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专题训练----马宝山小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周庄冉记商号
马宝山
冉记客栈坐落在古镇周庄富安桥下的水岸上,客栈的老板冉绍白是一个很精明的商人。
冉老板不爱多讲话,他的话大半都在他的眼神里面放着,所以他不多的话语一说就在点子上,让人听了舒畅,听了顺耳。这样他就结交了南来北往的许多客商。客人只要在冉记客栈住那么一两回,就与冉老板成了朋友,下次客人再来周庄绝不换地方,就住冉记客栈。
这样从东北奉城来贩人参鹿茸的赵掌柜,从南国羊城来买卖草药的钱掌柜,从西域玉田来推销玉器的孙掌柜,从山西大同来做茶叶生意的李掌柜,个个成为冉记客栈的老客,个个成为冉老板的忘年交。
一天,客栈来了一位客人。这是个新客,四十来岁,一身布衣还很褴褛,牵着一匹汗淋淋的马走进院子里来。冉老板急忙上前想帮助客人卸马背上的褡裢,客人急忙挡住冉老板的手说:“不劳您动手,不劳您动手……”
冉老板问:“小店分中、高档和普通客房,客官想住哪样的房间啊?”
客人说:“住……住高档的单间房吧。”来客就由冉老板引领着走进楼上一间高档客房,将褡裢“嗵”地放地上。
不知看官是不是看出蹊跷来,八成没有。
可是,冉老板却看出来了,并有了疑窦:这客人一身寒酸的布衣,怎就住高档客房呢?一般客人一路劳顿,都想着有人帮助卸肩解鞍,可是这位客人非但拒绝,神情怎么还惶惶的?客人背着褡裢上楼,气喘吁吁的。那褡裢里是什么沉重东西——是金,是银,还是枪械?
冉老板就亲自照料这位新客,想解开疑云。这会儿就到饭时了,冉老板问:“客官,您是到饭堂里用餐呢,还是我把饭菜给您端上楼来啊?”
客人说:“就请伙计给我端到屋里来吧。”
冉老板没指派伙计,他亲自为客人端茶递水,布菜斟酒,饭后还亲自收拾碗盏。在这一系列活动间,冉老板一直想着弄清楚那褡裢里的秘密。他终于在褡裢的一个不显眼的地方看到一个“李”字印记。冉掌柜便问道:“客官是哪里人,是姓李吧?”
那客人愣怔了一下,摇摇头说:“俄(我)……俄(我)不姓李,俄(我)姓……”
吞吞吐吐的山西话,使精明的冉老板认定了,这个客人心怀鬼胎,就报了官。捕快就在半夜拿了这个山西人。
一捕,一审,这家伙果然是个见财起意的歹人。他本是给山西大同做茶叶生意的李掌柜做保镖,到江南收明前茶,看到茶商一袋银圆就生了歹意。那天他们坐在一个山崖边上歇息,脚下是深不见底的深渊,保镖一直寻找的机会来了。他站起来说:“掌柜的,俄(我)去尿一泡。”说着走到李掌柜身后,在一棵树下哗哗尿了一阵,转身系着腰带走到李掌柜背后,一抬脚把李掌柜踹下山崖,然后驮着那一褡裢钱,牵马投店,住进冉记客栈。哪知一枕黄粱美梦还没做完就锒铛入狱了。
冉老板为好友李掌柜伤心落泪一夜,第二天就派人去大同送信,请李家来人取走那一褡裢的钱。半个月后,派去的人回来了,领来一个人,万没想到这个跟随来的人竟是李掌柜。
冉老板白日见鬼一般,一身抖颤:“你、你是人,还是……”
李掌柜在冉老板面前转了一圈,作揖道:“冉老板,我大难不死,被那歹人踹落山崖,让一棵老树托住,在树丫上待了三天三夜,得一采药人相救,真是死里逃生啊。我这是特来谢您呀。”
李掌柜说着抱住冉老板一阵号啕。
冉老板极是热情地款待李掌柜,俩人天天对饮或喝茶。忽然在一天争论起来,争论发展到争吵,争得急赤白脸,吵得面红耳赤。
看官你可知道,他们争论什么吗?就一个字──钱。
冉老板一脸赤红:“这一褡裢钱,我一分不要,您拿走。”
李掌柜瞪圆了眼睛:“这一褡裢钱,我一分也不会拿,您留下。”
俩人争着吵着,彼此愈发地亲热信赖。李掌柜终于想出一个主意,用这笔钱做两个人共同的生意,一个在南国茶乡买茶,一个在山西大同卖茶,一路船载车运就交给做脚运的商家去办。
实在没有别的办法,冉老板就答应了李掌柜,二人就做开了南北的茶叶生意,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几年后又开拓药材生意和绸缎生意,一个做了大同的首富,一个成为周庄的富豪。
一年,康熙帝下江南,来到苏州府,从当地官员那里听说北李南冉二人感人的故事后,甚为震动。就派人从周庄请来了冉记客栈老板冉绍白,很是仔细地问了他与大同李家合作贸易的事情,大为感动,提笔写下“商贾德范”四字,赐予冉绍白。
冉老板就把这四个字制成两块牌匾,一块挂在自己经营的冉记商号大门上,一块派人送往山西大同,挂在李掌柜经营的大同商号门楣上。
周庄的冉记商号与山西大同商号,两大商号合伙经营了一百多年,他们仁义诚信,道德传家,不仅把自己的生意越做越大,也影响了与他们有往来的许多商户,成为北地南国百年佳话。
世事沧桑,许多年过去了,山西大同的李家怎么样?不知道,康熙帝赐予四字牌匾也早已腐朽,只知道周庄冉家凭着祖训,生意一直做下来了。直到今天,我们在周庄大街小巷走一走,一定会见到冉家后人开的商铺,这些商铺远不及当年冉记商号的规模了,不过仁义诚信的经营理念还一直被他们传承着。
(选自《小小说选刊》)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冉老板想帮助客栈来的新客卸马背上的褡裢,但客人看他是老板而自己又来路不正,不好意思麻烦他,谢绝了他的帮忙。
B.小说插叙了李掌柜被谋害的经历,保镖的见财起意杀人的行径与冉老板的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C.小说结构精巧,“一褡裢钱”在文中反复出现既推动了情节向前发展,又展现了人物的性格。
D.康熙皇帝下江南听到这个故事后,御笔题词赠予冉绍白,既是被北李南冉的故事所感动,也是对他们仁义诚信思想的肯定。
2.小说开头说客栈的老板冉绍白是一个很精明的商人,他的精明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请结合文本分析李掌柜死而复生这一情节在文中起到的作用。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绝活
马宝山
小镇里有不少是手艺人,手艺人靠的是手里有绝活儿。
苏门耀做豆腐,卖豆腐,是个手里有绝活儿的人。苏门耀做豆腐要自己选料,自己淘洗,自己碾磨,最后还要自己点卤水。他一手做出来的豆腐鲜、香、嫩、爽口,多少年了就没有人在小镇上开第二家豆腐坊。苏门耀的绝活还不在这上头,最绝的是一刀准。有人买他豆腐,人家买的斤数一出口,他一刀子就切下一块,一边报数一边往秤盘上放,提起秤杆,秤杆那头微微一翘,秤盘里的豆腐就滑进买主的盆里,买主高高兴兴地走了。
苏门耀卖的豆腐刀刀准,一次都不会有差错的,可是他每一次都要过秤,为什么?就是让买主心里踏实。苏门耀就靠这个绝技在小镇里活得鲜亮着哪。
小镇里还有一个叫窦辰亮的人,他卖枣糕,靠的也是刀上的功夫。窦辰亮卖枣糕也是一刀准,不同的是窦辰亮卖出的枣糕一概不过秤,谁买多少,窦辰亮一刀下去,然后用荷叶一包扔进买主的篮子走人,谁嫌他卖的枣糕斤两不足,自己找杆秤去。错了回来,缺一补十,小镇人没有一个来找后账的。
鸟比鸣,花比艳,人就喜欢比个高低。卖豆腐的苏一刀和卖枣糕的窦一刀就在暗中较劲许多年,总想着压对方一头。俩人也在镇街上常见面,见面话里常常夹枪带棍。
“哟,苏师傅啊,您的豆腐真白啊,刀怎么就这样黑哪?”窦辰亮不怀好意嘻嘻笑着说。
苏门耀也嘻嘻笑着反唇相讥:“我的豆腐是白的,刀是黑的,黑白分明,可是不知道窦师傅的枣糕让人吃了是甜掉牙呢,还是酸掉牙呢?”
一天,苏一刀和窦一刀撞在一条小巷里。小巷很窄,只能容一辆小车过去。他们中必须有一人退出小巷。窦一刀把枣糕车停在小巷里,从腰间摸出烟袋,坐在车帮子上抽开烟了。苏一刀一见这个架势就知道,这是窦辰亮叫板了,他也把车停小来,高声叫卖:“豆腐,卖豆腐……”
正是晌午时分,小巷里人来人往,人们看这两个人要“斗鸡”就渐渐聚拢来。
窦一刀一连抽了三袋烟,看了一眼吆喝叫卖豆腐的苏一刀,收起烟袋,拿起切刀闭住眼睛,“啪啪”几刀,切出五块枣糕:“这块八两,这块一斤一两,这块一斤九两……谁买拿去,信不着的,那边老苏豆腐车上有秤,过一过,秤杆挑不起头来,就算我的错,您把这车连同车上面的枣糕一起拉回您家去。”
就有人买窦一刀的枣糕,拎了就走,偏一位买了窦师傅的枣糕走向苏一刀的豆腐车想过一过秤,却见苏门耀收起家什推起豆腐车一步一步退出小巷。窦辰亮笑了,也收起家什,一步一步向前推着小车走,“枣糕,枣糕,卖枣糕……”的叫卖声异常高昂嘹亮。
十年过去了,苏门耀头发白了。窦辰亮也是一头灰白。那年元宵节,小镇组织舞龙赛会,引来四乡八村看热闹的人,小镇主街上人头攒动。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这天苏门耀的豆腐车和窦辰亮的枣糕车间隔三米排列在一起。那时候舞龙还没有开始,两个“一刀”就表演开了。
先是窦一刀,他用一条毛巾蒙住眼睛,举起刀,啪啪几刀,一连切出十块枣糕,每一块不多不少,都是一斤,眨眼之间都被人们买走。窦一刀再蒙住眼睛,又举起刀,啪啪几刀,还是切出十块枣糕,每一块不多不少,都是一斤半,又眨眼之间被买走。窦一刀再一次蒙住眼睛,高高地举起切刀……
这时,旁边的苏门耀也开始了,他慢慢掀开麻布,一板雪白的豆腐展现在众人面前,苏一刀把豆腐的四角切开,板上留下四四方方的一大块豆腐,他在这四方大块豆腐上横切三刀,又竖切三刀,一大块豆腐被匀匀地切割成十六块小豆腐。每一块不多不少,都是一斤半。人们不禁叫绝。在人们叫绝声中,苏门耀说话了:“窦师傅,腾出地方了没有,兄弟送您一板鲜豆腐。”苏一刀用切刀轻轻铲起一小块豆腐,抛向窦辰亮三米外的枣糕车上,一块,两块,三块……苏一刀的豆腐一块一块在空中飞如羽,落在板上轻如絮,一块不散,一块不破,十六块豆腐整整齐齐,方方正正地码在窦辰亮空出来的枣糕板子上。
围观者,掌声如潮,大赞:“绝活儿,真正的绝活儿啊!”
多少年后,苏门耀、窦辰亮都老了,两个人一同溜街,晒太阳,却很少说起当年他们较劲的事情。
一天,窦辰亮的孙子忽然跑来喊:“苏爷爷,我爷爷不行了,他请您过去一趟……”
苏门耀拎起拐棍就往窦家走,一进门只见窦辰亮躺在炕上,一口一口艰难地喘气。他看见苏门耀就伸出手,示意近前来。苏门耀上前抓住窦一刀的手:“窦师傅,有啥话要说,您就开口,咱们老兄弟千万不要客气呀。”
窦辰亮一字一字往外吐:“苏师傅啊,您、您那个绝活是怎么练出来的?有师傅教您吗?那可是小镇千古一绝呀!”
苏门耀趴在窦辰亮的耳朵边,轻轻说:“您忘了吗?那是被您逼出来的呀,要说有师傅,那就是您,窦师傅啊。”
窦辰亮听了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却没有说出口就咽气了。
苏门耀说的不是客气话,也不是安慰人的话,更不是气人的话,他说的是真话。凡是世上的绝活儿,没一个是学来的,学来的就不叫绝活儿。自己苦思冥想,硬琢磨,逼出来的那才是绝活儿呢。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门耀厚道老实,卖豆腐每次都过称;窦辰亮刁滑轻慢,卖枣糕一概不过称,还“扔进买主的篮子走人”。
B.“多少年了就没有人在小镇上开第二家豆腐坊”,小说第二段中的这句话烘托了苏门耀的豆腐之绝。
C.小说写窦一刀三次蒙住眼睛举刀切枣糕,既写出他对自己绝活的自信、炫耀,也为苏门耀的绝活蓄势。
D.小说以时间为顺序,以“绝活”为线索,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塑造了两个有绝活的手艺人形象。
5.请对文中画线的句子进行赏析。
6.小说的主题是什么?最后一段和鲁迅《祝福》的最后一段在主题表达上的作用有什么不同?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家
马宝山
旧时候的当铺几乎都是一个样子,进门是厅堂,左右两侧各摆着两把椅子,当间是小茶桌。这是为一些有颜面的当家预备吃茶歇脚用的。当铺的柜台搭得都很高,上半截是格栏窗,中间开一个小窗口,是收当货用的。当铺的老板或是伙计高高站在柜台里,居高临下接货。不管什么人来当货,只要站到这个高高的柜台下面,人就矮了半截儿。
有人来当的是九成新的小羔羊皮袄,递进窗口。伙计打开只翻两下就喊:“一件皮袄,有皮没毛,当银元四块。”
当家立马急了:“我这皮袄去年八十块大洋买的,怎么就成了有皮没毛,只当四块大洋呢?”
伙计再打包起来,推出窗口:“先生,要不您到别的铺瞧瞧,兴许多当俩钱呢。”
谁都知道,天下当铺是一家,哪家都一样,白跑腿不说,弄不好还受一顿奚落,划不来。又都是急着用钱的主儿,哑巴亏就这样吃了。
也有当家倒架不倒威,照样称爷。他来当铺不去站柜台,而是坐到厅堂里的椅子上喊:“掌柜的在吗?叫刘掌柜出来。”
胖胖的刘掌柜笑盈盈地迎出来:“哦,是那爷呀,您老赏光。”
那爷是什么人?
那爷,那显璋,地道的清朝遗少,一辈子就做一件事,玩儿!那爷玩儿虫子、玩儿鸟、玩儿麻将、推牌九,别的什么事都不做,也不会做。那爷先前吃爹的、吃爷的,再吃朝廷的俸禄。民国了,朝廷俸禄断了,就吃祖上留下来的遗产,这个月当幅字画,下个月当件玉器,都当到刘掌柜这里来了。
一年又一年,那爷来当的东西越来越不值钱了,一个挂件,一副耳坠,一对银镯子。刘掌柜看出来了,那爷这是水干见底没啥玩意儿啦,渐渐失去了热情,不仅自己不迎出来了,还阻止伙计从柜台上走下来接他的当货。没办法,那爷也得屈尊站到高高的柜台下,将要当的玩意儿送进窗口,听伙计吆喝:“一把蓝玉烟壶,当银元三块。”
那爷知道,讨价还价没用,拿上三块银元唉声叹气走人。
今儿,那爷忽然神气活现地来了,不知道要当什么。
这次,刘掌柜破例迎出来:“那爷,是当货吧,手头周转不开啦?”
“谁说不是呢,昨天搓麻将手背,愣是八圈不开和,输了身上的钱不说,还欠下一些债。找朋友去借吧,不是借不来,爷丢不起那个人。”说着,那爷从怀里掏出一个纸包,打开纸包是黄缎子包,再打开是一个方方正正的小锦盒。那爷打开锦盒推过去,说:“刘掌柜,开开眼吧。”
锦盒里一颗核桃大小绿莹莹的翡翠珠子。刘掌柜立马眼睛一亮,一手捏着,一手托着拿到眼前仔细瞧了半天,放回到锦盒里。经营半辈子当铺的刘掌柜看出来了,这应该是一对珠子,北方叫“雄雌翠”,南方叫“姊妹翠”,单个珠子不亮,你只要把两颗珠子放在一起,双双发亮熠熠闪烁。这是一对稀世珍宝啊!
刘掌柜呷了一口茶道:“那爷,这应该是一对珠子吧?”
那爷“哗啦”一声卷起扇子,不去正面回答刘掌柜的话,只说:“今天只当这颗珠子,给个价吧。”
刘掌柜心里想的是一百块大洋,嘴里却报出二百块。
那爷再“哗”地展开扇面子“呼呼”扇着说:“那就二百块。我知道刘掌柜一向是不还价的,把钱包好,我带走。”
送走那爷,刘掌柜收好珠子,心想,不出半年另外一颗珠子也得当到我这里来,那自己可就发了几辈子都用不完的大财啦!
刘掌柜一天天等,一月月等,等来那爷当的却不是珠子,而是一些小挂件、小饰品等不值钱的玩意儿。不急,刘掌柜盼的等的是他另外一颗翡翠珠子。
刘掌柜一直等了五六年,直到解放了也没等来那爷的另一颗珠子。
新社会不养闲人,政府给那爷安排了工作,在市文物处做文物鉴定收藏工作。那爷想新社会真好,养活他这个废人、懒人、没有用的人。那爷感念政府,把他那颗宝贝珠子献给了国家。接受翡翠珠子的是一位研究翡翠的老教授,他说:“这颗珠子应该是一对,先生可知另一颗在何处?”
那爷有些难为情地搓着手说:“七年前被我当到刘掌柜的当铺里了。”
“姊妹翠”是国之瑰宝,岂能被一个资本家私藏。正在轰轰烈烈搞公私合营接受改造的刘掌柜在政府的教育下,在店员们的批评帮助下,也无奈地献出那颗珠子。
这件事都上了报纸了,大段文字表扬那显璋大公无私献宝,也有一小段批评刘掌柜的文字。那爷很是认真地看过,收起报纸说:“什么时候了,刘掌柜还钻在钱眼儿里拔不出来,糊涂!”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当翡翠珠子时,通过那爷和刘掌柜的动作和语言描写,可以看出珠子的重要价值,在推动情节发展时也增添了故事的趣味性。
B.“直到解放了也没等来那爷的另一颗珠子”,说明那爷对珠子的珍爱,没想过要当第二颗,他只是借此来抬高第一颗珠子的当值。
C.题目“当家”内涵丰富,在文中主要指那爷,故事主要围绕他作为一个当家到当铺当货展开,也暗含解放后当家做主人的意思。
D.当铺的刘掌柜势利、圆滑、能说会道,与当家做买卖善于察言观色,在新社会里转变不太彻底,与那爷的形象形成一定反差。
8.小说开头详写旧社会当铺的场景,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9.结合文中画横线的两句话,说明那爷在新旧社会的心理为何不同。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隐
马宝山
酒一醒,孟浩然就后悔了。他知道又一次失去了求仕的机会。
几天前,襄州刺史韩朝宗约孟浩然吃酒吟诗,谈得甚欢。刺史十分欣赏孟浩然的才学,决定把他举荐给皇上,为朝廷效力。说好两天后一起赴长安去见皇上。
第三天,当韩朝宗派人前来孟家,唤他一同进京时,和朋友喝得醉醺醺的孟浩然说:已经喝酒了,哪有时间管他。来人见劝不走孟浩然,回去禀告刺史。韩朝宗很生气,一个人独自进京去了。
说来,这已经不是头一回了。六年前,孟浩然正在王维处谈诗论文,唐玄宗李隆基忽然来了。王维以孟浩然是布衣不能面圣为由,叫他躲在床底下。皇上与王维谈了一些政务之后,看到桌上有诗笺,便随手拿起来看。这诗正是孟浩然所写的《岁暮归南山》,诗云:“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玄宗看了“不才明主弃”一句不大高兴,悻悻然对王维说:“这人岂有此理,他自己不来找我,怎么可以说我弃他呢!”
皇上走后,王维很是埋怨了几句孟浩然。出仕不成还受一顿奚落。那一次的求仕之路也就这样断了。
这两件事,使原本一心报国的孟浩然心寒。加上孟浩然读些史书,发现自己的性格根本无法适应尔虞我诈的官场,决定不再求官,进山隐居起来了。
孟浩然隐于鹿门山的鹿门寺。寺院里有殿堂僧房数十楹。除了一二十僧人外,没有闲杂人来,十分清静。
鹿门山东南三十里外是襄阳城,有一位叫姚邺宸的长史。这是一个为襄州刺史做文案的七品官。姚长史雅爱诗书,特别喜欢孟浩然风神散朗、清淡自然的山水田园诗。姚长史听说孟浩然在鹿门山就跑来,想与诗人切磋,向他请教。
头一回进山,孟浩然醉酒,没有见到。第二回进山,说是孟浩然病了,也没有相见。姚长史真是个执着的文人,没过一个月,再次进山。寺里住持告诉姚长史,说孟浩然游山去了。姚长史在寺里等了半天,游山的孟浩然还不见回来。长史就告别住持下山去了。走到半路,他看到一个樵夫坐在一块石头上歇息,见到自己就热情地打招呼:“官家,下马歇歇脚吧。”
姚长史就下马,刚坐下,樵夫就问:“是来见孟山人的吧?”
姚长史奇道:“你怎知道?”
樵夫笑了笑:“时常有读书人来见孟山人,可是,这个孟山人却有些怪异,来人十之八九是见不到他的——您也是来与山人谈诗论文的吧?”
姚长史说:“孟浩然是与王维并称‘王孟’的诗人,他的山水田园诗文名扬天下,我是来向先生讨教的。”
樵夫从腰带上解下两个装酒的葫芦,一个递给姚长史说:“秋天里山风硬,喝两口酒驱驱寒吧。”说着自己先饮了一口,“孟浩然应试不第,仕途困顿,纵情山水,对自然景致、田园风光感慨几句,哪有多少好诗呀!”
“世人说孟山人的诗句句尽堪传,此话不虚啊!”姚长史呷一口酒说。
他们坐在路边石上,好一阵谈论孟浩然的诗文,姚长史才上马走了。他很是奇怪,自己怎么和一个砍柴的人谈论诗文这么长时间呢?
说着冬天就到了,姚长史就要随刺史大人进京赴任,他想走前再去拜见孟浩然。姚长史就踏雪进山,进鹿门寺院,在住持僧房里喝茶暖身。住持问:“又访孟山人来啦?”
姚长史说:“年底就要进京了,想见一下孟先生啊。”
“去吧,刚才还见先生往屋子里抱柴,想是暖屋子迎长史的吧。”
姚长史推开孟浩然的屋子,里面暖暖的,却不见主人。长史就翻看先生散放在桌子上的诗笺。许久也不见主人影子,他便走出屋子在院子里一边寻人,一边游览这座始建于东汉的寺院,一直到晌午也没有找见孟浩然。姚长史心中索然,与住持告别。
住持送姚长史出山门,住持问:“可与孟先生畅谈?”
姚长史悻然道:“哪里畅谈,影子都没见一个,满院子寻,只见一个头戴幞头的扫雪人。”
“带紫色幞头的人?哈哈,那便是孟大山人啊!”住持仰头大笑。
姚长史愕然:“失之交臂,看来我与山人真是无缘啊!”
住持笑了,“你们是见过面的,就在路边一块石头上,还说了好大一阵子话嘛!”
此时,他们的脚步已经走到那块路石边,姚长史一下子想起秋天坐在石上与樵夫谈诗论文的情景来了。他“啊”了一声,“那个樵夫就是孟浩然,孟大山人哪?!”
住持长笑不止。
人说: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可谁见过孟浩然这样隐居的呢?
姚长史不胜慨叹:“孟浩然乃真正大隐啊!”
(有删改)
10.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两次写到孟浩然醉酒不见人,意在说明孟浩然出仕不成不能全怪别人,他自己醉酒误事也是原因。
B.小说语言自然流畅,“吃酒吟诗”“谈诗论文”“仕途困顿””失之交臂”等四字词语的加入,又让语言显得典雅厚重。
C.小说主体部分以姚长史的经历、见闻和感受来写孟浩然,与《孔乙己》中通过咸亨酒店小伙计的所见所闻来写孔乙己的有相似之处。
D.孟浩然与姚长史坐石谈诗论文的情节在文中两次出现,前后照应,一设谜,一解谜,给文章添了曲折,也增了趣味。
11.文末姚长史慨叹“孟浩然乃真正大隐”,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姚长史这样评价孟浩然的原因。
12.小说前几段写孟浩然错过出仕机会的两次经历,在文中起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苏先生
马宝山
福昌隆商号老板姓严,叫严奉衍,满族人。严老板是从沈阳故宫请苏先生来商号做账房先生的。严奉衍在小镇就有四五家商号,经营盐业、水产,还开着一家木材加工厂。他在乡下还有几千亩水旱田,又开一家烧锅,专门酿东北老烧——高梁红。
严老板亦乡亦城,农工商做得真是得心应手,这应该说得益于他的管账先生苏雨村。苏先生经营有道,一月一结算,笔笔清楚,年尾准在腊月的最后那一天,把一年的总账簿交到老板手里,收支明晰,十年了没有半点差错。严老板十分感激苏先生,常常慨叹:没有苏先生的帮助,福昌隆不会有今天啊!
严老板无论在乡里还是在小镇都很有名声。满洲国成立后,伪满政府和日本人硬逼着名声赫赫的严奉衍当了小镇的商会会长,懂商而不懂政的严老板,当了这个会长不知是祸是福,在那个人鬼同天的日子里,商号倒是照开着。
一天,严老板请苏先生吃茶,严老板问:“先生来我的小号有十年了吧?”
“回东家的话,我来贵号已经十年零三个月……”苏先生掰着指头说,“……零……零七天啦。”
严老板呷了一口茶说:“先生来小号的时候就说好月薪二百大洋,这已经过去十年了,我想提先生的月薪,再加二百……”
苏先生微微一笑:“老爷,您不说这个话,在下也要说这件事呢。不过,我与老爷想的不一样,我想眼下这二百大洋月薪也不要了。”
严老板一急,手一晃,刚刚到嘴边的茶水洇了他前襟:“怎么?苏先生想离开敝号?”
苏先生摇一摇头:“东家误会了,我是说这二百大洋的月薪我也不取了。老爷您想啊,我一个宫里的阉人,无家无业,无后无裔,我在贵号老爷供我吃的供我穿的,要那么多钱做什么呢?”
严老板脸上灿然:“谁说钱没有用啊?这世上顶有用的就是钱,你眼下用不着钱就找一家银号存起来嘛。”
苏先生道一声“谢了”,再笑一笑,轻轻摇头叹息。
严奉衍一时还不解:苏先生摇头叹息是什么意思啊?
东北光复了,严奉衍以卖国汉奸罪被抓进大牢,万贯财产、千顷良田、几家店铺都被政府没收,所有的产业眨眼之间化为乌有。
苏先生哭红了两眼,两袖空空走出严家大院。
败落的严家子弟各奔东西。严奉衍好不容易才从大牢里被保释出来,伴着病中的老妻凄凄苦苦过了几年。老妻去世后,他实在孤苦不过,就背一个褡裢,拄一根竹杖游走四方。
一天,严奉衍来到辽河岸边一座小城,只见城中一座高大院落张灯结彩,鼓乐班子吹拉弹唱,大门内外人来客往,甚是热闹。
严奉衍近前一看,只见大门两侧贴着火红寿联,门楣上挂着四盏大灯笼,灯笼下面站着容光焕发的苏雨村苏先生。严奉衍禁不住大喊:“苏先生,苏先生……”
苏雨村循声望去,啊呀一声,急忙跑下台阶,在人群中抱住严奉衍:“老东家啊,您怎么来的?想得我好苦哇。”
俩人相拥相抱着迈上台阶,走进高门大院,苏先生的大寿宴席就开始了。主持寿宴的是一位年轻军官。只见他跪在苏先生面前,叩三个响头,站起身来致贺词。
年轻军官说的什么,严奉衍一句也没有听进去。他完全懵懂了,脑子想的全是:这苏先生哪里来的这处深宅大院?这个给苏先生叩三个响头的军官又是谁?
在以后安静下来的日子里,这个大院里除了几个勤杂人员和大门口守卫的两个卫兵外,只有苏先生和严奉衍两个人。这两个往日的主仆每天客客气气地吃酒,默默地喝茶,过去那些事情似乎被岁月的风尘深深掩埋起来了,谁都不再提起。忽然有一天,苏先生说:“老东家,您不想知道这处深宅大院是怎么来的吗?”
严奉衍躺着不动,苏先生就知道他这是要听他说呢。
苏先生说:“老东家还记得吧,我在您商号里做到十年的时候,您说一定要给我加薪,被我拒绝了。其实这十年的薪水,我一分都没有花,全存着呢。一天在大街上碰到一位年轻军官,是我老家一个村的,不是一个族姓的侄辈人,那时他还是伪满洲国的一个小连副。我看着他还算机灵,就用我的积存帮助他招兵买马,很快他就升任了连长。不久,我看到伪满洲国的败象已显现,就悄悄告诉他要留心联络政府方面的人。这个孩子是个一点就透的人。他很快就与政府军队的人取得联系,在日本人投降的前夜,拉起他那一连人马起义了……”
严奉衍听得目瞪口呆:这真是浮生若梦,人生莫测啊,在人世间背后竟然隐藏着这么多玄妙与变数啊。
“老东家,留下来吧,咱们在这里有人护卫,有人打扫庭院,一日三餐有人侍奉,这是神仙过的日子啊。你我相依相伴,度过剩下不多的日子吧。”苏先生真诚挽留严老板。
严奉衍叹息:“我一个落魄之人,哪里有这般福气哟。”
这时候苏先生环视一下眼前这个偌大院落,似自言自语,又似对严老板说:“您以为这座大院送给我就是我的了吗?不是的,我不过是替他人看家护院罢了。我这把老骨头还能支撑几天哪。我一闭眼一蹬腿,这座院子该是谁的还是谁的。人生既是过客,不知道哪个东西是你的,哪个东西不是你的,说是你的却不一定就是你的,说不是你的说不定还真是你的……”
在苏先生说这番话的时候,严奉衍睡着了。
睡着了的严奉衍再也没有醒来。
13.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先生是严奉衍的管账先生,严奉衍在苏先生的帮助下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在当地有声望。
B.东北光复后,严奉衍以卖国汉奸罪被抓进大牢,他从大富大贵到大灾大难,命运大起大落。
C.为苏先生举办寿宴,让苏先生安享晚年,村侄的这些行为体现出其具有乌鸟反哺的美德。
D.严奉衍与苏先生命运不同,严奉衍怨恨命运厚此薄彼,最终选择以死来控诉命运的不公。
14.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15.有人在评价这篇文章时说“一个人有着怎样的命运,从他的性格中,都能找到蛛丝马迹”。请以苏先生为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
A“但客人看他是老板……不好意思麻烦他,谢绝了他的帮忙”错误,应是内心惶恐,怕被人发现什么,是心虚的表现。
2.①对客人真诚:与住店的客人交谈时言语不多,真诚实在,结交了很多的朋友。
②对坏人警觉:对客人的言行举止、衣着打扮细微观察,发现客人的反常,及时报官。
③对朋友仁义:要李掌柜的家人取回一褡裢钱,拒收谢礼;把皇帝御笔亲写的大字做成两块匾,可见冉老板在义和利面前不糊涂,坚守着仁义与诚信。
3.①突出了人物性格,既表现了李掌柜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也使得冉老板不贪图钱财,讲仁义守诚信的物形象更丰满。②使情节有了突转,让故事情节有起伏,增加可读性。也推动了情节发展,没有这一情节就不会有后面北李南冉的故事。③丰富了小说的主题,突出了“知恩图报”“仁义诚信”的主题。
4.A“苏门耀厚道老实,卖豆腐每次都过称;窦辰亮刁滑轻慢”错误。由原文“小窦一刀三次蒙住眼睛举刀切枣糕,写出他对自己绝活的自信、炫耀”显现的是对自己手艺的自信。
5.句子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叠词、四字成语,生动形象得显现苏一刀的技艺高超。
6.一、显现出手艺人的技艺高超,需要自己的勤学苦练。并且塑造了两个鲜活有绝活的手艺人形象。二、《祝福》的最后一段作用是与前面开篇照应,紧扣主题,写出祝福时刻繁乱喧闹的景象,并为最后抒情渲染了气氛。而本文的最后一段的作用是直接点题,以记叙的形式解说的形式道出主题。
7.B“没想过要当第二颗”说法不当。因为那爷暂时还有别的东西可当,他只玩不做事,会坐吃山空。
8.①描写旧社会当铺的结构布置,表现了旧社会的阶层观念(突出了旧社会钱与一个人地位的关系);
②为后文那爷的出场及其在当铺的遭遇做铺垫;
③与人活在有尊严的新社会(新社会人与人平等)形成对比。
9.①旧社会,那爷不务正业,变得穷困潦倒,却在人面前摆架子,充有钱人,极力维护自己的尊严,有很强的虚荣心。
②新社会,那爷有了自己工作,靠劳动养活自己,对政府和新社会充满感激,瞧不起刘掌柜这种钻在钱眼里的人。
A“意在说明孟浩然出仕不成不能全怪别人,他自己醉酒误事也是原因”错误。选项属于以偏概全,孟浩然醉酒不见姚长史与“出仕”无关,不算“醉酒误事”。
①居住地远离世俗:隐居幽寺,不轻易与外界来往,姚长史登门四次才偶得一见。②交际上隐藏身份:不以文人身份自居,砍柴扫雪,与当地的山水田园生活融为一体。③精神上隐藏锋芒:淡泊名声,谦虚内敛,不以才华傲人,面对姚长史的夸赞淡定谦逊。
12.①情节:交代孟浩然归隐的原因,引出下文对归隐情形的具体描写/为后文姚长史多次登门难得一见孟浩然做了铺垫。②形象:因洒脱不羁失去被韩朝宗举荐的机会,因个性率直得罪唐玄宗,通过这几段描述,孟浩然的形象特征更加丰满立体。③主旨:扣合(暗示)主旨,韩朝宗和唐玄宗对孟浩然的不满与姚长史对孟浩然的敬重构成了强烈对比(欲扬先抑),赞颂孟浩然隐者风范,也表达了对人才归隐问题的思考。
D“严奉衍怨恨命运厚此薄彼,最终选择以死来控诉命运的不公”分析错误。依据原文“这时候苏先生环视一下眼前这个偌大院落,似自言自语,……在苏先生说这番话的时候,严奉衍睡着了。睡着了的严奉衍再也没有醒来”可知严奉衍并没有怨恨命运厚此薄彼,他的死亡也并非自杀。
第一问:明线是严奉衍由名利双收的老板沦为阶下之囚,最终家破人散,落魄而死。暗线是苏先生在乱世之中保全自己的过程。第二问:①明暗线索交织,集中展示了严奉衍和苏先生两人的一生,使小说情节更为紧凑。②两条线索形成对照,突出人物形象,引起读者对人物命运的思考。(意思答对即可)
15.①苏先生能够看淡得失荣辱,不贪图富贵,在乱世之中保持从容不迫的心态。如他拒绝严老板的加薪,他把自已十年攒下来的钱用来帮助村侄招兵买马。②苏先生明察秋毫,洞若观火,他对当时的社会有深刻的认识,懂得如何保全自己。如他能够看出伪满洲国的败象,为村侄出谋划策;对自己晚年生活有清醒的认识,看问题具有超拔之处。③苏先生深谋远虑,做事精明,使自己能够安度晚年。苏先生身份低微,他为自己的晚年生活谋划,步步为营,最终安度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