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备考:古代诗歌阅读专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备考:古代诗歌阅读专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02 13:50: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高考语文备考专题练习:古代诗歌阅读专练
古代诗歌阅读
客观题
1.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阙 题①
刘眘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这首诗原来的题目不知怎样失落了。唐殷璠《河岳英灵集》在辑录这首诗的时候就没有题目,后人只好给它安上“阙题”二字。
【考点:鉴赏诗歌内容】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是全景式的概括描写,写山路悠长,溪水也悠长,而一路的春色又与溪水一样绵绵不绝。“长”字用得精妙,一下子就把“春”这个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
B.颔联从细微处写青溪春景,把镜头对准溪水中的花瓣,用“时有”“远随”两词,暗示青溪上繁花似锦、芳香四溢、落英缤纷的景象,但“落花”流露出感伤之情。
C.尾联在表达上有创意,“幽映”“清辉”一般用来写月光,而这里表现日光,足见柳树的茂密、书斋的幽深,使日光有月色之感。
D.本诗的写作线索是作者自己空间方位的变换,即作者在自己的山居活动中,选取了几个富有代表性的镜头加以勾勒,从而表现自己的心境。
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几度①隔山川。
乍见翻②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③。
【注】①几度:几年。②翻:反而。③共传:一起举杯。
【考点:理解与赏析诗歌内容】下列选项中,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从别后,数年不见,山川阻隔,相会不易,首联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突出了离别久远、相见之难,其中的相思,自在言外。
B.久别相逢,乍见后反疑为梦境,因分离太久而相互问年龄。“翻疑梦”把诗人诧异、自责的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
C.结尾表面上是劝饮离杯,实际上却是总写伤别。“更”字点明了即将再次离别的伤痛,“惜”字表现出彼此珍惜情谊和恋恋不舍的离情。
D.诗人与老友久别重逢,悲喜交加,在孤灯下饮着离别的酒,不觉恋恋不舍,表现出两个人的情谊及对友谊的珍惜。
3.阅读下面的明词,完成问题。
玉楼春·白莲
王夫之①
娟娟片月涵秋影,低照银塘光不定。绿云冉冉粉初匀,玉露泠泠香自省。荻花风起秋波冷,独拥檀②心窥晓镜。他时欲与问归魂,水碧天空清夜永。
【注】①王夫之:明末清初思想家、爱国诗人。年轻时参加抗清复明斗争,失败后隐居山林,潜心著述。②檀:红色。
【考点:分析理解诗歌内容】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二句描写莲塘秋夜的清幽景色:新月当空,低照池塘,波光闪动,把读者带入一个月光水色交相辉映的美丽境界。
B.三、四句描写白莲的清雅风姿:莲叶茂盛,恰如冉冉绿云;莲花初绽,好似刚刚匀就脂粉的少女,欣赏着自己的幽芳。
C.五、六句描写白莲的孤独情态:荻花纷飞,秋水生寒,白莲独自抱着红蕊低临湖面,仿佛在对着镜子窥视自己的晓妆。
D.七、八句转写对白莲命运的关心:将来白莲的芳魂会归向何处?末句营造出一种开阔悠远的境界,暗示其结局美好。
4.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水调歌头
杨炎正①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②,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①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与辛弃疾相从甚密。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苟安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②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考点:分析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首两句,轻描淡写地描写愁态。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斜日”实写景物,点明时间。
B.“胭脂”两句,以乐景衬哀情。词人问西风: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荷了,染得它这样红?以此反衬愁怀,颇为沉郁。
C.上阕第六句以“万斛”之江水写愁,使用借代手法,将抽象无形之愁写得形象生动可感,表现愁情之多。
D.“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寄寓田园之思。
5.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注】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注】辛弃疾在淳熙十二年(1185)前后,约为45岁,贬官为民,闲居带湖。
【考点:分析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写了词人夜宿王氏茅屋中的实景,风格豪放,描绘出一幅萧瑟破败的风情画,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
B.茅屋破裂的糊窗纸在风雨之中鸣响,“自语”二字,很自然而带着苦涩的风趣将风吹纸响拟人化、性格化。
C.下片抒写词人心理活动和无限感慨。动物猖獗,秋风凉薄,不能安然入睡,浮想联翩,焦急万分,怎不更加衰老呢?
D.本词语言平淡,纯用白描,笔墨干练,真切自然,别具一格,生动感人,可以从中窥见作者凄苦的爱国之心。
答案与解析
1.B
【解析】B项,“流露出感伤之情”错,从整首诗的内容来看,诗人内心愉悦,毫无感伤之情。
2.B
【解析】B项,“诧异、自责的神态”错,“翻疑梦”应该是“欣喜、惊奇的神态”,或“久别初见时悲喜交集的神态”。
3.D
【解析】D项,“开阔悠远的境界,暗示其结局美好”错,应是一种凄清渺茫的境界,暗示出白莲将会消失得无影无踪,谁也找不到她的芳魂。
4.C
【解析】C项,“借代手法”错,以“万斛”言愁之可量,量而不尽,是夸张;使抽象无形之愁,化为形象具体之物,比喻妥帖、生动。
5.B
【解析】A项,“风格豪放”错。从词的格调看,本词近似田园派,或者归隐诗,同辛弃疾的豪放之作相去甚远。C项,“动物猖獗,秋风凉薄,不能安然入睡”错。由“眼前万里江山”可知,作者不能入睡的原因是忧虑国事,而非“动物猖獗,秋风凉薄”。D项,“纯用白描”错。如“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运用的是侧面烘托的手法,并非白描。
主观题
1.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出塞(其二)
王昌龄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考点: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全诗刻画了一位怎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是如何刻画的。
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早 雁
杜 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考点:鉴赏诗歌的事物形象】诗中的“早雁”是怎样的一个物象?
3.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金陵望汉江
李 白
汉江回万里,派①作九龙盘。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②沦亡后,三吴③不足观。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
【考点: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4.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劳停驿【注】
欧阳修
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
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
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
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
【注】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
【考点:鉴赏诗歌之炼字】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
5.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问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考点:鉴赏诗歌之炼句】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
答案与解析
1.诗中刻画了一位威武自信、浴血沙场、豪情盈怀、不畏牺牲、英勇善战的将军形象。全诗不着一语直写人物,而是通过玉鞍战马、带血战刀的侧面描写及城头战鼓、月下沙场的烘托渲染来刻画将军的形象。
【解析】首先要用概括性词语对诗中主人公形象进行总括,然后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2.诗中的早雁是遭射四散,流离失所,欲归不得的征人形象。
【解析】此诗采用比兴象征手法,借雁抒怀,以惊飞四散的早雁比喻流离失所的人民,对他们有家而不能回的悲惨处境寄予深切的同情;又借汉言唐,对当权统治者的昏庸腐败与不能守边安民进行讽刺。全诗通篇无一语批评执政者,但在秋天就设想次年春天胡骑还在,则朝廷无力安边之意自明。风格清丽含蓄,为杜牧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3.诗的前四句写出了长江下游万流横溃,直下东海,水势浩瀚,气势磅礴的特点,写出了远去的长江气势浩大。这样写切中题旨,铺垫出一派雄壮气象,用江水泛滥造成的巨大影响和损失来写近古的国运不兴,为歌颂当下盛世蓄好气势。
【解析】
对于诗歌形象的鉴赏,首先要明确描写的意象——长江,其次要从描写的角度和方法、诗人情感上确定意象的特征——“万里”“九龙盘”写出了长江的恢宏博大,“豁”“飞”写出了长江的水势浩瀚,最后组织语言概括。对于形象作用、用意分析要从结构、主题情感两个方面着手。
4.“荒”有“荒凉”之意,“瘦”有“贫瘠”之意,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如刀,瘦瘠之至。“荒”“瘦”二字,形象地写出劳停驿外凄寒的景色,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同时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
【解析】
“荒”“瘦”二字都是形容词,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可从字的本义,在诗句中的意义,以及其表达效果等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最后按照“炼字”题的答题规范作答即可。
5.“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中的丰富意蕴。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解析】
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诗歌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中的丰富意蕴。结合苏轼说过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这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表达对画家画的高度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