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古人谈读书 第一课时课件(共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5.古人谈读书 第一课时课件(共3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03 13:45: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1.课件中分为3种颜色的字体为黑色、红色和蓝色.
2.黑色为了解内容,不需要记的.
3.蓝色为了解内容,用脑子记的.
4.红色为重点内容,需要记笔记.
讲课要求
单元人文主题: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单元语文要素:
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
单元习作要求:
根据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突出重点。
单元要素
古人谈读书
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25课《古人谈读书》
第一课时
1.会认“耻、矣”等5个生字,会写“耻、诲”等5个生字,理解“不耻下问、诲人不倦”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3.从文中总结相应的读书方法,并学会运用到日常的读书学习中。
学习目标
顾炎武读破万卷书
欧阳修借阅典籍
宋濂深夜苦读
张曜拜妻为师
车胤勤学不辍
孙敬苏秦悬梁刺股
你知道哪些古人读书的故事?
新课导入
自由讨论:你是如何看待苏轼的读书方法的?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送]苏轼
新课导入
朗读课文,疏通生字词。说说课文共有几个部分。
两部分
有关读书学习
初读课文
我会认
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 终夜不寝
诲人不倦 余尝谓 诵读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 终夜不寝
诲人不倦 余尝谓 诵读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chǐ


zhì
qǐn
我会写





chǐ
huì
wèi
sònɡ

多音字
他听了这个故事后知道了勤奋好(hào)学的好(hǎo)处。
(好学)

hào
爱;喜欢
(好处)
hǎo
优点多的;让人满意的(跟“坏相对”)
多音字
我认识(shí)的李明是一个博闻强识(zhì)的人。
(认识)

shí
知道,认得,能辨别
(博闻强识)
zhì
记住
人物简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知识锦囊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听音频 划分段
课文解读
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第一部分每句话的大意。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前面四个“知”是知道的意思,最后一个
“知”同“智”,是智慧的意思(通假字)。
【为】是。
【是】这的意思。
注 释
课文翻译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翻 译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指做学问态度要端正,也指做人要诚实。
课文解读
讲 解
2.这句话孔子对待任何事物有什么态度
谦虚、诚恳、老实
这是孔子教育大家对学习所持的态度,同时也是对其他事物的态度
1.这句话孔子持有怎样的态度?
3.这句话你懂得了什么
我们在学习上应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
课文解读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敏】此处指聪敏。
【好】喜好。
【耻】以……为耻。
【下问】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注 释
课文翻译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翻 译
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课文解读
讲 解
1.这句话孔子是什么态度?
学习态度
2.这句话告诉我们怎样的精神?
天下人人皆可为我师,去学者就必须具有“不耻下问”的精神
3.这句话你懂得了什么
我们在学习上要勤奋好学,不耻下问
课文解读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识】这里读作zhì,记住的意思。
【厌】满足。
【诲】教诲。
【倦】倦怠。
注 释
课文翻译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翻 译
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
默读
默写
默默
这句话中解释为“默默”更为合适
讲 解
1.“默而识之”讲的是什么?
学习方法。人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
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
教学态度 要热情的教导学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学而不厌”讲的是什么?
3.“诲人不倦”讲的是什么?
4.这句话你懂得了什么
告诉我们学习的方法和精神,以及教诲别人的态度
学习
教育
课文解读
5.孔子为什么从学习讲到了教育?
这正是孔子面对知识、读书的方法和态度。孔子认为,教育别人不仅是在传播知识,同时也是巩固所学的一种方法。
课文解读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知】知识。
【好】喜好,喜爱,这里读hào 。
【敏】此处指勤勉。
【古】古代文化
注 释
课文翻译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翻 译
我并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去求取知识的人。
课文解读
讲 解
1.孔子为什么要成为学识渊博的人?他是怎么做的?
孔子之所以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在于他爱好古代的典章制度和文献图书,而且勤奋刻苦,思维敏捷
2.这句话是孔子总结的什么特点?
他总结自己学习与修养的主要特点
3.孔子说这句话有何意义
他这么说是为了鼓励他的学生发奋努力,成为各方面的有用人才
4.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告诫我们知识要通过勤奋学习去获取
课文解读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翻 译
学习知识好像追赶不上那样,赶上了又怕被甩掉。
及:追赶,赶上
失:丢掉
不及:不赶上
讲 解
1.孔子在文中用了一个成语是?讲到了怎样的态度?
犹恐失之 讲到了学习态度问题
2.孔子认为真正有志学于学的人是怎样的?
他觉得真正有志于学的人,应当有唯恐学不到,唯恐学不会的紧迫感
3.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告诫我们学习要有紧迫感和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
4.“犹恐失之”是害怕失掉什么?
这里说的是害怕失掉应该学习的东西。
课文解读
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翻 译
我曾经整天不吃饭,不睡觉,天天思考,没什么用处,不如学习(收获多)。
尝:曾经
以:用来
以思:不吃不睡、光把时间用来思考
无益:没有好处、 没有长进
讲 解
1.这一句话讲的是什么问题?
学与思的关系问题
2.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什么?
学和思不可以偏废,只学不思不行,只思不学也是十分危险的。总之,思与学相结合才能使自己成为有德行、有学问的人。这是孔子的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3.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告诉我们学习要把学与思结合起来
古人谈读书
好学——好问
诚实——智慧
不厌——不倦
读书方法多
虚心听教诲
结构梳理

好古——勤勉
勤奋——进取
学习——思考
小结
通过阅读这则文言文,你得到了哪些启发和收获呢?
我们在学习上,要有良好的学习态度,请教问题要不耻下问。对于不明白的问题,懂就是懂,不要不懂装懂。学习要把知识牢记于心,不能自满。要时刻保持一颗求知向学的心。
重点问题
1.你如何理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作为”作为小学生你觉得该怎么做?
这句话告诉我们真正有智慧的人是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的,不会不懂装懂,那样对自己没有好处,要懂得虚心向别人请教,这样才能学到知识,作为小学生,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虚心学习,不断获取新知识。
2.结合《论语》最后一章谈谈你对学与思关系的理解。
孔子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把时间用于思考,但都徒劳无功,只思考不学习,那么永远也不能进步,疑惑只会越来越多,只学习而不思考,咋永远都是蛮干,不可能成功,斯和学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重点问题
3.孔子知识渊博,他为什么说“我非生而知之者”?
孔子说自己是一个普通人,不是天生就懂得知识的人,而是通过勤奋学习才拥有了渊博的知识。他这样说,一方面含有自谦的成分,另一方面是想告诉学生,自己的一身学识都是勤奋学习的结果,鼓励学生努力学习,成为各方面有用的人才。
4.这六则《论语》告诉我们哪些读书方法?(重点)
(1)读书要有正确的态度,要虚心去学,不要不懂装懂。
(2)读书要谦虚好学,不以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3)学海无涯,要勤奋学习而不感到满足。
(4)人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知识要通过勤奋学习去获取。
(5)学习要有紧迫感和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
(6)读书要把学与思结合起来。
练习
根据下面的意思,写出课文中对应的句子。
学习就像追赶什么似的,生怕赶不上,学到了还怕会丢失。
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地思考,发现这样做并没有什么益处,不如学习。
要聪明勤学,不以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练习
只做红色方框里面的题!
不耻下问
诲人不倦
朗诵
练习





聪敏
喜好
记住
满足
勤奋敏捷
曾经




课后作业
背诵文言文和重点问题
1
完成语文学习与巩固25课(能写多少写多少)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