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鸿门宴》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3《鸿门宴》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02 13:51: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性格与命运:窥探一代英雄的陨落之因
——《鸿门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读文本,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
2.思维发展与提升:以分析项羽形象为主线,探究其败因。
3.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人物,体会叙事与人物刻画艺术。
4.文化传承与启示:认识史学价值,思考人物给人的启示。
教学重点:同3
教学难点:同4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楚汉相争曾让多少英雄豪杰仁人志士扼腕叹息,又留给后人多少思考和启迪。项羽一生三个关键性事件:项羽的江东起义与巨鹿之战的辉煌;项羽入关与鸿门之宴的遗恨;项羽的垓下之围与乌江自刎的悲壮。垓下之围,项羽至死还在抱怨上天不公,说“此天亡我,非战之罪”,殊不知,其实早在鸿门宴上,就有人预言他日后必败无疑。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楚汉相争的第一个回合──《鸿门宴》。
【作者简介】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太史公。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评价司马迁对联: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史书体例】
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⑤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⑥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
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
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
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
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故事背景】公元前209年( 秦二世元年) 7月,陈涉、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各地纷纷响应。楚国旧贵族项梁率侄项羽(24岁) 于会稽起义,泗水亭长刘邦(48岁)也在沛起义,归项梁领导。项梁恃胜而骄,被秦将章邯击杀。章邯得胜后,移师围赵。楚怀王一面命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北上救赵;一面命刘邦攻秦,并与诸将约定:“先入关(函谷关)者王之”宋义停军不进,为项羽所杀。
项羽率军队与秦军大战,在钜鹿击溃秦主力军,章邯率二十万大军投降。秦丞相赵高逼杀秦二世,立二世之侄子婴为王。
秦主力军为项羽所破后,刘邦顺利进入咸阳,子婴投降。刘邦入咸阳后,为了收买民心,与秦民约法三章:“ 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并申明军纪,废除了秦朝一系列严刑苛政,得到了广大百姓的支持。于是派兵守关,想作关中王,驻军于霸上。
项羽击败秦军后,也向函谷关进军,破关而入咸阳,驻军于鸿门,并准备消天刘邦军队。
(二)任务一:通读文本,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
【提问】通读课文,本文围绕宴会展开故事的叙述,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简洁又详备。请分别用四字短语填写下面各部分所发生的事。
【明确】
开端:无伤告密——项羽大怒——范增献计。
发展:项伯夜访——张良献计——刘项约婚——项伯游说——项王许诺。
高潮:刘邦请罪——项王留饮——范增举玦——项王不应——义责项王——樊哙闯帐——项伯翼蔽——项庄舞剑——项王赐座
结局:刘邦逃席——张良留谢——项王受璧——范增愤骂——无伤被诛杀。
【小结】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按时间顺序来展开故事情节,写的是“鸿门宴”的经过,可分宴前、宴中、宴后三部分:
宴前1-2段——战还是不战。(张良献策是情节变化的关键,刘邦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
宴中3-4段——杀还是不杀。此部分情节有三落、三起:
三落:刘邦谢罪(缓和)──项羽不怒樊哙,称之壮士,赐酒肉,赐座──刘邦以“如厕”为名逃脱。
三起:“范增数目项王”暗示动手(紧张)──范增以项庄舞剑为由,刺杀刘邦(严峻)──樊哙闯入帐(紧张到极点)。
宴后5-7段——追还是不追。
全文以项羽欲击刘邦始,到刘邦被放终;以曹无伤告密始,到曹无伤被杀终;以范增劝说项羽始,到范增怒骂项羽终。矛盾复杂,波澜起伏,虽是节选,却结构严谨,前后呼应紧密,是一个动人的完整故事。
(三)任务二:以分析项羽形象为主线,探究其败因
【提问】你认为哪个情节是项羽失败的关键所在?依情节发展分析项羽的表现与特点。
【分析】
(1)无伤告密——项羽大怒。
【追问】既然楚怀王与诸将有约,“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刘邦就是“王关中”也并未背约,项羽为什么勃然大怒?从“怒”字,可以见出项羽怎样的性格?
【明确】不进一步求证,盲目轻信;不思考策略,直接下令,自大鲁莽。
(2)项伯劝说——项羽许诺。
【追问】既然已经传令“飨士卒”,击沛公,为什么项伯一席话又让他改变了主意?
【明确】头脑简单,犹豫不决。
(3)刘邦道歉——项羽告诉告密者。
【追问】项伯听了刘邦假惺惺地赔礼道歉后,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有人以此赞扬项羽坦荡磊落的胸襟,也有人嘲笑他愚不可及,请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毫无政治头脑。
(4)项羽留饮——项羽处尊位。
【追问】从鸿门宴的座位安排,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明确】刚愎自用,目中无人。
【补充】从座次看人物:项羽、项伯东向坐。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则长者东向,幼者西向。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5)范增示意——项羽默然。
【追问】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但“项王默然不应”。这是因为项羽刚愎自用的个性使然,还是他觉得此时还不能杀刘邦,或者还另有原因?
【明确】项羽刚愎自用的个性使然
(6) 樊哙闯帐——项羽赞许。
【追问】樊哙闯营,可谓无礼,可是项羽不但没有恼怒,反而称之为“壮士”,赐酒赐食赐座,听了樊哙的指责,也“默然不应”。项羽当时的心理是怎样的?
【明确】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项王曰:“赐之彘(zhì)肩。” 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 ” 跟樊哙的三句对话,体现出他并没有因为是敌军将领而敌对,反而像遇见知己一般,体现出爽快大度。
【追问】“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课文从哪几方面刻画樊哙这一人物?写“樊哙闯帐”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喧宾夺主”?)
【明确】①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语句短促急迫,紧张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
②行动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何等英武。
③外貌描写:“瞑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着墨不多,却极为传神。
浓墨重彩写樊哙,既衬托了项羽、刘邦,更突出了张良。文章巧妙地把握人物关系,刘邦信而用之,项羽感其“义”,赞其“勇”,赐酒、赐彘、赐坐,张良则是“导演”兼“舞台调度”,一切全由张良策划,读来绝无喧宾夺主之感。
【追问】有人认为樊哙在席上的讲话跟刘邦一模一样,“仅是语句上稍有变化而已”,对不对?如有区别,区别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
【明确】两人讲话中心大体一样,但侧重点不同。刘邦侧重于辩解,强调的是自己“不敢倍德”,樊哙是理直气壮责之以“义”,暗中已将项羽推向了审判台。策略上看,刘邦之言属于“以屈求伸”,樊哙义责项羽是“以攻为守”。
(7) 张良送礼——项羽受璧。
【追问】我们从范增和项羽对刘邦礼品的处置方式不同上看到了什么?
【明确】项羽对刘邦借故脱逃仍然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信自己的武力;范增则深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同时也为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精心策划的计谋破产而恼怒。
【小结】王立群教授在百家讲坛中说:“鸿门宴是五个明白人陪一个糊涂人喝了一场酒”。看来,的确如此!
【提问】在这场不见硝烟的争斗中,本处于劣势的刘邦是如何表现的?
1.看看刘邦的两种表情:项伯来访,刘邦大惊;张良追问,沛公默然。这是两种很有意思的表情。试揣摩刘邦的心情。(城府深,不轻易表露心声)
2.听听刘邦在项羽面前的谢罪之语:“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这番话能读出几层意思?这段话中的称呼有什么特点?
【明确】两层意思:①刘邦刻意模糊敌我。他在强调“我们之间是战友关系,只是分工不同,作战区域不同。②推脱责任。是小人之言使我二人有郤,不仅撇清了自己还套出了内奸。所以,刘邦谢罪并不诚心,迫于形势不得不如此,更把责任推给“小人”!这“小人”分明指曹无伤,却故意不予道破,装出一副全然无知的样子。
这段话刘邦称自己是“臣”,称项羽是“将军”,并且连用三个“臣”,四个“将军”(当年刘邦48岁,而项羽29岁),为了骗取项羽的信任,刘邦不惜牺牲个人尊严,委曲求全,给足了项羽面子。(老奸巨猾、善于应变、能屈能伸)
3.想想刘邦在两个场合的提问:刘邦在张良告知项羽第二天要来攻打的时候,两次问张良“为之奈何?”在借故离开宴席时问樊哙“为之奈何”?这两次提问获得了怎样的结果?说明刘邦的什么特点?(善于听取部下意见)
4.谈谈刘邦的两个决定:一是决定第二天一早向项羽当面致歉,二是决定在剑拔弩张的时刻不辞而别。请从时机把握和准备事项等方面评述刘邦的两个决定。(老谋深算,心思缜密)
5.对于告密者的两个态度:对待有用的告密者项伯,约为婚姻,使尽手段拉笼,为己所用;对待告自己密的人曹无伤,斩立决。(有心机,做事果断)
【提问】有人说,张良才是鸿门宴的总导演,你同意吗?(苏轼在《留侯论》中对他的评价是“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刘邦对他的评价是: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明确】1.宴会前:张良建议刘邦当面向项羽谢罪,刘邦才敢赴鸿门宴。
张良既不提议备战,更不主张退军,利用项伯。(沉稳机警,处变不惊)
2.宴会关键时刻,请樊哙入场,以勇力对抗项羽的气势。(随机应变)
3.刘邦临逃时,张良提醒刘邦留下礼物并留下善。(大智大勇)
【追问】张良留下,难道不怕他不怕遇不测吗?
【明确】张良有几个特殊身份:
1.张良是项伯的恩人,项羽必不会杀他。
2.张良虽然为刘邦做事,但还有个身份是韩国司徒,算是“国际人士”。
3.张良是谋略家,会周旋,留下来必能安抚好项羽。
【总结】1.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刘邦在劣势下,忍辱负重,善于保存自己。
2.项羽刚愎自用,又拙于应变;刘邦善于采纳意见,又随机应变。
3.项羽用人唯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刘邦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危授命。
4.项羽养奸贻患,又自绝敌营内应;刘邦有奸必肃,能争取敌营的人为自己效劳。
(四)任务三:认识史学价值,思考人物给人的启示
项刘比较:两个各具风采、各有归宿的英雄。
1.关于出身和志向
出身:项羽祖父项燕是战国末年楚国名将,为秦将王翦所杀,所以项羽是一个世代簪缨的贵族军人,一个国恨家仇刻骨铭心的报仇使者,他反秦的目的就是希望回到四分五裂的战国局面,所以推翻秦后他就迫不及待得分封诸侯。
刘邦出身农家,却不事稼穑,很会耍些流氓无赖的伎俩,有人称之为“一个白手起家的恶棍”
志向:
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高祖常徭咸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2.关于用人与团队
根据课文内容,结合下面材料,说说刘项二人的用人标准、团队建设与事业成败的关系。
①“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高祖本纪》)
②“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史记·陈丞相世家》)
【小结】项羽的性格与处事:有人说项羽雄武盖世但又缺乏政治远见、为人光明正大但又缺乏城府、讲究规则但又不会机变、仁而爱士但又任人唯亲、爱惜荣誉但又为人不忍、耿直坦率但又优柔寡断、生性暴戾但又儿女情长。
【小结】刘邦的性格与处事:有人说刘邦出身无赖流氓,楚汉相争是流氓与贵族的较量;也有人说刘邦具有雄才大略,是政治家,楚汉相争是政治对军事的胜利。
【补充材料】
垓下歌(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大风歌(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杜牧《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王安石《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李清照《咏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