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备课先锋】第2课 回延安 第2课时 课件+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新课标·备课先锋】第2课 回延安 第2课时 课件+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02 09:26:01

内容文字预览

(共24张PPT)
21世纪教育网
回延安
第2课时
“米酒”“油馍”“木炭火”“炕”极具地方特色。(选择有陕北地方特色的事物,渲染气氛。)
米酒/油馍/木炭火,
团团围定/炕上坐。
满窑里围得/不透风,
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
“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
“不透风”“脚步声”写出了团聚时窑洞人之多,表现了延安亲人对“我”的无限热情。
语言描写“气喘得紧”写“老爷爷”急于和诗人见面,匆匆赶来,心情激动;“梦见鸡毛信”“可真见亲人”表现出老人见到当年共同战斗过的诗人而满心欢喜、激动的心情。
品析第三部分
“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
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亲人/见了/亲人面,
欢喜的眼泪/眼眶里转。
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
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
亲人欢聚的热烈场面
欢聚一堂,
共叙新旧岁月
语言描写,现了延安亲人保卫延安的辛劳,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敬意。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
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渲染)
十年来/革命/大发展,
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
长江/大河/起浪花。
话延安——描绘见到亲人的热烈场景。
比喻、夸张:写亲人、战友重逢聚谈时的热闹场景。诗人与亲人围坐在炕上,谈话如长江大河般汹涌澎湃,没有穷尽。
21世纪教育网
第三部分描述亲人亲切话旧的场面,在构思和写法上有何特色?
解析:
构思上:结构上,先总写,再具体特写,最后升华;内容上,或从话语中表现人生经历,或从诗人的认辨中揭示人物的成长,或从人物的活动中添色添彩。
写法上:通过场景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选取典型人物(“老爷爷”、“团支书”和“社主任”、“娃娃们”三辈人),来表现亲人们欢聚一堂的喜悦场景。
21世纪教育网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
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头顶着蓝天/大明镜,
延安城照在/我心中:
赏析: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通过“千万条腿”“千万只眼”与“不够我走”“不够我看”的对照,从侧面突出了延安的变化之大,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和急于看遍延安城的迫切心情。
比喻,把延安的天空比作“大明镜”,展现了一幅阳光明媚、生机勃发的延安生活图景,表现了诗人兴奋喜悦、激动无比的心情。
品析第四部分
一条条街道/宽又平,
一座座楼房/披彩虹;
一盏盏电灯/亮又明,
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排比,十分有气势,描绘出延安10年来的变化。
拟人:将“一座座楼房”说成“披彩虹”,生动有趣,写出了延安楼房色彩的绚丽。
拟人:“迎春风”,赋予“绿树”以人的情态,生动地写出了延安绿树的生机盎然。 “一条条……”“一座座……”“一盏盏……”“一排排……”构成排比,颇有气势地描绘了延安城十年来的巨大变化。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
母亲延安换新衣。
拟人
比喻
今昔对比,“换新衣”赋予“母亲延安”以人的情态,形象地概括了延安十年间的巨大变化,抒发了诗人对延安旧貌换新颜的欣喜之情。
延安旧貌换新颜
看延安——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
革命万里/起高潮!
宝塔山下/留脚印,
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
比兴:先说杨家岭的红旗(代指中共中央),以引起下文叙说革命事业在延安发展的旺盛之势。
双关,“脚印”既指人民领袖的脚印,也指中国革命的脚印。由“宝塔山下”到“天安门”,革命的道路越走越宽、越走越远,革命的火种传遍全国,发扬光大。
品析第五部分
枣园的灯光/照人心,
延河滚滚/喊“前进”!
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
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
——回顾延安历史,延安人民前赴后继,似滚滚延河水不断向前
“照”字揭示革命思想有着照亮前路的作用,“喊”字有一种锐不可当的气势,赋予延河以人的行为,寓意革命形势大发展。
——夸张的手法,再次抒发了对延安母亲的眷念之情。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
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
再回延安/看母亲!
祝延安——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
再回延安看母亲!
“身长翅膀”“脚生云”,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诗人幻想能自由飞翔,可以再回来看望延安母亲。
拟人
照应题目与诗歌开头,使结构更完整,再次抒发了诗人对延安母亲的眷念之情。
李永强
liyongqiang
李永强
本诗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明线
回延安的过程
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颂延安
暗线
“情”
激情(刚回到延安时激动万分)
喜情(见到亲人时喜不自胜)
豪情(展望延安未来时豪情万丈)
这首诗具有浓郁的陕北地方特色,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①采用“信天游”的形式。这首诗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富有浓郁的陕北风情。每两行一节,节内押韵。如“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两行一节,上行中的“谷”和下行中的“书”押“u”韵,句式整齐。“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两行一节,上行中的“你”和下行中的“衣”押“i”韵,句式参差不齐,形式活泼。
②描写陕北农村的生活场景,富有地方特色。如“白羊肚手巾红腰带”“米酒油馍木炭火”“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等,都打上了延安烙印,富有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
③陕北方言的运用,使地方特色更为浓郁。如多次出现叠词“几回回”“树根根”“羊羔羔”“白生生”“ 一口口”等,一些儿化词“紧紧儿”“手把手儿”等。
深层探究
这首诗具有怎样的民俗内涵?
1.具有陕北特色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等,是陕北乡村特有的景观,读者可能未曾见过,所以读来新奇。
2.打上革命记号的新民俗。
如“红旗飘飘把手招”“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枣园的灯光照人心”等描写,都带有红色意象,是那个年代的诗歌中经常见到的。
3.具有陕北地方特色的人物形象、人物语言和人物行为。
如“白羊肚手巾红腰带”“老爷爷进门气喘多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等,都是简笔勾勒,展示出浓郁的陕北风情,同样具有民俗意义。
板书设计
回延安
回延安——激动满情怀——兴奋
忆延安——圣地养育“我”——感激
话延安——欢聚话今昔——喜悦
回顾历史
展望未来
看延安——旧貌换新颜——赞美
祝延安——圣地大贡献——热爱
课堂总结
这首诗通过对诗人回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和延安巨变的描写,歌颂了延安人民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做出的巨大贡献和辉煌成就,抒发了诗人重游革命圣地的无限喜悦之情和对延安、延安人民及革命事业的无比热爱之情。
拓展延伸
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是流传于陕北的多种民歌种类的总称,包括“劳动号子”“信天游”“山曲”“酒曲”“秧歌曲”“小调”“酸曲”等七种形式,其中以信天游最富于特色和代表性。陕北民歌的远源可上溯到古代巫歌和祭祀秧歌调,并与古来有之的春节“闹红火”的习俗紧密关联。
陕北民歌的方言特色鲜明,多用比兴,常见叠字、重词,如:毛眼眼、俊脸脸、白牙牙、巧手手、蓝格英英、红格艳艳等。演唱多用真声,粗犷、高亢、嘹亮,音域宽广。
课后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课外阅读莫耶《延安颂》、祁念曾《延安,我把你追寻》、曹靖华《小米的回忆》、吴伯箫《记一辆纺车》及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延安精神”。
21世纪教育网
谢谢观看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