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一、基本概况
二、古巴比伦王国
三、《汉谟拉比法典》
古代两河流域
1、地理概念 :
2、孕育文明:
1、国王:
2、统治措施:
美索不达米亚
苏美尔文明(楔形文字)、巴比伦文明
汉谟拉比
政治上实行君主专制制度;法律上颁布
巩固统治,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实质)
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地位);
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颁布目的:
评价:
第3课 古代印度
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
1、地理概况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现于印度河流域。印度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今巴基斯坦境内,入阿拉伯海,水量丰沛。印度河定期泛滥,土壤肥沃,为农业生产提供便利,古印度文明最早在这里诞生。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哈拉巴文明
摩亨佐·达罗文明
2、早期文明遗址
大约公元前23世纪――前18世纪,
哈拉帕遗址
摩亨佐﹒达罗遗址
考古发现,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这两座城市布局整齐,主要街道宽达10米,分别向东西和南北整齐排列,房间一般用砖砌成。最令考古学家惊异的是完整的排水系统。其完善程度就连现今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现代都市也未必能达到。二楼冲洗式厕所的水可经由墙壁中的土管排至下水道,有的人家还有经高楼倾倒垃圾的垃圾管道。从各家流出的污水在屋外蓄水槽内沉淀污物再流入有如暗渠的地下水道,地下水道纵横交错,遍布整个城市。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3、文明发展历程
文明初现:约公元前23世纪——前18世纪。(因不明原因衰亡)
文明再现: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入侵,建立一些小国。
鼎盛时期:孔雀王朝统治时期,印度基本实现统一。
衰落:再次分裂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孔雀王朝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阿育王(公元前273~前236年在位),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通过武力征伐扩大王朝的版图,阿育王时代是孔雀王朝极盛时代。后来阿育王认识到依靠杀戮不能巩固统治,必须征服人心,于是,他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皈依佛教,从此戒除杀生。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建筑:阿育王石柱
数学:阿拉伯数字
雕刻:阿旃( zhān )陀石窟
文字:印章文字
文学:史诗巨著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传说印度最早发现和使用的金属是黄金,因而印度有“黄金之国”的美称。印度也是大象之国。传说古代印度国王出游时,常动用上千头大象。
古代印度人民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世界上广泛应用的“阿拉伯数字”,实际上起源于印度,后经阿拉伯人传播到世界各地。古代印度的佛像艺术对中国有很大影响,是中国古代石窟佛像造型艺术的渊源。
二、种姓制度
含义:
雅利安人进入古印度后,内部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建立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掌管祭祀
掌管军事、行政
从事农业商业等
被征服的居民
不可接触者—贱民
统治阶级
被统治阶级
二、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下的各等级世代相袭;
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人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种姓制度的特点:
那时,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理发师的儿子爱上了一个少女。他父亲告诫说:“儿子,你不要把愿望寄托在办不到的事情上。你是理发师的儿子,属于低级种姓(首陀罗),而那个女孩属于高级种姓(刹帝利)。刹帝利的女儿是不能与你结婚的。”结果,理发师的儿子在绝望中忧郁而死。
低贱种姓的人如果用身体的某一部分伤害了高级种姓的人,就必须将那一部分肢体斩断;如果是首陀罗辱骂了婆罗门,就要用滚烫的油灌入他的口中和耳中,而高级种姓人的如果杀死了一个首陀罗,仅用牲畜抵偿。
——《摩奴法典》
二、种姓制度
实质:
是贵族统治的工具,是保护奴隶主特权的一种等级制度。
影响:
种姓制度激化了社会矛盾,百姓生活困苦;
严重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种姓制度及其相关的许多东西是完全不协调的、反动的、拘束的,并且是进步的障碍,在它的体制之内是不可能有地位上和机会上的平等的,也不可能有政治上的民主,更不可能有经济上的民主。
——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
二、种姓制度
印度「贱民」现在的生存状态是怎样的?
印度贱民还是比较安于现状的。如果父辈是蹬三轮的,小孩也基本会一样。如果父辈是捡破烂的,下一辈也会一直捡下去。除了极个别例子,像出身于卖茶水家庭的莫迪,凭借自己天赋和后天努力,逆袭成为总理,绝大多数贱民都深深地被种姓制度所框住,生而为贱民,世世代代为贱民。
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乔达摩·悉达多
1、佛教产生的背景:
公元前6世纪,种姓制度激化了社会矛盾,百姓生活困苦。
2、创始人:
乔达摩·悉达多
3、教义:
①提出“众生平等” ,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②忍耐服从,消灭欲望,才能到达“极乐世界”, 得到国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③“因果报应”
4、传播:
公元前3世纪后,开始向外传播。公元前1世纪,传到中国新疆,再传入内地。后又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往南传到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
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1)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2)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3)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4)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5)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侯未到。
6)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7)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佛教谒语
佛教与中国
玄奘取经
敦煌莫高窟
中国古代佛教石窟艺术
大同云岗石窟
洛阳龙门石窟
中国古代佛教四大名山
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
浙江普陀山
观音菩萨
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
安徽九华山—地藏菩萨
古印度
尼罗河流域 两河流域 黄河流域 印度河流域
文明产生 的时间 公元前2500年
重要的 奴隶制国家 古印度
杰出 统治者 阿育王
文明 代表 佛教、阿拉伯数字
约公元前
3500
约公元前
3500
古埃及
图特摩斯三世
金字塔、太阳历、象形文字
楔形文字、太阴历、60进位制、《汉谟拉比法典》
古巴比伦
汉谟拉比
约公元前
2070年
古中国(夏)
禹
夏历、青铜器、甲骨文
大河文明
农业发达
一、古代印度河
流域文明
二、种姓制度
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古代印度
1、早期文明遗址:
2、文明发展历程:
1、四个等级:
2、特点:
3、影响:
哈拉巴文明
摩亨佐·达罗文明
雅利安人入侵、
孔雀王朝基本统一印度
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世代世袭、不同等级不得通婚
激化社会矛盾;
阻碍印度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教义:
①众生平等;
②忍耐服从,消灭欲望;
③“因果报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