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老子》四章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6-1《老子》四章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02 13:14: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时间: 课型:新授课 课时: 主备人:
老子(一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课外资料,了解老子及《道德经》相关知识2、通过翻译课文,掌握文章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教学重点)3、通过分析文本,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思考其现实意义,学习“以喻说理”的写法(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据传,被道教奉为太上老君的老子是彭祖的后裔,在商朝阳甲年,公神化气,老子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
理氏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飘下一个黄澄澄的李子。理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拳头大小的黄李子捞了上来。到了中午,理氏又热又渴,便将这个李子吃了下去。从此,理氏怀了身孕。理氏怀了81年的胎,生下一个男孩。这男孩一生下就白眉白发,白白的大胡子。因此,理氏给他取的名字叫“老子”。老子生下来就会说话,他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树,说:“李就是我的姓”。(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明确任务。
了解老子及《道德经》相关知识2、掌握文章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教学重点)
3、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思考其现实意义,学习“以喻说理”的写法(教学难点)
三、学生自学,独立思考。
阅读课文《老子》,圈点勾画出自己不理解、不懂的字、词、句。
四、自学指导,紧扣教材。
自学指导(一):(4分钟)
请同学们自读导学案识作者、知背景及文体知识。
自学指导(二):(10分钟)
根据课下注释解释课题,翻译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第一章:1.怎样理解第十一章的“有”“无”? 2.本章是如何论证“有”与“无”的辩证关系的?
第二章:1.第二十四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本章运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
第三章:1.第三十二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本章运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
第四章:1.第六十四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提到“合抱之木,生于毫未;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有“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两者有什么不同?
自学指导(三):(6分钟)
1、探讨:儒道互补体现在何处? 2、请概括文章主旨。
五、自学展示,精讲点拨。
(一)1、老子(生卒年不详),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与庄子并称为“老庄”。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相传孔子曾向他问礼。代表作:《道德经》 老子思想的核心:朴素的辩证法。
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而教。 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背景:老子生于春秋时期,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周朝式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不断发动战争。残酷的战争让老子目睹了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室史,他提出了一系列治国安民的主张。《老子》一书所讲述的内容便反映了他的思想和主张。
(二)1.怎样理解第十一章的“有”“无”?
“有”和“无”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无”让“有”发挥作用。正如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了车子的作用;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具备器皿的作用;有了门窗四壁的空的部分,才有了房屋的作用。
2.本章是如何论证“有”与“无”的辩证关系的?
明确:比喻论证。老子用车轮、器皿、房屋等比喻来进行论证。
1.第二十四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阐述“有道者不会彰显自我”的道理。
2.本章运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从反面运用排比、比喻的手法列举并剖析了四种人生态度(“自见”、“自是”、“自伐”、“自矜”)及其后果。
1.第三十二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强调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
2.本章运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从反面运用排比、比喻的手法列举并剖析了四种人生态度(“自见”、“自是”、“自伐”、“自矜”)及其后果。
1.第六十四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告诫人们要始终保持慎重,要依靠自然规律,要有坚定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地去完成某件事情。同时,引出“无为而治”思想的具体做法。
2.《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提到“合抱之木,生于毫未;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有“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两者有什么不同?
明确:结论不同。
①荀子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人要像蚯蚓那样“用心一也”,虽然“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也要“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提出了积极进取的主张。
②老子则主张“无为”“无执”,实际上是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办事,树立必胜的信心和坚强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去完成,稍有松懈,常会造成前功尽弃、功亏一篑的结局。
(三)1、儒家:
孔子:道德上主张“仁”,政治上主张“礼治” 孟子:主张“仁政”
道家: 老子:强调“道”,主张“无为而治”庄子: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主张无为而治
生活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
儒家
A.偏重社会伦理,思考“人与人”的关系,强调道德完善和人格提升,强调积极进取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 B.侧重人道,但同时具有积极用世和超然通达心态
C.古代知识分子同有儒道思想(苏轼、李白、陶渊明) D.古代帝王同用儒道思想治国
道家:
A.偏重哲学问题,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突出宁静和谐与超越世俗的观念
B.侧重天道,但同时具有积极用世和超然通达心态
C.古代知识分子同有儒道思想(苏轼、李白、陶渊明)D.古代帝王同用儒道思想治国
儒家论“天道”:
荀子的思想里,也明显吸收了道家思想,如《荀子·天论》篇言:“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2、本文主要阐述了老子关于“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有道之人不彰显自我的道理,强调了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的观点,并告诉人们要依照自然规律,从小事做起,“无为而治”,这四章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老子的观点。
六、课堂小结,构建思维导图。
“有”和“无”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第二章 阐述“有道者不会彰显自我”的道理。
第三章 强调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
第四章 告诫人们要始终保持慎重,要依靠自然规律,要有坚定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地去完成某件事情。
“老子的‘无为’不是一无所为,而是用‘无’的原则去‘为’。所以能做到有若无,实若虚,以退为进,以守为攻,以屈为伸,以弱为强,以不争为争,从而丰富了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建立了中国古代辩证法贵柔的体系,与儒家《易传》尚刚健体系并峙。两大流派优势互补,共同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
整理知识,背诵记忆。
老子(生卒年不详),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与庄子并称为“老庄”。。代表作:《道德经》 老子思想的核心:朴素的辩证法。
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而教。 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1、十一章比喻论证。老子用车轮、器皿、房屋等比喻来进行论证。2、二十四章阐述“有道者不会彰显自我”的道理。 3、三十二章强调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
4、六十四章告诫人们要始终保持慎重,要依靠自然规律,要有坚定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地去完成某件事情。同时,引出“无为而治”思想的具体做法。
八、当堂训练,巩固运用。
(1)《老子》第十一章中指出“有”给人便利,“无”也发挥了作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子》第二十四章中指出自夸和自高自大的害处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了解、认识别人叫作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战胜别人和能克制自己的弱点的重要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老子》第六十四章中以树为喻,指出强大的事物都是从微小开始萌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指出做事情坚持如一,就不会失败的情况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强;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
九、课后作业:1、把新授课所学的内容再看一遍。
2、把新授课所设及的知识背会,默写一遍,交给课代表,课代表交给老师。3、把本节课的错题上错题本。
4、把本节课没做完的题做完。5、把所有资料上的题全做完,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十、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