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4.4《天净沙秋思》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4.4《天净沙秋思》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02 13:39: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天净沙 秋思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 学科:语文
2.课时:1课时
3.课前准备:
(1)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内在节奏美、音乐美。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内容。
(3)背诵本诗。
二、教学课题:
1.知识目标:了解马致远的有关文学常识及本文写作背景。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主旨。 通过想象联想,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
三、教材分析:
《天净沙秋思》是长春版七年级(下)第二单元《词曲五首》中的一首曲。这首脍炙人口的思乡小令,是被誉为“秋思之祖”的马致远所做。全曲运用多种意象,紧紧围绕游子思乡展开描写和抒情,把游子在外漂泊的羁旅生活勾画的淋漓尽致,也给人无限的回味空间,读来有种掩卷回味的感受!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朗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作者通过意象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教师搜索图片或视频,有关文字资料。
2.学生课前上网查找文字资料,搜集有关思乡的文学作品或音乐。
四、教学方法:
本文是古代诗词中的精品,内容丰富。字词句方面,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程度,大致能理解。因此本课重在围绕品读进行教学,使学生认识精品,喜欢精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引——品——读——想——练”的方式使学生动起来。
诗歌教学重点应在读上下功夫,因此,教学本诗重在教会学生读,采用反复诵读法,让学生在读中悟,读中品,读中感。诗歌重在读,学习本诗,要让学生加强诵读,运用反复育读法,适当辅以讲授法,充分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该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倡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播放背景音乐)
1.导入:【百度图片】
通过图片欣赏导入本课。
2.复习背诵
(二)检查预习
1.介绍写作背景。
2.作者马致远。
【百度图片】马致远
(三)初步感知:
1.正音。
2.指导朗读。
【百度搜索】《天净沙 秋思》 朗读视频
文章的朗读兼具美丽的画面和声情并茂的朗读,对于学生读准字音进入情境非常有效。
3.反复诵读,走入文本
【百度搜索】朗诵《天净沙 秋思》
先请几名学生朗读,在此过程中组织学生听读、评议,然后集体朗读。在这基础上,让学生配乐朗读。(古筝曲意境与诗非常和谐,节奏舒缓而忧伤,正好适宜这首诗的基调)
(四)与文本对话,赏析诗句
1.品读回味,感受意境。
提示:怎样的景?怎样的人?怎样的情感?
2.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请以“我仿佛看到了……为开头,说说诗句在你头脑中再现的画面。
可以自主创作试着根据诗歌画一幅秋思图。
3.主旨明确,浓墨重彩。
重点词语点拨:夕阳 断肠 天涯
4.“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感悟作品的美”。提问学生“你喜欢哪一句或几句,喜欢的理由是什么?”
(五)与诗人对话,主题升华
1.如何理解曲中的这些意象?
2.如何理解曲中作者表达的情感?
3.教师阐述:“一切景语皆情语”因为作者人在天眼,所以眼中的“藤、树、马、水都是萧条的,凄凉的,无助的,其实是人的落拓与哀愁的写照,这是以景托情,融情于景。这景无疑传达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乡之情。这景与人,境与情,自然意象与社会境遇,和谐的统一于这首小令中,充分的道出了游子羁旅之悲。
4.阅读欣赏古人吟诵《天净沙 秋思》
【百度搜索】中华经典诵读《天净沙 秋思》
(六)迁移拓展:
列举关于思想主题的诗句。(多媒体图片运用)
(七)巩固练习:
1.请同学们自己就这首诗出题,题型也由学生自己总结。多媒体出示:难度由小到大依次是:直接默写上下句;根据提示默写上下句;语境默写。
2.背诵这首曲。
附板书设计:
《天净沙·秋思》
九种景物 渲染出悲凉的气氛
直抒胸臆 道出天涯游子思想之悲
六、教后反思:
通过这首诗的教学,我的体会有以下几点:
诵读。 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 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体会不同情境下的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经过自学,能读准字音、理解课文内容。
诵读品味法。通过反复朗读,读出文中的韵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读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优秀文化的精神。
创造性学习法。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创新的精神。
品味诗句,感受意境。学生“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新课标要求学生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这样才能将诗的解读升华到更高的层次。囿于年龄和经历的差异,这方面的理解以后会继续加强。
在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语文学习要与时俱进,引导学生充分正确地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查资料的能力和习惯,并且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