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专题九 课内文言文阅读
期末专题复习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
(1)与儿女讲论文义 d
(2)俄而雪骤 d
(3)撒盐空中差可拟 d
(4)未若柳絮因风起 d
(一)(20-21·唐山路北区期中)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急
大体
趁、乘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白雪纷纷何所似?
(2)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答案示例: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解析:句关键词:何所似,像什么。
答案示例:(她)就是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解析:句关键词:即,是。
3.选文所记叙的谢家一家人聚会时的气氛是怎样的?
答案示例:融洽、欢快、轻松。
解析:
本文为东晋谢安与其子侄辈们的一段即兴对话。言简意赅地勾勒了下雪天谢家子女即景赋诗咏雪的情景,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可以从文中“欣然”“大笑”等词语中体会到其家庭融洽、欢快、轻松的氛围。
4.你觉得“未若柳絮因风起”与“撒盐空中差可拟”两种描写,哪种更好?为
什么?
答案示例:前者更好,因为前者更能写出纷纷白雪飘在空中的姿态,“柳絮”的意象能揭示出雪景外的含义,预示春天的到来,富有韵味。后者中“撒盐”仅有物象而无意蕴。
解析:传统的看法有两种:第一种意见认为“撒盐空中”一句好。它注重了形似,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与盐比较接近;而柳絮是灰白色的,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与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第二种意见认为“柳絮因风起”一句好。好的诗句应有深刻的意蕴,“柳絮”句将物象与意蕴统一起来,形成了诗句的意象,给人以春天即将来临的感觉;而“撒盐空中”句仅有物象而无意蕴。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陈太丘与友期行 约
(2)太丘舍去 约
(3)相委而去 约
(4)元方入门不顾 约
(二)(21-22·唐山路北区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约定
离开
舍弃
回头看
A.期日/中 B.对/子骂父
C.下车/引之 D.元方入/门不顾
解析:A.应为“期/日中”;B.应为“对子/骂父”;D.“元方”是主语,“入门不顾”是谓语,应该为“元方/入门不顾”。
C
6.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待君久不至,已去。
(2)友人惭,下车引之。
答案示例:(我父亲)等您许久您没有来,(他)已经离开了。
解析:待:等,等待。至:到,来到。去:离开。
解析:惭:惭愧,此处指感到惭愧。引:拉,牵拉。之:代词,代指元方。
答案示例:(陈太丘的)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来拉元方。
8.“元方时年七岁”这句话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案示例:这句话能表现元方是一个自幼就懂事明理,做事方正的人。
解析:本句表明元方当时年龄还小,却能说出“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的话,突出元方自幼就懂事明理,懂得讲信用和对人有礼貌。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
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
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
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三)阅读 《〈论语〉十二章》,完成下列各题。
题组(一)(20-21·秦皇岛二中期中)
自我检查、反省
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像浮云一样
好的方面,优点
9.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吾日三省吾身 省
(2)传不习乎 省
(3)于我如浮云 省
(4)择其善者而从之 省
10.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答案示例: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感到疑惑。
解析:句关键词语有: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疑惑。
答案示例: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
解析:句关键词语有:饭,吃;疏食,粗粮;水,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肱,胳膊。
11.结合选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
答案示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这是可供学习的地方。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短处,这是值得自省的地方。对别人的长处,要加以学习并保持;对别人的短处,要加以警惕并戒除。这样,无论别人好与坏,对自己都有益处,所以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解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意思是:多个人同行,在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再结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可知,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向别人的长处学习,看到别人的缺点也要反思自己是否存在这些缺点,所以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题组(二)
生气,恼怒
法度
能忍受
改变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人不知而不愠 的
(2)不逾矩 的
(3)人不堪其忧 的
(4)三军可夺帅也 的
1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答案示例:广泛学习,坚定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解析:注意关键词的翻译。 “笃志”,坚定志向。“切”,恳切。“仁”,仁德。
答案示例:懂得某种学问和事业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这种学问和事业为快乐的人。
解析: “之”,代词,这里指学问和事业。“者”,代词,……的人。“好”,喜爱,爱好。“乐”,以……为快乐。
14.写出两个从《论语》演化而来的成语。
答案示例:温故知新 举一反三 见贤思齐 择善而从(写出两个即可)
15.第二章曾子说要从哪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
视个人的修养。
答案示例:从“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与朋友交往是否诚信”“是否复习老师传授的知识”三个方面反省自己。
解析:“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意思是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 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分别从“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与朋友交往是否诚信”“是否复习老师传授的知识”三个方面反省自己。
16.经过了两千多年,孔子的话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请从中选择一则, 结合实
际谈谈对你的启发。
答案示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说明人各有所长所短,大家都应该学习别人的长处,改正自己的不足,所以每个人都要保持谦虚的态度。
(四)阅读《诫子书》,回答问题。
明确志向
达到远大目标
疾行,指迅速逝去
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非淡泊无以明志 的
(2)非宁静无以致远 的
(3)年与时驰 的
(4)悲守穷庐 的
18.翻译下列句子。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答案示例:依靠内心淡泊、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依靠节俭来培养品德。
解析: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第(1)句重难点词语有: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答案示例: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解析:第(2)句重难点词语有:淫慢,放纵懈怠;励精,振奋精神;险躁,轻薄浮躁;治性,修养性情。
19.文中诸葛亮认为“学须静也,才须学也”,以 比喻了过度懈怠、不
静心学习的人精力衰竭、失去活力的状态;认为 会阻碍性情修养,
从而影响学习和做事。
解析:根据文中内容可知,作者认为“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久而久之,就“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因此,作者以“枯落”比喻过度懈怠、不静心学习的人精力衰竭、失去活力的状态。根据“险躁则不能治性”可知,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险躁”会阻碍性情修养,从而影响学习和做事。
枯落
险躁
20.诸葛亮围绕着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需要具备几个条件?
答案示例: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提高修养),宁静专一,以学广才(学习),以志成学(立志)。
解析:
从“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学须静也”可以看出,诸葛亮认为成才需要提高修养,宁静专一;从“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可以看出,诸葛亮认为成才需要不断学习;从“非志无以成学”可以看出,诸葛亮认为成才还需要立志。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
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
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
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2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其一犬坐于前 的
(2)屠暴起 的
(3)目似瞑 的
(4)乃悟前狼假寐 的
像狗一样
突然
闭上眼睛
睡觉
解析:注意“犬”是名词作状语,意思是“像狗一样”。
解析:A项中的“意”意思依次是“神情、态度”和“意志”;B项中的“顾”都是“看,视”的意思;C项中的“前”意思依次是“上前”和“前因”;D项中的“敌”意思依次是“攻击”和“敌人”。故选B。
B
A.意暇甚 意与日去
B.顾野有麦场 左顾右盼
C.狼不敢前 思前想后
D.恐前后受其敌 如临大敌
22.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23.翻译下面的句子。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答案示例:狼也太狡猾了,但是一会儿两只狼都死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
解析:注意重点词:黠,狡猾;而,表转折关系;之,结构助词,的;几何,能有多少。
24.请你根据上文和下面的材料,概括说说中华文化中对狼这一形象认识的变化。
材料一:华为永远都会是“狼文化”。狼嗅觉很灵敏,闻到机会拼命往前冲;狼从来是
一群去奋斗,不是个人英雄主义;可能吃到肉有困难,但狼也会不屈不挠。
(节选自任正非访谈)
材料二:格林(注:狼的名字) 把脖子一伸,鼻子一拱,整个狼头埋进了我的腋下腰间,
然后一声不吭地轻轻推动着脑袋,就这样紧贴在我怀里。我放声大哭,使劲抚摸着狼头,眼
泪滚落在格林耳朵上、额头上。格林连忙伸长了脖子舔我下巴上的泪滴,呜呜慰藉地叫着,
他从小就最怕看我掉泪。我知道格林对我有感情,可我万万没想到五个月大的格林竟然还会
为病中的我叼来自己存的救命粮。
(节选自李微漪纪实文学《重返狼群》2018年6月第一版)
答案示例: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狼是凶残、阴险、狡诈、贪婪的象征。后来,我们逐渐发现,狼也有团结协作、不屈不挠等值得借鉴的品质,狼也有可爱、友善、重情的一面。
解析:虽然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狼是凶残、阴险、狡诈、贪婪的象征,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逐渐发现,狼长期被误解了,它们也有团结协作、不屈不挠等值得借鉴的品质。材料一中提到的华为的“狼文化”就是狼团结协作、不屈不挠品质的体现;材料二中的狼有情有义,会为病中的主人叼来自己存的救命粮,这一内容表现了狼可爱、友善、重情的一面。对“狼”的认知的改变,也体现了时代的进步。自然万物与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我们应该敬畏自然、尊重自然。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六)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25.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1)及其家穿井 的
(2)有闻而传之者 的
26.下面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宋之丁氏 ②国人道之
B.①及其家穿井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
C.①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②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D.①有闻而传之者 ②闻之于宋君
2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28.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
25.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1)及其家穿井 的
(2)有闻而传之者 的
挖掘、开凿
转述
26.下面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宋之丁氏 ②国人道之
B.①及其家穿井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
C.①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②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D.①有闻而传之者 ②闻之于宋君
解析:B项“其”都是“代词,他的”的意思。A项中的“之”分别是“结构助词,的”和“代词,指这件事”的意思。C项中的“于”分别是“介词,向”和“介词,从”的意思。D项中的“闻”分别是“动词,听说”和“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的意思。
B
解析:在这里要特别注意句中两个“得”意思的细微差别,前一个“得”可理解为“得到”;后一个“得”可理解为“挖到”。“使”在这里是动词用作名词,“劳力”的意思。
2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答案示例: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不是在井内挖到了一个人。
28.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案示例:传言不要轻信,要实事求是,“以讹传讹”更要不得。
(七)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29.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1)因往晓之 的
(2)若屈伸呼吸 的
(3)若躇步跐蹈 的
(4)其人舍然大喜 的
3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又有忧彼之所忧者。
(2)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31.这则寓言讽刺了什么样的人? “杞人”担心天崩地陷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32.如果从积极的角度看待杞人忧天,你会作出什么样的评价?
29.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1)因往晓之 的
(2)若屈伸呼吸 的
(3)若躇步跐蹈 的
(4)其人舍然大喜 的
告知,开导
你
踩、踏
同“释”,解除、消除
3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又有忧彼之所忧者。
(2)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解析:重点词:者,……的人。
答案示例:又有一个为他的忧愁而担心的人。
解析:重点词:奈何,为何,为什么。
答案示例:整天都在地上活动,为什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31.这则寓言讽刺了什么样的人? “杞人”担心天崩地陷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第一问,根据重点句子“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明确杞人因怕天会塌下来、地会陷下去而忧愁,这讽刺了对一些不必要的事或基本不会发生的事担心的人。第二问,“杞人”担心天崩地陷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起码的常识和经验或对事物的认识不够(或不善于学习、思考和探究)。
答案示例:讽刺了那种整天怀着毫无必要的担心和无穷无尽的忧愁,既自扰又扰人的庸人。最主要的原因:缺乏起码的常识和经验或对事物的认识不够(或不善于学习、思考和探究)。
32.如果从积极的角度看待杞人忧天,你会作出什么样的评价?
答案示例:
从积极的角度看待杞人忧天,这则寓言故事则表现出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忧国忧民、居安思危。其实“杞人忧天”在今天也有其必要性,如果每个人多一点社会责任感,多一点替别人着想的意识,我们的社会会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