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专题训练----周紫芝诗歌
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潇湘夜雨·濡须①对雪
周紫芝
楼上寒深,江边雪满,楚台烟霭空濛。一天飞絮,零乱点孤蓬。似我华颠雪领,浑无定、漂泊孤踪。空凄黯,江天又晚,风袖倚蒙茸。
吾庐,犹记得,波横素练,玉做寒峰。更短坡烟竹,声碎玲珑。拟问山阴旧路,家何在、水远山重。渔蓑冷,扁舟梦断,灯暗小窗中。
【注】①濡须:三国时旧城。②蒙茸:杂乱的草。
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描绘了一幅烟霭迷蒙、满天飘雪、孤舟无依的江天雪景图,营造出孤寂朦胧的意境。
B.“波横索练,玉做寒峰”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濡须雪后江山的美丽。
C.“渔蓑冷,扁舟梦断,灯暗小窗中”塑造了一个夜泊雪江、孤独难眠的人物形象,意蕴丰富。
D.这是一首羁旅行役词,意象多样,用词雅而不俗,美而不艳,呈现出的画面清新素净。
2.有人认为周紫芝的词给人的感觉是情深意切,本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深切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临江仙·送光州曾使君①
周紫芝
记得武陵相见日,六年往事堪惊。回头双鬓已星星。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
铁马红旗寒日暮,使君犹寄边城。只愁飞诏下青冥②。不应③霜塞晚,横槊看诗成。
【注】 ①光州:今河南潢川,南宋时期是接近金国的边防重镇。使君:汉唐以来,称州郡的长官为使君,此沿袭旧称。②青冥:青色的天空。这里代指朝廷。③不应:不顾。
3.下列对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片的前两句叙述了六年阔别中两人天各一方的情形,主要是为了与后文再次离别形成对比,表现了阔别之久远、离别之伤感。
B.诗人没有料到短暂相聚后又要再次分离,上片中“谁知”“还与”的搭配,表达了他不得不再次送友人登程时内心的悲伤。
C.“横槊看诗成”与《赤壁赋》中的“横槊赋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当时的场景虽然不同,但都赞扬了他们的文韬武略。
D.此词写惜别之情,却一反常态,以较多的笔墨塑造了一个渴望建功立业的使君形象,表达出对友人的勉励和期许。
4.清人有言:“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请结合本词简要赏析。
三、古代诗歌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雨 过
周紫芝
池面过小雨,树腰生夕阳。云分一山翠,风与数荷香。
素月自有约,绿瓜初可尝。鸬鹚莫飞去,留此伴新凉。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是( )
A.这首诗描写夏天傍晚雨过天晴之后的风光
B.颔联分别从视觉和嗅觉的角度,描绘了一幅雨过天晴,宁静秀美的画面
C.颈联想象洁白的月亮像与人有约似的,到了某个时间就出来,瓜果刚刚种下来就可以品尝了
D.尾联希望“鸬鹚不要飞走,与我一起分享这良辰美景”,这正是作者的内心世界情感
6.有人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凄凉心酸之情,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请从抒情角度分析。
四、古代诗歌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
周紫芝
一点残红①欲尽时,乍凉秋气满屏帏。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调宝瑟,拨金猊②,那时同唱《鹧鸪词》。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清歌也泪垂。
【注】①残红:此指将熄灭的灯焰。②金猊:狮形的铜制香炉,这句指拨去炉中之香灰。
7.词的上阕主要写景,旨在营造出一种凄寒的氛围,试分析词人是从哪些角度表现这种凄寒之感的?
8.词的下阕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五、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各题。
生查子
周紫芝
春寒入翠帷,月淡云来去。
院落半晴天,风撼梨花树。
人醉掩金铺,闲倚秋千柱。
满眼是相思,无说相思处。
9.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上片写室内气氛和室外景象,而“风”则是把室内的情和室外的景连结在一起的纽带。
B.春寒入帷是室内气氛的描写,也是翠帷人心理活动的描写。因春寒的袭入使翠帷人芳心自警,惹起了春愁。
C.下片首句承上片因“春寒入翠帷“而生的孤寂之感和因“风撼梨花树”所起的时节哀愁,描写“人醉”的情景。
D.寒食清明之夜,天色既不开朗,梨花又复飘零,人则深闺独醉,一任秋千闲挂,种种景象、行动,都表现出翠帷人的内心淡淡的忧虑。
E.这首词抒写女子宫中生春愁的情怀,词中对“春寒夜”的景色描绘得较为细腻、生动,对“玉楼人”因感春而引发的行动也有较多刻画。
10.简要赏析“闲倚秋千柱”的原因。
六、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各题。
临江仙
【南宋】 周紫芝
记得武陵相见日,六年往事堪惊。回头双鬓已星星。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
铁马红旗寒日暮,使君犹寄边城。只愁飞诏下青冥①。不应②霜塞晚,横槊看诗成。
【注】①飞诏下青冥:谓下令回朝。②不应:不顾。
11.下列关于这首词写作特点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记得”句以昔日乐景衬相思之深。
B.“回头”句虚写重逢之景渲染悲情。
C.“铁马”句情景交融,境界雄阔悲壮。
D.全词上阕幽峭冷艳,而下阕豪放磅礴。
12.画线部分思路曲折、词情慷慨,请加以赏析。
【答案】
B“表现了濡须雪后江山的美丽”错,从“吾庐,犹记得”可知,“横波索练,玉做寒峰”是词人想象的家乡之景。
2.①漂泊无定的孤愁。上阕借漂泊无依的“孤篷”表现了词人漂泊异乡的孤愁。(或:通过“浑无定、漂泊孤踪”“空凄黯”直接表现了词人漂泊异乡的孤愁。)②年华老去的伤感。“似我华颠雪领”由眼前白雪联想自己白发满头,表现了词人年华老去的伤感之情。③深切的思乡之情。“家何在、水远山重”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强调词人离家万里,表现词人的思乡之情。
3.A“形成对比”错,应理解为为抒写别情做铺垫。开篇“记得武陵相见日,六年往事堪惊”,“记得”二字将词带入对往事的回忆之中;“相见日”三字,虽极平常,但却包含着那次相聚中种种快乐的往事,极为明白而又十分含蓄;“往事堪惊”四字一笔抹过,简括地表现出辛酸沉痛,不堪回首的情绪。
4.①上片回忆往事是虚,杯酒相倾是实,虚实结合,包含了对往昔欢乐团聚的怀念,对时光飞逝的感慨,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②下片虚写,运用想象手法,想象使君到任后的生活和心境,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勉励友人在边塞施展文武才干,为国立功的情意。
5.C“瓜果刚刚种下来就可以品尝了”错,原诗句“绿瓜初可尝”的意思是:种了很久的瓜果终于到了成熟可以品尝了。
6.答案一:同意。这首诗以乐景衬哀情。诗歌前三联描写了夏天傍晚雨过天晴之后秀美的田园风光和宁静且充满生趣的村居生活,尾联希望“鸬鹚不要飞走,留下我孤单一人看这良辰美景”,委婉地表达了内心的凄凉与心酸。
答案二:不同意。这首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前三联描写天夏傍晚雨过天晴之后秀美的田园风光和宁静且充满生趣的村居生活,尾联希望“鸬鹚不要飞走,与我一起分享这良辰美景”,表达了诗人与世无争(热爱田园生活)的淡淡喜悦。
7.词人分别从视觉方面、感觉方面、听觉方面,多感官结合渲染出凄寒之感。首句写灯火昏暗,从视觉渲染凄清萧索之感。“乍凉秋气满屏帏”写天气乍凉,从感觉上点出秋夜的寒冷。“梧桐”写雨打梧桐,从听觉写词人心中之寒。词人写出了夜深、灯暗而又清冷的秋夜景象,抒发别离之悲苦心情。
8.词的下阕运用了对比衬托和虚实相生的手法。“调宝瑟”一句为回忆的内容,“如今风雨西楼夜”一句为实景描写,用回忆往日美好的时光对比如今独居西楼的寂寥,昔今的乐与哀进行鲜明对比,结合“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清歌也泪垂”抒发了佳人不再,歌声难闻的寂寥与对恋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9.DE
D项,“内心淡淡的忧虑”说法有误,应为“触处皆愁”;E项,“宫中生春愁”没有依据,从词中看不出来相关信息。
10.“闲倚秋千柱”,描写的是一副坐卧行立皆无所适的情态。为什么这样,原来是因为“满眼是相思,无说相思处”也。当此寒食清明之夜,天色既不开朗,梨花又复飘零,人则深闺独醉,一任秋千闲挂,种种景象、行动,都表现出她的处处皆愁。愁因相思而起,相思又无处诉说,其愁愈甚。
11.C
A.“以昔日乐景衬相思之深”错误。“记得”二字将词带入对往事的回忆之中。“相见日”三字,虽极平常,但却包含着那次相聚中种种快乐的情事,极为明白而又十分含蓄。从那以后,他们阔别六年之久,两人都尝尽了天涯作客的况味。这一切,作者只用“往事堪惊”四字一笔抹过,简括地表现出辛酸沉痛,不堪回首的情绪。可见,并没有“以昔日乐景衬相思”,而是直接抒发了辛酸沉痛之情。
B.“虚写重逢之景”错误。“回头双鬓已星星”写了现在见面,两人鬓发已经花白了。所以并不是“虚写”,而是“实写”。
D.“全词上阕幽峭冷艳”错误。上阕回忆了六年前在武陵相聚时种种快乐的情事,现在两鬓都已花白,谁知又要匆匆作别,江头别宴上的酒还要给老朋友倾倒,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情怀,可见并非“幽峭冷艳”,而是朋友之间的温情。
12.一般人即使安心守边疆也仍然希望归家,霜塞晚也是常人眼中的悲景,画线句却从友人的角度想象,说他热爱边塞生活,有横槊赋诗之兴,只恐被朝廷召回,勾画出友人在其心中雄姿英发的形象,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希望友人在边塞建功报国的情意,这样写熨帖动人,有激励人心的力量。临别赠言毫无衰飒之气,词情慷慨,读来痛快淋漓,如闻边鼓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