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寓言二则
【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课文第十二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5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错了事要及时改正和做事不可急于求成。
3.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
难点: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寓意。
【重点难点】
重点:识字,朗读课文。
难点:能在读中悟出寓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寓言就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告诉我们一个深刻道理的文学体裁。今天我们要学的寓言是——《亡羊补牢》与《揠苗助长》。让我们一起去课文中看看吧!
2.寓言简介。
寓言是民间的口头创作。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经常采用寓言阐明道理,保存了许多当时流行的优秀寓言。如:《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其中《庄子》与《韩非子》收录最多。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听生字的发音。
2.自由读课文,注意生字读音。
3.学习生字。
亡 wáng 部首:亠;笔画:3;组词:死亡、亡羊补牢。
造句:面对死亡,战士们毫不畏惧。
牢láo部首:宀;笔画:7;组词:牢固、牢房。
造句:我们要牢记师长的教导。
钻 zuān 部首:钅;笔画:10;组词:钻心、钻研。
造句:他一头钻进实验室做起了实验。
劝 quàn 部首:又;笔画:4;组词:劝说、劝告。
造句:我们要耐心听从老人的劝告。
丢 diū 部首:厶;笔画:6;组词:丢弃、丢掉。
造句:这只玩具小熊被丢弃了。
告 gào 部首:口;笔画:7;组词:告诉、告知。
造句:小明告诉我明天开班会。
筋 jīn 部首:竹(?);笔画:12;组词:筋疲力尽、筋骨。
造句:运动员比赛前都要活动一下筋骨。
疲 pí 部首:疒;笔画:10;组词:疲倦、疲劳。
造句:上了一天班,他累得筋疲力尽。
yù zé wáng láo juàn zuàn diāo fāng huǐ cǐ jiāo jīn pí chuǎn jié
寓 则 亡 牢 圈 钻 叼 坊 悔 此 焦 筋 疲 喘 截
4.学习词语。
亡羊补牢:丢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迟。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免得再受损失。
劝告:拿道理说服人,使人改正错误或接受意见;希望人改正错误或接受意见而说的话。
禾苗:谷类作物的幼苗。
筋疲力尽:精神疲乏,气力用尽。形容精神和身体极度疲劳。
明白:内容、意思等使人容易了解;清楚;明确;公开的;不含糊的;聪明;懂道理;知道;了解。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边读边想,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圈破羊丢。写养羊人丢了一只羊及丢羊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再次丢羊。写养羊人不听街坊的劝告,羊又被狼叼走了。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修补羊圈。写养羊人再次丢羊后,知错就改——把羊圈修好,从此再没丢过羊。
四、理解内容,体会寓意
1.读第1自然段。
“从前有个人,养了几只羊”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人物。
“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用简洁的语言交代了“亡羊”的原因,为下文的“补牢”埋下了伏笔。
2.读第2自然段。
“赶快”强调事情的紧迫。
写出了街坊对养羊人的关心以及在街坊心中修羊圈的紧迫性。
3.读第3自然段。
通过语言描写、反问句式,说明养羊人认为羊已经丢了,修补羊圈于事无补,突出了养羊人对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修羊圈这件事不以为然的态度,为下文再次丢羊埋下了伏笔。
4.读第4自然段。
两个“又”,强调了养羊人不听劝告,让悲剧再一次发生,为后文养羊人的后悔作铺垫。
5.读第5自然段。
强调了养羊人修补羊圈后的结果,点明了知错就改,就不算晚的道理。
写养羊人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马上改正。
五、主题概括
《亡羊补牢》讲述了从前有一个人养了几只羊,羊丢了两次后才修补羊圈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建议,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认字、写字。
2.通过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寓言蕴含的道理。
【重点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理解课文的内容。
难点:理解寓意揭示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引入新课
通过《亡羊补牢》我们学到了做错了事情,接受意见然后立即改正就不算晚的道理。那么在《揠苗助长》这则寓言里我们又能学到什么道理呢?让我们一起去课文中看看吧!
二、通读课文,理解内容
边读边想,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巴望长高。写古时候有个人盼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高。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揠苗助长。种田人拔高了禾苗,累得筋疲力尽。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禾苗枯死。写种田人揠苗助长的结果——禾苗都枯死了。
三、学习寓言,体悟道理
1.读第1自然段。
(1)“巴望”“天天”
表现了种田的人眼巴巴地等着禾苗长高的焦急心情。
(2)“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好像”说明了禾苗没有长高只是种田人自己的心理感受。这为下文种田人拔高禾苗埋下了伏笔。
(3)“转来转去”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了他焦急的程度。
“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他几乎走火入魔。
2.读第2自然段。
“终于”表明想了很长时间;“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表明拔禾苗花了不少时间;“弄得筋疲力尽”表明累的一点力气也没有。
3.读第3自然段。
那个人此时非常开心,因为他以为自己帮了禾苗的忙,帮助它们长高了。
4.读第4自然段。
“禾苗都枯死了”拔禾苗的后果。
为什么那个人费了半天力气,结果禾苗都死了呢?
因为禾苗的生长是要靠自己的力量,种田的人太急于求成了,忽视了禾苗生长的规律。所以,禾苗都枯死了。这个事实说明:不顾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办坏。
【寓言】
寓言是一种常见的文体,它通过讲述有劝诫或讽刺意味的故事,惩恶扬善。
寓言的特点是什么呢?
寓言故事往往比较短小,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寓言的表现手法是什么呢?
可以充分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
四、主题概括
《揠苗助长》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用拔苗的办法帮禾苗长高,结果禾苗都枯死了。说明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