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课型:新授课 课时: 主备人:
说“木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课文,能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重点)
2、理解“木”的两个艺术特征。(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在影视作品中,树叶对意境的塑造常常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作为一个典型的意象,它常常要文学作品中。不过,在古典诗歌中,落叶却不叫“落叶”,为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从林庚的研究中去找答案。(板书课题)。
出示目标,明确任务。
1、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2、理解“木叶”的两个艺术特征。(教学重、难点)
三、学生自学,独立思考。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思考文章内容,概括大意。(3分钟)
四、自学指导,紧扣教材。
1、默读《导学案》有关本课“识作者”“知背景”的知识讲解,了解作者林庚及本课的创作背景。
2、朗读课文,给文章划分结构层次。(提示:划分三部分)
3、快速浏览课文,完成自学检测。
(1)快速阅读1-3段思考作者谈了一个怎样的文学现象? (提示:抓关键词)
(2)快速阅读4-6段思考“木”在艺术形象上的两个特征?(提示:找原句标出)
4、时间:共计15分钟。
五、自学展示,精讲点拨。
1、(1)诗中的“木叶”引出话题;(2)探寻多用“木叶”的理由;(3)概念相同形象有别
(4)木叶的第一特征:(5)说明“木”为什么会有这个特征:(6)木叶的第二特征:(7)“木叶”“树叶”一字千里。
2、萧瑟 凄凉;空阔。
六、课堂小结,构建思维导图。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重点通过诵读课文,梳理了文章的脉络,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同时通过略读找出了“木”的两个艺术形象特征,并作了初步的了解,也为下一节课的深入学习作了准备。
七、整理知识,背诵记忆。
说“木叶”
林庚
1、(1-3)“木叶”为诗人所钟爱。 (现象)
2、(4-6)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即“含有落叶的因素”,“有颜色的暗示性”(“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一个形象的原因)(分析)
3、(7)总结:“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
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总结)
八、当堂训练,巩固运用。
完成《固学案》62页1-3题。
九、教学反思
时间: 课型:新授课 课时: 主备人:刘杰
说“木叶”(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重点)
2、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给学生如何鉴赏诗歌提供实感。。(难点)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林庚的《说“木叶”》,进一步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明确任务。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
2.明确全文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教学重、难点)
三、学生自学,独立思考。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思考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3分钟) 。
四、自学指导,紧扣教材。
大声朗读4、5、6三段,边读边完成下面的问题。
(1)按字义分析,“木”、“树”含义差不多,可是古人写诗为什么多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呢?
(2)古典诗歌中“树”与“木”的艺术特征、意思情味、适用场合有什么不同?
树 木
艺术特征
意思情味
适用场合
(3)说说“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的意味的区别。
意象 场合 外形 颜色 质感 意味 联想(情感)
(落) 木 (叶)
树(叶)
4、时间:共计20分钟。
五、自学展示,精讲点拨。
1、“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木”比“树”更显得单纯,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带来疏朗的清秋气息。
六、课堂小结,构建思维导图。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重点品读鉴赏了古典诗歌的语言,理解了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领略了我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美,提高了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对我们以后的诗歌鉴赏题会的很大的促进。
七、整理知识,背诵记忆。
说“木叶” 林庚
木叶 疏朗空阔
相去无几 暗示性 一字千里
树叶 绵密饱满
八、当堂训练,巩固运用。
完成《固学案》63页4-8题。
九、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