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主备人: 授课人: 九年级 班 学科:语文 第 课时 第 周
课题 10.唐雎不辱使命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积累文言词语,了解时代背景,理解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
过程与方法 把握本文对话体的特征,理解人物语言形象化、个性化的特点。注意表现不同人物的语气和神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 感受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难点 把握本文对话体的特征,理解人物语言形象化、个性化的特点。注意表现不同人物的语气和神情。
教具准备 课件 教案
教学过程设计 个性修改
一、目标导学 1.导入课文。 举出古今中外的一些不辱使命的人(即外交家)?如:诸葛亮、晏子、周恩来等 2.出示目标。(课件展示) 二、自学自研 (一).文学常识 《战国策》 战国时代国别体史书。又名《国事》《国策》《短长》等不同名号,共有33篇。西汉成帝时,刘向根据战国末年的纵横家著作整理编辑而成。记事上起前453,下迄前209年,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它标志着我国古代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给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以重大影响。 (二)文体知识 我国古代史书的几种体例 1.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例如:《国语》《战国策》《三国志》。 2.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例如:《春秋》 《左传》《资治通鉴》。 3.纪传体:史书的一种形式,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史表和史论的综合。例如:《史记》《汉书》。 (三)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相继吞并各诸侯国,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在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进行吞并,由此引起了两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这篇文章记叙唐雎出使秦国,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折服秦王,使秦王吞并魏国的企图落空,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和尊严。 (四)读准下列字音: 唐雎 怫然 韩傀 免冠徒跣 缟素 庸夫 色挠 以头抢地 (五)给文章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1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是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2-3):写唐雎在秦国不屈不挠、英勇斗争的经过,表现出他誓死维护国土的决心。是故事的主体部分。 第一层(2段):写唐雎重申安陵君的严正立场,抵制秦王的欺诈,表现出维护国土的坚定信心。 第二层(3段):写秦王以“天子之怒”恐吓唐雎,唐雎以“布衣之怒”震慑秦王。 第三部分(4段):写秦王屈服,跪身道歉,表明唐雎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外交斗争中取得了胜利。是故事的结局。 三、深入探究 1.读课文,利用工具书和课文下面注释翻译第一段。注意下面词语翻译。 使:派; 谓…… 曰:对……说 易:交换; 虽然:虽然这样 2.分析第一自然段 (1)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吗?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 秦王不是出于什么好心,而是 采取的“以大易小”的欺诈手段,企图不战而直接吞并安陵小国。 (2)安陵君用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 安陵君识破秦王的骗局而婉言拒绝。不亢不卑中透着坚定,“愿终守先王之地,弗敢易”,预示着将会有一场大风雨。 3.读课文,利用工具书和课文下面注释翻译第一段。注意下面词语翻译。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以:①凭;②把; 者:……的原因; 错意:打主意;错,通“措”,放; 广: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扩充; 轻: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4.分析第二自然段 (1)秦王说的是否是真心话?说说理由。 实际上是对安陵君恩威并施。说尊其为长者而未吞并,是恩;粉饰欺诈让安陵君扩大土地及遭婉拒是逆寡人和轻寡人,是威。 (2)唐雎是如何反驳的? 先用语气极强的否定句堵住秦王带有威胁意味的试问,然后正面回答秦王,最后在对比中用一反问语气句子否定秦王的无耻要求。 (3)比较安陵君的理由和唐雎的理有何异同? 相同点:都回绝了秦王的无耻妄想。 不同点:地点、背景,面对的人物不同。使唐雎回答较安陵君更为坚定有力。 四、总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课文 1.读课文,利用工具书和课文下面注释翻译第一段。注意下面词语翻译。 怫然:盛怒的样子;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 伏:使动用法,使……伏(倒下); 以头抢地耳:以,用;抢,撞;耳,罢了; 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休祲:吉凶的征兆;休,吉祥。祲,不祥。 2.分析第三自然段 (1)秦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即进行残酷的战争。 (2)秦王为什么要说“天子之怒”呢? 以武力威胁,想施以恐吓而让唐雎臣服。 (3)唐雎举专诸、聂政、要离等三个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用他们干出的震惊天地的事件来表明自己跟他们这些有胆有识的勇士一样,为畏强暴,敢于献身,并为以后的行动作了铺垫。 (4)“若士必怒……今日是也”表现了唐雎的什么精神? 善于抓住斗争时机,视死如归,英气逼人,表现出他跟秦王拼命的决心。 中考链接:1.唐睢为什么要说到专诸、聂政、要离三人行刺的故事 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1)反击秦王:面对恐吓,唐雎毫不示弱,以“士之恐”来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2)表达决心:唐雎表示要效法这三位有才能有胆识的人,不惜拼命与秦王斗争到底。 2.《唐雎不辱使命》以对话为主成功地塑造了人物形象,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唐雎的性格特点。 2.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机智善辩、视死如归。 3.读课文,利用工具书和课文下面注释翻译第一段。注意下面词语翻译。 挠:屈服; 长跪:直身而跪; 谢:道歉; 谕:明白,懂得; 4.分析第四自然段 (1)秦王有什么样的言语和行动? 神色木然而道歉(色挠,长跪而谢) (2)写出了秦王的什么心态? 欺软怕硬、内心虚弱、卑躬屈膝,色厉内荏、前倨后恭。 三、深入研究 1.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 是怎样的? 故事的主要矛盾是对安陵的拥有。 故事的结局是秦始皇放弃了吞并安陵的打算,唐雎没有辜负出使之命。 2.如何刻画人物? (1)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其中最突出的是语言。 (2)通过对比来刻画人物形象。 3.从唐雎的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说话技巧在人际交往,尤其是在重要的外交关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说话能力,培养自己的说话技巧。 四、课堂练习 1.古今异义 休祲降于天 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休:古义:吉祥; 易:古义:交换 今义:休息 今义:容易 2.通假字 (1)故不错意也 “错”同“措”,置,安放 (2)仓鹰击于殿上 “仓”同“苍”,青色 3.词类活用 请广于君 :形容词做动词 扩大、扩充 轻寡人与:形容词做动词 轻视 天下缟素:名词作动词 穿白色丧服 且秦灭韩亡魏:动词的使动用法,均为使......灭亡 4.一词多义 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用 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凭 以君为长者 把 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用 徒以有先生也 因为 五、总结课文 文章讲述了战国时期安陵国使者唐雎不畏秦国强权,坚决维护国土并最终使秦王屈服的故事。
板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第一部分(1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是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2-3):写唐雎在秦国不屈不挠、英勇斗争的经过,表现出他誓死维护国土的决心。是故事的主体部分。 第三部分(4段):写秦王屈服,跪身道歉,表明唐雎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外交斗争中取得了胜利。是故事的结局。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