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专题训练----徐国平小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疯子有生
徐国平
早先,老家的房子就跟羊拉粪蛋一样,稀稀拉拉,杂乱无序,胡同也七歪八拐,宽窄不齐。村西南还残留着一截四五米高的圩墙。翻过圩墙,是一大片老坟地。
老坟地东角,有两间土屋,里面住着一个叫有生的中年人,是个疯子。若论辈分我该称他为五爷,可我怕他,一直远远躲着,从没喊过他。
村中人离世,自然要挖墓穴。一旦被有生瞧见,他就要发上一阵疯,嗷嗷地号着扑上前,死劲抢人家手中的铁锹。人们费力将他拖走,他又乘人不备,一头栽进墓穴里,灰头土脸地挥着两只手,不停地喊:俺是个罪人,埋俺吧,埋俺吧……
那时我还是个孩子,跟在大人后面看热闹。
听大人们讲,有生年轻时曾是个憨厚老实的木匠,娶过一个很中看的女人。只是,他女人被国民兵给杀了。更令人意外的是,他竟然活埋过一个叫罗光的解放军战士,被人揭发,虽没判刑,却戴上了一顶反革命的帽子。有生开始还叫屈喊冤,四处上诉却无结果,人就渐渐变得精神失常,有天发病点燃了自家的房子,烧得片瓦无存。幸好老坟地有两间土屋,原先是村里守墓的。有生住了进去,好歹没有露宿野外。
我跟村里的孩子爬上圩墙玩耍,时常瞧见有生跪在一座坟前。那坟里葬着罗光烈士。村里人都说,有生的三魂六魄就是被罗光摄走的。后来,罗光的遗骸迁进了县里新建的烈士陵园。迁坟那日,有生神志变得格外清醒,在老坟地路边郑重其事地摆上一张供桌,置放着三碟菜、一壶酒、一双筷。只是,供桌很快就被公社的民兵掀翻了。有生疯了一样,跟民兵拼命,结果被打得鼻青脸肿。
人们私下可怜有生,说枪口戳在脑瓜上,难免不做违心的事,再说人已疯成这样就够报应了。生产队安排他拉着粪车进城拉粪,早晚各一趟,自由自在地混些工分。
有生虽然疯癫,可他进城时,顺手还会捡些破烂卖掉。几次,有人瞧见他去邮局汇钱。
每逢清明,有生总是早早地赶到烈士陵园,乞求祭扫罗光的坟墓,可均被门卫阻拦下,说他这身份不配进入这神圣之地。他只好闷声不吭地躲到一个偏僻的角落,远远地朝着烈士陵园的大门深鞠三躬。
一年冬天,县城飘了一宿罕见的鹅毛大雪。我正在县城读高中,那场雪记忆很深。拂晓雪停,烈士陵园早起扫雪的人员,隐约瞧见门旁跪着一个人,形同雪雕,慌忙上前拂尽落雪,有人认出是有生,只是早已没了气息。当人们试图拉直他僵硬的双腿,均没成功,最后只好让他保持这种身姿,草草埋在了老坟地里。
有生一死,那两间土屋便坍塌了。
隔年开春,有生的新坟上刚萌出草芽,村里来了几个县民政局的人。说北京有位离休的老将军在写回忆录时,特意来信要县里协助调查一个叫刘有生的人。老将军说他当年率一团人马浴血杀出国民党的重围,路经此地,人生地不熟,特派一名叫罗光的侦察员前去探路,久无回音。焦急中,来了一气喘吁吁的农民,他边擦着脸上的汗水,边焦灼地叫他们快离开此地,说有一个师的国军正在前面埋伏着,罗已经被他们活埋了。当时情况万分危急,将军只来得及问下那个农民的名字叫刘有生,就匆忙指挥部队掉头转移了……
村里人听罢,纷纷动了心思,那牺牲的烈士名字不正叫罗光?有生姓刘,他给部队报信可是有功啊,可他为何又参与活埋罗光呢?
仅过了半月,县民政局那些人又来了。他们这次神情肃穆地告诉村里人,通过昔日残存下来的历史文档和有生的上访材料,终于弄清了当年那段历史。1946年春天,全面内战开始。村里驻扎着国民党的部队。一天黄昏,有生去外村干木工活回家,见两个国民党兵将他媳妇给杀了,愤怒之下,抡着斧子与其拼命。这时,罗光提枪进院,帮着有生杀死了那两个兵。孰料,被敌人发现。激战中,罗光身负重伤,却竭力催促有生速去村北十里外的老松林给部队报信,说这儿埋伏着一个师的敌人,部队有危险,赶紧转移。
可就在有生翻越圩墙时,不慎被敌兵抓住,将他押到一块菜地,并扔给他一把铁锹,用枪托和刺刀逼他挖了一个土坑。当他看到遍体鳞伤的罗光被拖来时,红着眼就想抡起铁锹与敌兵拼命,罗光却异常平静地摇头示意他千万不要冲动,一定要设法把信送出去,有生只得咬牙噙泪端着沉沉的铁锹麻木地朝坑里埋土。土洒落在罗光身上,直到埋至脖颈,罗光双目始终充满期待地盯着有生。
有生的嘴唇咬出血,双膝跪在填平的土坑边。尽管他及时将信送出,可他总觉得自己成了一个不可饶恕的罪人。送完信后,他含泪做了一口棺材,夜里偷偷将罗光挖出来,重新装殓,葬在老坟地。他一直铭记着罗光在最后一刻的嘱托;兄弟,我老家还有妻儿,别忘了替我去看看……解放后,他千方百计打听到了罗光的家,他没有勇气告之实情,偷偷把自己攒下来的所有积蓄汇到罗光家,供罗光的儿子上学。即使后来疯了,他也不忘捡拾破烂换钱。
村里人恍然大悟,开始怀疑有生疯疯癫癫,到底是真还是假。
这年清明,有生的坟前悄然立着一个陌生的中年人,深深地鞠了三个躬。
村里人就猜,这中年人会不会是罗光的儿子?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写老家的房子的破烂不堪、杂乱无序和胡同的宽窄不齐,主要是为了写农村的贫穷,交代故事发生的社会时代大背景。
B.有生看见村中人离世要挖墓穴,就会拼命地阻止,说明“埋活人”这一场景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刺激,看到类似的场景就会有过激的反应。
C.罗光迁坟那日,有生神志变得格外清醒,这是因为有生认为罗光应该得到人们的重视,把罗光安置进烈士陵园是正确的。
D.有生最终跪死在烈士墓前,对于有生来说,死是他唯一的解脱,既是对罗光的愧歉,更是对罗光的赎罪。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我”的口吻叙述,体现小说的真实性,通过“我”的讲述,叙述真实可信。
B.小说的主人公是罗光,文章主要表现罗光为保护人民群众和战友牺牲自己的高贵精神。
C.小说情节设置悬念,一波三折,特别是结尾部分,通过民政局人员的访谈,交代事情的真相,人物形象慢慢凸显。
D.“土洒落在罗光身上,直到埋至脖颈,罗光双目始终充满期待地盯着有生”,这一幕如同雕塑一般雕刻在有生的脑海中,细节描写具有画面感。
3.有生的故事于雪夜跪死在县城烈士陵园时已经结束,但在这之后作者又写了两次县里来村里调查有生的事情,作者这样写是否是画蛇添足,可否去掉?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马一手
徐国平
过去,老家人常讲,哪儿不舒坦,找马一手把把脉,准好!
马一手的小诊所很简陋。两间旧南屋,四面土墙用白粉一刷,所有的设备,仅是两排药橱和一张桌子几条长凳。
每次路过诊所,闻着那股浓郁的草药味,我踮脚趴在窗台上,总是瞧见马一手被一大群病人包围着。来看病的人通常是一声不吭坐在他面前,把手往桌子上一伸,他便把脉。摸完左手脉,又摸右手脉。
没多会儿,马一手便一一说出病人的病症,感觉,起因等等。病人开始绷紧的脸,渐渐露出笑容,最后竖起大拇指,赞道,好脉条,好脉条啊!马大夫一把脉,俺就知道自个的病有治了。
随后,马一手起身走到药橱前,拉开一个个小抽匣,十分娴熟地用手从中拿捏出一味味草药,再用草纸包好。
药钱总是由着病人,或多或少,即便不给,马一手也不计较。他说,谁没个三灾五难。老家前邻徐生在县城做官。全村人都羡慕,可徐生高兴不起来。原来,他三世单传,结婚后,媳妇的肚子一点动静没有。据说,两口子去了好几家大医院。徐生整日耷拉着脑袋,喝上闷酒就跟媳妇吵架。后来,媳妇竟然有孕了。他大喜过望,却又怀疑媳妇是不是在外偷人借种,闹得媳妇险些上吊自杀。
好在马一手走进徐生家门。原来,徐生怕乡人笑话,一直把自己的毛病捂着。有人让他找马一手,可他心里根本瞧不起一个乡医。他媳妇只好私下找到马一手,把病情一说,马一手给抓了几服药。媳妇拿回家,瞒着徐生说是大医院的偏方,天天让他煎服。
缘由说清,马一手又给徐生媳妇把了一下脉。对傻愣一旁的徐生说,好生待你媳妇吧,怀里是个男娃。
果真,半年之后,徐生媳妇产下一男婴,模样极像徐生。徐生感激万分,跑到马一手诊所,当众跪下。
不过,马一手也有诊错脉的时候。东街有个供销社,站柜台的姓郭,他媳妇连生了两个丫头。当时,计划生育已开始实施,可老郭传宗接代的思想观念很强,非要生个儿子。正巧,他媳妇又怀孕了,就拎上两瓶酒和一包点心,拉着媳妇,找到马一手,求他断出胎中男女。说男孩生下,女孩打掉。马一手一听,当即推辞。最终,架不住老郭苦苦磨叽,只好答应。诊过脉后,马一手硬是将东西退回,只说了一句话,待你媳妇生产后,喊俺喝杯喜酒便可。
老郭以为是个男娃,自然高兴。可媳妇又生下一个丫头,他气愤地找上门,指着马一手的鼻子,破口大骂,啥鸡巴脉条,瞎坑人。
马一手一脸愧色,也不反嘴。事后,仅对人说了一句,那可是一条性命啊。
后来,我远走他乡。关于马一手的事也便知之甚少。
去年年根,儿子患病,住进了一家比较有名气的大医院,七八天下来,儿子的病一点没见起色,医院里十几台仪器用遍了,检查都说没病,可儿子就是迷迷糊糊的一会儿发烧,一会儿发冷。妻子整日愁眉不展。
有病乱投医。我忽地想到马一手。跟妻子一提,妻子却半信半疑,说,大医院技术这么先进都看不了,一个乡医能看好?
我说,试试吧!
马一手细细给儿子把过脉后,淡淡一笑说,没大碍,这娃阴阳失调,调养一下便好。随即,他配了两副中药,都是院里现成栽种的。
走的时候,马一手还说,贵药不一定能治贱病。
果真,一副药后,儿子的身体有了起色。第二副药后,儿子活泼如初,我一算账,在市医院给儿子看病共用了两万多块钱,而在马一手那儿分文没收。
今年清明,我顺路回老家。妻子仍在感念马一手,非让我带些礼品回去,好好酬谢。只是,还没进老家,就瞧见村西的老坟地,停着一溜车,围着一堆人。一问才知,马一手开春时无疾而终了。
顿时,我心里闪过一丝哀伤。带来的礼品,看来只能放到马一手的坟前了。
挤过围观的村人,缓缓来到坟前。我看到徐生带着他的儿子,老郭带着他的三丫头,神情肃穆,垂首默立一旁。
马一手的墓碑是新竖的。身旁的人说,徐生的儿子现在是一家大公司的老总。老郭的三丫头也成了省城一家大医院的主刀医生。两家今天来报恩,合手给马一手立了一块墓碑。
墓碑上书:恩公马一手千古。
(摘编自《百花园》2016年第3期)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马一手给人把脉很准,病人们围在他的周围,他只需要摸一下病人两只手的脉,便会说出病症,告诉病人他们的病有治,让病人轻松。
B.三世单传的徐生在县城做官,却因媳妇总是不能怀孕而苦恼,媳妇有孕后,他怀疑媳妇偷人借种,后来才知道是马一手治好了媳妇的病。
C.虽然赶上了计划生育,但传宗接代的思想观念很强的老郭还是要生个儿子,让马一手把脉确认是儿子,最后却生了个丫头,非常气愤。
D.儿子患病,大医院医治没见起色,当“我”想到马一手时,妻子却半信半疑,但又拗不过“我”,只好带儿子来老家让马一手给儿子把脉。
5.文章主要塑造了马一手的哪些形象特征?请结合文中内容简单概括。
6.马一手给人看病“失误”是哪件事?作者安排这一失误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中内容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炮仗王
徐国平
过去,浞城人家过年,有钱没钱都离不开两样东西。
一是杨家埠的木版年画,再就是齐家埠的炮仗。年画贴在家里喜庆纳福,炮仗放上几响驱鬼镇邪。
每逢年集,人们置办完年货,都要走出城北门涌向齐家埠,特别是那些半大的顽童。只见大街两侧的摊子上,摆满了粗细不一的炮仗,火红夺目。叫卖声和炮仗响声起伏不断。
生意最火的要数大街中间的一家铺子,人出人进,十分兴隆。铺面只三间,大门上首横挂一块金匾,上书三个鲜红大字:震天响。
店主叫王啸天,是齐家埠的炮仗王。据说,他家的炮仗一响,如闻炸雷,整个浞城都要抖三抖。
炮仗装的都是自制的黑火药。黑火药虽是一硝二硫三木炭,可炒制起来却是最危险也是最技术的活。药炒嫩了,威力小声发闷;炒过了,起火炸锅伤人。只有恰到火候,炮仗响时的动静才大。
一般人都炒到七分火候,便罢手不再冒险。王啸天的绝活就在炒制黑火药上。每到炒制火药时,他让人把材料拉到离村三四里远的自家菜园里,然后在菜园中间支起一口大铁锅,他一个人生火挥着一把木锨炒药。连着几天几夜,谁也不让近前,连饭菜都是他老婆送到菜园门口。足够的火药炒制完后,装进木桶,才算是大事完成。
炮仗的好孬三分靠装七分靠药。王啸天的牌子就是靠火药打响的。
起初,王啸天的铺子没挂牌匾,只挂了一面王记的幌子。客商识货,年年都是先到他家的铺子订货。王啸天有个规矩,每年只做一定数量的炮仗。客户来晚了,他家没货,就推荐另家的货。客户屡次劝他,生意这么好,何不扩大?他摇头一笑说,生意一家独做,别家咋活啊?
这年秋后的黄昏,王啸天吆喝伙计,正准备关铺门。突然,闯进一彪形大汉,说要谈一笔生意。王啸天有些纳闷,炮仗还没装药,没到出货的时候。只见大汉掏出一根金条往柜台上一放,说不要他的炮仗,愿出双倍的价钱买他炒制好的所有火药。王啸天沉思片刻说,老客早就跟我预订好货了,岂能违约。又问为何只要火药?大汉说,你有钱赚就行,别问这么多。王啸天淡然一笑,将金条推给大汉,说本店只做炮仗生意,不卖火药。
过了两日,王啸天去城东的纸店清点刚进来的麻纸,回家的半道上,路过一片树林时,突然被人用黑布蒙头劫持了。
王啸天以为自己遇上绑票的了,迷迷糊糊走了大半天,被推进一处山庙。取走蒙眼,王啸天见庙内围坐着十几号持枪拎刀之人,其中一位,正是去他店铺里买火药的彪形大汉。此人叫牛大刀,带着一百多号人在双羊寨占山为王。原来,他们想攻打杨家埠。杨家埠商贾众多,钱财丰厚。可惜围墙又高又坚固,几次攻打都没成功。牛大刀想用火药轰开围墙。
王啸天闻知,断然回绝。牛大刀威胁说不给火药,就砍掉他的一只手。王啸天面无惧色,说就是砍掉我的头,也决不拿出火药,让无辜惨遭涂炭。
牛大刀气急败坏,让几个喽啰上前摁住王啸天。刀光一闪,王啸天被牛大刀剁去了一只右手。王啸天当即疼昏了过去。
王啸天虽缺右手,可用左手仍没妨碍他继续炒药。
这年开春,日本鬼子把一个炮楼修在了齐家埠,封住了浞城的北大门,人们暗地里都咬牙切齿,骂恶狗当道。
好在,有一支八路军的游击队,时时袭扰炮楼里的鬼子。
鬼子知道游击队擅长夜间出来活动,就给齐家埠下了一道命令,除了不准擀制炮仗,夜间还不许点灯。也巧,麦后的一天夜里,王啸天的老伴儿睡到半夜,被嘎嘎的鸡叫惊醒了。她以为是黄鼠狼偷鸡,慌忙披衣点上灯就朝外跑,刚出二门,炮楼上“啪”的一枪,将她打倒了。
朝夕相伴的老伴儿瞬间命丧黄泉,王啸天悲痛万分。
老伴儿下葬后,地里的玉米和高粱秸起来了。游击队几次虎口拔牙,要拔掉日本鬼子设在齐家埠的炮楼。可惜,游击队没有火炮和炸药。日本鬼子凭借炮楼坚固据守,几次强攻都没有拿下,还造成很大的人员伤亡。
这时,王啸天找到游击队,说他有办法。让战士们在黑夜里挖地道,靠近鬼子的炮楼。然后,他一个人躲进自家的菜园里,没日没黑地炒制黑火药。
火药炒完后,王啸天又让战士从他家抬来一口棺材。
这是王啸天给自己准备的棺材,用上好的楠木,请了浞城最好的木匠,做工精致,特别是油漆,漆得光亮透明,不仅如此,上面还画着精美的金色和红色的花纹。王啸天知道,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说不定天赶上倒霉,火药炸了,小命一下就没了,还是早准备好后事。
地道挖好后,游击队将那口棺材拖进去,很快就听一声巨响,如闻炸雷,整个浞城都抖了三抖,炮楼瞬间被炸飞上天。
此后,连着几年都没有听到王啸天的炮仗声。据说,他被八路军胶东军区请走了。那些令日本鬼子闻风丧胆的土地雷,里面装的火药都是王啸天炒制的。
直到抗战胜利,齐家埠又重听到了王啸天的炮仗声。人们敲锣打鼓,将那块震天响的牌匾挂在了王啸天的店铺大门之上。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炒制炸药工艺不复杂,但火候很难掌握,弄不好就有生命危险。其他人的炮仗做得不如王啸天,主要就是火药没他炒得好。
B.王啸天被称为炮仗王,既是因为他家的炮仗最响,还因为他把自己做的威力巨大的火药送给八路军炸毁了日本兵的炮楼。
C.小说讲述王啸天的故事时,主要采用的是第三人称,使叙述更自由,有利于多方面呈现王啸天这个民间手艺人的传奇故事。
D.作者塑造王啸天这个形象时,有侧面烘托,但更多的,是用平实质朴的语言,描述主人公的行为举止,突出其鲜明的个性。
8.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王啸天的形象特点。
9.小说前面9个自然段的内容似乎没有完全集中在王啸天身上,但却是作品不可或缺的。请简要赏析这9个自然段在整个作品中的作用。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毛猴的大树
徐国平
出事那天上午,全村的人正兴高采烈地挤在村委大院,个个蘸着唾沫,起劲地点着分到手的钞票。
谁也没注意到毛猴。
其实,毛猴一早就从大喇叭里听到消息,开发商要发放树木补偿款。他却没有一丝兴奋,也没像老婆那样急三火四地撅着屁股朝村委跑。
毛猴慢吞吞地扒拉了几口早饭,就耷拉着脑袋出了家门。
村外已变得十分旷阔,没有了在晨风中梳理绿云的的大树,没有了鸟儿的啼鸣,整个村野像是被掏空了心脏,干瘦苍凉。毒辣辣的日头,一时晃得毛猴有些头晕眼花,双腿发软。
最近这些日子,他总是一副病怏怏的样子。
毛猴的这种心态,是从村外那些大树被伐倒后出现的。
毛猴很小就离不开大树。他生就一副瘦小骨肉,伙伴们小瞧他,就连村里的小猫小狗都欺负他。有一回放学,一条恶狗死劲地撵他,他吓得哭爹喊娘,没命地逃,伙伴们一旁看笑话。最后,他见路边一棵大树,被逼无奈,使出吃奶的力气,手脚并用噌噌爬上了树梢。恶狗徒劳地围着大树汪汪叫了几声离去。眼瞧着树下一个个扯着鸭脖目瞪口呆的伙伴,毛猴突然产生了一种至高无上的兴奋。还有一次,毛猴骑在树头上,咔嚓一下把树梢压折了,整个人从十几米高的大树摔下。伙伴吓个半死,毛猴却从土窝窝里爬起,竟然筋骨无伤。
那时,村外四周大树极多。当地有个风俗,伐树前要在最高的的树梢上挂一块红布,然后用锯斧解下树头。毛猴便有了用武之地,一年四季总有人请,好吃好喝,另有赚头。没想到会爬树也是挣饭吃的一行。邻村一老木匠还托媒上门,把小闺女嫁给了毛猴。毛猴整天乐呵呵的。
毛猴爬树最喜上面有鸟窝的树。每到树顶,他就先把手伸到鸟窝里,摸摸是不是有鸟蛋,若有,就把那蛋在门牙上一碰,仰脖子喝干。他说鸟采五粮之精杂草之华,饮天之露,喝了它们的蛋长寿呢。他更喜欢登高后的眺远,白云在上,鸟雀比肩,纵横的河流在下,连土地上高大的房子都显得矮小了,自己就有了冲天豪情。
后来,大树越来越少。一年当中很少再有人请他爬树了。一想到站在树梢上的快意,他就激动得心颤,他想就是没有人请,自己也得找棵大树爬上去,掏几个鸟蛋,亮亮腔,活动活动身子骨。只是,出了门,一连走了几十里地,都看不到一颗直刺云天的大树。他沮丧极了。
打那以后,毛猴就疯了似的买树苗,然后,没日没黑地在自家地里挖坑栽树。恨不得一夜间,那些树苗能长成参天大树。正当树苗碗口粗,村里所有的地,却被乡政府卖给了开发商。自然,那片树苗要补偿大笔钱。毛猴老婆的嘴都笑裂了,拿毛猴当财神一样供着。村人自然眼馋,纷纷也在各家地里,杂七乱八插了一地树苗。
毛猴却很气恼,连着骂了几天几夜开发商的娘。
毛猴想着想着,就一跺脚搭上了一辆进城送民工的三轮车。
劳务市场上,来招人的包工头问毛猴,有啥特长,毛猴说,会爬树。
一阵哄笑后,包工头便带着毛猴来到一个建筑工地,安排他干架子工。这活儿跟爬树一样,毛猴毫不怯生,一攀上架子,浑身顿时就来了精神。
半晌,天空有些灰蒙蒙的。毛猴感到有些压抑,便摘下安全帽。
可偏在这时,发生点意外,随着吧嗒一声,安全帽上遍是蛋汁和碎壳,竟是个鸟蛋,蛋汁也迸溅了他一脸。毛猴一惊,忙仰脸往天上看,只见一群鸟儿在他头上飞过。他纳闷不解,这鸟怎么飞着飞着就下起蛋来。随后,他环视了一下脚下的城市,光秃秃的竟然没有一颗大树,更没见到一个鸟窝。
毛猴不由得为这群无处栖身的鸟儿,仰天长叹。
猝然,一只鸟儿盘旋着又朝他头顶飞来,一声凄厉的啼鸣过后,就见一枚鸟蛋,清楚无比地坠下。
毛猴惊喜万分,慌忙侧身举起安全帽。就在他全神贯注接住那个鸟蛋时,熟料,自己的整个身子却离开了脚手架。一瞬间,他感到自己像一只折断了翅膀的大鸟,急速地向下坠落着。这种感觉好久没有了,就像先前自己从一棵大树上落下来一样。
只是,当他轰然落地,骨碎筋断,才感到再也没有先前那么幸运了。透过模糊的视觉,他最后望了一眼身边的安全帽,那枚鸟蛋在里面竟然安然无恙。
毛猴微笑了一下,闭上了眼。
(选自《短篇小说》,有删改)
10.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补偿款,毛猴妻子“嘴都笑裂了”,村人跟风插种树苗,毛猴却气恼不快,体现了他并不将树木视为谋利的工具,有着和他人不同的追求。
B.因妻子的爱财和不理解及村民们的短视,毛猴一怒之下离开了这个给他留下无尽伤痛的村子,头也不回地搭上了进城务工的三轮车。
C.全文两次写到了毛猴的高空远眺,第一次站在大树上他豪情冲天,第二次站在建筑工地上他看到的却是一片光秃秃的景象,这为他的结局做了铺垫。
D.本文语言富有特色,既有“在晨风中梳理绿云”等文学化的表达,也有“撅着屁股”“亮亮腔”等口语化的表达。
11.小说开篇说“出事那天上午”,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开篇有何妙处。
12.小说主要刻画了毛猴这一人物形象,却以“毛猴的大树”为题,这在文章中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
答案:
1.A “主要是为了写农村的贫穷,交代故事发生的社会时代大背景”错误,小说开头写老家的房子的破烂不堪,杂乱无序和胡同的宽窄不齐,意在引出“翻过圩墙,是一大片老坟地”,从而引出“有生”这个人物,点明有生与“坟地”之间的关联。
2.B “小说的主人公是罗光”错误,本文的主人公是“有生”。
3.不是画蛇添足。①从情节上来看,有生的生命虽然结束了,但围绕在有生身上的谜团没有解开,通过结尾民政局人员的两次调查,逐渐使事件的真相浮出水面。这是有生一生中最难以忘怀的经历,加上它小说情节才更完整。②从人物形象上来看,使有生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有生用一生赎罪,甚至以死来背负这个本不应该自己承担的一个过错。③从写作手法上看,作者层层设置悬念,处处铺垫,在文章结尾才交代事情的真相,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4.C
A项,“告诉病人他们的病有治”错。文中说病人们根据他说的情况,“知道自个的病有治”,所以并不是他告诉病人的。
B项,“马一手治好了媳妇的病”错。根据原文“原来,徐生怕乡人笑话,一直把自己的毛病捂着。有人让他找马一手,可他心里根本瞧不起一个乡医。他媳妇只好私下找到马一手,把病情一说,马一手给抓了几服药”可知,是马一手暗中治好了徐生的病。
D项,“拗不过‘我’”错。结合“有病乱投医。我忽地想到马一手。跟妻子一提,妻子却半信半疑,说,大医院技术这么先进都看不了,一个乡医能看好?我说,试试吧”分析,原文妻子只是质疑,没有说拗不过“我”。
5.①医术高明,帮助很多人解除病痛;②尊重病人,暗中医治不愿让别人知道病情的徐生;③医德高尚,善待行命,一生治病救人,从不计较钱财。
6.事件:给老郭媳妇把脉并示意生下这个孩子,但生下来之后却是个女儿。作用:突出了老郭的医德高尚,尊重生命的形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7.B “王啸天被称为炮仗王……还因为他把自己做的威力巨大的火药送给八路军炸毁了日本兵的炮楼”错误,王啸天被称为炮仗王,就只是因为他家的炮仗最响,这个名号在他被绑架前就有了。
8.①艺高胆大(技艺高超):他炒制火药胆大心细,只剩一只手也敢炒;炒制的火药爆炸力惊人,无人能及。②为人仗义(讲义气):他家的炮仗卖得好,但他始终控制销量,让别的商家有生意可做。③爱憎分明(深明大义):对土匪,他宁愿失去右手也不卖火药;对游击队、八路军,则倾力相助。
9.①这几段交代浞城人的年节习俗,为故事的展开提供了社会背景。②介绍炮仗制作工艺,以此突出王啸天的高超技艺。③介绍王啸天的技艺、商道,为下文他被绑架以及在土匪、八路军游击队面前的不同表现做了必要的铺垫。
10.B “因妻子的爱财和不理解及村民们的短视”错误,毛猴一怒之下离开了这个给他留下无尽伤痛的村子,头也不回地搭上了进城务工的三轮车,是因为大树将要被开发商伐倒,自己内心痛苦,却无能为力。
11.(1)开头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2)引起下文:“毛猴想着想着,就一跺脚搭上了一辆进城送民工的三轮车”,以及毛猴的结局。(3)渲染了悲凉气氛,奠定伤感基调:毛猴守护大树,守护精神家园而未遂,然后去城里打工,最后死去的结局奠定悲伤基调。
12.(1)情节上,是全文的线索。毛猴热爱大树到守护大树,到失去大树痛失精神家园后毅然决然离开家乡,最后从高空坠落的整个情节贯穿。繁茂的大树、温软的土窝窝这些村落的原生态是毛猴精神家园的支柱,有了它们,毛猴才是鲜活的。(2)人物形象方面,突出人物形象,毛猴名字的来由,及与大树的渊源,主人公以毛猴命名主要是突出毛猴与树的密切关系。毛猴深爱大树,非常怀念村落原有的健康生态,痛恨开发商毁坏村落生态的行为,不为金钱诱惑。(3)主旨方面,突出了我们应该重视对村落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肆意破坏祖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