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蒲宁(俄)小说(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蒲宁(俄)小说(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02 11:27: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说专题训练----蒲宁(俄)小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等车
[俄]伊凡·阿列克谢耶维奇·蒲宁
谁要是以为这种等次的火车,他想乘就可以乘,别人管不了,那就大谬不然了!
在1911年3月锡兰的科伦坡,我就有过这样的遭遇。
早晨,还刚刚七点多钟。
可是已经火伞高张,燠热异常,这是一种凝重的、呆滞不动的暑气。每当要下可怕的暴雨前,总是会出现这样的酷热;暴雨后,洪水便开始泛滥了。
我穿一身白衣服,戴一顶白色盔形凉帽,坐在一辆漆得亮晶晶的、晒得滚烫的、小小的人力车上。在人力车的两根细细的车杠间,一个黑黝黝的高大的泰米尔人,身子微微前倾,迈着均匀的大步,飞快地拉着车向前奔去,他的健美的裸体上上下下都闪耀出亮光。
我这是上火车站去,打算到阿努拉达普拉市去。
前面已是车站广场,走进车站大厅,人就感到舒服些了,到处都有柔和的穿堂风。
我摘下凉帽,一面揩着大汗淋漓的冰冷的前额,一面急匆匆地朝站台入口处走去。
列车已停好在站台上,又高又沉,车顶是白色的,窗帘也是白色的。
我赶紧去售票处,一边走一边掏出几枚硬币,正好够买一张去阿努拉达普拉的三等车票。一个英国人从售票处向外张望,我把硬币在他面前敲着,说:
“Third class, Anaradhapura!三等车,去阿努拉达普拉!”
“First class?是头等车吗?”英国人问。
“No, third class!”我喊道。
“Yess, first class!”英国人也喊道,递给了我一张头等车票。
我气得火冒三丈,粗着喉咙讲出了一席话,内容大致:
“听着,我讨厌这种做法!我想亲眼看到这个国家的全部风土人情,这个国家的全部生活和这个国家里各种各样的人,包括所谓的‘贱民’,你们是喜欢把有色人种算作‘贱民’的,不消说,他们不可能也没有胆子乘坐头等车。可是每回只要我想坐三等车,就会同售票员争起来!我明明讲得清清楚楚要乘三等车,售票员却总是利用这些字眼发音近似,打断我的话,跟我胡缠蛮搅:‘您是想说头等车吧?’我大声喊道:不是的,三等车。但是他却不睐我,还是给我一张头等车票。我把票子扔回去,于是售票员恼火了,怎么也想不通,一个白人竟会有这样下贱、这样疯狂的念头,想同有色人种坐在一起。他也开始大喊大叫,吓唬我说,我会从那些土人身上传染到一身虱子的,而主要的是教训我,在这里。没有一个白人,绝对没有一个白人乘坐三等车,白人乘坐三等车是不能接受的,是有失体统的,是令人愤慨的!”
这回,我斩钉截铁地说:
“别噜苏,请您立刻给我一张我要买的票!”
售票员终于屈服了,我的愤怒使他大为吃惊,有一刹那间,他愣住了,后来,突然横下心来,扔给了我一张三等车票。
我大获全胜,得意扬扬地在车厢里坐好,等待着旅伴,也就是那些有色的“贱民”。
可是见鬼,他们不上来,一个也不来!
而站台上,打着光脚丫的乘客奔跑时发出的干巴巴的啪啪声却一刻也没有停过,他们都打我的包房前跑了过去。
他们吗都不上来,只是往前跑,跑到哪儿去啊?
噢,我恍然大悟:是我的凉帽,白人戴的白凉帽吓着了他们!
于是我摘了凉帽,缩在角落里,重又等他们上车,可是重又白等了一场。
我感到纳闷:“为什么现在仍然没有一个人上来呢?要知道现在他们看不到我了呀?”
我霍地一下从座位上站起来,把头探出车窗,想弄清楚究竟是怎么回事。事情立刻弄清楚了,而且非常简单——在我乘坐的这间包房外边,几个粉笔写的大字:另有用途!我刚走进这间包房,车站上的人立刻就在外边写上了:另有用途!唉,你呀,又吵又闹,寸步不让,总算买到了张三等车票,那你就自作自受去吧,一个人就像白痴似的枯坐着吧。
列车飞驰着,在由空中倾注到这片天堂般的土地上的炫目的热浪中飞驰着。车窗外,繁花盛开的密林无尽地、飞一般地向后退去,清晰地回响着车轮的隆隆声。
“椰——子!”每到一站都有人高声叫卖椰子,伴随着那凄凉的叫卖声的是打着光脚丫的乘客奔过我的包房时发出的干巴巴的啪啪声。
在此后的一个车站上,我像个小偷一样悄悄地溜进四等车,车厢里挤满了人,有坐的、有站的,肤色全都是黑的或者褐色的,他们只在胯部包着块遮羞布,遮羞布全汗湿了。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这种等次的火车”指的是题目中的“三等车”首段既设置了强烈的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
B.小说描写了高大的泰米尔人,赞美他“迈着均匀的大步,飞快地拉着车”,并有“健美的裸体”表现了他的境遇要好于其他有色人种。
C.“一个白人竟会有这样下贱,这样疯狂的念头,想同有色人种坐在一起。”“是我的凉帽,白人戴的白凉帽吓着了他们!”这两句话体现了有色人种和白人间的鸿沟。
D.小说中画横线的两处景物描写都突出了天气特点,那就是极端的热,表现了当地特殊的环境特点,也为文章烘托了压抑的气氛。
2.“我”是小说中着力塑造的人物,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作者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对“我”进行刻画。
3.小说最后两段描写了有色人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幽暗的林荫小径
[俄]伊凡·蒲宁
马车在一长排茅屋前停了下来,车里坐着一个身材匀称的老军人,他严厉地扫视着周围,眼神中流露出些许倦意。他从马车里跨出一只脚来,走进穿堂,朝左边的客房走去。
客房收拾得干净整洁,很温暖很干燥。客人脱下军大衣,将它扔在长椅上。他神情倦怠地用白皙瘦削的手捋了下灰白的头发。客房里不见一个人影,于是他稍稍推开通往穿堂的门,不太高兴地喊道:“嗨,有人吗?”
“欢迎您,大人,”一个黑头发、黑眉毛的女人当即走进客房,她尽管有了点年纪,但依然挺美。“您想用饭还是上茶炊?”
“上茶炊吧。你是这家店的主人还是仆人?”
“我是这家店的主人,大人。”
“那就是说,你自己当家喽?”
“是的,我自己当家。”
“真的吗?难道是守了寡,所以得由自己来操劳?”
“我不是寡妇,大人。不过,人总得挣钱谋生吧。再说,我也喜欢管管事。”
“哦,原来是这样。这挺好。你店里很干净,很舒服。”
女人老是瞅着他,稍微眯起了眼睛,好像是要寻根问底地打听什么。
“我也喜欢干净,”她答道。“我从小是在贵族老爷家长大的,怎么会不知道讲究体面呢,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
他一听见自己的名字,顿时惊讶得挺直身子,睁大双眼,脸涨红了。
“纳杰日达!是你?”他迫不及待地说。
“是我,”她回答。
“我的上帝,我的上帝啊,”他一边说,一边坐到长凳上,两眼紧盯住她“谁能想得到!我们已经多少年没见面啦?大约有三十五年了吧?”
“三十年。我现在四十八岁,我想您已年近六十了吧?”
他目光中流露的倦意和脸上心不在焉的神情顿时消失了。他站起身来,两眼望着地板,在房间里大步地踱来踱去。然后,他又停下了脚步,长着灰白胡子的脸涨得通红,说道:“从那时候起,我对你的下落一无所知。你怎么会到这儿来的?”
“老爷,这说来话长。”
“听你刚才说的话,你没有嫁过人。凭你当年的姿色,怎么会找不到人嫁呢?”
“我不能这样做。”
“为什么不能?你说这话什么意思?”
“这有什么可解释的。想必您也记得,那时候我是多么爱您。”
他羞愧得热泪盈眶,便皱着眉头,又踱起方步来。
“一切都会过去的,我的朋友,”他嘟嘟哝哝地说。“爱情啊,青春啊——一切的一切都是如此。那是件庸俗的、平凡的事情,随着岁月的流逝,终将烟消云散。”
“上帝给每个人的安排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青春都会过去,但爱情,却是另一回事。”
他抬起头来,停下脚步,苦笑着说:“你总不能为我守一辈子吧!”
“我想,我能的。对您来说,好像什么事情也不曾发生过,可是……记得您那时老是念诗给我听,关于‘幽暗的林荫小径’什么的,”她冷笑着补充说。
“啊!一切都会过去的。一切都会被忘记的。”
“一切都会过去,但并不是一切都会被忘记。”
“你出去吧,”他说,一边转身往窗子走去。“请你出去吧。”
然后,他掏出手帕,捂住双眼说:“但愿你已经宽恕我了。”
“不,我没有宽恕您。不过,何必去回忆这些事呢。”
“对,对,没有必要去回忆了。请你吩咐一下,让他们把马备好吧,”他回答说,一边离开了窗户,脸色已经变得严峻起来。“不过,我想告诉你,我在一生中可从来没有感到过幸福,你也别以为我有多么幸福。我爱我的妻子,可是,她竟然背叛了我,她使我受到的伤害远比我使你受到的厉害……不过,话得说回来,这一切也不过是最平凡的、庸俗的事罢了。好啦,我的朋友,祝你健康。我想,我也是把我生活中曾经有过的最珍贵的东西留给你了。”
她走到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跟前,吻了下他的手,他也吻了下她的手。
“请吩咐备马吧……”
他在再次启程赶路时,回想起刚才说过的最后几句话,以及吻了她的手的这一举动,不禁感到羞愧起来,但马上又因为自己的这种羞愧而更加羞愧。
“这一切不过是最平凡的、庸俗的事罢了……”
落日将黄澄澄的余晖撒在空旷的田野上,马儿吧唧吧唧地踩着一片片水洼,平稳地朝前飞驰。他望着不时闪现的马蹄,紧蹙乌黑的双眉,寻思道:
“是啊,只能怨我自己。是啊,那当然是最美好的时光。‘一条小径掩映在椴树幽暗的林荫之中,四周盛开着红色的蔷薇……’可是,我的上帝,要是当初我不抛弃她,会怎样呢?那是多么荒谬!这个纳杰日达不是客店的女主人,而是我的妻子,我的彼得堡那个家的女主人,我的孩子们的母亲,这可能吗?”
他闭上眼睛,摇了摇头。
(有删改)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中第一个划线的“羞愧”是指他为自己对她仍有真情,当初却抛弃了她而感到羞愧;
B.文章中第二个划线的“羞愧”是指在他眼中,爱情是高贵的,他为自己刚才的真情流露而羞愧;
C.小说作者从女店主温和从容的仪表、平静坚定的言辞及独自捍卫的爱情塑造了血肉丰满的新型俄罗斯女性形象;
D.从文中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出场,我们不难看出,老军人身上拥有一种上层阶级的傲慢与自矜,仪表整洁而讲究体面。
5.同为被抛弃的女性,纳杰日达与《雷雨》中的鲁侍萍形象有较大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6.小说中两次提到“幽暗的林荫小径”,请探究作者的用意。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寒秋
【俄】蒲宁
那年六月,他来我们庄园做客,我们一向把他视同家人,因为他已故的父亲生前是我父亲的挚友和邻居。
圣彼得节那天,向大家宣布了他是我的未婚夫。可是好事多磨,七月十九日,德国向俄国宣战了……
九月,他来到我们家,总共只待了一昼夜,他要上前线去了,所以前来辞行。晚饭后,端来了茶炊,很快窗户就蒙上了一层茶炊的水汽,父亲望了一眼窗户说:
“今年秋季来得出奇地早,也出奇地冷!”
那天夜晚,我们俩都平静地坐着,只是偶尔交谈一两句无关紧要的闲话,以掩饰各自的思绪和感情。父亲仰靠在圈椅背上,抽着烟,心不在焉地望着悬在桌子上的那盏橙黄色的吊灯;妈妈戴着副眼镜,在昏黄的灯光下一针又一针地缝一个小小的丝袋(我们俩都知道她在缝什么),这既使人感动,又叫人不寒而栗。父亲问:
“这么说你还是决定天一亮就走,不吃早饭啦?”
“是的,如果您允许的话,天一亮就走,”他回答说,“我实在是依依不舍,可是没有办法,家里的事还没有安排好。”
父亲轻声叹了口气:
“那就听便吧,我的亲爱的,既然你明天一早就走,我跟妈妈该去睡觉了,因为我们明天无论如何要送送你……”
母亲站起身来,给未来的女婿画十字祝福。餐厅里只剩下我们两人,我用扑克牌通关,想卜卜吉凶,他默默地在屋里踱来踱去。后来,他问:
“你想出去散散步吗?”
我心头越来越沉重,无可无不可地回答道:
“好吧……”
他在外室穿大衣时,仍在想着什么心事,并露出可爱的笑容,念了费特的两句诗。
多么寒冷的秋天啊!
披上你的围中和大氅吧……
“可我没大氅,”我说,“下面的诗句呢?”
“我记不清了。大概是这样:
看——在黑压压的林间
仿佛燃起了火焰……”
“什么样的火焰?”
“当然是比喻月亮升起。这些诗句中洋溢着田园式的美丽的秋光。‘披上你的围巾和大氅吧……’那是我们祖父母的时代……噢,我的天,我的天啊!”
“你怎么啦?”
“没什么,亲爱的,我只是感到忧伤,同时又感到高兴。我非常非常爱你……”
着好外衣后,我们穿过餐厅和阳台,来到果园里。起初,周遭是那样地黑,我得抓住他的衣袖才能走路。后来,借着星星在夜空中发出的矿石般的亮光,可以影影绰绰地辨别出黑压压的枝丫。他停下来,转过身去指着宅第说:
“瞧,那些窗户亮得多么奇特,只有秋天才会这样。如果我能活下来的话,我将永远记住这个晚上……”
我默默地望了他一眼,他拥抱住裹在瑞士斗篷中的我,凝视着我的脸,说:
“多么晶莹的眼睛啊,”他说,“你觉得冷吗?完全是冬天的气候了。如果我战死沙场的话,你总不至于立刻就把我忘掉吧?”
我心里想:“要是他真的战死沙场了呢?难道我很快就会把他忘掉?要知道世上的任何事情到头来都会忘掉的。”我被自己的这种想法吓坏了,慌忙回答说:
“别说这种不吉利的话!你要是死了,我也活不下去啦!”
他沉吟了片刻,慢慢地说道:
“那何苦呢?如果我被打死了,我将在那个世界耐心地等候你,你该活下去,享受人间的欢乐,然后再到我这里来。”
我伤心地哭了起来……//
翌日清晨,他走了。妈妈把昨晚上缝好的那个护身袋戴在他的脖子上,护身袋里放着她父亲和祖父当年打仗时戴过的那尊小小的金铸的圣像。
一个月后,他在加里西亚战死了——死,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字眼呀!自那时起已经过去了整整三十个年头。三十年来,我历尽沧桑。一九一八年春,那时我的父母都已不在人世,我流落到了莫斯科,住在集市上一个女贩子的地下室里,她总是挖苦我:“喂,伯爵小姐,您日子过得怎么样?”我那时也在做买卖,就像当时的许多人一样,摆个摊儿,把我仅剩下来的一些家什——一只戒指啦,一根十字架项链啦,一条蛀坏了的毛皮领子啦,兜售给戴毛皮高帽、穿军大衣、不扣纽子的士兵们。有一回我在摆摊儿的时候,遇见了一个心肠好得少见的人,他是个上了年纪的退伍军人。没几天,我就嫁给了他。四月里便跟他一起去叶卡德琳诺达尔,和我们同去的还有他的侄子,一个十七岁的半大孩子。那孩子,是去投奔志愿军的,我们走了差不多两个礼拜,我扮作村妇,穿着树皮鞋,他穿一件破旧的哥萨克农夫的上衣,留着夹有白须的黑色络腮胡子,我们在顿河和库班住了两年多。两年后的冬天,我们跟其他许多难民一起,冒着飓风,由新俄罗斯克渡海去土耳其的君士坦丁堡。在海上,我丈夫染上霍乱死了。于是在整个人世间,我就只剩下三个亲人。丈夫的侄子和他年轻的妻子,以及他俩的一个刚满七个月的小女孩。过了一段时间,侄子和他妻子又渡海回克里米亚,把孩子留给我抚养。从此他们下落不明。我还在君士坦丁堡住了很久,拼死拼活地干粗活儿来养活自己和那小女孩。后来,我带着她,就像许多人那样,到处漂泊,我们什么地方没去过呀!保加利亚、塞尔维亚、捷希亚、比利时、巴黎、尼斯……那小女孩早就长大了,住在巴黎,成了一个十足的法国女人,长得十分漂亮,可对我却毫无情义,她在一家巧克力商店里当营业员,用她那涂着银色指甲油的保养得很好的纤手,把一盒盒巧克力包在如缎子一般光滑的包装纸里,再用金色的带子把它们扎好。而我呢,一直住在尼斯,过着有一顿没一顿的日子……早在一九一二年,我曾到尼斯观光旅游——在那幸福的日子里,我怎么会料到日后尼斯会这样对待我呢!
当年我曾轻率地说,他若死了,我就活不下去。可是他死了,我却照样活了下来。但是每当我回忆起此后所经历的一切时,我总是问自己:我一生中究竟有过什么东西呢?我回答自己:有过的,只有过一件东西,就是那个寒秋的夜晚。世上到底有过他这么个人吗?有过的。这就是我一生中所拥有的全部东西,而其余的不过是一场多余的梦。我相信,热忱地相信:他正在那个世界的什么地方等候着我——还像那个晚上那么年轻,还像那个晚上那样爱着我。“你该活下去,享受人间的欢乐,然后再到我这里来……”我算是活过了,也算是享受过了人间的欢乐,现在该快点儿到他那里去了。
(本文有删节)
7.简要分析小说中“未婚夫”的形象特点。
8.小说在对话中引入费特诗句有何效果?
9.小说详写离别的夜晚,略写离别后的三十年,有何用意?
10.探究“寒秋”在作品中的深刻意蕴。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深夜
蒲宁
这是一个梦呢,还是像梦境似的神秘的夜间生活?我感觉到忧郁的秋月老早就在天空徘徊,已经是该摆脱白天的一切虚伪和忙乱而休息的时刻了。似乎整个巴黎,包括它最贫困的角落,都已沉入了睡乡。我睡了很久,最后,睡眠慢慢地离开了我。我醒来,睁开眼睛,看到自己处身在宁静、明亮的夜的王国。
我在五层楼自己的房间里,沿着地毯悄没声儿地走到窗口。我有时看看光线微弱的宽大的房间,有时通过窗子上边的玻璃看看月亮。月亮把光线洒在我身上,我举目仰望,久久地看着它的脸庞。月光穿过淡白色的花边窗帘,照在地上,形成几个浅蓝色、银白色的拱形图案,每一个图案中都有一个由朦胧的阴影构成的十字架,但图案投在圈椅和椅子上,这十字架就柔和地折断了。靠边的一扇窗子旁边的圈椅里,坐着我所爱的人——她穿着一身白色衣服,模样像一个小姑娘,面色苍白而美丽,由于我们所经受的一切事情,由于经常使我们反目成仇的一切事情,她已经疲惫不堪了。
这一夜她为什么也不睡呢?
我避免接触她的目光,坐在同她并排的窗台上……是的,夜已深了。我朝下看看——街道像是深深的、狭窄的小巷,光线也很昏暗,空无人迹。整个城市也是如此。只有那朦胧的月亮,斜挂在天空,慢慢地移动,有时又久久地躲藏在烟雾般飘动的云朵里,一动不动,只有它孤单单的、清醒地守在城市上空。它直照着我的眼睛,光艳夺目可是有点儿亏蚀,因此显得楚楚可怜。薄云轻烟似的在它旁边飘动。
我很久没看见月夜的景色了!我的思潮又回到童年时代,在俄罗斯中部丘陵起伏、树木稀少的草原上,几乎遗忘了的秋夜。那里,月亮在我故乡的屋格下窥视着,那里,我第一次认识并且爱上了它温和的、苍白的脸庞。我在想象中离开了巴黎,霎时间依稀看见了整个俄罗斯,仿佛站在高山之巅俯视着一片辽阔的低地。看,这是波罗的海金波粼粼的荒凉的海面;看,这是在昏暗中向东方延伸的阴沉的松树林;看,这是稀疏的森林、湖泊、小树林;这下面,往南,是一望无际的田野和平原。森林中铸着长达数百俄里的铁轨,在月光下发出暗淡的光线。沿铁路线闪烁着睡眼惺松的五颜六色的小灯,一盏接一盏,一直伸向我的故乡。在我面前是一片丘陵起伏的田野,田野里有一幢古老的、灰色的住房,在月光下显得破旧而温柔……几时曾经照进我的房间,后来又看我变成为少年,而现在又和我一起伤悼我那不幸的青春的,难道就是这个月亮吗?是它在这个明亮的夜的王国给予我安慰吗?
“你干么不睡觉?”我听到一个胆怯的声音。
经过长久的、固执的沉默之后,她首先同我讲话,使我心中感到既痛苦,又甜蜜。我低声回答:“不知道……你呢?”
我们又长时间地沉默着。月亮明显地往屋檐那边落下去了,月光已经深深地照进我的房间。
“原谅我吧!”我走近她身边说。
她没有回答,用双手捂住了眼睛。
我握住她的手,把它从眼睛上挪开。她的脸颊上挂着泪水,眉毛举得高高的,抖动着,像是孩子的眉毛。我跪在她脚下,把脸紧贴在她身上,任凭自己的眼泪和她的眼泪不停地淌下来。
“难道这是你的过错吗?”她不好意思地低声说,“难道这不会是我的过错吗?”
我对她说,我们两人都有过错,因为我们两人都破坏了在世界上愉快地生活所必须遵循的准则。我们又相爱着,像那些一起经受过痛苦、一起感到过迷惘,而后来又一起找到难能可贵的真理的人们一样地相爱着。
只有这苍白的、忧郁的月亮看到我们的幸福。
(《蒲宁短篇小说集》)
11.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色。
12.结合文本,简析“我”这一人物形象。
13.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
14.在本文首尾,作者都提到月亮“忧郁”,有何用意?
【答案】
B“表现了他的境遇要好于其他有色人种”错误,这个泰米尔人和其他有色人种一样生活在社会底层,遭遇着不公正的待遇。“裸体”和尾段“他们只在胯部包着块遮羞布”照应,表明了他们穿着简陋,衣不遮体的外貌特征,暗示了他们悲惨的生活境遇。
①用特征鲜明的外貌描写凸显人物的身份,“一身白衣服,戴一顶白色盔形凉帽”表明“我”是一个白种人,“我”在当时社会地位高贵;②用个性化的对话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我”和售票员的争论,鲜明地表现了“我”是一个极力反对种族歧视的人;③细腻深入、富有变化的心理描写,如“我恍然大悟”“我感到纳闷”“事情立刻弄清楚了,而且非常简单”表明了“我”在弄清事情真相后的无奈心理。
3.①小说最后两段描写了有色人种穷困、悲惨的生活困状,暗示了当时的社会背景;②和前文拉人力车的黑黝黝的高大的泰米尔人呼应,二者从点到面展现了真实的社会底层状况;③表现了“我作为一个有觉悟的白种人的羞愧之情和同情之意,暗含对等级社会的批判。
4.B“指在他眼中,爱情是高贵的”错误,通过整部小说来看,尼古拉是个虚伪的人,他漠视爱情不敢面对,他反复强调“这一切不过是最平凡的、庸俗的事罢了……”,他认为爱情是庸俗平凡的事,当真情流露,他又躲躲闪闪,怕被嘲笑,第二个“羞愧”是他因为自己的真情流露感到羞愧。
5.①纳杰日达坚守爱情,三十年过着单身生活;鲁侍萍不再相信爱情,为生活所迫二次改嫁。②遇到以前深爱之人,纳杰日达显得更加平和从容、理性克制;鲁侍萍则有不平和激愤。③纳杰日达乐观积极,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开旅店自食其力;而鲁侍萍却将自己的厄运归结于不公平的命。
6.①象征了他们浪漫美好的爱情;②是主人公追怀幸福生活的凭借;③寄寓了作者对坚守爱情的女子的肯定与赞美、对男主人公漠视爱情的讽刺和谴责。
7.①对“我”及“我”的家人感情深厚;②向往美好生活;③有一定的文学修养;④有着理性的清醒(“为人善良”等言之成理亦可)。
8.①点题,并呼应前文秋日的寒冷;②借诗句表达“他”内心的甜蜜以及对“我”的关切之情;③借诗句表达对已逝时代的怀念,以及对未来生活的隐忧;④丰富文章内容,增添小说的诗意。
9.①详写离别的夜晚,突出了离别时的深情,表现了那个深秋的夜晚留给“我”的别样温暖;②略写离别后的三十年,有利于集中呈现人物沧桑的经历;③一详一略,对比鲜明,深化了小说主题,更突出真情给人的一生带来的温暖。
10.①指生离死别带来的悲凉感受;②指三十年辗转流离的庸俗而艰难的岁月给“我”带来的寒意;③指战争给俄罗斯民众带来的深重苦难与彻骨寒冷;④相对于一生的沧桑,那个“寒秋”里有“我”全部的温暖和爱。
三次使用“看”字,仿佛与读者对话,具有亲切感和现场感。使用大量精准贴切的形容词、动词,渲染出冷清的色调,烘托我内心的孤寂、忧郁和悲伤。整散结合,长短相间,错落有致。用排比、类比手法,生动地描绘出故乡在自己的想象和回忆中的秋夜的模样。用拟人手法将小灯、住房人格化,凸显阴郁的心境,写得到故乡之夜的安慰后出现的一丝暖色。语调伤感沉郁,语言优美,富有诗意,表达出我对故乡的怀念,对青春的哀悼和现实中的痛苦。
固执、好面子,一直有迟疑不决,不主动承认过错。自省,受妻子率先承担责任的感染,随即也能承认自己的过错。深情,有丰富美好,柔软细腻的内心世界,对妻子、月亮、故乡充满深情。
13.从叙述人称看,采用第一人称,显得真实自然。叙述顺序上看,运用插叙,对故乡的回忆,为写“我”心境的微妙变化、与妻子和解张本;从时间来看,现实和回忆交织;从空间来看,在巴黎和故乡间跳跃,时空交错、虚实结合。叙述手法上看,以月亮为线索贯穿全文,使得文章结构紧凑;叙述与环境描写紧密结合,渲染出冷清的氛围,细腻生动传神。14.结构内容上看,首尾呼应,渲染出忧伤、感怀的氛围,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人物上,符合角色心境,我因身处他乡与妻子闹矛盾而忧伤、惆怅、痛苦;主题上突出中心,人世间的爱和真理是如此难能可贵,使人常误入歧途,历经痛苦和迷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