母都是V形发尖。约翰父母生一个平发际女孩的概率是
( )。
A. B. C. D.
解析 父母都是V形发尖,儿子平发际,确定V形发尖为显性;从题干信息知,该相对性状是由常染色体单基因控制的,推知父母都是杂合体,用A、a来表示:Aa×Aa→aa,所以生一个平发际女孩的概率是。
答案 D
8.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的杂交实验如下图所示,图中a、b、c分别表示植物体,①、②、③表示实验步骤。请回答下列问题。
P 纯种高茎(♀)×纯种矮茎(♂) ①
a b
F1 高茎 ②
c
?
F2 高茎∶矮茎=3∶1 ③
(1)哪些个体是在自然状态下获得的?___________。
(2)实验中肯定要进行去雄处理的个体是________。去雄的时间和去雄后应采取的措施分别是_______________。
(3)能看出显性性状为高茎的实验过程是(用图中数字序号表示)____________ ___。
(4)孟德尔做了豌豆的其他6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每对相对性状在子二代的性状分离比总是接近________,这说明此实验具有________性。
答案 (1)a、b (2)a 花蕾期、人工授粉后套纸袋
(3)①→②或②→③ (4)3∶1 普遍
9.下图为一个家族白化病的遗传系谱图,6号和7号为同卵双生,即由同一个受精卵发育成的两个个体,8号和9号为异卵双生(即由两个受精卵分别发育成的个体),请据图回答:
(1)控制白化病的遗传因子是显性还是隐性?________。
(2)若用A、a表示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遗传因子,则3号、7号和11号个体的遗传因子组成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号为纯合子的概率是________,9号为杂合子的概率是________。
(4)7号和8号再生一个孩子有病的概率是________。
(5)如果6号和9号个体结婚,则他们生出有病孩子的概率为________,若他们所生的第一个孩子有病,则再生一个孩子也有病的概率是________,正常的概率是________。
解析 (1)依据7号×8号→11号,即可判断该病由隐性遗传因子控制的。(2)直接依据图中个体的性状,并进行相应的遗传分析即能得出结果,3号、7号和11号个体的遗传因子组成分别是Aa、Aa、aa。(3)6号与7号是同卵双生,6号为纯合子的概率为0;9号与8号是异卵双生,是由不同受精卵发育而来的,9号个体为杂合子的概率为。(4)7号遗传因子组成为Aa,8号遗传因子组成为Aa,因此再生一个有病孩子的概率为。(5)6号遗传因子组成为Aa,9号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Aa,因此他们生育有病孩子的概率为×=;若他们生育的第一个孩子有病,则9号一定为Aa,他们再生一个孩子也有病的概率为,正常的概率为。
答案 (1)隐性 (2)Aa Aa aa (3)0 (4)
(5)
B级 能力提升
1.蛇的黑斑与黄斑是一对相对性状,现进行如下杂交实验:
甲:P 黑斑蛇×黄斑蛇 乙:P 黑斑蛇×黑斑蛇
↓ ↓
F1 黑斑蛇 黄斑蛇 F1 黑斑蛇 黄斑蛇
根据上述杂交实验,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 )。
A.所有黑斑蛇的亲本至少有一方是黑斑蛇
B.黄斑是隐性性状
C.甲实验中,F1中的黑斑蛇与亲本黑斑蛇的遗传因子组成相同
D.乙实验中,F1中的黑斑蛇与亲本黑斑蛇的遗传因子组成相同
解析 由乙可知黑斑为显性性状,乙组亲本遗传因子组成都是Aa,则F1的遗传因子组成有AA、Aa、aa,其中AA、Aa是黑斑蛇,故乙实验中,F1中的黑斑蛇与亲本黑斑蛇的遗传因子组成不完全相同。
答案 D
2.下列关于遗传因子与相对性状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当显性与隐性遗传因子在一起时个体表现出显性遗传因子控制的性状 ②当显性与隐性遗传因子在一起时,显性遗传因子对隐性遗传因子有转化作用 ③当一对遗传因子均为显性时,生物个体只表现显性性状 ④当一对遗传因子均为隐性时,生物个体仍表现出显性性状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显性遗传因子对隐性遗传因子有抑制作用,它们在一个体细胞中同时存在时只表现显性性状,所以隐性遗传因子要表现出来,必须是两个隐性遗传因子同时存在于一个体细胞中,即纯合子状态。
答案 C
3.Y(黄色)和y(白色)是控制某种蝴蝶体色的一对遗传因子,雄性有黄色和白色,雌性只有白色。下列杂交组合中,可以从其子代表现型判断出性别的是
( )。
A.♀yy× yy B.♀Yy× yy
C.♀yy× YY D.♀Yy× Yy
解析 根据题干叙述可推知:对于雄性个体YY或Yy均表现为黄色,而yy表现为白色;对于雌性个体来讲,Y_和yy均表现为白色。因此要想根据子代的表现型判断性别,就应让子代不出现yy,如yy×YY,子代中凡黄色(Yy)均为雄性,凡白色(Yy)均为雌性。
答案 C
4.在进行豌豆杂交实验时,孟德尔选择的一对相对性状是子叶颜色,豌豆子叶黄色(Y)对绿色(y)为显性。如右图是孟德尔用杂交得到的子一代(F1)分别作为父本、母本再进行杂交的实验结果示意图,根据基因的分离定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①②③都是黄色子叶
B.③的子叶颜色与F1相同
C.①和②都是黄色子叶、③是绿色子叶
D.①和②都是绿色子叶、③是黄色子叶
解析 根据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图中F2中①②③的遗传因子组成分别是Yy、Yy、yy,故①和②的子叶颜色为黄色,③的子叶颜色为绿色。
答案 C
5.下图是白化病遗传系谱图,图中Ⅲ2与有病的女性结婚,则生育有病孩子的概率是
( )。
A. B. C. D.
解析 由图可见,正常个体Ⅱ1、Ⅱ2生了一患病女孩Ⅲ1,所以白化病为隐性遗传病,推知Ⅱ1、Ⅱ2遗传因子组成均为Aa,所以Ⅲ2为AA或Aa,则Ⅲ2与有病女性结婚,则生育有病孩子的概率是Aa×aa=×=。
答案 B
6.已知一批豌豆种子中胚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与Aa的种子数之比为1∶2,将这批种子种下,自然状态下(假设结实率相同)其子一代中胚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Aa、aa的种子数之比为
( )。
A.3∶2∶1 B.4∶4∶1
C.3∶5∶1 D.1∶2∶1
解析 该批豌豆种子为 AA、 Aa,其自然状态下自交结果为: AA×1 AA、Aa×,故子一代中胚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Aa=∶aa==3∶2∶1。
答案 A
7.豌豆的高茎(D)对矮茎(d)为一对相对性状,仔细观察下列实验过程图解,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该实验的亲本中,父本是________。
(2)操作①叫________,此项处理必须在豌豆________之前进行。
(3)操作②叫________,此项处理后必须对母本的雌蕊进行________,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当年母本植株上所结出的种子为________代,其遗传因子组成为__________,若将其种下去,长成的植株表现为________茎。
(5)若要观察豌豆植株的性状分离现象,则至少需要到第________年对________代进行观察。出现的高茎与矮茎之比约为______,所对应的遗传因子组成类型有______,比例接近________。
答案 (1)矮茎豌豆 (2)去雄 自然传粉 (3)人工授粉
套袋处理 防止其他豌豆花粉的干扰 (4)子一(或F1) Dd 高 (5)三 子二(或F2) 3∶1 DD、Dd、dd 1∶2∶1
8.玉米是一种雌雄同株的植物,其顶部开雄花,下部开雌花。在一个育种实验中,采用A、B两棵植株进行如图所示的三组实验:
实验一:将植株A的花粉粒转移到同一植株的雌花上,授粉后,雌花发育成穗轴上的玉米粒。
实验二:植株B的花粉粒被转移到同一植株的雌花上,进行授粉。
实验三:植株A的花粉粒被转移到与植株B具有相同的遗传因子组成的另一植株的雌花上进行授粉。
上述三组实验所获得玉米粒的颜色如下表所示:
实验
紫红玉米粒
黄玉米粒
一
587
196
二
0
823
三
412
396
(1)在玉米粒颜色这一对相对性状中,隐性性状是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G代表显性性状,g代表隐性性状,则植株A的遗传因子组成为________,B的遗传因子组成为________。实验一的子代中,紫红玉米粒的遗传因子组成为______________。
(3)实验一的子代中,紫红玉米粒中杂合子所占比例为________。
解析 由题意可推知,植株A的遗传因子组成为Gg;实验二为植株B自交,结果为黄玉米粒,可确定植株B的基因型为gg;实验三中植株A与和植株B具有相同遗传因子的另一植株杂交,得到后代紫红∶黄色=1∶1,为测交实验,可进一步确定上述基因型的推断是正确的。实验一所得紫红玉米粒中为GG、为Gg。
答案 (1)黄色 从实验一可知,植株A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且紫红玉米粒∶黄玉米粒≈3∶1,说明紫红色是显性性状,黄色是隐性性状 (2)Gg gg GG、Gg (3)
第1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一、教学目标
⑴ 知识方面: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⑶ 能力方面: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3)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2.教学难点:(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2)假说—演绎法。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
四、教学课时:2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第1课时
章引言。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仔会打洞”这体现了一种什么现象?
大家请看章引言,有何感想?
生答:遗传现象。
联系日常生活激发生兴趣。
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一)的引言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
〖提示〗1.粉色。因为按照融合遗传的观点,双亲遗传物质在子代体内混合,子代呈现双亲的中介性状,即红色和白色的混合色──粉色。
2.此问题是开放性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身边的生物遗传现象,学生通过对遗传实例的分析,辨析融合遗传观点是否正确。有些学生可能举出的实例是多个遗传因子控制生物性状的现象(如人体的高度等),从而产生诸多疑惑,教师对此可以不做过多的解释。只要引导学生能认真思索,积极探讨,投入学习状态即可。
学生阅读“问题探讨”,思考讨论回答。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
孟德尔的初步介绍
设疑:在140多年前孟德尔通过杂交实验揭示了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孟德尔为什么能揭示这一科学奥秘?组织学生交流对孟德尔的初步了解。
讲述:结合学生的汇报,主要对孟德尔做以下简介。
①孟德尔自幼酷爱自然科学,通过对自然科学和数学的学习,孟德尔具有了杂交可使生物产生变异的进化思想,以及应用数学方法分析遗传学问题的意识。
②在实践中孟德尔选用豌豆、玉米、山柳菊等植物,连续进行了多年的杂交实验研究,其中最成功的是豌豆实验。
③当时科学界开展对多种动植物的杂交实验,孟德尔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创新研究方法,如从单一性状入手观察分析遗传结果;用前人从未在生物学研究领域用过的数学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敢于挑战传统的观点,提出了颗粒遗传的思想等。
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交流对孟德尔的初步认识。
初步了解孟德尔在遗传实验研究中方法的创新、思维方式的创新、敢于冲破原有观念的精神。
豌豆做遗传实验容易成功的原因
设疑:为什么用豌豆做遗传实验容易取得成功?
讲述:结合挂图、课件和学生的回答,讲述豌豆的结构特点:
①豌豆自花传粉(且闭花受粉),结果是:自花传粉(自交),产生纯种;
②豌豆花大,易于进行人工杂交;即去雄—套袋(防止其他花粉的干扰)—授粉(采集另一种豌豆的花粉,授到去掉雄蕊的花的柱头上),获得真正的杂种;
③具有稳定遗传的、易于区分的性状,如豌豆茎的高度有悬殊的差异,通过观察很容易区分,进行数据统计。
讲述:结合上述内容,引导学生给出性状、相对性状、自交、杂交、正交和反交等概念。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思考讨论、回答。
培养学生阅读收集信息的能力
一、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
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时怎样设计的?
〖讲述〗利用挂图让学生比思考边讲解。
纯种高茎豌豆 × 纯种矮茎豌豆
F1: 高茎豌豆
自交
F2: 高茎豌豆 :矮茎豌豆
787 :277
3 : 1
给出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的概念。
F2中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是偶然的吗?
讲解:孟德尔8年一共做了很多种性状,其中非常有成就的是7对相对性状,(课件展示他做的豌豆杂交实验的结果)发现显性和隐性不是偶然的,它带有相当的必然性,另外它还带有普遍性,而且F2代还带有特定的比例,大致都在3:1左右。
结合图解,分析总结,得出答案。
学生看表1-1,得出结论
师生共同解决问题,为学生阐明“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做铺垫。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
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结合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图解,引导学生分析:孟德尔是如何解释子一代只出现显性性状的?为什么子二代会出现性状分离,且分离比为3∶1?
教师结合图1-5讲解孟德尔的解释
P: DD ×dd 1.遗传因子是 独立存在的. 互不融合
2.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
F1配子 : D d 3.F1在形成配子的时候成对的遗传因子要发生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
F1: Dd Dd 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F2配子:D d D d
F2: DD Dd Dd dd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DD : Dd : dd
1: 2: 1
引出纯合子和杂合子的概念
假如雌雄配子的结合不是随机组合的能出现F23∶1的结果吗?
〖提示〗因为满足孟德尔实验条件之一是雌、雄配子结合机会相等,即任何一个雄配子(或雌配子)与任何一个雌配子(或雄配子)的结合机会相等,这样才能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学生阅读思考讨论回答:略
不能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给予学生发散思维、启动已有知识的空间。使学生理解孟德尔的科学研究方法和解释
第2课时
实验
针对上节课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见解。
设疑:孟德尔在不知道遗传因子是什么的情况下,用抽象的遗传因子来分析杂交实验结果。提出了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在配子中单个出现的假说,是超越自己时代的一种非凡的设想。生物体在进行有性生殖时,遗传因子分离,配子随机组合真能出现3∶1的性状分离现象吗?让我们通过模拟实验来体验孟德尔的假说。
指导学生阅读实验的目的要求,明确相关的问题。
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明确实验要求。
1.两个小桶代表什么?两个小桶中的D小球和d小球代表什么?
1.两个小桶分别代表生物体的精巢和卵巢;D小球和d小球分别代表含有显性遗传因子和隐性遗传因子的配子。
2.为什么每个小桶内的d小球和D小球数目都是10个?
2.每个小桶内的d小球和D小球数目都是10个,确保雌、雄配子数目相等。
3.分别从两个小桶内抓取一个小球组合在一起的含义是什么?
3.分别从两个小桶内抓取一个小球组合在一起的含义是:模拟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4.将抓取的小球放回原来的小桶内,摇匀,按步骤(3)重复做50~100次的含义是什么?
4.将抓取的小球放回原来的小桶内,摇匀,按步骤(3)重复做50~100次,是为了确保观察样本数目足够多。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
准备实验材料用具。巡回检查、指导学生做实验。
组织学生汇报,统计全班的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将每个小组的实验结果与全班总的实验结果作比较,比较的结果说明了什么?
思考:为什么全班的实验结果与预期的结果更接近?如果孟德尔在研究遗传实验时,只统计10株豌豆杂交结果,他还能正确解释性状分离现象吗?
与每个小组的实验结果相比,全班实验的总结果更接近预期的结果,即彩球组合类型数量比DD∶Dd∶dd=1∶2∶1,彩球代表的显性与隐性类型的数值比为3∶1。因为实验个体数量越大,越接近统计规律。
如果孟德尔当时只统计10株豌豆杂交的结果,则很难正确地解释性状分离现象,因为实验统计的样本数目足够多,是孟德尔能够正确分析实验结果的前提条件之一。当对10株豌豆的个体做统计时,会出现较大的误差。
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讲述自己的看法。
学生阅读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思考左边问题。
4人一组,进行实验记录,统计结果。
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激发探究心理,明确模拟实验的目的。
理解遗传因子分离与配子随机组合的意义。
理解模拟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
培养学生的实验记录能力、合作能力。
体验用数学统计方法分析实验结果的必要性。
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的验证
设疑:孟德尔假说合理地解释了豌豆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但是作为一种正确的假说,仅能解释已有的实验结果是不够的,还应该能预测另一些实验结果。孟德尔是如何实现这一目的的呢?
讲述:孟德尔的测交实验,给出测交概念,指导学生通过绘制遗传图解,预测测交实验的结果。巡视检查学生习作的情况。
通过课件或板图,展示规范的测交遗传图解,对学生出现的错误给予及时的纠正。
杂交子一代 隐性纯合子
高茎 矮茎
测交 Dd × dd
配子 D d d
测交后代 Dd dd
高茎 矮茎
1 : 1
遗传图解2? 一对相对性状测交实验图解
展示孟德尔的测交实验结果,即用子一代高茎豌豆(Dd)与矮茎豌豆(dd)测交,在得到的64株后代中,30株是高茎,34株是矮茎,两种性状之比接近1∶1。
设疑: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与预测结果是否相同,这一结果说明了什么?孟德尔设计测交试验的巧妙之处是什么?
介绍假说—演绎法。
绘制遗传图解,进一步掌握绘制遗传图解的方法,理解测交实验的过程,预测实验结果。
使学生在习作中巩固绘制遗传图解的基本方法
体验孟德尔实验方法的创新之处。
四、分离定律
依据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引导学生归纳分离定律。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学生归纳
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技能训练
〖提示〗将获得的紫色花连续几代自交,即将每次自交后代的紫色花选育再进行自交,直至自交后代不再出现白色花为止。
阅读思考讨论回答。
拓展思维
高中生物 第一章第1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1课时)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预习,初步了解预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初步把握材料选择及假说---演绎法的步骤。
二、预习内容
1、豌豆做遗传实验容易成功的原因:
a豌豆 , ,在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 。
概念:自花传粉 异花传粉 父本 母本 去雄
b豌豆 明显。
性 状:是指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的总称。如:豌豆茎的高矮。
相对性状:是指一种_____ _的____ __性状的____ _表现类型。
如:_____________ 。
2、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P ♀高茎×♂ 矮茎 P ♂ 高茎 × ♀矮茎
↓ ↓
F1 F1
↓自交 ↓自交
高茎 矮茎 高茎 矮茎
F2 ( )∶( ) F2 ( ) :( )
3、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a遗传因子:显性遗传因子 隐性遗传因子
b体细胞中,遗传因子 存在,有 三种情况。
其中,纯合子是: 杂合子是:
c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 。
d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
根据假设,你能解释F2中出现3∶1性状分离了吗?
一起来正确书写遗传图解:
(1)纯合亲本的杂交 (2)F1的自交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
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2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3运用分离定律解释遗传现象。
重点: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3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难点: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假说――演绎法。
二、学习过程
(一)、 豌豆做遗传实验容易成功的原因
问题探讨:融合遗传。
自读并了解孟德尔生平。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思考:1为什么子一代都是高茎而没有矮茎?
2为什么子二代中矮茎性状又出现了?
P ♀高茎 ×♂ 矮茎 P ♂ 高茎 × ♀矮茎
↓ ↓
F1 F1
↓自交 ↓自交
高茎 矮茎 高茎 矮茎
F2 ( )∶( ) F2 ( ) :( )
(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a遗传因子:显性遗传因子 隐性遗传因子
b体细胞中,遗传因子如何存在?举例说出纯合子和杂合子
c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 。
d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
根据假设,你能解释F2中出现3∶1性状分离了吗?
一起来正确书写遗传图解:
(1)纯合亲本的杂交 (2)F1的自交
四、反思总结
1.豌豆做遗传实验容易成功的原因:1、2、
2.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3.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五、当堂检测
1.豚鼠的黑毛对白毛是显性,一饲养员让两只杂合豚鼠杂交,其一胎所产生的小豚鼠可能是 ( )
A. 只有黑色或只有白色?? B. 75%黑色,25%白色?
C. 有黑色也有白色????? ? D. 以上可能都有
2. 下列四组交配中,能验证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是否正确的一组是 ( )
A.AA×Aa B.AA×aa C.Aa×Aa D.Aa×aa
3 已知豌豆的高茎(D)对矮茎(d)为显性,在某杂交试验中,后代有50%的矮茎,则其亲本的遗传因子组成是 ( )
A.DD×dd B.DD×Dd C.Dd×Dd D.Dd×dd
4. 已知豌豆的高茎对矮茎是显性,欲知一株高茎豌豆的遗传因子组成,最简便的办法是 ( )
A.让它与另一株纯种高茎豌豆杂交 B.让它与另一株杂种高茎豌豆杂交
C.让它与另一株矮茎豌豆杂交 D.让它进行自花授粉
5. 人类的单眼皮和双眼皮是由一对遗传因子A和a所决定的。某男孩的双亲都是双眼皮,而他却是单眼皮。该男孩及其父母的遗传因子组成依次是 ( )
A.aa、AA、Aa B.Aa、Aa、aa C.aa、Aa、Aa D.aa、AA、AA
课后练习与提高
1. 大豆的白花和紫花为一对相对性状。下列四组杂交实验中,能判定性状显隐性关系的是 ( )
① 紫花×紫花→紫花 ② 紫花×紫花→301紫花+110白花
③ 紫花×白花→紫花 ④ 紫花×白花→98紫花+107白花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③和④ D.①和④
2. 豌豆成熟豆荚绿色对黄色是显性,让杂合子绿色豆荚豌豆的雌蕊接受黄色豆荚豌豆的花粉,所结出数十个豆荚的颜色及比例是 ( )
A.绿色∶黄色=1∶1 B.绿色∶黄色=3∶1 C.全部为黄色 D.全部为绿色
3. 水稻的非糯性对糯性是显性,将纯合子糯性品种与纯合子非糯性品种杂交,将F1的花粉用碘液染色,非糯性花粉呈蓝黑色,糯性花粉呈橙红色。在显微镜下统计这两种花粉,非糯性花粉与糯性花粉的比应是 ( )
A.1∶1 B.1∶2 C.2∶1 D.3∶1
4. 牛的无角性状对有角性状为显性。有角母牛和无角公牛交配,生了一头有角小牛,则无角公牛的遗传因子组成是 ( )
A.bb B.BB C.Bb D.Bb或bb
5. 视神经萎缩症是一种显性遗传病。若一对夫妇均为杂合子,生正常男孩的概率是 ( )
A.25% B.12. 5% C.32.5% D.0.75%9.
6、下图为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过程图解,请仔细读图后回答下列问题:
(1)在该实验的亲本中,父本是 ,母本是 。
(2)操作①叫 ,为了确保杂交实验成功,①的操作应注意,时间上? ?;操作②叫 ?,此处理后必需用纸袋对母本进行 ?。其目的是 。
(3)红花(A)对白花(a)为显性,则杂种种子种下去后,长出的豌豆植株开的花为????? ??色。
(4)若P皆为纯合体,让F1进行自交,F2性状中红花与白花之比为 ,F2的基因类型有 ?,且比值为? ?。生物体的这种现象称作 。
高中生物 第一章第1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2课时)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预习,初步了解预习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及假说---演绎法的步骤,尝试归纳分离定律。
二、预习内容
1、实验:性状分离比的模拟
甲桶代表 ,乙桶代表 ,
彩球代表 ,
注意:1 整个实验操作强调随机性,
2 重复做50-100次。
2、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
(1)假说――演绎法(见课本P7)
提出 ; 提出 ; 进行 ; 得出 。
(2)测交:
① 含义:指让F1与 杂交。
② 分析:
③ 过程 (遗传图解表示)
④结论:
3、分离定律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____ ,
;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____________,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________________,随配子
遗传给后代。
4、技能训练:设计实验程序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
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2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3运用分离定律解释遗传现象。
重点: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3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难点: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假说――演绎法。
二、学习过程
(一)、 实验:性状分离比的模拟
甲桶代表 ,乙桶代表 ,
彩球代表 ,
思考:1 在整个实验操作强调随机性,
2 、实验是否一次两次即可?
3、已抓了的小球是否还需放回桶内?
(二)、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
(1)假说――演绎法(见课本P7)
尝试归纳假说演绎法的步骤。
(2)测交:
① 含义:指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② 分析:
③ 过程 (遗传图解表示)
注意遗传图解的正确书写方法。
④结论:
(三)、分离定律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____ ,
;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____________,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________________,随配子
遗传给后代。
技能训练:设计实验程序
三、反思总结
测交及分离定律
四、当堂检测
1. 现有一对性状表现正常的夫妇,已知男方父亲患白化病,女方父母正常,但其弟也患白化病。那么,这对夫妇生出白化病孩子的概率是 ( )
A.1/4 B.1/6 C.1/8 D.1/12
2. 关于测交意义的说法,正确的是
A.通过测交可以获得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B.通过测交可以测定被测个体的遗传因子组合
C.通过测交得到的后代都能稳定遗传 D.通过测交得到的后代的性状表现相同
3. 水稻的迟熟和早熟是一对相对性状,迟熟受遗传因子E控制,早熟受遗传因子e控制。现有纯合的迟熟水稻和早熟水稻杂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F1的遗传因子组成是Ee,表现型为迟熟 B.F1自交时产生的雌雄配子数比为1:1
C.F1自交后得F2,F2的遗传因子组成是EE、Ee和ee,其比例为1:2:1
D.F2的表现型为迟熟和早熟,其比例为3:1
4. 有一批抗锈病(显性性状)的小麦种子,要确定这些种子是否是纯种,正确且最简单的方法是 ( )
A.与纯种抗锈病的小麦杂交 B.与易染锈病小麦进行测交
C.与杂种抗锈病小麦进行杂交 D.自交
5. 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中,隐性亲本与杂合子亲本相交,其子代个体中与双亲遗传因子组成都不相同的是
A.0% B.25% C.50% D.75%
课后练习与提高
习题训练:
1. 高粱有红茎(R)和绿茎(r),如果一株高粱穗上的1 000粒种子萌发后长出760株红茎植株和240株绿茎植株,则此高粱的两个亲本的遗传因子组成是( )
A.Rr×Rr B.Rr×rr C.Rr×RR D.RR×rr
2.正常人的褐眼(A)对蓝眼(a)为显性,一个蓝眼男子和一个其母是蓝眼的褐眼女子结婚。从理论上分析,他们生蓝眼孩子的概率是( )
A.25% B.50% C.75% D.100%
3. 基因型为AA的个体与基因型为aa的个体杂交产生的F1进行自交,那么F2中的纯合子占F2中个体数的( )
A.25% B.50%
C.75% D.100%
4. 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每次抓取的小球应如何处理,原因是( )
A.重新放回,避免实验结果出现误差
B.重新放回,保证每次模拟过程中D、d出现概率相同
C.不得放回,避免实现结果出现误差
D.不得放回,避免出现重复计数现象
5.豌豆种子的形状是由一对等位基因R和r控制的,下表是有关豌豆种子形状的三组杂交实验结果。
组合序号
杂交组合类型
后代的表现型和植株数目
圆粒
皱粒
1
皱 粒 × 皱 粒
0
102
2
圆 粒 × 圆 粒
125
40
3
圆 粒 ×皱 粒
152
141
(1)根据哪个组合能判断出显性类型,试说明结果。
(2)写出各个组合中两个亲本的基因型。
6. 家兔的黑毛与褐毛是一对相对性状,现有4只家兔甲、乙、丙、丁,其中甲和乙为雌兔,丙和丁为雄兔。甲、乙、丙均为黑毛,丁兔为褐毛。已知甲和丁交配的后代全为黑毛兔,乙和丁交配的后代中有褐毛兔,问:
(1)选择下列哪组交配实验判断显隐性最好( )
A、甲和丁 B、乙和丁 C、甲和丙 D、乙和丙
(2)通过判断( )为显性性状,( )为隐性性状。
(3)若黑毛与褐毛这一对相对性状用B和b表示,则甲、乙、丁三只兔的基因型分别为( )、( )、( )。
(4)如何鉴别甲兔的基因型是纯合还是杂合?
课件13张PPT。遗传:子代与亲代相似的现象。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总称。§1.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本节聚焦
● 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是怎样设计的?
●孟德尔为什么可以取得成功,他用了什么材料,采用了什么方法
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孟德尔杂交试验的园地一、为什么用豌豆做实验容易取得成功?豌 豆?(1)豌豆是自花传粉,且是闭花受粉的植物,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2)豌豆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一、为什么用豌豆做实验容易取得成功?相对性状: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什么是相对性状?兔子毛的长毛和灰毛兔子的长毛和狗的短毛狗的卷毛和长毛黄豆茎的高茎和矮茎请判断以下哪些是相对性状图1耳垂的位置
1、有耳垂 2、无耳垂图2 卷 舌
1、有卷舌 2、无卷舌图3前额中央发际有一三角形突出称美人尖
1、有美人尖 2、无美人尖图4 拇指竖起时弯曲情形
1、挺直 2、拇指向指背面弯曲P×F1高F2高矮高矮×二、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787 277 3 : 1七对相对性状的实验结果PF1F2配子X高茎矮茎DdDdDd高茎XDd高茎DdDd配子DDDdDddd高茎高茎高茎矮茎
Dd 三: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2、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是成对出现的。3、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1 : 2 : 1基因型比 3 : 1表现型比再见人工异花授粉示意图1、去雄2、套袋3、扫粉4、授粉5、套袋孟德尔的试验研究方法是什么?花粉成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