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古代儿童,记录童年“滋味”
1.《古诗三首》任务型教学设计
【学习情境】
穿越时空,感受古人的童年,记录童年“滋味”。
【教学目标】
1.认识“昼、耘”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昼、耘”等4个生字。
2.借助注释,自主理解古诗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4.围绕古诗想象诗人所描写的画面,感受童年生活的乐趣,联系自己的生活改写感兴趣的古诗。
【教学重点】
1.认识“昼、耘”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昼、耘”等4个生字。
2.借助注释,自主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2.围绕古诗想象诗人所描写的画面,感受童年生活的乐趣,联系自己的生活改写感兴趣的古诗。
【学生预习】
学生:朗读古诗,查找相关资料,自学生字。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情境铺设
1.玩游戏:看图猜古诗。
出示:《池上》《村居》《宿新市徐公店》等古诗的插图,带领学生猜、背诵古诗。
2.出示单元导语。
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童年故事,快乐也好,心酸也好,对于他都是心动神移的最深刻的记忆。今天,我们将穿越到一千多年前的宋朝,去看看那时儿童生活的样子,感受他们的童年生活。
3.齐读课题。
二、活动一,朗读课文,发现童趣。
1.自由练读古诗三遍。
2.个别展示读古诗
正音(读准多音字“供”,“钲”和“磬”要读准后鼻音。)
读对节奏。
3.齐读古诗,读出节奏美。
4.学习难写的生字。
汇报交流,重点指导“耘”:借汉字的演变图,了解“耒”这个偏旁;然后采用加部件的方法来比较生字“耕、耘”;理解“耘”:除草。
5.学习难懂的句子。
(1)学生先自己结合注释一首一首地理解古诗的意思,再小组交流,说出自己对古诗的理解。
(2)汇报交流,顺学而导,聚焦难句: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结合一下《池上》中” 不解藏踪迹”,理解“未解”的含义。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联系生活,想象“脱晓冰”的动作并;结合注释和图片,理解“钲”和“磬”;引导学生讲述诗句意思。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找出诗句所描写的景物,说说什么景象让人感觉颇有情趣。
预设:池塘中长满了绿草,池塘中的水也要溢出塘岸了,远处的青山似乎变成了一张大嘴,衔着红色的落日,它们的影子倒映在水中,随着水波摇曳。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理解“横”“无腔”“信口”传递出的无拘无束、悠然自得。
6.比较:寻找三首古诗的共同点,给它们加主题。
预设:田园生活、童年趣果……
三、活动二,捕捉画面,再现童趣
交代任务:通过这三首诗,我们穿越千年,看到了宋朝时候儿童丰富多姿的生活,感受到童年的自由、快乐。诗人们用诗句表达,我想邀请同学们一起做《童年“滋味”集》,大家可以用自己的笔写出诗中的画面,有信心吗?
(一)梳理课文,捕捉画面。
1.请根据提示捕捉课文中的画面。
童孙( )
稚子( )
牧童( )
预设:夏天,孩子们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冬天,几个孩子在院子里玩敲打冰的游戏;傍晚的时分,一个小牧童骑牛晚归,吹着笛子回家。
(二)开动脑筋,让画面动起来
1.举一,“童孙种瓜”
出示“童孙种瓜”图
(1)如果你是诗人范成大,看到几个小孩玩游戏时学着父母的样子,在桑阴处学种瓜。你会……
预设:
生1:我会想,这个孩子很能体谅父母劳作的辛苦,那么早就学做农活去减轻家人的负担,这真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呀”。(师板书:猜想法)
生2:我会仔细观察他在玩时的动作。师相机引导学生把好玩的学种瓜的画面放大(突出单元语文要素中的“把重点部分写具体”的要求)。
想象他可能把坑挖的或深或浅,抓起一把种子就丢进坑里,接着培土,不一会儿忙得一头汗,用手抹了一把脸,哈哈成了小花脸。因为懒得取水,那个调皮的男孩还在培过土的地方撒起尿来…… (师板书:加动作)
生3:邻居大伯来了,他对孩子说:“瓜苗在树荫下,没有阳光它会长得很慢”…… (师板书:增角色)
生4:这时一位老奶奶走过来,她笑着逗孩子:“你种的瓜长成后,能送给我吃吗?”…… (师板书:趣对话)
(2)创情境:那天范成大看小孩儿学种瓜看得久了,口渴的他在茶楼遇到好友,说到田园生活,他与好友说起那个在桑阴下学种瓜的孩子……
(3)师生分角色演二人对话。(要点:引导学生将四个要点串联起来,r让观者体会孩子参与劳动时的乐趣。)
(4)看板书回顾:让画面动起来的方法(猜想法、加动作、增角色、趣对话)
2.反三,学习“冬日玩冰”“晚归吹笛”
过渡:课文中的另两首诗也有类似的情景。
(1)出示情境:
杨万里见稚子玩冰正在兴头,他忍住笑声没有打扰悄悄离去,回到家中与家人讲起这段有趣的见闻……
有一天,雷震乘时空穿梭机来到现在,和现代人说起自己山中生活的悠闲,他想到了那个小牧童……
同桌合作挑选最感兴趣的一个场景,注意运用上前面所讲的方法。
(2)同桌练习讲述。
(3)集体交流。
生练习将重点部分说具体,把诗句变成具体生动的画面。
预设: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重在引导学生从诗人的角度叙述,他被金属盆子“哐啷”的响声所吸引,走出屋门,猜孩子脱冰时的心情,玩冰的过程,听孩子之间充满稚气的对话……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重在引导学生讲述牛背上的牧童是什么样的打扮,他怎么坐,怎样想,如何吹笛,怎样与路人对话……从诗人的角度发出感叹。
3.师围绕板书上的四个要点进行评价。
4.感谢同学们大胆丰富的想象,带领大家穿越千年,感受到宋朝儿童生活的无限美好和乡村生活的悠闲自在。让我们伴随音乐,再次朗读课文,看谁最先背得下来。
5.生反复练读,尝试背诵。
6.展示背诵。
四、活动三、拓展延伸,记录儿童“滋味”
1.师展示其他描写古代儿童的诗句,生试读。
2.作业: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最好配上适宜的插图,优秀作业将入选《童年“滋味”集》。
3.留疑:课上完了,我又想起冰心奶奶的那段话。(齐读单元导语)是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这篇课文中的三首古诗让我们感受到宋朝儿童生活的快乐与悠闲,那后面的几篇课文又将带给我们怎样的深刻感受,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节课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