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4课 课后达标检测
一、双基积累
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无疑,这张脸平淡无奇,鄣碍重重,没法弥( )补,不是传播智慧的庙堂,而是禁钴思想的囚牢;这张脸蒙mèi( )阴沉,郁郁寡欢,丑lòu( )可憎( )。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弥补( ) 可憎(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蒙mèi( ) 丑lòu( )
(3)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答:
2.选词填空。
(1)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 (漆黑 乌黑 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2)这副劳动者的忧郁面孔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 (残留 滞留 保留)着愚钝和压抑。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她穿着一件华丽的衣服,在人群中显得鹤立鸡群。
B.(他)把我请在一把上位的太师椅上坐下,正襟危坐和我对话起来。
C.别太在意别人的评论,不然你会老是郁郁寡欢!
D.养殖业低迷,饲料加工企业的利润微不足道,无法与相关产业的利润相比。
4.综合性学习。
学习了本文,为进一步了解伟人深邃的思想,班级举行以“走近列夫·托尔斯泰”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对联巧评价】根据对列夫·托尔斯泰的了解,结合课文内容用一副对联评价列夫·托尔斯泰。
示例:三尺侏儒相貌丑/无私心底天地高
答:
(2)【制作资料卡】制作一张人物卡片,向同学们介绍列夫·托尔斯泰。
二、课内阅读
认真阅读课文7~9段,回答下列问题。
5.这三段文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答:
6.从这三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托尔斯泰有一双怎样的眼睛?请你用一句话概括出来。(20字以内)
答:
7.“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答:
8.细读课文第9段,请联系上下文谈谈为什么说“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答:
三、美文品析
(2013·上海模拟)阅读下文,完成9~13题。
林徽因传(节选)
张清平
①1920年初夏,林徽因伴随父亲来到了欧洲。
②各处景物走马灯似的从眼前流过,各种印象叠加在了一起:巴黎街头自由的人们和自由的空气,罗马游览胜地绿色松林如波涛般望不到尽头,阿尔卑斯山上终年不化的皑皑白雪,法兰克福一碧如洗的蓝天上盘旋的鸽群,钟声、鸟鸣、树林、草地组成了和谐的交响,风情万种;遗址、遗迹如珍奇宝石穿成的项链,浪漫多姿;古老而迷人的欧洲像是一幅色泽古黯的织锦,散发着久远的高贵的气息。
③徽因的感受是复杂的。她敞开心灵摄取吸收来自这个新世界的印象和知识,纷至沓来的杂驳信息常常使她感到既新奇又疲倦。同时,远离祖国,远离同龄伙伴的她又时常感到深深的孤独和无所适从。在父亲频繁外出的时间里,孤零零的她时常想,父亲出去给别人演讲些什么呢?他讲的那些问题有那么重要吗?他怎么根本就不在意近在身旁的女儿呢?
④一个人的时候,她更多的是偎在壁炉旁,一本接一本地阅读英文版的书刊。此时,她才对北京培华女子中学严谨的学风心怀感激。来到英国后,她没有怎么费力就能够自如地与人交流和用英语阅读。她读维多利亚时代的小说,读丁尼生、霍普金斯、勃朗宁的诗,读萧伯纳的剧本。刚开始,她的阅读还带有学习英语的目的,可读着读着,这些书就引领着她进入了一个令她心醉神迷的世界。尽管其中的一些作品她早在国内就看过林琴南的中译本,可如今读过原著,她才知道那些文言的译本是多么蹩脚,简直不能传达原文的情致于万一。徽因天性敏感细腻,文学唤醒了她对生活的种种体验,激起了她强烈的共鸣。
⑤伦敦的天气仿佛永远只有好坏两极。春夏之际,太阳明媚而艳丽。垂柳柔柔的枝条在风中软软地飘荡,星星点点的野花点缀着青葱绵密的草坪,一切都有着鲜明的色彩,一切都充满了勃勃的生机。这时节,徽因总爱跟着女房东一同外出。女房东是一位建筑师,徽因常和她一道出去写生、作画。她最爱去的地方是剑桥一带,那里有画不完的各种建筑和景致。徽因拿着一本书,坐在草坪上,四下望去,皇家教堂富丽庄严,皇家学院散发着宁静、幽雅的气息,“三一学院”图书楼上,拜伦雕像风神潇洒地凝视着遥远的天际。
⑥在国内,徽因随着家庭的搬迁,南来北往走过许多地方,出国后跟着父亲也到过一些城市。可只有在这里,在尽情领略了英国剑桥脱尽尘埃的景色后,她才恍然觉察,那 的碧草、 的流水、 的睡莲、 的朝晖晚霞,好像可以随着空气、星光一起渗透进人的灵魂。
⑦她想起小时候住在祖父家,看过好多宋元名家的山水画。那时她不明白,为什么那些画卷上,总是画着那么雄奇的山川,那豆大的房舍和米粒大小的人物。如今她懂了,人在自然的怀抱里真是很小,小到只想变成一株草、一朵花、一滴露珠。在与女房东的交谈中,徽因知道了建筑师与盖房子的人的区别,懂得了建筑与艺术密不可分。以这样的眼光再去回想她在国内国外看过的庙宇和殿堂,果然就对这些建筑有了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⑧从这时起,徽因萌生出了对未来事业的朦胧愿望。
【相关链接】林徽因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她曾参与国徽设计和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改造传统景泰蓝,为民族及国家做出莫大的贡献。
9.第⑥段横线上填写的词语依次是( )
A.潺潺奔涌 无边青青 明艳灿烂 窈窕玲珑
B.无边青青 窈窕玲珑 明艳灿烂 潺潺奔涌
C.无边青青 潺潺奔涌 窈窕玲珑 明艳灿烂
D.潺潺奔涌 窈窕玲珑 无边青青 明艳灿烂
10.第②段画线句“古老而迷人的欧洲像是一幅色泽古黯的织锦,散发着久远的高贵的气息”,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是
。
11.第③段中提到“徽因的感受是复杂的”,她的感受主要来自哪两个方面?
答:
12.阅读第⑦段,完成题目。
(1)根据上文,“以这样的眼光再去回想她在国内国外看过的庙宇和殿堂”一句中“这样的眼光”具体指的是 。
(2)用“这样的眼光”看苏州园林,从一个角度谈谈你的理解和感受。
答:
13.结合本文内容和【相关链接】,我们知道,林徽因的成就与很多因素密切相关,请选择一个方面,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80字左右)
答:
四、写作练笔
14.【写法借鉴】文章前半部分写托尔斯泰平庸粗陋的一面,外貌平庸甚至丑陋,与普通人毫无二致。这样的描写非但没有损害托尔斯泰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收到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反衬出他灵魂的高贵,眼睛的精美绝伦。欲扬先抑的手法,使托尔斯泰的眼睛给人留下强烈深刻的印象。
【片段仿写】请你也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描写一个人物。(150字左右)
答案解析
1.(1)答案:mí zēnɡ
(2)答案:昧 陋
(3)答案:鄣—障 钴—锢
2.答案:(1)黝黑 (2)滞留
3.【解析】选D。“微不足道”意思是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此处应用“微乎其微”。
4.(1)答案(示例):一声怒吼斥沙皇/满腔热血唤和平 名声显赫万人仰/绿树掩映忠骨埋
(2)答案:
5.【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概括能力。所选文段主要围绕托尔斯泰的眼睛来写。
答案:着力描绘了托尔斯泰的眼睛。
6.【解析】本题考查对事物特征的概括能力。抓住托尔斯泰眼睛的目光、感情、洞察事物的特点概括。
答案:有一双异常锐利、情感丰富、能洞察世事的眼睛。
7.【解析】此题考查对写作手法及作用的把握。课文前半部分写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原来粗鄙的外表是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的。这是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反衬他的眼睛。
答案:作者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写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是用来反衬他的眼睛的精美绝伦。
8.【解析】本题考查对思想内涵的理解。围绕托尔斯泰为人类奉献了一切而失去了自己的情感作答。
答案:因为像托尔斯泰这样的伟人,已经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全人类和整个世界,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和情感,没有那份安逸和舒适,也就没有属于自己的那份“幸福”。另外,目光敏锐、犀利,看事深刻透彻的人,往往容易无情地触及到某些人的私利,也因此很容易受到伤害,从这个角度说,他也没有属于自己的那份“幸福”。
9.【解析】选C。根据语境和事物的特点做出判断。
10.【解析】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及作用的把握。根据常用修辞手法的特点判断画线句运用的修辞手法,然后结合语句内容体会其表达效果。
答案:比喻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欧洲历史悠久风光奇丽的特点,表达出林徽因初到欧洲时新奇与喜悦的感受
11.【解析】本题考查对有效信息的筛选能力。从第③段中筛选出徽因的感受的语句作答即可。
答案:①眼前的新世界常常使她感到既新奇又疲倦;②远离祖国,远离同龄伙伴的她又时常感到深深的孤独和无所适从。
12.(1)【解析】本题考查对指示代词指代内容的理解。一般从这个词语前面的语句可找出其指代的内容。
答案:建筑与艺术密不可分
(2)【解析】本题考查对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确定一个角度,简析建筑与艺术的关系,语言表述通顺。
答案(示例):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追求自然之趣,像是一幅幅美术画(暗含“艺术性”)。
13.【解析】本题为开放性题目。可以围绕读书、立志等谈感想启示。
答案(提示):热爱读书、少年立志、家学渊源、环境熏陶等。
14.答案(示例):孙博超是我的同窗好友。说起他的外表,既不是膀大腰圆,也不是浓眉大眼,可以说是其貌不扬了。他个子很矮,黑瘦黑瘦的。脸略微有点长,本来不大的眼睛显得更小了,而额头颧骨却又十分突出,难怪有些同学给他起了个绰号“祖先”,说白了就是类人猿。但我却很愿意和他在一起,因为他在学习上刻苦认真,而且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我从他身上学到了许多有益的东西。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