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9张PPT)
第一章 种群及其动态
大熊猫种群的数量变动
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被誉为“活化石”,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015年公布的第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为1864只,其中74.4%分布于四川境内。在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内,1974年大熊猫种群数量调查结果为145只;1983年由于大面积的冷箭竹开花使大熊猫的主要食物供应不足,其数量下降至72只;到1988年再次调查时,这一种群数量又回升到150只。由于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和完善,大熊猫的种群数量逐渐趋向于稳定。那么,什么是种群?为什么大熊猫种群会发生数量变动?
第1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
预测种群发展趋势
种数的数量特征
1
2
3
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形成的集合就是种群。
①一定区域 ②同种生物 ③全部全体
种群
第1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
一、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核心内容
:研究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在单位面积或者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种群密度=
种群的个体总数量
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
陆生生物
水生生物
第1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
一、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1)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
(2)分布范围大,个体较小的种群:
(3)取样调查的方法
样方法—— 不能移动或活动范围小的生物
标志重捕法——活动能力强,范围大的生物
逐个计数
估算(样方法)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第1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
一、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样方法调查种群的密度
逐个计数法
(总数量调查)
估 算 法
(抽样调查)
100 m2的草地
蒲公英
第1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
一、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样方的大小?
样方的多少?
如何取样?
取样原则?
如何计数?
目标:省时、省力、接近真实值
样方法调查种群的密度
第1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
一、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样方法调查种群的密度——样方的大小
不同样方大小的种群密度调查
样方大小 样方1 样方2 样方3 样方4 样方5 种群密度
(株/m2)
0.3m×0.3m 0 0 0 0 0 0
0.6m×0.6m 0 0 0 1 0 0.56
1m×1m 0 0 1 1 0 0.40
1.5m×1.5m 0 1 2 1 0 0.36
2m×3m 1 2 4 2 2 0.55
草本1 m×1 m;灌木3 m×3 m;乔木10 m×10 m;
第1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
一、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样方法调查种群的密度——样方的多少
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
样方1 样方2 样方3 样方4 样方5 样方6 样方7 样方8 样方9 样方10
26株 22株 27株 13株 14株 17株 23株 17株 23株 18株
不同样方数的蒲公英种群密度
统计的样方 前5个 前6个 前7个 前8个 前9个 前10个
平均值 (株/m2) 20.4 19.8 20.3 19.9 20.2 20
统计不同样方数
第1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
一、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样方法调查种群的密度——取样方法
五点取样法
等距取样法
取样原则:
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第1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
一、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
样方法调查种群的密度——计数原则
第1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
一、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任务二:模拟调查草地中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图中 代表蒲公英。
面积为100 m2 的草地的示意图
①
②
③
④
⑤
样方法调查种群的密度——计数原则
第1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
一、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样方 株数 种群密度(株/m2)
① 3
② 7
③ 7
④ 2
⑤ 5
N =
3+7+7+2+5
5
思考:实际调查中,不同人员的调查结果如果不同,原因是什么?
= 4.8株/m2
样方法调查种群的密度——计数原则
第1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
一、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采取五点取样法或者等距取样法等,进行随机取样。
适用范围
:植物,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提出问题
制订计划
实施计划
结论
讨论
样方法调查种群的密度——样方法
第1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
一、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标记、放回
重捕
计算
适用范围:
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标记重捕法
捕获
第1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
一、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第1次
12只
第2次捕获10只,有标记的4只
放回 原种群
多少只
30只
12
4
10
=
总数
取出
标记
混匀
重取
30
7
28
=
总数
第一次取样并标记的数 第二次取样的总数 第二次取样带标记的数 估算数目
30 28 7
120
任务三:模拟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第1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
一、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思考:如果估算值与真实值差异特别大,可能有哪些原因?
第1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
一、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N =
*N为种群数量,M为第一次捕获数,m为第二次捕获中的标记数,n第二捕获数
标记环、耳钉、涂色、剪趾、剪鳍、植入芯片等
m 偏小的原因
标记消失、脱落。
标记对动物造成伤害,甚至死亡,难以捕捉。
标记过于醒目,导致比未标记的更容易被重捕。
标记个体未在群体中混合均匀。
m 偏大的原因
标记个体未在群体中混合均匀。
第1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
一、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应满足的条件
1.标记不易消失、脱落。
2.标记不会对动物造成行为和寿命上的伤害。
3.标记后充分混合。
4.标记不能过分醒目。
5.所有个体在重捕时的捕获概率相等。
6.没有新的个体出生和死亡,没有迁入和迁出。
航拍法调查种群密度
其他调查方法
黑光灯诱捕法
红外触发相机
DNA分子标记
种群密度
调查方法
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种群其他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一定时期的数量,但是仅靠这一特征,还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要想知道种群数量的消长,还需要研究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
东北豹的繁殖能力和鼠的差别有多大?
这对于它们的种群数量有哪些影响?
出生率和死亡率
二、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
第七次人口普查总人口:1411778724
第1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 种群密度
出生率>死亡率
出生率=死亡率
出生率<死亡率
增加
降低
不变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密度及数量改变的直接原因
出生率和死亡率
二、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
第1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
二、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
第1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
随着环境的大大改善,东北豹逐渐回归、迁入我国东北地区。其实许多生物的种群,都存在个体迁入和迁出的现象。
二、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
第1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
2010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同2000 年第5 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居住地与户口登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长 81.03%。
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种群
迁入
迁出
迁入率和迁出率也决定了种群密度的大小。
迁入率和迁出率
二、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
第1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
这说明我国少年儿童的人口占比在减少,老龄人口占比在增加,我们应该关注我国人口的老龄化问题。
年龄 1990 2013 2018
0~14 岁 27.69% 16.41% 16.9%
15~64 岁 66.74% 73.92% 71.2%
65 岁及以上 5.57% 9.67% 11.9%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
任务四:根据以下数据在学习任务单上绘制柱状图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的影响
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叫做种群的年龄结构。
图中A、B、C三种年龄结构的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
年龄结构
二、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
第1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幼年个体数
成年个体数
老年个体数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出生率和 死亡率
种群数量
出生率>死亡率
出生率=死亡率
出生率<死亡率
增加
相对稳定
减小
意义: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幼年(生殖前期)
成年 (生殖期)
老年 (生殖后期)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年龄结构
二、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
第1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
中国老龄化社会来临
下图A、B分别为两个国家人口的年龄结构图,纵轴是年龄,横轴是各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据此图判断,未来人口增长率高的国家是哪个?
年龄结构
二、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
第1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
2003 年,我国颁布法律,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非医学需要的性别选择性人工流产”,请简要说明这一规定的意义。
年份 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例(以100名女婴所对应的男婴数目为结果)
1982 108.5
2010 121.2
世界人口性别比例的正常值:102~107
任务五:
第七次人口普查性别比例
第七次人口普查性别比例
性别比例 种群中雄性和雌性个体所占的比例
年龄结构
二、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
第1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
性别比例
二、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
第1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
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从而达到杀虫效果。
意义: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
二、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
第1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任务六:
二、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
第1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
生物个体的特征和种群特征表现不一样。
生物个体的特性是每一个个体所具备的,而种群则出现了新的特征。
种群具有整体性和统一性,反映了生物作为一个整体所具有的特征。
任务七:完善概念图。
种群密度
最基本特征
预测
决定
决定
影响
任务七:完善概念图。
种群数量
种群密度
年龄结构
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
性别比例
最基本特征
预测
决定
决定
影响
板书设计
一、种群: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二、种群的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种群数量的最基本特征)
(1)定义
(2)种群的调查调查方法
①样方法
a.常用的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 b. 适应对象:植物或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
c.样方大小由被调查对象决定
d.注意事项:(1)取样要随机 (2)计数时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
②标志重捕法
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
①计算公式
②适应对象: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
③注意事项(误差分析):
标志物不能过分醒目;标志物不能对动物本身产生伤害;标志物要牢固;两次捕获时间间隔要适宜等
2.出生率和死亡率
3.年龄组成 (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4.性别比例
5.迁入率和迁出率
三、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