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线上测试历史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临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线上测试历史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03 16:00:19

文档简介

临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线上测试
历史参考答案 2023.1
1—5 CBCBD 6—10 CCCCA 11—15 BBCCB 16—20 BBDBC
21.(12分)
图1是唐朝。理由:都城是长安,与吐蕃并立,设置安西都护府或北庭都护府。(3分)
图2是西汉。理由:设置西域都护府;北部边疆面临匈奴威胁。(3分)
图3是明朝。理由:应天府和京师作为都城;北部存在瓦剌、鞑靼两个蒙古族集团:设置奴儿干都司。(3分)
图4是清朝。理由:定都北京,设置伊犁将军等辖区;中俄《尼布楚条约》确定东北端边界等角度。(3分)
22. (18分)
(1)原因:列强侵略加剧,民族危机严重;清政府的封建统治腐朽无能;中国深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以往抗争与探索的失败;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的不断壮大等(4分)
方案:三民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2分)
(2)共同之处:反帝反封建(2分)
共同行动:国民大革命(国共第一次合作),基本推翻北洋军阀,打击了帝国主义,推动革命形势的发展;合作抗日(国共第二次合作),赢得抗日战争胜利。(4分)
(3)道路: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2分)
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军阀割据混战,农村可以脱离城市存在 ;国民革命奠定一定的群众基础;城市敌人实力强大,革命重要力量农民集中在农村;全国革命形势不断发展;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存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4分)
23.(12分)参考示例
示例1:近代中国是“沉沦”与“上升”并存的时代。
近代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同时又遭受了西方的侵略,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方面,由于封建制度的落后和西方的掠夺,近代中国呈现衰落沉沦的状态:国际地位较低,遭受侵略,国家权益遭到破坏;经济落后,工业水平低,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政治制度落后,没有真正建立起民主制度;政局长期动荡分裂,没有实行和平统一;封建思想观念浓厚;教育科技落后;人民生活水平较低等。另一方面,由于自身生产力的发展和西方先进文化的影响,又呈现出进步上升的趋势: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近代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和发展;政治上民族民主运动兴起,封建君主专制结束,逐步建立起民主政体;思想上不断进步解放,西方先进思想不断传入,自由、平等、民主思想日益深入传播;教育科技日益近代化;人民生活更加文明等。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是“沉沦”和“上升”并存的时代。
示例2:近代中国是“沉沦”的时代
近代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同时又遭受了西方的侵略,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于封建制度的落后和西方的掠夺,近代中国呈现衰落沉沦的状态:国际地位较低,遭受侵略,国家权益遭到破坏;经济落后,工业水平低,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政治制度落后,没有真正建立起民主制度;政局长期动荡分裂,没有实行和平统一;封建思想观念浓厚;教育科技落后;人民生活水平较低等。
所以,近代中国是“沉沦”时代。
示例3:近代中国是“上升”的时代
近代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同时又遭受了西方的侵略,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于自身生产力的发展和西方先进文化的影响,呈现出进步上升的趋势: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近代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和发展;政治上民族民主运动兴起,封建君主专制结束,逐步建立起民主政体;思想上不断进步解放,西方先进思想不断传入,自由、平等、民主思想日益深入传播;教育科技日益近代化;人民生活更加文明等。
所以,近代中国是“沉沦”时代。
24. (18分)
(1)古代:政府控制经济,满足统治者需求,服务统治的需要;(2分)
洋务派:为了富国强兵,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2分)
国民政府:保证战略物资和战略经费的需求,应对抗战。(2分)
(2)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2分)
“光有钱买不了东西”是因为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当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刚刚起步,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物资匮乏,国家通过发行票证来解决物资供应问题,于是出现了 “光有钱买不了东西”的现象。(4分)
“握点钱不知买啥东西”是因为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改革开放逐步深入,生产力不断发展。我国逐步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票证退出历史舞台,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丰富,消费者的选择性增多,于是出现了“握点钱不知买啥东西”的现象。(4分)
(3)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是经济运行的一种方式和经济发展的手段;经济体制的选择,要符合本国经济发展的规律和本国国情。(2分)临沂名校 2022级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2023.1
一、选择题。(本题共 20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
1.战国时期,孟子提出要“制民之产”;墨子提出统治者要采取措施使“饥者
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管子也强调“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这表明
当时
A.儒家民本思想成为主流 B.各学派思想逐渐融合
C.富民利民观念得到重视 D.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
2.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一文中指出,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
周之际。“殷、周之际”的政治变革是指
A.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B.从部落联盟到封邦建国
C.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D.从封邦建国到中央集权
3.长沙马王堆汉墓(约为文帝时期)出土的帛书中有一篇年表,采用“秦一张
楚”的纪年顺序,而司马迁的《史记》中也采用“秦楚之际”的纪年表述,但只
把项羽列入帝王本纪,而把陈胜列入世家。东汉班固的《汉书》则将陈胜和项羽
都统一编入列传之中。对此变迁的合理解释是
A. 史家对秦末史实的考证不断接近真实
B. 司马迁对农民起义军有着同情和认可
C. 儒家思想的正统观念愈来愈深入人心
D. 传统史学体例和编年方式逐渐规范化
4.姓氏改革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内容,如拓跋氏改姓为元,步六孤氏改姓为陆,
贺兰氏改为贺,独孤氏改姓为刘等。孝文帝上述做法
A.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B.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
C.促进了北方经济发展繁荣 D.完成了鲜卑族汉化过程
5.唐诗中关于女性服饰色彩的描写浓艳丰丽,如“红粉青娥映楚云,桃花马上
石榴裙”等。宋词的描写则浅淡雅致,如“揉蓝衫子杏黄裙,独倚玉阑无语点檀
唇”等。造成宋代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风气的开放 B. 商品经济的发展
C. 外来文化的推动 D. 理学思想的影响
6.宋代,官府强调“民生性命在农,国家根本在农,天下事莫重于农”,“毋
舍本逐末”。苏辙说:“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郑至
道说,士农工商“皆百姓之本业,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易之者也”。从中可以看出
宋代
A. 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B. 重农抑商政策瓦解
C. 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 D. 四民社会地位相同
7. 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江苏松江府地区种植棉
花的占百分之七八十,棉布有“衣被天下”之称;浙江崇德石门镇榨油业发
达;江西景德镇瓷业也是“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A.市镇的规模在不断扩大 B.手工业的经济主导地位日趋凸现
C.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 D.商业的经营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
1
8. 晚清时期“人见轮船招商与开平矿务获利无数,于是风气大开,群情若鹜,
期年之内效法者十数起。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争购之,以得股为幸。”这一现
象说明
A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B. 部分手工工场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
C. 洋务运动推动近代民族工业发展
D. 现代企业制度在中国已经建立起来
9.下图反映了近代中国某一时期的时局,这
A. 表明中国近代边疆危机开始出现
B. 导致清朝政府迅速陷入崩溃边缘
C. 迫使中国社会掀起不同形式的救亡图存斗争
D. 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10. 尽管传统婚礼并不符合清末民初政治变革的诉求和男女平等的理念,但是当
时江南地区仍有不少知识分子出于孝道观念,按照传统仪式举行婚礼,只是繁复
的仪式发生了简化。这说明
A. 婚俗具有传承与变迁的特征 B. 理学通过婚俗强化了社会地位
C. 婚姻自由使社会价值观转变 D. 中西合璧成为婚俗变迁的主流
11. 下表是《新青年》第 7卷(1920年 5月 1日)中关于劳工状况调查的部分
文章的作者和篇名。据此可知
作者 篇名 作者 篇名
陈独 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 铁民 江苏江都劳动调查表
秀 题
李昆 无锡各工厂劳动调查表 杨赓陶 天津造币总厂底工人
状况
许元 唐山劳动状况(二) 高语罕 芜湖劳动状况

A. 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开始发生变化 B. 工人阶级显示出伟大的力量
C. 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已紧密结合 D. 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阶级条件
12.据统计,1927 年党的五大召开时,57967 名党员中工人成分占 50.8%;
1928年 6月,130194 名党员中工人成分占 10.9%;1929年工人党员占比降为
7%,1930 年 7月降为 5.5%,1930年 9月下降为 1.6%。这反映
A. 农村革命根据地工人革命性不足 B. 中共革命重心向农村转移
C. 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共不重视工人 D. 亟需团结工人阶级,巩固工农联盟
2
13.晋察冀边区政府颁布条例规定:地主土地收入,不论租佃、伴种一律照原租
额减 25%,借贷人利息收入,不论新债、旧欠,年利率一律不准超过一分。这一
规定
A.促进土地所有权发生变化 B.激发农民加入解放军的革命热情
C.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有利于民主革命的进行
14.从 1938 年起,国民政府对庞杂的经济行政机构进行大规模调整,各主要经
济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经济统制措施。与此同时,政府组织和支持东部沿海地
区的一批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内迁。这些举措
A.加速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进程 B.使中国后方工业发展日新月异
C.有利于保存民族工业的基础力量 D.是国家调整工业布局的战略需要
15. 1951 年,中国向苏联派出了第一批留学生 375 人,其中包括 136 名研究生。
之后每年都向苏联派出大批留学生,人数最多的 1956 年有近 2100 人,占当年派
出总人数的 86%。另外,为满足群众学习俄文的需求,除了俄文专科学校以外,有
关部门还经常举办一些俄语翻译培训班、俄语学习班、俄语速成班。这种现象是
基于我国当时
A.“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B.国家政治经济发展战略
C.文化教育改革 D.恢复国民经济
16.《全球通史》的作者认为,中国在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曾经错失了三次重大
机遇……第一次是 1793 年错失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的机遇……第二次是
1842-1860年错失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步的机遇……第三次是 1957-1976年错失第
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错失第三次重大机遇的主要原因是
A.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B.“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
C.闭关锁国 D. 国际环境恶化,对外关系受挫
17.如图为《1978—198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曲线图》(单位:亿吨)。造成此变
化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掌握土地所有权,自负盈亏 B.土地归集体所有,农民分户经营
C.成立互助小组,集体经营 D.集体合作经营,平均分配
18. 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的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
主题词摘要。从“一五”到“十一五”主题词的变化反映出
时期 主题词
“一五”(1953-1957) 工业增速、赶英超美
“二五”(1958-1962) 大跃进、大倒退
“六五”(1981-1985) 走向改革开放
“八五”(1991-1995) 小平南巡、改革潮涌
“九五”(1996-2000) 宏观调控、经济软着陆
“十五”(2001-2005) 指令性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
“十一五”(2006-2010) 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3
A. 中国的工业化建设一直在不断进步
B. 中国共产党的治国方略臻于完善
C.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进程不断加快
D. 中国探索建设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成熟
19. 以下是某同学的学习大纲,他学习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一、邓小平理论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科学发展观
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A.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建设历程 D.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中国方案
20. 十八大以来中国实施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
银行,举办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
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这表明当今中国
A.已处于国际舞台的中央,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
B.极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全面合作
C.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D.加速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主导国际秩序变革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小题,共 60分。
21.(12分)下列为中国西汉、唐朝、明朝、清朝疆域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 1 图 2
图 3 图 4
4
提取历史信息,判断图 1、图 2、图 3、图 4 所对应的朝代,并简要说明理由。
(12分)
22.(18分)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是一个前赴后继、不断探索的过程。请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革命为唯一法门,可以拯救中国出于国际交涉之现时危惨地位……我
们必要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效法美国选举总统,废除专制,
实行共和。
---1903孙中山在檀香山的演讲
材料二 1922年 7 月 16日至 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
行。大会通过的宣言实际上制定了中共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党的最低
纲领,即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
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党的最高纲领是: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
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
——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 1927年 10月,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
的星星之火,经过艰苦的斗争,到 1930 年夏,全国已建立起大大小小十几块农村
根据地,星罗棋布,分布多达十余省。主要集中在湖南、江西、湖北、广西等南方
地区,依傍山区、大江、大湖,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且大多分布在“几不管”的多
省交界地区,利于根据地的生存、巩固、发最、壮大。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材料四 第一,它的发生……必然是在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
地的中国,帝国主义和国内各派新旧军阀,从民国元年以来,战争不断……第二,
在 1926 和 1927 两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中,工农兵士群众在这里大大地斗争
过,例如湖南、广东、湖北、江西等省……第三,全国革命形势是向前发展,则
小块红色区域的长期存在,必然地要作为取得全国政权的一个力量……第四,相
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存在的必要条件……第五,红色政权的长
期的存在并且发展,还须有一个要紧的条件,就是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
策的不错误。
——摘编自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为什么说“革命是唯一法门”?
他提出了什么救国方案?(6分)
(2)中共二大制定的革命纲领与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的救国方案有何共同之
处?为此二者进行了哪些共同行动?各取得什么成果?(6分)
(3)根据材料三、四说明共产党领导人民选择了什么革命道路?为什么要选择
这样的革命道路?(6分)
5
2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 世纪 80年代,有学者发表论文提出,近代中国不仅有“沉沦”,还
有“上升”。所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是相对独立国家而言的,半
封建是相对半资本主义而言的。半资本主义,对封建社会来说是一种历史的进
步。近代中国半资本主义的存在,就是“上升”。所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不仅有“沉沦”,而且有“上升”。这种“沉沦”和“上升”是同时存在的。
这是历史学家对近代中国历史的又一种解说。
——摘编自张海鹏、翟金懿《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
根据以上材料,围绕近代中国是处于“沉沦”还是“上升”状态,形成自己的
观点,并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合理,表述成文。)
(12分)
24.(18分)历史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各有千秋,对此人们各有说法。阅读
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营经济或称国营经济,古已有之。而 1862年太平天国革命结束后,
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又陆续办起了中国第一批大机器生产的近代公营企业。到上
个世纪 30 年代,国民政府开始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成立资源委员会,对全
国军事、国际关系、教育文化、财政经济等进行调查研究,以有效利用资源,做
好战争准备,同时注意改善人民生活。抗战爆发后,资委会开始对汽油、煤炭等
国防物资实行管制,还通过独资和与中央及地方单位及私人合办等方式,大力兴
办厂矿。……这些合资公营企业多采用股东董事会制度,以调和各方势力和利益;
不以赢利为目的,并以忠诚和精神鼓励为主导。
——摘编自骆晓会《国民政府移植苏联经济模式的试验》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古代、洋务派、国民政府实行公营
经济的目的。(6分)
(2)请判断材料二中的两幅漫画分别反映了现代中国经济中的哪两种经济体
制?并分析两幅漫画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10分)
(3)关于经济体制的发展变化,你有什么认识?(2分)
6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