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春人教语文八年级下16 云南的歌会 课后达标(试题+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14春人教语文八年级下16 云南的歌会 课后达标(试题+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3-08 14:58: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16课 课后达标检测
一、双基积累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蹲踞(jù)  掠起(luè)  熹微(xī)  下坠(zhuì)
B.规矩(ju) 土坎(kǎn) 押韵(yùn) 模仿(mé)
C.酬和(hè) 糯米(nuò) 譬喻(pì) 凹处(āo)
D.矗起(chù) 箍桶(ɡū) 淳朴(chún) 气氛(fèn)
2.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尽管落水儿童大声呼救,但他还是充耳不闻地走开了。
B.他的一席话,使在场的人个个哑口无言。
C.英语团队全体专家利用博客平台与学员们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在线研讨。
D.虽然太阳系内的名字起得比较出格了,但精心挑选的名字引经据典,令人难忘。
3.文学常识填空。
《云南的歌会》的作者是     ,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代表作有中篇小说     ,散文集《湘行散记》等。
4.品析下列语句的表达效果。
(1)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在微风荡动中舒卷张弛不定,有点龙吟凤哕意味。
答:


(2)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
答:

(3)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譬喻,比赛机智才能。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
答:

5.综合性学习。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在我国这个多民族大家庭中,各族的民俗文化异彩纷呈。亲爱的同学们,快来参加以“走进民歌”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吧!
(1)【微博赞歌】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从三个演唱场面中任选其一,拟写一段赞美“云南歌会”的微博。要求:主题鲜明,感情真挚,语言生动,不少于80字。
答:


(2)【收集民歌】民间有很多优美的民歌,我收集到的最著名的两首民歌是(写出歌名):
(3)【民歌荟萃】请指出下列歌词分别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民歌。
①“掀起了你的盖头来,让我看你的脸儿。”这是   族民歌。
②“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这是   族民歌。
③“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这是    族民歌。
二、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最后一段,完成6~10题。
6.“金满斗会”为什么是“最热闹的”?
答:

7.“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指的是怎样的唱法?
答:

8.为什么要召开“金满斗会”?
答:

9.选文中“就中最当行出色的是一个吹鼓手,年纪已过七十,牙齿早脱光了,却能十分热情整本整套地唱下去”一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
10.作者引用老太婆的话有何用意?
答:

三、美文品析
阅读下文,完成11~15题。
紫阳民歌天下传
刘全军
陕西省紫阳县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民歌之乡”。“山歌不唱不开怀,唱着山歌赶太阳”,到紫阳,这种特别的文化风情是值得体验一番的。
明清时期,大批移民涌入,紫阳以民歌为主体的民间舞蹈、民间传说、民间美术等文艺活动在当地自发活跃起来。究其成因,是由于生存环境闭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产和生活境况太需要心灵和情感的宣泄,男人高腔吼山歌,女人浅吟哼小曲,日子便在自娱自乐中悄然流逝。以心相授、以口相传的原生态民歌如山野清风吹拂,是那么的爽朗熨帖,词发乎内心,曲优美动听,演唱润腔方法和调节音阶用法独具匠心。紫阳民歌取材广泛,表现了劳动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形式多样,可分为山歌、劳动号子、小调、花鼓子八岔、风俗歌曲、宗教歌曲等7大类20余个曲种。
劳动号子分上水、下水和其他号子,节奏多变,粗犷豪迈,其中以《汉江号子》《放排号子》最有特色。“哟嗬嗬,脚踩稳啦,莫让劲啦;嗨嗨,蹬上一腿,嗨嗨……”领号、合号、喊号相互交织,宫商角徵羽,抑扬高下齐,其场面惊心动魄,催人奋发。
花鼓子八岔是紫阳流行较广的民间口头文艺形式,遇啥唱啥,所谓“三六九赶场,见客发货”,男女老少皆能传唱,并有伴奏锣鼓板式,大多场合是在节庆之时,人涌街市,锣鼓喧天,鞭炮震耳,你唱我和,各领风骚,那种热闹场景让人难以忘怀。真所谓:花鼓子歌,围台一众你听着,白天不唱不得过,晚上不唱困不着。
风俗歌是民间举行红白喜事等各种仪式时所唱,有孝歌、哭歌、哭嫁、撒喜等类型,至今民间赶场也还流行。而宗教歌曲是民间举行宗教仪式时所唱的歌曲,有到寺院道观内演唱的“道歌”,有在赶白事场合演唱的“坛歌”,有在“驱邪治病”或“烧拜香”时唱的“端公调子”等。
原创民歌浩如烟海,多如牛毛,20世纪中期紫阳专门组织专业人士下乡采风,搜集、抢救、保护民歌文化资源,编印出《紫阳民歌》4本,辑录民歌近千余首。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紫阳地方文艺工作者吸取传统民歌养料,民间口头创作与文人书面创作“合流”,标志着紫阳新民歌时代的到来。
近几年,新民歌创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春到茶山一片新》《开山号子》《驾起船儿走汉江》等广为流传,有的还在《人民日报》《诗刊》《解放军文艺》《歌曲》《群众音乐》等国家级和省市级报刊发表,一些国内知名作曲家如劫夫、田丰、阮庆沅皆为紫阳民歌谱过曲。许多优秀新民歌还被选载在《中国民间歌曲》《中国民歌》《全国广播歌曲选》《陕南民歌》等专业刊物上。2006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紫阳民歌作为音乐类排在第50位。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7月21日)
11.第1段中“这种特别的文化风情”指的是什么?
答:


12.紫阳民歌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特点?
答:


13.文章具体介绍了哪些形式的紫阳民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答:

14.紫阳新民歌时代到来的标志是什么?
答:

15.结合全文内容说说文章最后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

四、写作练笔
16.【写法借鉴】课文场面描写非常出色,点面结合,内容丰富。如,歌会有一个人的独唱,几个人的对歌,还有众人的群歌,充分体现了云南少数民族的能歌善舞,丰富的民族文化。
【片段仿写】请你回想一下学校举行某种活动(如运动会、拔河比赛等)的场景,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150字左右)
答案解析
1.【解析】选C。A项中的“掠”应读lüè;B项中的“模”应读mó;D项中的“氛”应读fēn。
2.【解析】选A。充耳不闻:指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应改为“若无其事”。
3.答案:沈从文 《边城》
4.(1)答案: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村寨传歌”场面中每桌各自轮流低唱的情景,作者把合起来的歌声比作“松涛”,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歌声的优美动听。
(2)答案:此句运用“起飞”“扶摇”“盘旋”“唱歌”“钻”等动词把云雀轻捷的身姿、悦耳的鸣叫描绘得栩栩如生,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云雀的喜爱之情。
(3)答案:这几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语言有气势,写出了情歌酬和的几种形式。
5.(1)答案(示例):山路漫歌,云淡风轻,花香阵阵,山鸟齐鸣,赶马女孩子自由快乐的歌声在山间飘荡,这是唱响在云南大地的一曲山野田园交响乐。美景如斯,美歌在耳,何等美丽的生活画卷,何等美好的生活滋味!
(2)答案(示例):云南民歌《蝴蝶泉边》《绣荷包》;陕北民歌《兰花花》《东方红》。
(3)答案:①维吾尔 ②蒙古 ③高山
6.答案:因为参加的人员很多,场面宏伟,气势壮大,唱歌的时间长,一连三天才散场。参会的妇女居多,而且打扮得非常漂亮。老年人在场上格外兴奋活跃。
7.【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指代内容的理解。解答此类指代了什么内容的问题,一般从上文找,概括或引用作答都可。
答案:每桌各自轮流低声唱《十二月花》,和其他本地好听曲子。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
8.【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其实就是回答“金满斗会”的作用。
答案:表面说是避疫免灾,主要作用还是传歌。由老一代把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
9.【解析】本题考查对描写方法及其作用的把握。肖像描写的目的是以“形”传“神”,刻画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
答案:肖像描写。表现老人的兴奋活跃,热情专注。
10.答案:这既是从另一个角度对盛会进行评价,又表达出作者由衷的赞叹之情。
11.【解析】此题考查对语句指代内容的理解。指示代词的指代内容一般从这句话向前找到相关语句即可。
答案:山歌不唱不开怀,唱着山歌赶太阳。
12.【解析】此题考查对有效信息的筛选能力。从文章第2段中筛选出原因和特点的语句进行总结概括即可。
答案:原因:生存环境闭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产和生活境况太需要心灵和情感的宣泄。特点:词发乎内心,曲优美动听,演唱润腔方法和调节音阶用法独具匠心;取材广泛;形式多样。
13.【解析】此题考查对内容的概括。文章第3至5段具体介绍了紫阳民歌的形式,筛选概括即可。
答案:劳动号子、花鼓子八岔、风俗歌、宗教歌曲。示例:我喜欢劳动号子,因为节奏多变,粗犷豪迈,场面惊心动魄,催人奋发。
14.答案:民间口头创作与文人书面创作“合流”,标志着紫阳新民歌时代的到来。
15.【解析】此题考查对段落作用的理解。文章最后的段落一般起总结全文、深化中心、首尾照应等作用。
答案:与文章标题相照应,深化了中心。
16.答案(示例):全班的拉拉队员齐声喊着:“加油!加油!加油——”那声音犹如虎咆狮吼,你看,他们正咬紧牙关,奋起反攻,只见他们步调一致,齐声喊着:“一、二、三——一、二、三……”尤其是把舵的杨金,身强体壮,一边喘着粗气,一边把两脚钉在地上,身子拼命往后压,全体同学齐心协力,那红标记又回到我们班这一头,同学们欢呼雀跃,激动异常。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