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20.1磁现象 磁场
第一课
第1课时
第2课时
第1课时
磁现象
汤姆和杰瑞是利用了什么捉弄了红色的猫?其中包含了什么样的原理?
观察与思考
战国时期,古书《管子》上曾记载:有人发现了一种能吸铁的“石头”,它好象慈祥的母亲吸引孩子一样,所以,当时给它起名叫“慈石”,后来才改叫“磁石”。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磁铁(磁体),通俗的名字叫“吸铁石”。
我国根据这种特性,制造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指南针——司南,并最早将它应用在了航海事业上。
磁体小知识
磁性: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
1. 磁性和磁体
一、磁现象
磁体:具有磁性的物体。
按形状分为:
按来源分为:
天然磁体
人造磁体
硬磁体
软磁体
按磁性保持的时间分为:
擦玻璃神器
门吸
冰箱贴
你还知道哪些应用?
磁体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
磁体飞镖
2.磁极
活动:用条形磁体吸引铁屑,观察条形磁体不同部位吸引铁屑的多少。
实验现象:磁体的两端吸引铁屑最多,中间最少
磁体上的不同位置,磁性的强弱不同,两端最强,中间最弱,磁性最强的两个部位叫做磁极,每个磁体都有两个磁极。
能够自由转动的磁体,静止时指南的那个磁极叫南极或S极,指北的那个磁极叫北极或N极。
对于这两个磁极我们又该怎么区分呢?
活动:将条形磁体悬吊着,观察两极所指的方向。
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演示:蹄形磁体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演示:条形磁体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3.磁极的相互作用规律
磁化:一些物体在磁体或电流的作用下会获得磁性的现象。磁性物质(能被磁化):铁、钴、镍及其合金,氧化物。
4.磁化
磁化的危害
1.手表被磁化后走时不准
2.彩色电视机显像管磁化后,色彩失真
1.磁体靠近或接触钢、铁等物质
2.用一个磁体在钢棒或其他磁性
物质上沿一个方向摩擦
3.通电(后面会学习到)
磁化的方法:
有两根形状完全相同的钢棒,如图所示,当甲的一端靠近乙的一端时,乙转动起来,则可判断( )
A.甲棒有磁性,乙棒无磁性
B.甲棒无磁性,乙棒有磁性
C.甲、乙两棒都有磁性
D.以上三种说法都有可能
甲
乙
D
例题
N
N
S
S
思考:用磁体吸引起两枚硬币后,会是下面哪种情况?你知道原因吗?
N
S
N
S
N
S
会是第三种情况,因为同名磁极会排斥
现有两根大头针被条形磁铁的一端吸引,悬在条形磁铁下方,如图所示的四幅图能正确反映实际情况的是( )
A
A B C D
例题
思考:如果磁体被分割成两段或几段后,每一段磁体上是否仍然有N极和S极?
每一段磁体上仍然有N极和S极
N
S
N
N
S
S
S
N
N
N
N
S
S
S
S
磁极总是成对存在的。
当两个条形磁
体组合成一个
新磁体,则中
间不再是磁极
如图甲所示,一个条形磁体摔成两段。取右边一段靠近小磁针,小磁针静止时的指向如图乙所示,则右边这段裂纹处的磁极是_____极。如果把这两段磁体沿裂纹合放在一起(如图甲),这两段会相互_______(选填“吸引”或“排斥”)。
N
S
N
S
S
甲
乙
N
吸引
异名磁极相互吸引,所以右边裂纹处的磁极是N极。
左边裂纹的磁极是S极、右边裂纹的磁极是N极,异名磁极相互吸引,所以这两段会相互吸引。
S N
例题
定义:具有磁性的物质
磁体
磁极
性质:吸引铁、钴、镍等物质
定义:磁体上磁性最强的地方
南极(S),北极(N)
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磁现象
磁化
定义:一些物体在磁体或电流的作用下会获得磁性的现象
磁化的方法:1.靠近 2.沿一个方向摩擦 3.通电
1.(多选)磁铁能吸引下面哪些物体?( )
A.铜片 B.铁片 C.铝片
D.钴片 E.锌片 F.镍片
2.用条形磁铁的N极去靠近某物体的A端,发现此条形磁铁能把A端吸引过来,则物体的A端( )
A.一定的S极 B.可能是N极
C.可能是S极 D.一定是N极
BDF
C
3.[中考] 图中能正确反映电荷之间、磁极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是( )
B
4.下面四个实验中,能确定钢棒具有磁性的是( )
A.用细线将钢棒吊起来,使它在水平面内自由转动,静止时总是指向一定的方向
B.用钢棒的中间部分接近铁屑、大头针,发现不能吸引
C.用钢棒接近条形磁体时被吸引
D.用钢棒接近条形磁体,发现相互排斥
D
A端是N极,B端是 S极,C、D端不是磁极
B. A、B端和C、D端都不是磁极
C. A、C端为N极,B、D端为S极
D. A、D端为N极,B、C端为S极
D
A
C
D
B
乙
A
C
D
B
甲
N
S
A
C
D
B
A
C
D
B
5.如下图,甲图所示的条形磁铁从中间锯断后如图乙,则有( )
6.一根条形磁铁,左端为S极,右端为N极。下列表示从S极到N极磁性强弱变化情况的图像中正确的是( )
A
C
B
D
D
N
S
磁性
位置
S
N
磁性
位置
S
N
磁性
位置
S
N
磁性
位置
S
N
第2课时
磁场
小磁针受到了力的作用。
将磁体放到磁针附近,磁针指向发生偏转,说明什么?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磁体和磁针没有接触,怎么会有力的作用呢?
磁体的周围存在着某种物质跟小磁针接触了并产生了力的作用。
N
S
N
S
二、磁场
这种在磁体周围,能使磁针偏转的物质就叫做磁场。
1.磁场
实际物体和场是物质存在的两种形式。
风(空气)
树木摇动
磁场
小磁针偏转
引起
引起
证明
证明
特点:看不见、摸不着但真实存在。
基本性质: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力的作用。
A
下列关于磁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磁场看不见,摸不着
B.磁体内部有磁场,外部无磁场
C.磁体外部有磁场,内部无磁场
D.只有磁体周围放入另一磁体时,才有磁场
例题
想想做做:在条形磁体周围不同位置放小磁针,小磁针的指向是否相同?这说明了什么?
2.磁场的方向
物理学中把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规定为该点的磁场方向。
小磁针的
指向不同
受力的方
向不同
磁场是有
方向的
如果我们想知道磁场周围每个点的方向,我们该怎么做?
在磁场周围放更多的小磁针!
探究:
在磁体上面放一块有机玻璃,玻璃上均匀地撒一些铁屑,轻敲玻璃,观察。
原理:磁化后的铁屑相当于一个个小磁针,在磁场的作用下,可以形象地显示出磁场的分布。
3.磁感线
我们把小磁针在磁场中的排列情况,用一些带箭头的曲线画出来,可以方便、形象地描述磁场,这样的曲线叫磁感线。
条形磁铁的磁场分布
蹄形磁铁的磁场分布
作用
特点
磁感线
用来形象地描述磁场的分布情况
① 磁感线只是假想的曲线,是帮助我们描述磁场而模拟出的(模型法),实际并不存在。
② 在磁体外部,从磁体N极出发,回到S极;在磁体内部,磁感线从
S极出发回到N极。
③ 磁感线上任何一点的切线方向都与置于该点的小磁针静止时N极所指的方向一致(即该点的磁场方向)
特点
磁感线(续表)
A
B
C
④ 磁感线的疏密表示磁场的强弱。磁体两端处磁感线最密,表示其两极处磁性最强。
磁场的强弱:
A>C>B
⑤ 磁感线是封闭曲线,它不会相交,因为磁场中某点的磁场方向只有一个确定的方向
活动:画一画两种磁体的磁感线
[中考]a、b 两个磁极间的磁感线分布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 端磁极是S 极,b 端磁极是N 极
B. P 点没有磁场
C. 磁感线是真实存在的
D. Q 点的磁场方向水平向右
D
例题
在图中,标出磁体的极性,并画出所有磁感线的方向。
N
S
N
N
例题
三、地磁场
思考:我们知道,磁针发生偏转是磁场作用的结果,那么指南针在世界各地都能够指南北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说明地球周围是有磁场的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地球周围存在的磁场叫地磁场。
研究表明地磁场的形状与条形磁体的磁场很相似。
N
S
1.地磁场
1.地磁N极在地理的南极附近;地磁S极在地理的北极附近。
2.地理的两极和地磁的两极并不重合。它们之间存在一个角度,叫做磁偏角。
2.地磁场的特点
地理北极
地磁北极
磁偏角
地磁南极
地理南极
我国宋代学者沈括在他所著的《梦溪笔谈》卷二十四中写道:"方家以磁石摩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这是我国和世界上关于磁偏角的最早记载。最早准确的描述了磁偏角这一现象。比西方哥伦布发现这一现象还早了400多年。
宋代学者沈括
指南针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论衡》记载: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如图所示的司南放在水平光滑的“地盘”上,静止时它的长柄指向南方。司南长柄所指方向是( )
A
A.地理南极,地磁北极
B.地理南极,地磁南极
C.地理北极,地磁北极
D.地理北极,地磁南极
例题
磁场
磁感线
地磁场
定义:磁体周围的一种特殊物质
基本性质: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力的作用
方向:小磁针静止时N极的指向为该点的磁场方向
可以表示磁体周围的磁场分布情况
与条形磁体的磁场相似。地磁N极在地理的南极附近;地磁S极在地理的北极附近
在磁场外部,它从磁体的N极出发,
回到S极
1.关于磁感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磁感线是由小铁屑形成的
B.磁场中有许多曲线,这些曲线叫磁感线
C.小磁针在磁感线上才受力,在两条磁感线之间不受力
D.磁感线是人们为了形象地描述磁场的分布而假想出来的,实际并不存在
D
2.(2018 新疆)小明把几只小磁针放在桌面上,发现它们静止时都指向同一方向,即磁针的N极总是指向________方(选填“南”或“北”)。这说明,地球周围存在_______________。
北
磁场(地磁场)
3.在地球表面的某位置,发现能自由转动的小磁针静止时沿竖直方向,且S极向下,则该位置在( )
A.赤道附近 B.地理北极附近
C.地理南极附近 D.无法确定
C
4.如图所示为蹄形磁体周围的磁感线分布图,在a、b、c、d四点中,磁场最强的是( )
A.a点 B.b点
C.c点 D.d点
B
5.标出磁极的名称和A、B 两点的磁场方向。
N
S
N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