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小说专题训练苏泷小说(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小说专题训练苏泷小说(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02 11:24: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说专题训练----苏泷小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红袍
刘泷
小镇小,但有个人的名气不小。
他叫孔远,总是笑眯眯的。下颔一丛恩格斯一样很绅士的胡子。面膛微红,恍若蒙古汉子酒后的酡颜。
孔远开一石屋,名曰无我斋。
奇人立世,总要有过人之处。孔远亦然,他有两绝。
一是雕艺,几乎无人匹敌。无我斋里,摆有他不肯脱手的石雕作品。一件是“甜蜜”。料子为普通巴林石,但他雕工高妙,化腐朽为神奇,居然出现动感的效果。玉样的蜂巢有蜂蜜溢出,有蜂蛹蠕动,有工蜂忙碌,六棱型的窝眼以及封口蜂唾构筑的凸凹,纵纵横横,形似、神似。竟然有真的蜜蜂嘤嘤飞来,徘徊、盘桓,又怏怏离去。一件是他用彩石构思的蜗牛巧雕,冠名“安居乐业”。无论是伏卧的枯黄菜叶,还是背着硬壳爬行的淡蓝蜗牛,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竟有一只真的淡白蜗牛不知从何处莫名其妙地爬来,和他制造的石头蜗牛做了十几天的伴儿,不肯离去。
相石,是孔远又一独家秘笈。
一次,他携朋友到一家新开业的石头城溜达。面对林林总总、千姿百态的巴林美石、奇石、彩石、图案石,巡视一遭后,他便指着一块面包大小的鸡血石悄悄说,这块石头的价钱绝对标错了,少一个“0”,应是6万元。
朋友不信,觉得那块鸡血石尽管有红艳血丝,但底子发乌,其貌不扬,标价6000元已经不菲。再说,店主又不是傻子。
孔远像变魔术一样从衣袋里拿出一沓百元钞票,摇了摇,对那守摊儿的女子说,丫头,请把这块石头给我包上。
女子便拿着钱去找老板。
不一会,一位衣冠楚楚的男士匆匆走来,一脸歉意地说,对不起,先生,这块石头的价钱标错了,不是6000元,而是6万元。实在不好意思,不好意思。
孔远得意地笑了,说,我说嘛,什么石头能逃过我的眼睛!
事后,朋友开玩笑说,那个老板是不是你的托儿啊?
孔远说,什么呀,我开石头店,是为赚钱,不练就一副火眼金睛,成吗?
最让人叫绝的,是一次他在巴林鸡血石拍卖会上的表现。
各色美石、奇石的爱好者、收藏者、店家纷纷赶来,集聚一堂。
他们像鸭子一样,伸长了脖子,手持号牌,盯视着前台手持槌子的人,以及他面前摆放的一块并不出色的石头。
其石粗如男人拳头、长有尺许,表皮暗黄,浮现斑斓色泽,如同破晓之朦胧云层,算是一断藕样的璞玉。
然而,真是邪门了,众人都眼盯着这块石头,一副感觉良好、志在必得的架势。
随着百元、千元地往上加价,从起价10万元水涨船高到了20万元。终于,有人将价钱推到了25万元,立时,众人目瞪口呆,场内鸦雀无声。
此时,孔远却令人猝不及防地举起了号牌,沉稳而自信地说,我加3万元,28万元!所有人都傻了。
人们面面相觑,纷纷摇头,说孔远这小子是不是疯了?
他却依然笑眯眯地端坐在那里。
时间一秒一秒流走,人们都像被孔远掌控了一样,大脑一片空白。但是,主持拍卖的人是冷静的,他倒读了秒数之后,一锤定音说,成交!
结果,孔远将买到的石头打磨、抛光之后,令所有爱石之人都瞪大了眼睛。石头几无瑕疵,它红艳欲滴,血色连成一片,宛若娇艳牡丹!其美艳、灵动、飘逸、妖娆,堪称千载难逢、举世无双。
这样,巴林鸡血石家族一个新石种——大红袍诞生了,和一种高贵的茶叶同名。
孔远锯其三分之一,就卖了90万元,其余的一部分有人出200万元,他坚决地摇了摇头,说什么也不卖了。
这之后,孔远心无飞扬之波,面无得意之色,依然该干嘛干嘛,盘桓于无我斋,雕石、把玩。
前年,家乡铜台沟村书记找到他,说要搞脱贫攻坚移民搬迁。孔远说好事啊!铜台沟是地震带,1976年唐山地震,这里就裂了一条长长的大口子。咱们选个新址,建新村、建高楼!
书记叹口气,说,上面拨款有数,别说建高楼,建新村都不够!
孔远说,建设家乡,义不容辞。这事儿,我来想辙!
他把那段大红袍卖了,300万元。
全部捐给了村里。
楼的形状是按那断藕样的大红袍设计的,殷红的颜色,书行楷体三字:“大红袍”。
(节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8月31日)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标题“大红袍”,在文中既是指巴林鸡血石,又是家乡大楼的设计原型和名称来源,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B.文本在写孔远“雕艺”时,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表现了“甜蜜”“安居乐业”两种石雕的精美逼真。
C.文本写孔远独家秘笈“相石”之绝,为后文他在拍卖大会上发现“大红袍”的价值并高价买回的情节作了铺垫。
D.全文叙事详细得当,重点突出,略写孔远在巴林鸡血石拍卖上的表现,而详细叙述了他捐款建楼这一情节。
2.最后一段在文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3.孔远石屋名“无我斋”,请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无我”的理解和认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窑汉
刘泷
路大理坐在窑前忙活。乌鸦乱飞,让暮色染上不祥的聒噪与恓惶。乌鸦、暮色和浓烟滚滚袭来,铜台沟的天空泛滥着污浊的气息。
窑前荒芜的空场,堆满他准备的一垛垛榛柴,捆捆干草,一摞摞劈柴,还有几堆牛粪,一堆黑褐色的煤炭。窑塘里,烈焰熊熊、烟雾纵横,累累的砖坯高耸至窑口,接受着火舌灼热的烧制。
土窑从日军打进来开始歇窑,已废弃好几年。路大理有一千条理由拒绝烧制青砖。因为日军的枪炮声在村外一响,他们猫腰撅腚呼扇着猪耳朵一样的帽子在村里一转,他豢养的两匹雪青马就被粗暴地赶走了。他于是起誓发愿说,过日子,没有青砖不成,但日军来了,还过什么日子呀?这帮小个子不滚蛋,老子是不会烧窑的!
但儿子路小虎的一条理由就让他的一千条理由如同纸糊的大厦,在飓风中轰然坍塌。路小虎的理由是,有个姑娘答应当我新娘子,但人家要咱盖新房哩。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他就这么一个快四十的儿子,儿子不娶媳妇,就得打光棍儿啦!
路大理是铜台沟乃至周围十里八村的窑汉,被誉为“窑把式”。他烧一窑砖,或烧一窑瓦,掐头去尾,满打满算,皆是十天。什么兑沙子,和泥、踹泥、醒泥,扣砖坯子,或上瓦轮盘;什么晒砖坯、瓦坯,码窑、烧窑,歇火、降温,出窑……当行则行,当止则止,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当然,窑汉的手艺在于烧窑时对火候的把控。他会根据阴晴、光照、温度、湿度乃至柴火、炭火的状态,决定屯水与封窑、出窑时间。而且,每每出窑,无论砖瓦,其色泽、形体、软硬度,都是恰好,绝对没有欠火疲沓或过火焦化的现象发生。村里竟流行这样一句歇后语,路大理的砖瓦——正好!
终于,整整十天,一窑青砖烧制好了,一垛一垛码在山坡的平地上,上面缥缈着袅袅的青霭。远远看去,宛如一个个精致的积木,在春天紫蓝色的豌豆花中,肃立。
当天傍晚,正当路大理好酒好菜请人准备动工盖新房时,一溜日军的军车闯进铜台沟。日军和伪军荷枪实弹,胁迫着村里百姓,将新出窑的青砖,全部拉走了。
此时,偏偏路大理和那些工匠皆醉倒在火炕上,东倒西歪,力不能支。
翌日,路大理在土窑前的山坡上,一遍遍转圈。他红着眼睛、跳着脚,高声骂道,你抢我的青砖,去垒坟墓吧!
日军真的在铜台沟外的牛头沟门,竖起了一座青砖松木的坚固炮楼。
不久,路小虎竟然骑着一匹铁青色的骡子穿着一身玄色如锅底的军服,带领几个歪戴帽子打着绑腿的伪军,耀武扬威,回到了铜台沟。
他笑嘻嘻地对路大理说,爸,你烧的青砖,值!小虎我如今是牛头沟门炮楼的小队长啦!
路大理坐在木椅上问,这些都是你一手策划的?你把青砖给了日军?
路小虎很得意地说,是我!
路大理跳了起来,又坐了下去。他卷了一根喇叭口旱烟,用火镰点着,闷闷地说,你……你真是我的好儿子!
路小虎走了。路大理对着老伴喊,扫,把屋子、院子都给我扫一遍!
路大理的脸色整日阴着,黑云压城。
秋天,传来消息,三名从热河潜入锡伯河川的抗日武工队员在过炮楼时被捉,牺牲在炮楼里。
路大理大病了一场。他让老伴关闭大门,再不愿意在村里露面。
临近年关,路大理居然将土窑打扫一新,还将库存于仓房的砖坯搬运至窑前。别人问他,他说,烧砖,修坟!每个字都像铜豆子,硬邦邦的。
烧砖的火是在除夕半夜燃起来的。当时,村子的人纷纷出屋烧纸祭祖,蓦地看见路大理的土窑烈焰腾腾,烧红了半边天。
正月初一,他竟然将土窑封了。这次,一反常态,他不是屯水,而是用土,将整个土窑严严实实地封闭起来。后来,还在窑顶竖了一个坟头。
坟头凸起,他老伴的哭声也突兀地响起来。哭声呜呜,喑哑,像黄牛在抵着泥土哀号。
从此,村民再没见到路小虎。从此,路大理再没烧过砖瓦。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A.文章开头的环境描写呈现出冷色调,既营造了氛围,又奠定了故事情感基调,还与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相契合。
B.路小虎为了当上牛头沟门炮楼的小队长,骗父亲烧青砖给日本人建炮楼,最终路小虎以娶媳妇为借口骗得父亲烧了青砖。
C.路大理先发誓日本兵不走坚决不烧砖,后来又应儿子之话烧青砖,自相矛盾中足见其对儿子疼爱的一面。
D.小说人物关系简单,情节也不复杂,但运用了倒叙和伏笔手法,写得波澜曲折,全文有“尺水兴波”之效。
5.小说写“抗日武工队员在过炮楼时被捉,牺牲在炮楼里”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6.小说以“从此,村民再没见到路小虎。从此,路大理再没烧过砖瓦”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女兵十八岁
刘泷
十八岁的女兵,是花儿一样的年龄。她和她一个来自东北辽西,一个来自江南水乡,同年入伍。她们是卫生员,在军区医院接受培训后,就进藏去边防的一个哨所巡诊。她们是随着一车进藏的老兵奔赴边防的。
十八岁,身着国防绿,就像亭亭玉立的一竿绿竹,窈窕,娟秀,青春。她们的到来,即刻让清一色男人的军营有了别样的温情与韵味。
其实,她们到基层来,是对哨所的支援,也是对自身的一次锻炼与考验。在离开军区医院时,一位首长语重心长地对她们二人说:米兰,梁菊,你们不要辜负花儿一样的名字和花儿一样的年华。要下去好好锻炼,虚心向老同志学习,增长知识和才干。一年后,我去哨所考核,你们谁进步快,就推荐谁来医院专门进修,以后就可以当医师,当专家,甚至还可以当教授呢!
米兰是江南人,梁菊是东北人,一个纤细,一个丰腴,名如其人。两人都知道,她们既是朝夕相处、风雨同舟的同龄战友,又是此消彼长、争先恐后的竞争对手。
米兰比梁菊大一些,也文静沉稳一些。梁菊比米兰小一些,但要比米兰活泼开朗一些。梁菊话多,她总是说;米兰姐姐,我们一定要好好表现,不能让别人说咱们比男兵差!米兰就说:梁菊妹妹放心,我们就是要成为万马军中的奇葩!
米兰知道,梁菊要比自己成长得快一些。是啊,这些老兵都像她们爸爸一样的年龄,可是大家都乖乖地听梁菊的。有老兵说,她是我们老兵的保护神,她手中的银针和红十字包里的药能保证每个老兵无病无灾地跨越世界屋脊。
米兰有些艳羡,但却没有嫉恨。
在死神面前,梁菊的无畏让大家包括米兰都肃然起敬,刮目相看。
巡逻途中,有位老兵猝然摔倒在雪地,瞳孔扩散,面色青紫,奄奄一息。在人们手足无措、焦急万分的关键时刻,梁菊赶上来抱住了老兵。因高山缺氧和维生素补充不足,老兵的脸色俨然衰败的蘑菇,黧黑、皲裂。梁菊毫不犹豫就为老兵做起了人工呼吸。待老兵有了一丝气息,她又迅疾拿出银针在他的嘴巴上、手指上和后颈处扎了下去。后来,在人们的搀扶下,老兵终于站了起来。
由于气候等作祟,战士们有时会患上严重的疟疾。一次,一位老兵发病,浑身发抖,口吐白沫,大小便失禁,怪味扑鼻。战友们特意为他搭了帐篷,但却没有人能够坚持下来陪伴他。米兰在帐篷里坚持不到半小时就呕吐,折腾得小脸苍白、泪眼婆娑。梁菊说;不用你们啦,你们在外面打下手吧!就我自己来吧,算是陪护自己的父亲、自己的哥哥了!她戴着大口罩,为老兵擦脸、搓身子、接大小便、输液、服药,一直在帐篷里忙活了七天。待老兵可以从病床爬起来时,梁菊长出了一口气,来到久违的帐篷外面,她竟然像一片飘零的树叶一般栽倒了。
梁菊总是无忧无虑地在营房、哨所间穿梭。她唱歌时像快活的山雀,只有在下令让老兵吃药时,那稚气的脸才严肃得像个司令:不行,像牦牛一样的身体也得吃药!
一个寒冷的秋天,米兰和梁菊为守卫哨所的战友送药。一伙叛匪躲藏在哨所对面的高山上,双方在对峙着。行进中,蓦地听到上面的战友喊道:卧倒,子弹!在流弹咝咝的死亡气息中,米兰傻了,竟然怔怔地呆立在那里。梁菊高喊一声:米兰姐姐!就飞了过去,挡在了她的身边。
梁菊倒地了。米兰奋力去抱住她。梁菊喃喃地说:再有三天,我就满十八周岁了。她再没有一句话,只是脸上的笑容没有消失。那是她唱歌时的表情,是她和老兵逗乐时的神态。所有的欢乐都完美无缺,所有的痛楚都隐藏在光明的阴影里。
五十年过去了,梁菊就是带着这样的笑容一直孤零零地躺在昆仑山下。坟前的那块汉白玉墓碑在这里可以说绝无仅有。这是后来转业回江南当了市委书记的战友米兰在退休后专门为她而立的。那天立好墓碑,白发苍苍的女书记面对她的坟墓说:好妹妹,我已经老了,你还是那么年轻,永远的十八岁!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选材详略得当,详写了梁菊面对“死神”的几次经历,让我们感受到边防战士们生活环境的艰难和危险。
B.小说中以老兵对梁菊的高度评价,表现了梁菊对职业的热爱,突出其形象的高大和在边防战士心中的地位。
C.开头介绍梁菊和米兰既是战友又是竞争对手的关系,表现二人对于梦想的憧憬,也暗示出下文两人不同的结局。
D.结尾写米兰专门为梁菊立墓碑的事情,表现出米兰对梁菊的感恩,突出了两位女战士情同手足的真挚情感。
8.文中说梁菊“所有的欢乐都完美无缺,所有的痛楚都隐藏在光明的阴影里”,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9.小说内容多次强调“十八岁”,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岁月无痕
刘泷
米小图当乡长之后,回老家铜台沟的次数便渐渐少下来。
铜台沟的村支书朱起是他发小,两个人从小几乎形影不离,高中毕业后也是不断联系。平素,每当馋了,嘴里寡味了,他就要去找朱起,让朱起妻子给他做“面鱼子”吃。
“面鱼子”属于粗粮细作。在农村,麦子磨出的白面是稀罕物。待客时,为弥补没有白面的缺憾,表一番诚心,就用“面鱼子”替代:将荞面掺玉米面和好,放在盆里醒一醒。然后,一块块揪面,将其搓成鱼儿的模样,让它们噼里啪啦地跳进滚沸的锅里,在雾气弥漫的水面游泳。这些鱼儿佐以菠菜叶儿、粉条头儿、腊肉丁儿配料的卤儿,趁热吃,让人即刻口舌生津,大快朵颐。
私下里,米小图也曾自己下厨动手尝试,但总也做不出朱家的那种味道来。那味道不仅仅是香,还有甜,还有糯,还有温度,主要是,有一种说不出的美味在里面,渗入骨髓,回味悠长。
朱起妻子告诉他,这“面鱼子”是当年婆婆过苦日子时琢磨出来的。那时,长年累月吃玉米面或者吃糠咽菜,甚至吃草根、树叶、树皮。这就逼着人们变着法子,把难以下咽的粗糙食物弄得甘美如饴,借以满足胃囊的欲望。朱起妈妈是个有心人,如同点石成金,制作“面鱼子”时,适当地加以榆树皮粉,立即让这种面食有了黏度、味道和筋道。
岂料,人的口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这年底,米小图擢升红莲乡书记,他去朱起家,生生把“面鱼子”的卤子给变更了!他说,孔子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样,咱们来一场饮食革命,先把卤子的配料变一下。
朱起问,变,怎么变?
他说,不是提倡与时俱进吗?这菠菜有六六粉味儿,粉条头儿有土腥味儿,腊肉丁有油烟子味儿,干脆,换成海味儿,用蟹黄、蟹肉!
朱起嘬牙花子,说,这寒冬腊月的,上哪儿弄海味儿去?
喊,活人还能让尿憋死?去,让村委会会计跟我的司机去趟县城!米小图大手一抡,挥斥方遒。
这顿有海味儿的“面鱼子”,一直吃到日暮掌灯时分。饭后,米小图领着司机离去,朱起妻子问,这顿饭,得花多少钱呀?朱起说,多少钱?连加油、车工,带海味儿、好酒,两千多块呢!妻子说,以后不能这么造啦,村委会的钱,不也是百姓的血汗钱吗?朱起说,唉,人家这个书记是管书记的书记,官大一级压死人,人家要这么吃,我管得了?
妻子说,也是。但他这样不好,你以后少扯扯他!
朱起说,以前是咱主动请他吃“面鱼子”,以后,哼!
妻子却叹息着说,哼也白哼,他要来吃,你能挡得住?
三年后,米小图晋升县长,他给朱起打电话说,我想吃嫂子亲手做的“面鱼子”啦!
朱起说,好啊,我们村干部一同给你贺贺!
这次,米小图开了一辆据他说是一位老板朋友借他的宝马。一进屋,他就对朱起妻子说,嫂子,面食由你掌勺,佐料部分我亲自操刀。
他竟让人从车上搬下一箱茅台,并带来绍酒、鸡丁、五花肉等原料,指挥朱起妻子做了四道佳肴:红煨鲍鱼、清蒸武昌鱼、东坡肉、银耳燕窝羹。并且,他果然亲自操刀,为“面鱼子”配了个海参、龟蛋卤儿!
饭后,送走米小图,朱起打着饱嗝说,做皇上也不过如此啦!
妻子说,他这是腐败,你以后离他远点!
三年后,米小图的仕途达到新的高点,晋升为副市长,厅级,破了铜台沟的天荒。
米小图兴奋地给朱起打电话。朱起说,你是咱铜台沟有史以来最大的官儿啦,可喜可贺!米小图说,西楚霸王项羽说过,富贵而不还乡,如锦衣夜行,他人岂知之哉?朱起,我想吃你家“面鱼子”啦!
朱起连说,好啊,好啊!
这次是一位开着奔驰的老板把他送回铜台沟的。
米小图不让村里干部到场,说,这老板是咱哥们儿,咱就搞个家庭聚餐。
朱起妻子做好“面鱼子”时,米小图操刀的卤儿也出锅了,其主料竟是来自大兴安岭的熊掌、飞龙!
人们都吃得津津有味,但朱起妻子没有吃,她悄悄对朱起说,吃野生保护动物是违法的。他这不仅仅是腐败,还是犯法啊!这样的人,早晚出事,以后,再不可以让他进咱家的门!
果然,一语成谶。五年后,米小图因受贿、贪污入狱。
十年后,米小图因在狱中表现优异,侥幸减刑出狱。
斯时,他已是满头华发。他走出监狱,茫然四顾,却蓦地发现朱起在向他招手。
回到铜台沟,朱起妻子问,想吃什么?
他急迫地说,“面鱼子”,原汁原味的“面鱼子”!
当“面鱼子”端。上桌,米小图急忙夹起一块腊肉丁儿塞入口中。立时,他的眼泪竟禁不住流了下来。
(有删改)
10.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面鱼子”如何制作时,用了“掺”“和”“醒”“揪”“搓”“跳进”“游泳”等动词,具体再现了制作手艺的讲究,体现了主家待客的诚心。
B.“人的口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一句承上启下,暗示了下文米小图随着官位的升迁,不再满足于以前的“面鱼子”而日益讲究起来。
C.小说对米小图的语言进行描写时,分别引用孔子和西楚霸王项羽的话,既表现了米小图物质和精神追求的有理有据,又体现了他有真才实学。
D.小说标题“岁月无痕”寓意深刻,表面指米小图最终回到人生的原点,还喜欢吃原汁原味的“面鱼子”,实际上批判了他因腐败而有污点的人生。
11.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交代铜台沟是米小图的老家,铜台沟的村支书朱起是他发小,高中毕业后还联系不断,表现了他们。交情之深,为下文多次写吃“面鱼子”做了铺垫。
B.小说插叙“面鱼子”的制作过程以及这一美味的由来,与后面米小图自己动手尝试做“面鱼子”相对比,目的是凸显朱起妈妈和朱起妻子的形象。
C.小说善抓典型细节,如描写米小图升县长后开宝马和升副市长后坐奔驰回乡,突出表现了米小图除了讲究吃,在其他方面也有腐败行为。
D.小说最显著的艺术特色是以小见大,从主人公米小图改良“面鱼子”卤儿的行为,深刻表现了其欲壑难填的丑恶本性,值得每个为官者警诫。
12.小说中朱起的妻子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13.本文在叙述方面主要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答案】
D“略写孔远在巴林鸡血石拍卖上的表现,而详细叙述了他捐款建楼这一情节”错误,详写拍卖会表现,略写捐款建楼。
①情节方面:大楼形状设计成“断藕样”,大楼命名“大红袍”呼应前文内容,并且点题。②人物方面:将大楼名称的颜色单独成句,起到强调作用,象征主人公一颗火热的“红心”。③主题方面:升华主题,表达了人们对这种无私奉献精神的歌咏赞美之情。
3.①“无我”是一种低调内敛的态度。孔远在获得大红袍之后依旧该干嘛干嘛,可见其为人低调沉稳。②“无我”是一种无私奉献、担当的精神。文中孔远面对别人高价购买“大红袍”不为所动,却为村里建楼而毅然卖掉“大红袍”,并将钱全部捐出,可见其无私奉献、担当的精神。③疫情期间,基层医护人员和基层工作人员,为了防疫,舍小家为大家,为了防疫,有担当有奉献,值得大家学习。
4.D“但运用了倒叙和伏笔手法”说法有误。本文并没有运用倒叙的手法。
5.①从内容上看,增强了人们对路小虎卖国求荣行为的痛恨,突出路大理不徇私情、大义灭亲的高尚精神。②从结构上看,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路大理将儿子路小虎烧死在砖窑中做铺垫。
6.①委婉、简明地交代人物结局。用“没见到路小虎”暗示了路大理将儿子烧死的故事内容。②突出了人物的形象。用“再没烧过砖瓦”体现了路大理痛苦而又坚定的心理状态,丰富了路大理疾恶如仇、大义灭亲的人物形象。③揭示了小说的主题,赞美了路大理高尚情操,歌颂了普通人的爱国主义精神。
7.C“……也暗示出下文两人不同的结局”错误,从文章开头来看,开头介绍二者的关系主要是表现两人对于梦想的憧憬,也为下文梁菊在关键时刻救米兰做了铺垫,并非暗示两人不同的结局。
8.①这句话是对梁菊人生的总结,也是对她高尚精神的评价和赞美。②前半句体现了梁菊的善良、热情、乐观和奉献。梁菊活泼开朗,热爱职业,心怀梦想,无私善良,在险恶的环境中无微不至地照顾士兵。③后半句体现了梁菊的不畏艰险、意志坚强和敢于担当。梁菊不怕苦累,守边锻炼;救治伤病,尽职尽责;面对死亡,挺身而出。
9.①“十八岁”是小说主要故事发生时两位女主人公的年龄,代表着她们美好的青春。②“十八岁”的女主人公投身军营,服务边防,更能表现出她们的军人本色以及不畏艰险、守边奉献的精神。③梁菊在即将十八周岁时为救米兰而牺牲,生命永远定格在十八岁,她的精神永垂不朽,永远活在米兰心中(米兰感恩为之立碑),也活在读者心中。
C“既表现了米小图物质和精神追求的有理有据,又体现了他有真才实学”理解有误,文中引用的孔子和西楚霸王项羽的话,都是米小图升迁后为贪图享乐在跟朱起对话时随口引用的古语,是米小图为自己追求物质和精神享受所找的理由。
B“目的是凸显朱起妈妈和朱起妻子的形象”错误,插叙“面鱼子”的制作过程以及这一美味的由来,主要揭示了米小图喜爱吃“面鱼子”的原因,也为下面的情节做了铺垫。
①善学习,手艺高:能将朱起妈妈精心制作“面鱼子”的手艺学到手,做得一手可口的“面鱼子”,令米小图难忘其美味。②明事理,有远见:通过米小图吃“面鱼子”口味的变化和回乡所乘车辆的变化发现米小图腐败程度越来越严重,多次提醒丈夫远离米小图。
13.①整体采用顺叙的叙述方式,按照米小图官场升迁—贪腐入狱—减刑出狱的时间先后顺序自然展开,清晰地描写了米小图的人生履历。②文章以做“面鱼子”和吃“面鱼子”为中心事件(或“线索”),叙事紧凑,集中凸显了人物形象。③采用全知视角,以旁观者的身份来讲述米小图的故事,不受时空限制,叙述自由灵活,客观冷静。④主要以对话的形式叙述故事,使情节更加集中,人物形象更加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