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
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
——白居易《琵琶行》
自古逢秋悲寂寥
故都的秋
郁达夫
“故都” 指哪儿
故都的秋=北平的秋?
由题目切入
破题释义
文题中“故都”指的就是当时的北平,那为何不以“北平的秋”为题呢?
北平是拥有数百年辉煌的历史文化的旧都,称为“故都”,更带有一种文化底蕴和历史沧桑感,也包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
落日故园情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故垒西边
请用简练的文字概括1-2段中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的特点。
南国之秋——慢、润、淡
对故都的秋的眷恋之情
北国之秋
对比手法
(醇厚、浓郁)
烘托
南国之秋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文眼)
合作朗读,整体感知
既然故都的秋景是清静悲凉的,郁达夫对故都的秋有怎样的情感呢?
原文:第一段——不远千里从杭州赶上青岛,再赶到北京
最后一段——我愿意用三分之二的寿命换取北国秋 天的零头
情感:喜爱、迷恋、眷恋
结尾怎么写的?这样可以看出本文的思路了,全文可以分几部分?
用对比手法,写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的不同
黄酒 白干
稀饭 馍馍
鲈鱼 大蟹
黄犬 骆驼
平淡——浓烈
稀薄——厚实
细腻——粗犷
灵巧——稳重
北国秋味
但是要想认识一个地方的特异之处,我认为顶好是当这特异处表现的最圆满的时候去领略;故而夏天去热带,寒天去北极,是我一向所持的哲理。 ——《北平的四季》
比喻、对比、首尾呼应
文章结构
总写对北国之秋、南国之秋的不同感受;
1-2
分写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部分写故都之秋,赞美北国之秋;
3-12
总括全文,强调南国之秋不及北国之秋.
13-14
作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描绘了哪几幅故都的秋景图,请结合故都的秋的特点,赏析这些秋景图(感觉或色彩)。
合作朗读,整体感知
研读第3段,看一看作者在这幅图景中是怎样表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选景:一椽破屋、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槐树叶底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人物行为:1.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看碧绿的天色,听驯鸽的飞声。
2.细数漏下来的日光。
3.静对着牵牛花的蓝朵。
疏淡、破败、清静
宁静、淡泊、悠闲
小院秋景图
课文第4段描述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是怎样体现出“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选景:秋槐的落蕊、扫帚的丝纹(视觉)
特点:铺得满地,无声(听觉)无味(嗅觉),极微细极柔软(触觉)
作者以极细腻极柔软的心境来欣赏即将走向终结的生命,凡是有生命景象的事物,都有感悟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秋槐落蕊图
细腻、清闲、落寞
课文第5段描述了什么?是怎样体现出“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选景:秋蝉的残声
特点:衰弱、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生命即将终结,更显悲凉
(以动衬静)
秋蝉残鸣图
“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无边的悲凉与清静
课文6-10段描述了一个什么场景?是怎样体现出“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背景: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后,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
思考:从文中可以看出秋雨有着怎样的特点?
整体特点:
北方的秋雨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北国秋雨奇在何处?
A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B声音“息列索落”——(静 快 利索 清爽)
比较:
春雨(淅淅沥沥,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太柔
雷雨(稀里哗啦 ,大雨倾盆)——太猛
思考1:作者细致地刻画雨后都市闲人的衣着、动作、微叹互答的声调,对表现故都的秋有何作用?
都市闲人的衣着更显雨后天气的清冷
一“咬”一“立”表现出雨后市民的悠闲、无聊
从微叹互答的声调中可以读出秋天的落寞感
思考2:作者为什么单挑“都市闲人”加以刻画呢?
都市闲人就是普通北京人,地道的北京人和地道的北京话,传达出浓郁的故都味
都市闲人口中的秋更真实,更显故都秋味的浓郁
秋雨话凉图
课文第11段描述了什么景物?是怎样体现出“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景物:北方的果树(枣子树)
特点:生长在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枣子颗儿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大小,颜色淡绿微黄
秋日佳果图
前四幅秋景图体现了“清”、“静”、“悲凉”的特点容易理解,而“秋日佳果”代表着丰收,代表着喜悦,从中又是怎样透出“悲凉”气息的?
院子里有一架葡萄,两棵枣树,去年采取葡萄枣子的时候,龙儿站在树下,兜起大褂,仰着看树上的我,我摘取一颗,丢入了他的褂兜里,他的哄笑声,要继续到三五分钟。今天的这两棵枣树,结满了青青的枣子,风起的半夜里,老有极熟的枣子辞枝自落。女人和我,在这样的时刻,最怕听的就是滴答的坠枣之声……
现在去北京远了,去龙儿更远了,自家只一个人,只是孤零零一个人。在这里继续此生中大约是完不了的漂泊。
——郁达夫《一个人在途上》
得意阅读,领略意境
故都的秋是清的,清在碧绿的高天里;
故都的秋是静的,静在驯鸽的飞声里;
故都的秋是悲凉的,悲凉在钓鱼台孤寂的柳影里……
研读3~11段,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段,仿照例句的句式,接着说下去
秋草的衰飒、落蕊的凋谢、秋蝉的残鸣正是生命盛放后的谢幕,对这种衰败的欣赏,正是郁达夫的审美情趣。欣赏生命的欣欣向荣是美,欣赏生命的衰败、悲凉也是一种美。郁达夫的悲凉并不是悲苦,而是一种人生积极享受,这是一种高雅的审美情趣。
悲凉的“秋味”,为什么在郁达夫笔下具有特别的美?
材料一:
西方唯美主义文学:19 世纪中期起源于法国,后兴盛于英国的文学流派。代表作家王尔德,强调“为艺术而艺术”,“死亡的永恒美”,“以恶为美”、“以死为美”等,较为狂热激进。20 世纪初,西方唯美主义热潮席卷中国文坛,郁达夫留日期间,广泛涉猎西方近现代文学,在文学创作中展现唯美主义创作特征,例如“颓废化”、“欲望化”以及“永恒性”等特点。
材料二:
日本“幽玄美”:日本特色美学,原为佛家用语,后影响文学艺术领域。平安时期结合中国文人隐逸审美情趣,发展为朦胧幽寂的审美理想,追求空寂幽深的境界。创作者多将思想情感借助载体表现,给予读者联想中的含蓄美。
日本“物哀美”:日本固有美学范畴,指人对世相(包括人和物)不可避免的命运而产生的感叹。
郁达夫在留日期间,接受了唯美主义中“以死为美”的思想,以及幽玄美、物哀美的影响,使他的文章具有一种细腻,深邃的哀伤之美。
文章正文部分有一段,无论是内容还是表达方式,都与这几段迥然不同,同学们能找出来,并说说作者为何要旁逸斜出呢?
这段的关键句是什么?
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
第12段:插入写秋诗文的议论。
作用:①内容上,创设了一种文化氛围,与标题中的“故都”契合,彰显作者的文化底蕴。
②结构上,宕开文笔,纵横议论,增强说服力。
③主题上,与题旨相合,强调古今中外秋都给人以深沉、萧索的感受,更显示作者对故都的眷恋。
思考:中国文人比外国文人感受到更深的秋味,请问“中国的秋的深味”指什么?
由于秋自身的特点,置身于秋,多让人感到萧条、悲凉、凄清、寂寥等愁情。
与个人境遇结合起来,关于秋味的意境将更加深远,有不得志的悲凉,有对人生短暂的感慨,有对人已暮年的感叹,有思乡、相思等万千愁绪。
文化寻根(作者说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
宋玉《九辩》: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曹操《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欧阳修《秋声赋》: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秋与中国的文人墨客,乃至政治人物结下了不解之缘,秋在中国是一种有深刻内涵的文化。
正如作者所说,秋能引起人们“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那本文作者是悲秋吗?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深沉的爱给故都的秋。
作者为何此时心中有如此的哀愁,哪怕在故都的秋色中,仍然挥之不去呢?
郁达夫(1896-1945),名文,字达夫。《沉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主要经历:生于浙江富阳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三岁丧父,从小熟读唐宋诗词和小说杂剧,深受传统文化浸染。17岁便随兄长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他乡饱尝孤独苦闷,性格敏感忧郁。
知人论世
在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孤僻、内向;
在文艺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
此文写作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满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
知人论世
总起
故都之秋清、静、悲凉
江南之秋色味不浓,赏玩不足
分写
总写
记叙
议论
乡国有异,秋感略同
故都之秋,别有深味
南国之秋色味不如北国之浓
故都的秋好,愿减寿留住
小院秋景
秋槐落蕊
秋蝉残声
秋雨话凉
秋日佳果
清、静、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