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课型:新授课 课时: 主备人:
大卫·科波菲尔(一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借助工具书,了解作者查尔斯·狄更斯的有关背景介绍以及故事梗概。
2.通过进一步分析课文,紧扣成长这一线索,梳理小说情节。(重点)
3.通过学习本人从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入手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分析概括分析人物形象。(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在我所有的著作中,我最喜爱的是这一部。像许多偏爱的父母一样,在我内心的最深处,我有一个最宠爱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大卫·科波菲尔》。”——狄更斯在《大卫·科波菲尔》(1850)的序言中这样写道。(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明确任务。
1、了解《大卫·科波菲尔》作者查尔斯·狄更斯的有关背景介绍以及故事梗概。
2、紧扣成长这一线索,梳理小说情节。(重点)
3、学习本人从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入手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分析概括分析人物形象。(难点)
三、学生自学,独立思考。
朗读课文《大卫·科波菲尔》,圈点勾画出自己不理解、不懂的字、词、句。
四、自学指导,紧扣教材。
自学指导(一):(10分钟)
1.了解小说作者及其写作特色
2.紧扣成长这一线索,梳理小说情节,并分析其对大卫产生的影响。
3.仔细浏览全文,找出描写“我”和米考伯夫妇的文字,试着做批注分析人物形象。
自学指导(二):(5分钟)
1.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有什么好处
2.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具有什么作用?
3.分析小说的主题。
五、自学展示,精讲点拨。
(一)1、作者:狄更斯1812年2月7日生于朴次茅斯市郊,出生于海军小职员家庭,少年时因家庭生活窘迫,只能断断续续入校求学。后被迫到工厂做童工。15岁以后,当过律师事务所学徒、录事和法庭记录员。20岁开始当报馆采访员,报道下议院。1837年他完成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
狄更斯的创作特点:他以写实笔法揭露社会上层和资产阶级的虚伪、贪婪、卑琐、凶残,满怀激愤和深切的同情展示下层社会,特别是妇女、儿童和老人的悲惨处境,并以严肃、慎重的态度描写开始觉醒的劳苦大众的抗争。与此同时,他还以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豪情讴歌人性中的真、善、美,憧憬更合理的社会和更美好的人生。
2、序幕 (1-5段):“我”来到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当童工
开端(6-23段):米考伯先生邀请“我”做他的房客
发展(24-44段):米考伯一家被人催债,靠典当度日
高潮(45-51段):米考伯一家入住监狱
结局(52- 54段):“我”有了新的住所,米考伯先生度过最危急的关头
3、①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刻画了米考伯先生的衣着打扮,写出了他的经济拮据以及他爱慕虚荣(爱面子)、虚伪、故作文雅的性格特点;
②语言描写,写米考伯先生为大卫带路,并为他找到一条最便捷的路,热心善良的人;
③动作描写,写出债主来临时和离开后米考伯先生的一系列动作,说明他生活艰难,没有责任感,是一个乐天派;
米考伯先生是一个经济窘迫、热心善良、乐观但爱慕虚荣、讲究排场、不切实际、挥霍无度、没有责任感的底层负债者形象。
米考伯太太生活艰难、不切实际(不务实)、不懂持家、爱慕虚荣、喜欢挥霍,但是善良,乐善好施,不贪小便宜,对米考伯不离不弃。她将娘家的辉煌成天挂在嘴边,虽然她的“娘家人”也并没有出现;她不懂持家之道,她用典当生活用品的钱来大吃大喝。
(二)1、①小说是作者带有自传性的作品,全书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其中融进了作者本人的许多生活经历,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使叙述更有说服力。
②小说是以“我”的口吻,以亲身经历者的眼光去观察和叙述,使小说主观色彩更为浓厚。便于更直观地抒发作者对社会现状的批判之情,有利于作者表达对社会诸多现象的认识;
③“我”是小说的线索,以“我”的见闻串起故事情节,使故事情节更加紧凑、集中。
作者并不拘泥于描摹现实中实际发生的事,而是充分发挥想象力,以一个孩童的视角去揣摩、想象,丰富了小说情节,交代出必要的内容。
2、(1) 对货行的描写
a.自然环境方面,“我”当时工作的环境恶劣:外部狭窄、泥泞;内部破败不堪,腐臭难闻。
b.人物方面,衬托了人物当时灰暗的心境,反映了人物悲惨的遭遇。
c.社会环境方面,展现了当时英国的社会风貌,资本家为了雇佣更加廉价的劳动力而大量使用童工,揭露了盛世下的阴暗面,体现了作者对英国童工制度的指责,严重侵犯了人权,不合人道。
d.主旨方面,揭示社会差异的悬殊,社会问题的日益显现,昭示着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性。表现了作者对人道主义的强烈呼唤。
(2) 对米考伯住宅的描写
a.环境方面,“破破烂烂”、“全部空空”突出了米考伯先生一家生活的窘境。
b.情节方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米考伯先生被追债与入狱做铺垫。
c.人物方面,也从侧面突出了米考伯夫妇二人爱慕虚荣的人物形象。
3、①在人物的塑造上,狄更斯始终认为处于受压迫地位的普通人,其道德情操远胜于那些统治者、压迫者。
基于这种信念,作品塑造了不同阶层的典型人物,特别是劳动者的形象,通过美与丑的鲜明的对比,使美的更美,使丑的更丑,表现了作者对弱小者的深切同情。
②当然,这种强烈的对比还反映着狄更斯本人的道德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小说最后以一切圆满的结局,表现了作者这一贯思想——善恶必报。
③小说还处处体现民主思想,作者企图通过大卫·科波菲尔的最后成功鼓舞人们保持对生活的信心,极力培养读者的人道主义观点。
④狄更斯希冀以这样的道德观来改造社会,消除人间罪恶,这是他的局限性所在。
课堂小结,构建思维导图。
节选部分写了大卫·科波菲尔开始独立做工的状况,他和房东的交往,以及他和米考伯夫妇之间结下的深厚友谊,突出了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的善良、诚挚和米考伯夫妇爱慕虚荣、喜好挥霍但又开朗乐观的性格特点。小说含蓄地批判了造成主人公和米考伯夫妇苦难的社会根源。
整理知识,背诵记忆。
次要人物的作用一般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
1.衬托主要人物方面:有正衬和反衬两种,要指明是怎样衬托的。例如《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华连卡姐弟代表富有新思想的充满朝气的新青年,反衬主人公别里科夫的因循守旧、胆小怕事。
2.主题方面:次要人物有鲜明的性格特点,与主要人物一起丰富、深化主题。例如《祝福》中的“鲁四老爷”是冷酷、虚伪的封建卫道士,“柳妈”是有同情心又迷信鬼神的普通民众,他们一起将祥林嫂往“死里赶”,从而通过勤劳、善良的样林嫂之死,揭露封建夫权、神权的吃人本质。
八、当堂训练,巩固运用。
梁衡在《把栏杆拍遍》中说: “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如果请你为大卫·科波菲尔造像,你会拟一个什么题目 要求:结合小说节选部分以及你所了解的其他相关情节,至少给出两条理由,语言通顺,不少于60字。(1)题目: (2)理由:
答案(示例) (1)题目:坎坷而富有传奇的一生
(2)理由:①一生坎坷。他尚未来到人间,父亲就已去世;不久母亲改嫁,继父凶狠贪婪,常常责打他,并且剥夺母亲对他的关怀;刚满十岁就被送去当童工,过着不能温饱的生活;长大后找到姨婆贝西小姐,后来因为希普的陷害,姨婆也破产。②刻苦、上进,终于成为一位有成就的作家。他历尽艰辛,终于找到姨婆贝西小姐,心地善良的姨婆收留了他并让他上学深造。他勤奋好学,积极上进,从孤儿成长为一位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作家。
九、课后作业:1、把新授课所学的内容再看一遍。
2、把新授课所涉及的该背诵的内容背会,默写一遍,交给课代表,课代表交给老师。
3、把本节课的错题上错题本。
4、把本节课没做完的题做完。
5、把所有资料上的题做完,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十、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