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春人教语文八年级下26 小石潭记 课后达标(试题+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14春人教语文八年级下26 小石潭记 课后达标(试题+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3-08 15:05: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6课 课后达标检测
一、双基积累
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
(2)其岸势犬牙差互  (    )
(3)伐竹取道  (    )
(4)佁然不动  (    )
(5)悄怆幽邃  (    )
(6)寂寥无人  (    )
(7)乃记之而去  (    )
(8)潭中鱼可百许头  (    )
(9)斗折蛇行   (    )
(10)水尤清冽  (    )
(11)皆若空游无所依  (    )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心乐之       (乐:快乐)
B.不可知其源 (其:指代小溪)
C.以其境过清 (以:因为)
D.乃记之而去 (乃:于是,就)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译文:

(2)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译文:
4.下列句中加点词不是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从小丘西行      B.不可久居
C.凄神寒骨 D.潭西南而望
5.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岸势/犬牙差互
B.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C.似与/游者/相乐
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二、课内阅读
(2012·德宏中考)阅读课文,完成6~9小题。
6.解释加点词语。
(1)潭中鱼可百许头  (      )
(2)以其境过清  (      )
7.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译文: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文:
8.文章第2段对游鱼进行了描写,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
9.文章通过描写小石潭的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三、美文品析
(2013·临沂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游白水书付过①
苏 轼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②。浴于汤池③,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④百仞。山八九折,折⑤处辄为潭,深者缒石⑥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山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⑦,观山烧⑧,火甚。俯仰度⑨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⑩中流,掬弄珠璧 。到家,二鼓 ,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注】①此文是作者远谪惠州时所作。白水:山名。过:苏轼第三子,名过,题目的意思是作者与儿子苏过同游白水山后写成此文交给苏过。②佛迹院:寺庙名。③汤池:温泉。④悬水:瀑布。⑤折:弯转。⑥缒(zhuì)石:用绳子系着石头向下。⑦倒行:顺来路回去。⑧山烧:一说夕照景象,一说山火。
⑨度:越过。⑩击汰:击水。汰,水波。 掬:用双手捧取。珠璧:比喻星月在水中的倒影。 二鼓:二更。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食余甘煮菜  (    )
②顾影颓然  (    )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为”和“折处辄为潭”中的“为”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B.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公输》)
C.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童趣》)
D.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译文:

13.作者在这篇游记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解析
1.答案:(1)向西 (2)参差不齐 (3)砍伐 (4)呆呆的样子 (5)忧伤的样子 (6)空虚,寂静 (7)离开 (8)大约 (9)像北斗星那样 (10)格外 (11)依靠
2.【解析】选A。“乐”是“以……为乐”的意思。
3.答案:(1)(游鱼)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2)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
4.【解析】选B。A项,名词作状语,向西;C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D项,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5.【解析】选C。正确的停顿是:似/与游者/相乐。
6.答案:(1)大约 (2)凄清
7.答案:(1)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2)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8.答案:表现出潭水的清澈,表现出作者愉悦的心情。
9.答案:作者游览小石潭,触景生情,由乐转悲,表现被贬后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意思对即可)
10.答案:①吃 ②回头看
11.【解析】选A。例句与A项的“为”均是动词,是;B项,语气词,表疑问;C项,介词,被;D项,介词,与,对。
12.答案:(我们)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的水)大概能把东西煮熟。
13.【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的主旨。在梳理文意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语句,如作者对山水的描写,蕴含着对山水的热爱之情,而“顾影颓然,不复甚寐”又表达了其身世之悲。
答案:表达了山水之乐和身世之悲的复杂感情。(意思相近即可)
附【译文】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我们)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的水)大概能把东西煮熟。沿着山向东走,在稍稍偏北的地方,有一百丈高瀑布。山上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处都有潭,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喜又惊。在半山腰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的佛的痕迹吧。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在夕阳映照下山仿佛在燃烧,十分壮观。或弯腰或抬头看这些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出来,江水击打着,用双手捧着像碧玉般的水。回到家,已是二更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回头看自己的影子,有种萧索感,就再也睡不着了。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东坡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