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备考--古代诗歌阅读专项练习:
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
【考情分析】
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概括诗歌的内容主旨,二是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
诗歌的内容是指诗歌中描写的物、人、事的总和,是诗歌赖以表现作者情感和作者观点的关键,分析诗歌的内容要结合诗歌中的意象、事物、人物、事件等因素,综合观照,这样才能顺利地解读诗歌,体味作者的创作意图。
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就是通过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价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感情,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评价和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是高考诗歌鉴赏的重要考点。
【必备知识】
一、古代诗歌的常见题材
诗歌,无论是写景还是叙事,无论是咏物还是怀古,都寄寓着诗人一定的思想感情,对诗歌内容情感的感悟是诗歌鉴赏的重点。要分析古诗的思想内容,就要了解古诗的题材分类,因为不同的题材决定了古诗所表达的不同的思想内容。古代诗歌按题材可分为:
1.咏物言志诗
这种诗往往或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即诗人对物进行细致、形象的描绘,使其具有美感,并以此来寄寓诗人的情怀和志向。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作者借梅来表明自己的心志,即孤高不群和矢志不渝的品质。又如于谦的《石灰吟》,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诗人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再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借对梦游仙境的描绘表现了诗人不事权贵的傲岸性格。
2.羁旅思乡诗
在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探亲访友,或被贬赴任之地,或游历名山大川。所谓“羁旅”,即因上述种种原因而长久寄居他乡之意。这类诗,往往表达羁旅之难、行役之苦、宦游之艰,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之情。如张继的《枫桥夜泊》、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等。
3.送别怀人诗
在中国诗坛上,送别一直是重要题材。“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与挚友分别时,心中定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诗情。送别怀人诗一般表达对友人的留恋、思念或对友人的劝勉、祝福,表达分别时的离情别绪、依依不舍,想象分别后的孤寂、惆怅、落寞。如高适的《别董大》。
4.边塞征战诗
边塞诗,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内容或描写边塞军旅生活,或表现边塞苦寒的生活环境,或表现壮丽的边塞风光。边塞征战诗多抒发诗人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状写戍边将士深重的乡愁,家中思妇的孤寂惆怅;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惊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间风俗。
5.咏史怀古诗
咏史怀古诗以历史人物、事件、陈迹为题材来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一般来讲,咏史怀古诗不仅要叙古事,还要融入自己的感受和评论,曲折地反映对现实的关注。或者怀古伤今,描绘昔盛今衰之景;或者怀人伤己,抒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前者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后者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6.即事(景)抒怀诗
即事抒怀,指的是诗人因某件事的发生而抒发自己的感慨。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某些事情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
7.爱情闺怨诗
爱情闺怨诗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苦。一是以诗人角度写的闺怨诗,这类爱情诗,抒情对象明显、特定,表现诗人对妻子的真挚感情,主要包括赠内诗和悼亡诗两类;二是以妇女角度写的闺怨诗,它包括宫怨诗、离妇诗、弃妇诗、别离相思诗;三是爱情对象不详,抒情主人公也未必是诗人本人,不只是以爱情作为作品主题,更是在个人生活体验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创造。比如屈原以“香草美人”喻君王,或喻怀才不遇的自己。
8.山水田园诗
东晋陶渊明是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南朝谢灵运、谢朓是山水诗派的代表人物,唐朝王维、孟浩然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其思想内容往往是:(1)热爱自然,钟情山水,如王维的《山居秋暝》;(2)淡泊宁静,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3)厌恶官场,向往隐逸生活,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4)抒发一种宁静闲适、悠然自得的心境。
二、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诗歌的思想内容一般指诗歌所描绘的画面、营造的意境、诗歌的主题、作者寄托的情感等。在对古诗鉴赏能力的考查中,分析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这一考点设题较多,有时就整首诗歌设题,有时只要求概括诗歌中的某一句或某几句的思想内容,真正评价性的题目较少。古代诗歌中思想感情大致可分为:
1.忧国伤时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的《过华清宫》。
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的《春望》。
同情人民的疾苦,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卖炭翁》。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的《登楼》。
2.建功报国
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的《龟虽寿》、陆游的《书愤》。
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的《从军行》。
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抒发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的《涉江》。
3.思乡怀人
羁旅愁思,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思亲念友,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边关思乡,如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
闺中怀人,如王昌龄的《闺怨》、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李白的《子夜吴歌·秋歌》。
4.离愁别绪
依依不舍的留恋,如柳永的《雨霖铃》、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
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5.生活杂感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昔盛今衰的感慨,如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刘禹锡的《乌衣巷》。
借古讽今的情怀,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
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的《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三、提问方式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2)诗的某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3)这首诗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四、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技巧
(1)抓内容。抓住题目、注解、作者,体味出省略、含蓄的部分内容,这样理解诗歌主旨会更容易些。在诗歌中,情感的抒发多是间接的。抓住题目和注释的提示,大致判断诗歌的类型和内容,初步推断诗歌会有几种情感。如读到一首羁旅思乡诗时,我们就要知道这类诗歌往往是表达羁旅之苦、行役之难、宦游之艰的,作答时要自然联想并能结合诗人相关信息思考。
(2)抓意象。分析诗人在诗中描绘的意象,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情感基调。如杨柳表达离情别恨,梧桐表达寂寞凄苦,枯藤表达萧瑟荒凉。
(3)抓关键词。抓住关键词语,明确诗歌表现的思想感情和主旨。
(4)抓角度。注意分析概括的角度。分析概括时,要明确该诗所写的内容是什么(人、事、景、物);作者通过所写的内容(人、事、景、物),要抒发怎样的感情,表现怎样的人生志趣(感情、道理、情趣)。
五、答题步骤
第一步:整体感知。关注诗歌中的意象,确定诗歌体裁,如怀古咏史诗、咏物抒怀诗、边塞征戍诗、山水田园诗等。
第二步:分析诗句。具体分析所涉及诗句分别写了什么,概述内容。作答形式是“xx句(联)写了xxx”。答题时不要简单罗列意象,也不要以译代析。
第三步:概括情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表达的主旨或情感。“抒发了什么”或“揭露了什么”或“寄寓了什么”。
注意:这三个步骤不是固定的,答到哪一层,要根据题干要求灵活处理。步骤二、三的先后顺序也不是固定的,但答题时,思路一定要清晰。
【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溪上避暑
陆 游
暮年事业转悠悠,尽日投竿杜若①洲。
世上漫言天爱酒②,古来宁有地埋忧。
全家只合云山老,万事空惊岁月遒。
褫带③脱冠犹病暍④,正平颇忆著岑牟⑤。
【注】①杜若:香草名。②天爱酒:出自李白的“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③褫带:解下鞶带。谓辞官。④暍:伤暑也。即指外感暑邪引起的热性病。⑤岑牟:古代鼓角吏所戴的帽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将诗人的避暑生活与诗人坎坷的一生相关联,“杜若”暗示了诗人的志趣追求。
B.颔联化用前人文句,指天问地,感叹地上没有埋忧的地方,表明了诗人深沉的忧愤。
C.颈联描写了诗人全家在远离尘世的云山之地享受与山林同老、无牵无挂的避暑生活。
D.本诗押韵整齐,“悠”“洲”“忧”“遒”“牟”等字的韵脚相同,音调和谐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2.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项,“诗人全家在远离尘世的云山之地享受与山林同老、无牵无挂的避暑生活”错。表面上写终老山林、享受悠闲的避暑生活,实际上表达了岁月易逝、一事无成的感慨。
2.①“褫带脱冠犹病暍”写诗人辞官后,内心仍然忧虑不已,表达对事业无成,蹉跎岁月的忧愤;②“正平颇忆著岑牟”写诗人回忆年轻时击鼓豪情,流露出对激情岁月的留恋;③表达了诗人虽然年老辞官过着平静生活,但仍希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复杂感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褫带脱冠犹病暍”结合注释翻译为“虽然辞官后,解下鞶带,脱掉冠冕,但依然忧虑而好像生病中暑了一样”。写诗人辞官后,内心仍然忧虑不已,表达对事业无成,蹉跎岁月的忧愤。“正平颇忆著岑牟”结合诗人的生平和诗歌的注释,翻译为“还是会不断地回忆起以往穿带鼓角吏的帽子”。写诗人回忆年轻时击鼓豪情,流露出对激情岁月的留恋。尾联对现状的描绘和回忆的记述,构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诗人虽然年老辞官过着平静生活,但仍希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复杂感情。
【对点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问题。
咏王昭君
【金】王元节
环佩魂归青冢月,琵琶声断黑山秋。
汉家多少征西将,泉下相逢也合羞。
咏王昭君
【清】刘献廷
汉主曾闻杀画师,画师何足定妍媸?
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诗通过写“环佩魂归”“琵琶声断”,写出王昭君思念故土却难以归家的无奈之情。
B.王诗以汉家“征西将”和王昭君形成强烈对比,他们若泉下有知,遇到昭君也该羞愧不已。
C.刘诗引用画师毛延寿因故意把王昭君画丑被汉元帝所杀的典故,指出罪魁祸首即为画师。
D.刘诗为典型的宫女诗或咏史诗,托人言志,借人抒怀,借古人的酒杯浇自己胸中的块垒。
★2.两首诗都是“咏昭君”,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别匡山【注】
李 白
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风摇拂槛垂。
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
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
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注】匡山:即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是诗人少年时读书学剑之地。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从远近、动静等不同角度描写了匡山晓峰环簇,藤蔓摇曳,清幽秀丽的景致。
B.颔联描写诗人熟悉的山村,家犬伴随,村人晚归,充满了浓郁而平静的生活气息。
C.前三联借景抒情,突出了匡山的“清境”,末联直接表达诗人“书剑许明时”之情。
D.整首诗既清新质朴、优美自然,又瑰丽浪漫、大气磅礴,与《蜀道难》风格类似。
★4.此诗写于李白离乡去蜀之际,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参考答案
1.C【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项,“指出罪魁祸首即为画师”理解错误。原诗“画师何足定妍媸”,是说昭君的美不由画师决定,那么造成昭君悲剧的就不是画师,再联系后句“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可知,作者认为造成昭君悲剧的罪魁祸首是当时的皇帝。
2.①王诗中诗人深刻同情王昭君的遭遇,批判了汉家将领的无能;②刘诗中诗人批判“汉主”不辨美丑,君王不识人才,使得多少人才怀才不遇。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对于王诗,从“环佩魂归青冢月,琵琶声断黑山秋”可知,这是说昭君远嫁匈奴,离开自己的家乡,到死也没有回来。作者在此对昭君的遭遇寄予了深刻的同情。而“汉家多少征西将,泉下相逢也合羞”是说,当时汉朝的将领无能,不能战胜匈奴,而只能靠昭君去和亲来换得和平,这些将领即使是到了黄泉之下,见到昭君也要感到羞愧。这里是批判了汉家将领的无能。与王诗不同,刘诗在“汉主曾闻杀画师”一句中认为,在昭君远嫁匈奴后,皇帝诛杀了给昭君画像的画师,认为是他故意将昭君画丑,造成昭君的美没能让皇帝发现。但诗人却不这样认为,“画师何足定妍媸”,他认为决定昭君美丑的不是画师。那么是谁决定昭君的美丑呢?“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两句则给出了答案,汉宫中还有许多如花似玉的美女,只是因为她们没有远嫁匈奴而君王不知道她们罢了。此处作者将批判的矛头直指皇帝。作者此处借宫女来比喻人才,正是因为君王不辨愚贤,才让那么多的人怀才不遇。
3.D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内容、技巧、风格等的能力。D项,“整首诗既清新质朴、优美自然,又瑰丽浪漫、大气磅礴,与《蜀道难》风格类似”错,这首风格诗清新自然,飘逸豪放,而《蜀道难》风格为夸张大胆,想象神奇,语言奔放,感情浓烈。
4.①首联描写了匡山清幽秀丽的自然美景,表达了诗人在离乡之际对家乡的依恋与深情。②携犬野游,带樵归晚,倚树看云,临池洗钵,平静安详的村野生活流露出作者内心隐逸与入世的矛盾。③诗人并不留恋眼前清境,而是为了实现理想而决心离开家乡,希望将自己的文韬武略奉献给政治清明的时代,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和豪迈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首句“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风摇拂槛垂”,天色初晓,作者走出门外远望匡山,只看到曙光中美景如画,山色斑斓,不禁心情舒畅。近处,藤蔓从树上垂下,随风摇曳,枝条轻轻拂过栏杆,令人心旷神怡。描写了匡山清幽秀丽的自然美景,表达了诗人在离乡之际对家乡的依恋与深情。颔联“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山上野径交错,人们常常带着家犬一起走过。每逢夕阳西下,晚归的农人就背着柴薪走下山来。这一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画面,给人平静而悠远的感觉。颈联“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读书读累了,作者常倚树休息,没看云卷云舒,聆听猿啼阵阵。有时候还会看见大明寺里的僧人出来清洗钵盂,他们洗钵的那个池塘曾有白鹤飞来,如今却不知飞到哪里去了。中间两联,写携犬野游,带樵归晚,倚树看云,临池洗钵,平静安详的村野生活,流露出作者内心隐逸与入世的矛盾。尾联描绘出一幅匡山虽美、无心留恋、决心奉献文才武艺的雄心壮志图。诗人“将犬”为伴,“带樵”晚归,听“猿啼”,看“鹤飞”,心旷神怡,安闲舒适。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写自己并不留恋眼前清境,而是为了实现理想而决心离开家乡,希望将自己的文韬武略奉献给政治清明的时代,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和豪迈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