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课后达标检测
一、双基积累
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1)余幼时即嗜学 ( )
(2)门人弟子填其室 ( )
(3)援疑质理 ( )
(4)尝趋百里外 ( )
(5)俟其欣悦 ( )
(6)腰白玉之环 ( )
(7)略无慕艳意 ( )
(8)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 )
(9)媵人持汤沃灌 ( )
(10)主人日再食 ( )
(11)右备容臭 ( )
(12)同舍生皆被绮绣 ( )
(1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 )
(14)缊袍敝衣处其间 ( )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俟其欣悦 亲旧知其如此
B.当余之从师也 无鲜肥滋味之享
C.以衾拥覆 以刀劈狼首
D.足肤皲裂而不知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文:
(2)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译文:
(3)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译文:
4.下列语句的朗读停顿错误的一项是( )
A.腰/白玉之环
B.媵人/持汤沃灌
C.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D.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5.文中哪句话揭示了宋濂求学不辍的原因?
答:
6.作者谈及青少年时期“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时,运用外貌描写,分别描述了自己和“同舍生”的服饰,这是怎样的写法?他借此赠给马生的精神礼物是什么?
答:
二、课内阅读
(2013·广州中考)阅读全文,完成7~9题。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手自笔录 虽人有百手
B.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故患有所不辟也
C.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D.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若为佣耕
8.把“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翻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常常手抄借来之书,隆冬时节,十指冻僵仍毫不懈怠,足见“我”求学之“勤”。
B.遇师斥责,表情更恭顺,理解更周到,没有争辩一句,足见“我”求学之“诚”。
C.寒冬大雪,身背书箱,拖着鞋子,在深山巨谷中行走,足见“我”求学之“艰”。
D.处服饰华丽的同学之间,虽然羡慕,却坚守心中之乐,足见“我”求学之“精”。
三、美文品析
(2013·济宁中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0~12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余因得遍观群书。
【乙】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至和、嘉祐间,与其二子轼、辙皆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上其所著书二十二篇,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
(选自《宋史·苏洵传》)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无从致书以观 ( )
②闭户益读书 ( )
11.翻译下列句子。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译文:
②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
译文:
12.宋濂和苏洵的读书经历有哪些异同?对你有什么启发?
答:
答案解析
1.答案:(1)爱好,喜爱 (2)充满 (3)引、提出 (4)快步走 (5)等待
(6)腰佩 (7)羡慕 (8)担忧、忧虑 (9)热水 (10)每天 (11)气味,文中指香气 (12)通“披”,文中是穿的意思 (13)借 (14)破
2.【解析】选B。B项中的第一个“之”字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第二个“之”字是结构助词“的”。A项中的“其”都是代词“他”的意思;C项中的“以”都是介词“用”的意思;D项中的“而”都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3.答案:(1)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2)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
(3)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红缨装饰成的缀着珠宝的帽子,腰上系着白玉环。
4.【解析】选C。正确的朗读停顿为: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5.答案:“以中有足乐者”或“余幼时即嗜学”。
6.答案:对比(或“反衬”)。锦衣玉食只是外在肤浅的享受,知识学习才是人生的至味。
7.【解析】选C。该项中的“从”均为跟从,跟随。A项中加点词的意思分别为:亲手/手;B项中加点词的意思分别为:担心,忧虑/祸患,灾难;D项中加点词的意思分别为:比得上/你。
8.答案:(我)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
9.【解析】选D。在服饰华丽的同学之间,却坚守心中之乐,足见“我”求学之“乐”,而不是求学之“精”。文中说“略无慕艳意”,故“虽然羡慕”说法错。
10.答案:①得到 ②更加(发愤)
11.答案:①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看到许多(各种各样的)书。
②(苏洵的文章)流传出来后,士大夫争着传阅,一时之间学习写作的人都抢着模仿苏洵文章的写法。
12.【解析】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及阅读启示。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抓住宋濂和苏洵勤奋刻苦,宋濂家境贫寒,借书来读,而苏洵“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思考。所受启示可以从宋濂和苏洵刻苦勤奋,苏洵读书虽晚皆能成才等方面回答。
答案:第一问:同:读书都很勤奋刻苦;异:宋濂幼时家境贫寒,苏洵读书很晚。第二问:非勤奋刻苦不能读书;只要学习,就为时未晚。
附【乙】【译文】
苏洵,字明允,是眉州眉山人。二十七岁的时候才开始发愤读书,一年多一点时间就去考进士,又去参加特殊才学的考测,都没有考中。于是苏洵烧掉平常写的全部文章,关上门更加用功读书,于是精通“六经”、百家的学说,写文章一会儿就能写下几千字。至和、嘉祐年间,(他)与两个儿子苏轼、苏辙一起到京城。翰林学士欧阳修献上他写的二十二篇文章(给皇帝),(苏洵的文章)流传出来后,士大夫争着传阅,一时之间学习写作的人都抢着模仿苏洵文章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