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5《 诫子书》课件(共1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5《 诫子书》课件(共1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02 16:34: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15 诫子书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重点)2.引导学生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重点)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难点)
【教学目标】
“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 ……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智慧的化身。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期蜀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二、作者简介
1.朗读课文。
2.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疏通文意。
3.理清层次。
(1)提出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面)。
(3)修身(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面)。
(4)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三、整体感知
翻译:
君子的行为操守,yi以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 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懈怠
夫君子之行
夫君子之行
非宁静无以致远
古义: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今义:丈夫
古义:操守、品德
今义:行为,行动
古义: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今义:指环境安静
古今异义
非学无以广才
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
古义:增长
今义:广泛;宽广
险,古义:轻薄 今义:危险,惊险
治,古义:修养 今义:治理
古义:疾行,指迅速逝去 今义:奔驰,奔跑


意与日去( )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
静以修( )
歌以咏志( )
可以为师矣( )
消失
离开
连词,表示后者是 前者的目的
介词,用
介词,凭借
一字多义
词类活用
非学无以广才( )
非志无以成学( )
非宁静无以致远( )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增长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成
形容词做名词,远大的目标
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需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五、课文精读
2.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方面分析了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等方面的关系。
3.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
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
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
4.“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因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本文是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简短的文字饱含着对儿子的殷切期望,希望儿子勤学励志,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
六、课堂小结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七、延伸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