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专题训练----汪元量诗歌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望江南·幽州九日①
汪元量②
官舍悄,坐到月西斜。永夜角声悲自语,客心愁破正思家。南北各天涯。
肠断裂,搔首一长嗟。绮席象床寒玉枕,美人何处醉黄花。和泪捻琵琶。
【注】①幽州,元都城所在地,即现在的北京一带。九日,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②汪元量:原为南宋官延琴师,在1276年(元世祖至元十三年)的初秋,被元兵俘虏,遣送到幽州。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三句写重阳节词人心绪如麻,夜不能寐,沉思默想一直到月沉西山,长夜中响起的角声也似在诉说悲伤。
B.上片写景运用视听结合和拟人的手法,衬托了深夜的寂静,渲染了凄凉的气氛,也暗示出词人身在官舍的心境。
C.下片“绮席”两句写词人讽刺以前在南宋拥金枕玉的“美人”,忘了亡国之痛,陪着征服者饮酒赏花,醉生梦死。
D.末句“和泪捻琵琶”动作描写真切,把感情外化为有形,呼应上片“悲”“愁”,委婉地表达出内心的悲痛和无奈。
2.词人为什么会“肠断裂”?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洞仙歌·毗陵赵府,兵后僧多占作佛屋
汪元量①
西园春暮。乱草迷行路。风卷残花堕红雨。念旧巢燕卷,飞傍谁家,斜阳外,长笛一声今古。
繁华流水去。舞歇歌沉,忍见遗钿种香土。渐橘树方生,桑枝才长,都付与、沙门②为主。便关防、不放贵游来,又突兀梯空③,楚王宫宇。
【注】 ①汪元量,南宋末代皇帝恭宗的琴师,随从“三宫”(太皇太后、谢太后、恭宗)赴燕,途径常州,感怀而作此词。②沙门:佛教名词,出家的佛教总称,也指佛门。③梯空:腾空。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草乱花谢、满目凄凉的残春景象,奠定了全词伤感凄凉的情感基调。
B.“今古”指古今同声,此处暗用向秀的典故,与前句借“旧燕”抒怀类似,显得深婉有味。
C.“忍见遗钿种香土”,是指词人不忍心看到这种景象,蕴含词人心中一缕怀旧情思。
D.此词以赵府旧宅为题材,以“园、宅”为两点,由宅到园,由园到宅,线索清晰,不乏跌宕之美。
4.后人评价此诗“旨趣微婉、情绪深沉”,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本诗表现了哪些微婉深沉的情感?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金陵①
汪元量
只见空城不见台②,客行搔首自徘徊。
风云旧日龙南渡③,宇宙新秋雁北来。
三国衣冠同草莽,六朝宫殿总尘埃。
交游相见休相问,把酒江头且一杯。
[注]①诗人因目睹亡国惨状,作的诗多记录宋亡之前后事,本诗为诗人被俘北上过南京时作。②台:指凤凰台,南京名胜。③龙南渡:指宋高南渡建立南宋。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上句扣题点明经行地点,突出废城荒芜;下句“搔首”“徘徊”表现诗人的惆怅。
B.颈联中“衣冠”与“草莽”,“宫殿”与“尘埃”,对比鲜明,饱含兴亡无常的痛感。
C.尾联写实,“休相问”含有难言之悲痛,“且一杯”抒发不堪回首、以酒浇愁的抑郁。
D.诗中“台”“徊”“来”“埃”“杯”押韵,朗朗上口,也增添了作品的抒彩。
6.颔联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易水
汪元量①
芦苇萧森古渡头,征鞍卸却上孤舟。
烟笼古木猿啼夜,月印平沙雁叫秋。
砧杵远闻添客泪,鼓颦②才动起人愁。
当年击筑③悲歌处,一片寒光凝不流。
【注】①汪元量:南宋宫廷琴师。宋亡后被俘北去。此诗为北上燕京途经易水时所作。②鼓鼙:军中常用的乐器,指大鼓和小鼓。③筑:古乐器,典出《史记》“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荆轲刺秦临行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后刺秦事败,荆轲身死。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深秋时节,诗人才卸征鞍,又上孤舟,一“卸”一“上”,虽然用语平淡,却写尽羁旅行役之苦。
B.颔联写景视听结合,“烟笼古木”、“月印平沙”写出了夜色之美,猿声、雁鸣突出了夜的静谧。
C.远处传来捣衣的砧杵声,使飘零游子不由伤感落泪;鼙鼓之声才响起,就惹起了诗人无尽的愁思。
D.尾联照应诗题,都是写当年易水送别场景:二人击筑悲歌时,慷慨诀别的气氛使寒波也为之凝滞。
8.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日酬王昭仪
汪元量①
愁到浓时酒自斟,挑灯看剑泪痕深。
黄金台②愧少知己,碧玉③调将空好音。
万叶秋风孤馆梦,一灯夜雨故乡心。
庭前昨夜梧桐雨,劲气④萧萧入短襟。
【注释】①汪元量:南宋末人,以善琴供奉内廷。南宋亡,汪元量与王昭仪俱被掳北去。②黄金台:在今河北易县东南十八里,燕昭王置千金于其上,以延天下士,遂以为名。③碧玉:“碧玉歌者,宋汝南王所作也。碧玉,汝南王妾名。”(《乐苑》)④劲气:寒气。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运用了一系列的意象,如秋风、孤馆、夜雨、劲气,将环境渲染得十分孤寂、悲凉。
B.诗歌除了点明愁绪外,还描写了一系列动作斟酒、挑灯、看剑、调琴,把感情烘托得非常深沉、哀切。
C.作者善于化用前人的诗句和典故,而又点化自然,如化用李商隐、辛弃疾、李清照等人的成句,如同己出。
D.从表面看,作者在诗中主要在抒写浓重的乡思,实际上却蕴含着彻骨的亡国之戚、去国之苦。
10.作者是如何抒发情感的?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徐州①
汪元量
白杨猎猎起悲风,满目黄埃涨太空。
野壁山墙彭祖宅,塺②花粪草项王宫。
古今尽付三杯外,豪杰同归一梦中。
更上层楼见城郭,乱鸦古木夕阳红。
[注]①徐州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南宋灭亡,元朝一统之时,诗人来到徐州写下此诗。②塺:尘埃。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层次分明,首联二句选取“白杨”“黄埃”等北方特有的景物,既点明了地点环境,又奠定了悲凉的基调。
B.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慨叹人世沧桑,“塺花粪草”暗示大兵之后的名胜古迹,无人游览,无人欣赏,景象凄凉。
C.诗人对国运无回天之力,只好借酒浇愁,“同归一梦”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人生如梦”意蕴不相同。
D.“乱鸦”一句以景作结,含蓄蕴藉,夕阳、乱鸦、古木营造萧瑟清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国破家亡的悲凉之情。
12.“满目黄埃涨太空”中的“涨”字颇具匠心,请赏析。
【答案】
C“讽刺以前在南宋拥金枕玉的“美人”,忘了亡国之痛,陪着征服者饮酒赏花,醉生梦死”错,“绮席象床寒玉枕,美人何处醉黄花”这两句是联想以前,往年南宋宫中那些拥金枕玉的美女们,在重阳节总是开怀畅饮,醉赏菊花,尽情欢笑。而今国破家亡,她们就不能象往年那样了。表达了物是人非的伤感。
2.①故国不再、亡国被俘的屈辱。面对被囚禁的境况,怀想旧日南宋宫廷的繁华,深感悲痛。②佳节思亲、夜不能寐的孤独。重阳节在旅馆思念家人,长夜无眠,搔首长叹。
3.D“由宅到园,由园到宅”错误。开篇第一句为“西园春暮”,这首词层次鲜明。以赵府旧宅为题材 ,以“园、宅”为两点,由园到宅,由宅到园。反复跳跃,但线索清晰,又不乏迭宕之美。园中草乱花谢,再写橘桑萌蘖,残而又生,衰极美来;宅子已是“燕飞谁家”,故园已是面目全非,早做为一座庙宇。可见应为“由园到宅,由宅到园”。
4.①对繁华逝去的伤感。上阕 的前三句写残垣断壁,故园不在;下阕 的“舞歇歌沉”两句展开写昔日歌舞升平的景象已成为过眼云烟,只见遗钿被泥土所埋。②对故国灭亡的深沉哀思。“念旧巢燕卷,飞傍谁家”“繁华流水去。舞歇歌沉,忍见遗钿种香土”,寄寓了作者思故国、恋故土的情怀。③对元朝佛教势力仗势横行、穷奢极欲的愤慨之情。“都付与,沙门为主”,大好园林,都被僧人所占,“便关防”三句谓不让显贵玩赏,防守紧严,只是一座寺庙而已,令人感慨万分。
5.C“尾联写实”错误,从本诗上下文语境,以及“交游相见休相问”的语意看,并非实写,而是一种设想的状态,即以虚拟的“老友相逢,把酒江头”的场景抒发亡国之悲伤抑郁。
6.(第一问)颔联运用对仗、象征的表现手法。“风云旧日”与“宇宙新秋”,“龙南渡”与“雁北来”,对仗工稳。用“龙南渡”象征宋室南渡(也兼指晋室南渡),用“雁北来”象征北方蒙古族南侵建立新朝。(第二问)表达了诗人对南宋灭亡的痛悼,对自己沦为亡国奴的痛苦。
7.D“是写当年易水送别场景:二人击筑悲歌时,慷慨诀别的气氛使寒波也为之凝滞”错误。尾联照应诗题,“一片寒光”是英雄逝去后眼前空余的冷落之景,易水的“寒光”蕴藏着诗人的主观情意。“击筑悲歌”的往昔与“一片寒光”的眼前之景,一虚一实,开拓了诗歌的意境。8.①首联描绘了一幅冷清萧瑟的古渡秋景图。
②深秋时节,诗人卸罢征鞍又孤舟北上,入目所见芦苇萧萧,古渡口边冷冷清清,渲染出一片冷落萧条的气氛。
③古渡、孤舟自然引出诗人的羁旅之愁、漂泊之感、故国之思,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感情基调。
9.B“还描写了一系列动作斟酒、挑灯、看剑、调琴,把感情烘托得非常深沉、哀切”错误。选项中“描写了一系列动作斟酒、挑灯、看剑、调琴”错,“调琴”不是动作描写,诗中“碧玉调将空好音” 是用典,“枉调碧玉之歌”的化用,不是写调琴的动作,更不是主人公的动作。10.①首联直接抒情,“愁到浓时”“泪痕深”直接抒发了亡国之后的愁绪满腹的心情。
②化用前人诗句抒情,“挑灯看剑泪痕深”化用了辛弃疾的词,挑灯看剑体现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报国无门之情。
③颔联用典抒情,写空有黄金台,枉调碧玉歌,表达自己无处寻知己,无处觅知音的孤寂惆怅。
④颈联和尾联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写秋风万叶、孤灯夜雨,用梧桐夜雨,寒气萧萧,构成凄切悲凉的意境,抒发了深沉悲切的亡国之痛故乡之思。
B“比喻”错,没有比喻的修辞。
运用了比拟、夸张的手法,使读者感到黄尘由地面向上浮动,有似水涨,化静为动,画面颇有立体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