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在我国北方的原野上,各种草本植物在春夏时节种群密度越来越高,在秋冬时节则相反。
第3节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生物困素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应用
非生物因素
1
2
3
5
种群的“J”形增长
资源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
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
种群的“S”形增长
资源和空间有限
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
非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
春
夏
秋
冬
郁闭度:
林冠层遮蔽地面的程度。
任务一:分析人工林调查数据
郁闭度 0 0.2 0.4 0.6 0.8 1.0
一年蓬 15.3 13.5 10.8 7.4 4.3 2.4
加拿大一枝黄花 10.4 9.5 6.1 5.6 3.0 1.2
刺儿菜 3.7 4.3 8.5 4.4 2.2 1.0
一、非生物因素
第3节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1.影响该地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非生物因素是什么?
(几种草本植物种群密度平均值,单位:株/m2)
2.请试着描述这三种草本植物在该因素影响下,种群密度的变化。
任务一:分析人工林调查数据
郁闭度 0 0.2 0.4 0.6 0.8 1.0
一年蓬 15.3 13.5 10.8 7.4 4.3 2.4
加拿大一枝黄花 10.4 9.5 6.1 5.6 3.0 1.2
刺儿菜 3.7 4.3 8.5 4.4 2.2 1.0
一、非生物因素
第3节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几种草本植物种群密度平均值,单位:株/m2)
任务一:分析人工林调查数据
郁闭度 0 0.2 0.4 0.6 0.8 1.0
一年蓬 15.3 13.5 10.8 7.4 4.3 2.4
加拿大一枝黄花 10.4 9.5 6.1 5.6 3.0 1.2
刺儿菜 3.7 4.3 8.5 4.4 2.2 1.0
2.在同样的非生物因素的影响下,刺儿菜的种群密度变化与一年蓬、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种群密度变化有较大差异,这是为什么?
春夏时节,草木繁茂,植食性动物食物充足,出生率高,死亡率低;秋冬时节则相反。植食性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又会影响肉食性动物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一、非生物因素
第3节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干湿指数
温度/℃
东亚飞蝗发生程度与温度、干湿指数的关系
“+”大发生年 “-”发生轻度年
一、非生物因素
第3节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浙科版)
陕西关中棉区1956-1964年棉盲椿种群数量调查分析
干旱年份,棉盲椿种群数量高峰出现在7月中旬。
洪涝灾害之年,棉盲椿种群数量高峰出现在7月上旬的蕾期和8月中旬的铃期。
先涝后旱年份,棉盲椿种群数量高峰出现在7月上旬。
先旱后涝的年份,棉盲椿种群数量高峰出现在8月中旬的铃期。
一、非生物因素
第3节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一、非生物因素
第3节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
对于动物而言,食物的充足与缺乏是导致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
一、非生物因素
第3节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非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
阳光、温度、水、无机盐……
天敌、竞争者、食物……
一、非生物因素
第3节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资料1】 1934年,生态学家高斯选用了两种形态和习性上很接近的草履虫进行了以下实验:取相等数目的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以一种杆菌为饲料,放在某个容器中培养。结果发现:
二、生物因素
第3节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解读实验中的数据和结果
二、生物因素
第3节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资料2】 生活在加拿大北方森林中的猞猁捕食雪兔。研究人员在90多年的时间里,对猞猁和雪兔的种群数量做了研究。
图2 加拿大马尼托巴省的哈德逊湾公司
(该公司档案馆提供)
图1 猞猁捕食雪兔
猎物
捕食者
二、生物因素
第3节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二、生物因素
第3节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变化的为什么会出现同步周期性?
条件 对于猞猁 猞猁种群出生率 猞猁种群死亡率
雪兔↑ 食物充足 ↑ ↓
雪兔↓ 食物缺乏 ↓ ↑
二、生物因素
第3节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因果分析
条件 对于 猞猁 猞猁 种群 出生率 猞猁 种群 死亡率 猞猁种群数量
雪兔↑ 食物 充足 ↑ ↓
雪兔↓ 食物 缺乏 ↓ ↑
↓
↑
条件 对于
雪兔
猞猁↑
捕食压力增大
猞猁↓
捕食压力减小
二、生物因素
第3节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任务2:请依据左图曲线变化,在右图括号中填写猎物和捕食者种群数量的变化,思考两者变化的关系。
(注:“+”表示增加,“-”表示减少。)
二、生物因素
第3节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任务2:请依据左图曲线变化,在右图括号中填写猎物和捕食者种群数量的变化,思考两者变化的关系。
(注:“+”表示增加,“-”表示减少。)
二、生物因素
第3节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循环因果关系——反馈调节机制
在生物学上,许多生理或生态过程的因果关系是循环性的,也就是说,一定的事件作为引起变化的原因,所导致的结果又会成为新的条件,施加于原来作为原因的事件,使之产生新的结果,如此循环往复。
如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
二、生物因素
第3节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想一想:除猞猁外,还有没有其他因素影响雪兔种群数量的变动?
其他捕食者、其他植食性动物的竞争、作为食物的植物、非生物因素、同种生物个体之间……
二、生物因素
第3节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二、生物因素
第3节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图片来自2020沪科
1
K
N
K
N
K
1-
环境阻力
条件 繁殖力 产仔量
食物丰富 的年份 正常繁殖 3 窝/只
4~6 仔/窝
食物不足 的年份 20%~30%成熟雌性个体不繁殖 下降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内因
二、生物因素
第3节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种群数量的调节
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
密度制约因素:
如传染病在密度大的种群中更容易传播,对种群的数量影响较大,反之则较小。
非密度制约因素:
如气候因素(如刮风、下雨、降雪、气温等)
二、生物因素
第3节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种群数量的调节
密度制约因素的反馈调节
二、生物因素
第3节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飞蝗种群密度与群聚行为有关,群聚激素影响该行为的发生。
濒危生物的保护
三、种群研究的应用
第3节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福建沿海分布着不少红树林。红树林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之一,也是我国重点抓救和保护的生态系统之一。近年来,各地陆续报道红树林受到害虫侵袭(主要是食叶性的虾类)。利用所学的种群知识,请就如何防治红树林虫害提出合理的建议。
有害生物的防治
三、种群研究的应用
第3节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有害生物的防治
三、种群研究的应用
第3节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1.厦门沿海一带的野生鱼类资源丰富,为了可持续发展,专家建议渔民所用的渔网网目不能过小,否则会影响来年鱼产量。这是为什么 请根据种群数量特征的知识作出解释。
任务三:如何实现鱼塘持续高产?
三、种群研究的应用
第3节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任务三:如何实现鱼塘持续高产?
年份
鱼塘密度/尾
网目大小
2. 用这3种尺寸网目的渔网捕鱼,能保持鱼塘的持续高产吗?请说明你的依据。
年龄 平均体长
3龄 170 mm
4龄 195 mm
5龄 210 mm
6龄 220 mm
捕鱼比例
三、种群研究的应用
第3节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捕鱼比例
如果提高捕捞比例,对种群数量有什么影响?
三、种群研究的应用
第3节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