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张耒诗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张耒诗歌(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02 15:4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诗歌专题训练----张耒诗歌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三伏暑甚,七月八日立秋,是日风作凉爽,炎酷顿消,老病欣然命酒,成二诗(其二)
张耒
苦热逢三秋,西风飒然起。
金气入草木,伤夷从此始。
盛极衰从之,循环固其理。
老翁复何事,新凉欣酒美。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交代了写诗的缘由,时间、天气、人物、心情,备极详细,颇有趣味。
B.前两句交代从酷夏到凉秋的季节转换,“苦”和“飒然”两词显现了作者的心情。
C.三、四句写暑气已经逐渐退入了花草树木之中,而令人苦闷的夏天就此过去了。
D.最后两句照应题目,写出了诗人闲来趁着秋日的凉爽欣然享受美酒的怡然快乐。
2.本诗是诗人换季时的即兴之作,但诗中包含了朴素而富有启发性的道理,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二十三日即事①
张耒
已逢妩媚散花峡②,不怕艰危道士矶③。
啼鸟似逢人劝酒,好山如为我开眉。
风标④公子鹭得意,跋扈将军⑤风敛威。
到舍将何作归遣⑥,江山收得一囊诗。
【注】①张耒曾因怀悼苏轼被贬黄州,此诗作于离开贬地时。②散花峡:散花的山峡。③道士矶:道士修行的山岩。④风标:风度,诗人这里称白鹭为“风标公子”。⑤跋扈将军:指汉质帝时的果章。⑥归遣:归家后打发消遣时光。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诗人直言归途中既有优美的自然风光,也存在险阻的路段。
B.颔联用语活泼,写“啼鸟”劝人不要喝酒,“好山”使我心情愉悦。
C.颈联中,诗人化用典故描摹了一幅鹭鸟悠然、江风收束的舒适图景。
D.诗人尾联中既言明了创作计划,也侧面表现出诗人高超的创作才华。
4.本诗流露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劳歌
张耒
暑天三月元无雨,云头不合惟飞土。
深堂无人午睡余,欲动儿先汗如雨。
忽怜长街负重民,筋骸长彀①十石弩。
半衲②遮背是生涯,以力受金饱儿女。
人家牛马系高木,惟恐牛躯犯炎酷。
天工作民良久艰,谁知不如牛马福。
【注】:①彀(gòu):张满弓弩。②衲:缝补,此指补过的破衣服。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起首说“云头不合”“惟飞土”,强调天气炎热干燥,尘土飞扬,为后面写“负重民”劳动的艰辛作铺垫。
B.三、四句写诗人在盛夏烈日之时,深堂高卧,无人打扰,突出诗人清闲自在、不惧酷热的心态。
C.接下来四句,笔锋一转,向更深的意境开掘,突出劳动人民的悲惨处境,反映了贫富差距悬殊的残酷现实。
D.全诗取材贴近现实,情感体验真切,用语平易晓畅,字里行间充溢着对下层劳工深切的同情和怜惜。
6.这首诗通过多种手法深情刻画了“负重民”的鲜明形象。请结合诗句具体赏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庞安常先生①
张耒
德公本自隐襄阳②,治病翻成客满堂。
懒把穷通求日者③,试将多病问医王。
一丸五色宁无药,两部千金合有方。
他日倾河如石鼓,著书犹愿记柴桑④。
[注]①庞安常先生,被誉为“北宋医王”。②德公,即庞德公,东汉末隐士。③日者,古时以占卜为业的人。④石鼓,即石鼓文,有一字千金之誉。柴桑,指东晋陶潜。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借写德公隐居襄阳,却因治病济众反而宾客满堂,表现庞安常行医济世得到人们肯定。
B.颔联写不去求日者占卜运途,只求医王医治疾患,于对比之中可见其求医之切,用心之诚。
C.颈联写医王用两部千金方整合出妙方,胜过灵药五色丸,进一步突出了“医王”医术高超。
D.本诗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样,都多用典故,使得意蕴丰富,语言精练。
8.尾联是如何从未来的角度高度赞誉庞安常的功德?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风流子·木叶亭泉下
(宋)张耒
木叶亭皋下,重阳近,又是捣衣秋。奈愁入庾肠①,老侵潘鬓②,谩③簪黄菊,花也应羞。楚天晚,白蘋烟尽处,红蓼水边头,芳草有情,夕阳无语,雁横南浦,人倚高楼。
玉容④知安否?香笺共锦字,两处悠悠。空恨碧云离合,青鸟沉浮。向风前懊恼,芳心一点,寸眉两叶,禁甚闲愁?情到不堪言处,分付东流。
【注】①庾肠:泛指愁肠。南北朝文学家庾信初仕梁,使西魏被留北方,作《哀江南赋)以述思乡之苦。②潘鬓:潘岳的斑鬓。③谩:通“漫”。④玉容:穿貌之美如花似玉,此指思妇。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木叶”点明秋季,“捣衣”声勾起乡情,全词一开篇就营造出萧瑟凄清的氛围,为后续词意发展做了铺垫。
B.“菊花须插满头归”本是重阳典俗,但是词人却因为怀念庾信和潘岳而无心装扮,只是漫不经心地插戴上菊花。
C.因为两地渺远,所以书信无法见寄,词人却埋怨时聚时散的白云,埋怨其让信使“青鸟”时隐时现,无理而妙。
D.结尾化抽象为具象,相思至极,欲说还休;不是不想说,而是说了愈加愁苦,只好让东流水将自己的愁情带去。
10.主客移位是指作者移情于景,移情于人,把客体(对方)当作主体来描写的手法。请赏析词中主客移位的艺术手法。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春十三首(其一)
张耒
春郊草木明,秀色如可揽。
雨余尘埃少,信马不知远。
黄乱高柳轻,绿铺新麦短。
南山逼人来,涨洛清漫漫。
人家寒食近,桃李暖将绽。
年丰妇子乐,日出牛羊散。
携酒莫辞贫,东风花欲烂。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马”一句,统领下文诗人所见盎然春景,表现诗人轻松自在的心情。
B.“逼”用字精炼,生动刻画南山高耸、迫近行人的动态美,有锤炼之功。
C.本诗展现一幅农家生活素描,或全面铺开,或个别细描,层次错落分明。
D.“莫辞贫”表现农民乐观积极的精神状态,虽然不宽裕,但仍热爱生活。
12.苏轼曾评价张耒的诗作“气韵雄拔,疏通秀明”(《曲洧旧闻》卷五引),本诗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请从语言和情感角度分析。
【答案】
C“写暑气已经逐渐退入了花草树木之中,而令人苦闷的夏天就此过去了”错误。三、四句写秋天进入了花草树木之中,损伤从此就开始了。
2.①诗中的“盛极衰从之,循环固其理”一句,意为夏天的苦热到了极点就会转向衰落,季节循环变换本来就是自然之理。
②这句话不只适用于季节的转换,人生的盛衰也是一样的道理。没有永远的兴盛,也没有永远的衰落。
③启发我们盛时当思衰,不骄不躁;衰时不颓丧,寻找转机;把握好当下,人生的任何时节,都应乐观面对。
3.B“写‘啼鸟’劝人不要喝酒”错误。“啼鸟似逢人劝酒,好山如为我开眉”意思是沿途的啼鸟鸣声相送,好像在逢着人就劝酒一样,美丽的青山,就如一个知心朋友一样,远远地迎面就开怀地笑着。这里写出了诗人和景物互动,诗人已完全融入到自然界中,感情充沛。
4.①首联写行路的经过,选取散花峡、道士矶这样的地名嵌入诗中表述行程已相当巧妙,再以“妩媚”“艰危”形容之,颇觉生动,景物如在眼前。这两句诗不仅表述了行程,也将诗人此时游山玩水的兴致痛快地表达了出来,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②颔联将景物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传神,诗人和自然界开始了互动和互化,诗人已经完全融入到自然界中,感情充沛、兴致勃勃。
③颈联写江上一白鹭延颈而立,神态清冷,风度翩翩,使跋扈的江风,亦不敢逞威掀浪,情感饱满而充满活力。
④尾联以归遣作收束,把景物联系起来,构成色彩鲜明、意境完整的长卷。随着景点的推移,读者进入种种境界,目不暇接,表达了诗人旅途所见和由衷的喜悦。整首诗诗人将旅途之景与自己愉悦的心情相契合,构成一幅和谐的图景。
5.B“三、四句……深堂高卧,无人打扰,突出诗人清困自在、不惧酷热的心态”错误,从诗中来看,诗的开头四句刻意渲染暑天之热,为后面写“负重民”劳动的艰辛,作了有力的铺垫。一、二两句写天气:说“云头不合”,则可见烈日当空;说“惟飞土”,既呼应了上句“三月元无雨”,又强调了天气炎热干燥,尘土飞扬。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盛夏赫赫,骄阳似火,深堂高卧,想动身而未动身,就汗如雨下,这表明炎热已到了难以忍受的程度。
6.①通过环境描写表现出夏季的炎热和劳工工作环境的恶劣,为人物出场做了铺垫②通过典型细节刻画。如“筋骸长教十石弩”,写劳工青筋暴出,骨瘦如柴,身负重物,移步艰难,突出劳作的艰苦不易。再如“半神遮背是生涯”,写劳工衣着破旧,顶着烈日,出卖苦力,突出生存艰难,生活悲惨。③劳工和富贵人家的牛的不同境遇形成了鲜明对比,更加突出了劳工的辛勤,令人同情。
7.C“胜过灵药五色丸”错,颈联只是突出“医王”医术高超,没有和仙药比较之意。
8.①尾联意为将来人们会用石鼓文一样珍贵的文字著书,恭谨的记载你的功德。②通过用石鼓文之典与陶渊明类比,高度赞美庞安常先生的功德将永垂青史。
9.B“但是词人却因为怀念庾信和潘岳而无心装扮”错误。“愁入庾肠,老侵潘鬓”的意思是思乡的愁肠、潘岳的斑鬓。这里词人以“庾肠”代指思乡之心,“潘鬓”自喻身心渐衰之貌。10.这首词抒发了作者羁旅的愁思和对妻子的思念。下阙写妻子思夫,移情于人,想像对方思念之苦。设想妻子思念自己时的痛苦情状。写对方思念自己,正是为了表达自己对于妻子深挚的爱情与痛苦的思念。
C“一幅农家生活素描”错误,结合“草木”“高柳”“新麦”“桃李”等可知,本诗以客观景物描写为主,自然景物占主要位置,更像一幅自然景物速写。
12.(1)语言平易流丽,不事雕琢,很少使用生僻字或典故。如用“草秀木明”“高柳黄乱”“新麦绿铺”“清洛初涨”等平易之语描写郊野秀色,自然生动。
(2)情感显明畅达,笔随意动,气韵流畅。如信马游春的轻快自由,早春自然的清新优美,农家生活的丰足逸乐,都在诗人笔端自然流淌,不隐晦,不生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