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1课 课后达标检测
一、双基积累
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驿站(yì) 发髻(jì) 和蔼(ǎi) 诘责(jié)
B.匿名(nì) 畸形(jī) 喝采(hè) 瞥见(piě)
C.纠正(jiū) 扒手(bā) 系住(jì) 不逊(xùn)
D.凄然(qī) 绯红(fēi) 解剖(pāo) 订正(dìnɡ)
2.下列加点词语感彩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A.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
B.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C.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
D.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民群众对社会上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等不正之风深恶痛疾。
B.十年浩劫,致使他们夫妻分离,从此杳无消息。
C.他年近三十岁,留着“西洋装”的头,梳的蓬蓬的,油光可鉴。
D.这部小说凝聚了创作者毕生的智慧,构思非常巧妙,故事情节抑扬顿挫,引人入胜。
4.综合性学习。
学习了本文,班上开展了以“读鲁迅作品,学鲁迅精神”为主题的读书活动,请你按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1)【辨识作品】小明收集了鲁迅的四篇作品,请你帮他选出不属于《朝花夕拾》的一篇( )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B.《故乡》
C.《父亲的病》 D.《二十四孝图》
(2)【探究名言】下面是小鹏摘抄的鲁迅名言,这些名言反映了鲁迅的哪些精神?请你分别用四字词语概括。(概括出三种精神即可)
名言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名言二: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名言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名言四:单是说不行,要紧的是做。
名言五: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答:
二、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你改悔罢!”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回答问题。
5.简要概括选文所写的主要的两件事。
答:
6.“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和“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两句中的“他们”分别指代谁?
答:
7.“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其原因是什么?
答:
8.文中“呜呼,无法可想”的感慨,表现了“我”怎样的认识?“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指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
三、美文品析
(2013·哈尔滨中考)阅读下文,回答9~13题。
改变命运的一分
①办公室只剩下秦老师一个人的时候,门被推开了一条缝,像贼一样探进一颗瘦小的脑袋。脑袋的拥有者向办公桌怯怯地走近,怯怯地叫了声:“老师。”
②“查分数吧?你59分,全班就你不及格。”秦老师尽量控制自己的音量,努力展示她温和的一面。根据惯例,每次考试结束后办公室门口总会挤满迫不及待的学生,现在这个小男孩是班上最后一位来查分数的学生。
③“老师,能不能,能不能……”把“能不能”呢喃了好几遍,小男孩才很难为情地抬起那一直比脖子还低的头,一张脸像被涂满了红墨水,细得像丝线一般的声音哆嗦着穿过秦老师的耳膜,“能不能给我的作文加上一分?”
④“加分?这不好。作文打分得严格对照评分标准。”秦老师摇了摇头,面带歉意地笑笑,“你不用太放在心上,不及格老师不骂你就是了,以后认真些,争取期末拿个高分。”
⑤“可我妈……她会用竹鞭抽我的。”小男孩带着哭腔,双手习惯性地往头顶挡,有竹鞭已经临头的感觉。秦老师沉默了,她理解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当然也不希望学生因贪玩而考试不及格,可管教孩子也犯不上动竹鞭。是不是给他加上一分?秦老师有点犹豫不决,她做事一向很讲原则,可偏偏长着颗女人心。
⑥不经意地瞧小男孩一眼,正迎上他瑟缩的眼神,秦老师的心猛然一震——在孩子晶莹的泪光中,在恐惧的战栗后面,清泉般的童真悄然流淌。唉!毕竟,他还是个孩子,心还非常嫩。
⑦“你看这样好不好?”秦老师灵感一闪,立刻以温暖的目光笼罩小男孩的全身,此刻小男孩正微张着嘴,星星般的双眼涌动着期盼。“我在总成绩上给你加一分,但不是送,是借,要还的,期末你给我一还十,怎么样?”
⑧“行,期末还你。”小男孩咬了咬嘴唇,迈开脚步逃跑似的走出办公室。背后传来秦老师柔和的声音:“要好好念书,不要再旷课去捉青蛙摸小鱼……”
⑨因为一直惦记着那十分“高利贷”[注],同时也由于对秦老师心怀感激,所以小男孩在此后的学习中非常刻苦。期末,小男孩的语文取得98分的好成绩,被扣去10分,还有88分。于是学校给小男孩颁发了一个“三好学生”奖,一个学习成绩进步奖。这是小男孩上学三年来第一次获奖。他紧紧抱着奖状和奖品,小男孩发现秦老师正温和地对自己微笑,挨妈妈的竹鞭都不哭的小男孩,竟一下子热泪盈眶。
⑩后来,小男孩以优异成绩考上了中学,几年后又上了大学,成为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
再后来,他成了某集团公司的老总,捐出了许多钱建设家乡,而且每年回家乡都不忘去看望他当年的语文老师秦老师。
这是我的一位老总朋友的亲身经历,至今他向我们讲起这一分“高利贷”的往事时,仍是激动不已,因为他知道,是秦老师当年“借”给他的那一分改变了他的一生。
【注】高利贷:索取特别高的利息的贷款。
9.从第①段小男孩来办公室找秦老师的行为举止中,可以看出他内心是有些顾虑的,他可能有哪些顾虑呢?(答出两点即可)
答:
10.先前,秦老师以为小男孩是来查分的就有些不高兴,后来当小男孩提出加分的要求时,她本应更不高兴,但她为什么还对小男孩“面带歉意地笑笑”?
答:
11.第⑤段写道:“是不是给他加上一分?秦老师有点犹豫不决。”秦老师为什么会“有点犹豫不决”?请结合文章相关内容,用自己的话具体回答。
答:
12.第⑦段中,秦老师的“灵感”具体指什么?
答:
13.为什么说秦老师当年“借”给小男孩的那一分改变了他的一生?
答:
四、写作练笔
14.【写法借鉴】作者采用了白描的写作手法,对人物简单勾勒几笔,就甚为传神。例如:“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
这段描写属于白描,作者没有过多的渲染,就把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片段仿写】请你仔细观察你熟悉的一个人,也试着用白描的手法描写一下吧!(200字左右)
答案解析
1.【解析】选A。B项中的“瞥”应读piē;C项中的“扒”应读pá;D项中的“剖”应读pōu。
2.【解析】选C。其他三项都是反语,表示讽刺。
3.【解析】选D。“抑扬顿挫”指(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用来形容故事情节显然不恰当。
4.答案:(1)B 《故乡》选自《呐喊》。
(2)示例:爱憎分明;珍惜时间(勤奋努力);勇于实践(勤于探索);行胜于言。
5.【解析】本题考查对内容的概括。选文主要写了“我”的考试成绩被人怀疑和看电影的感受两件事。
答案: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
6.【解析】本题考查对指示代词指代作用的理解。判断指示代词的指代对象根据上下文进行分析。
答案:第一个“他们”指受毒害的日本青年;第二个“他们”指麻木的中国人。
7.【解析】此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被杀的是中国人,这样的“喝采”严重地伤害了作者的民族自尊心。
答案: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的伤害。
8.【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结合上下文,理解作者对人们精神麻木的极其沉痛的情感和弃医从文的决定。
答案:当时中国的国民精神麻木、毫不觉悟。弃医从文,决定由学医救国变为文艺救国。
9.【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的揣摩。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小男孩“像贼一样探进一颗瘦小的脑袋”“怯怯地走近”的原因有:分数低怕批评、怕自己的要求被拒绝、怕被别人看见自己来找老师等。
答案:小男孩可能有以下一些顾虑:①怕别人发现他来找秦老师;②怕因分数低被老师批评;③怕加分的要求被老师拒绝;④怕因提出加分的要求而遭到老师批评。(答出合理的两点即可)
10.【解析】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听了小男孩的要求和家长对小男孩的态度,秦老师对他有了同情和理解。
答案:小男孩当时的表现,使秦老师对他有了一些同情和理解(让秦老师看出他是个自尊心很强的孩子,对他有了一些好感),所以秦老师因不能满足他加分的要求而心怀歉意。
11.【解析】本题考查对有效信息的筛选能力。结合文章第⑤段内容,筛选出“她做事一向很讲原则,可偏偏长着颗女人心”一句作答。
答案:当得知小男孩要求加分的真实原因后,秦老师那女人特有的爱心和同情心使她很想给小男孩加一分,但她又一向很讲原则,让她放弃原则很难,因此她犹豫不决,不能做出决定。
12.【解析】本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结合文章第⑦段内容中“我在总成绩上给你加一分,但不是送,是借,要还的,期末你给我一还十,怎么样”一句作答。
答案:在总成绩上加一分,但不是送,是借,要还的,期末时一还十。
13.【解析】本题考查对主旨的理解。从秦老师当年“借”给小男孩的那一分后,小男孩变得勤奋刻苦及后来取得的巨大成功思考那一分对他一生的深远影响。
答案:秦老师当年“借”给小男孩的那一分,对小男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那以后,小男孩变成了一个积极进取、心怀感恩的人。他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不仅事业达到了高峰,人生也变得更加有意义。(意思相近即可)
14.答案(示例):张淑琳,一听就知道是一个女孩儿的名字。让我们来看看她的“尊容”:原本一头蓬松的黑发削得短短的,太短,简直是标准的男孩儿发型。她皮肤是健康的微黑色,一双狭长的眼睛不大,却炯炯有神,眉宇间透出男孩儿的那种阳刚之气。她走路,像脚下踩了弹簧似的,弹性极大。她音域较宽,嗓门再压低些,可以说完全是男孩的声音。再加上她极少穿裙子、长袜,爱穿T恤、短裤、短袜,更显出一股男儿气。唯一的女儿味,就是她嘴边有一对圆圆的浅浅的可爱的酒窝。她的力气很大,敢和男孩较劲,便自称是“假小子”。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