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3.2蜀相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3.2蜀相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02 16:27: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蜀 相




1. 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品的深层意蕴。
2. 抓住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3. 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诗人忧国忧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1.整体感知全诗的内容,把握其意境,提高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2.仔细品味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3.传承中国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走进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为杜拾遗、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一生经历坎坷,尤其是在安史之乱开始后,便流亡颠沛,之后定居成都。晚年漂泊鄂、湘一带,最后因贫病而死。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他的诗深刻反映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被称为“诗史”。
主要作品有“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著有《杜工部集》。
背景介绍
这首诗是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天拜谒诸葛亮祠时所作。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唐王朝仍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功臣。杜甫个人“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完全落空,流落蜀地,生活穷困,无论国事、家事、个人事,都使他陷于苦闷之中。因此,他到成都之后,不再“窃比稷与契”,而是追慕诸葛亮,并且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 《蜀相》便是其中的一篇。
孔雀东南飞
中国近体诗的一种。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有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
律诗
题解
蜀相,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封为武乡侯。题目不仅引出写作对象,更能突出诸葛亮在诗人心中独一无二的位置。诗人借祠写人,旨在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表达自己的敬仰和惋惜之情。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思考探究:《蜀相》是诗人在武侯祠吊古时所作,但题为“蜀相”而非“武侯祠”,这样写有何深意
诗人写这首诗,是为了追思他所仰慕、钦敬的诸葛亮。写武侯祠,是因为“盖人物千古,莫可亲承;庙貌数楹,临风结想”,可以由祠写到诸葛亮。写祠是为了写人,因此题为“蜀相”。
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明确:开头两句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点明丞相祠堂的所在地。
题为“蜀相”,却从“丞相祠堂”写起,写祠堂是为了写人,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追思、仰慕和钦敬之情。一个“寻”字突出了这种感情。因为心思其人,所以才要寻访其庙。“森森”是树木茂盛繁密的意思。一是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营造静谧、肃穆的气氛,适合追奉先人;二是衬托诸葛亮高大、正直的形象,表现了历代人民对诸葛亮的爱戴,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课文解析
思考探究:诗歌开篇对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柏树有高大茂密、威严庄重的特点。作者不直接写武侯祠而先写祠堂柏树,其作用有二:一是借“柏森森”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二是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达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明确:所描绘的这些景物,色彩鲜明,音韵嘹亮,静动相衬,恬淡自然,无限美妙地表现出武侯祠内那春意盎然的景象。然而,自然界的春天来了,祖国中兴的希望却非常渺茫。想到这里,诗人不免又产生了一种哀愁惆怅的感觉,因此说是“自春色”、“空好音”。“自”和“空”互文,刻画出一种静态和静境。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客观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把自己内心的忧伤从景物描写中传达出来,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透过这种爱国思想的折射,诗人眼中的诸葛亮形象就更加光彩照人。
课文解析
思考探究:《蜀相》颔联中哪两个字最为传神?请简要分析。
其作用有二:一是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出英雄长逝,遗迹荒落;二是惋惜连与英灵做伴的草木禽鸟也不解人事,不会凭吊那位伟大的古人。
“自春色”“空好音”的叹息,流露出作者对诸葛亮的深沉悼念。以景中含情的描写,过渡到后半篇作者对诸葛亮的评论与哀悼,便显得前后紧密呼应,感情十分真挚强烈。
思考探究:《蜀相》颔联中哪两个字最为传神?请简要分析。
青草映阶,鸟鸣婉转,春光大好,但“热闹是它们的”。诗人的心中只有对诸葛亮深深的崇敬与追怀,青草再幽媚,鸟声再动听,也入不得诗人的眼、耳,因此只能是“自春色”、“空好音”。此二句写最,绝非一般意义上的情景交融、渲染气红,这里的景与诗人的心情是不相融的,只是起到反向衬托的作用。
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明确:颈联将人们带到战乱不已的三国时代,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刻画出一位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怀古是为了伤今,在这一历史人物身上,诗人寄托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美好憧憬。
课文解析
思考探究:杜甫用“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句来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你认为准确吗
准确。这两句诗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上句写出山之前,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指出诸葛亮在当时就能预见魏、蜀、吴三足鼎立的政治形势,并为刘备制定了一整套一统天下之策,足见其为济世雄才。下句写出山之后,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蜀汉,匡扶刘禅,颂扬他为国呕心沥血的耿耿忠心。两句十四个字,将人们带到战乱不已的三国时代,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刻画出一位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
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明确:尾联咏叹了诸葛亮病死军中、功业未成的历史不幸。诸葛亮赍志以殁的悲剧性结局无疑又是一曲忠贞的赞歌,他以行动实践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因而,这位古代杰出政治家的精神境界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也使得无数后人拥有了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课文解析
思考探究:诗中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诗人自己呢?
诗中的“英雄”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首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成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
这里的英雄也包括诗人自己。
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远大的理想和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都无可奈何地落空了。杜甫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痛苦的。这痛苦是他心头永远的伤口。“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两句诗,寄托了诗人理想难以实现的悲哀,是诗人用自己壮志难酬的痛苦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赏析
思考探究:试结合《蜀相》全诗,总结其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这首诗歌,只有短短八句,包含着叙事、写景、议论、抒情几种表达方式。从诗歌来看,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表明了武侯祠的地点。“何处寻”是抒情。诗人运用设问抒发了自己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柏森森”是写景,是对祠堂总体环境的描写。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也是写景,其中“自”和“空”也是抒情。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以叙事为主,交织着议论和抒情,也有对诸葛亮的评价与赞扬。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抒情,也是议论,抒写了诗人的感叹和哀切之情。这几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增强了诗歌的表达效果。
思考探究:《蜀相》颔联能否改成“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不能。“碧草春色”“黄鹂好音”不算荒凉之景,应该是春意盎然的景象,但景虽好,诗人无心欣赏。用“尽”“皆”传达的是兴奋之情。本诗运用的是反衬手法,以乐景衬哀情。眼前的武侯祠尽管碧草依然映阶,黄鹂还在啼啭,但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先哲已去,如今遭逢乱世,没有了像诸葛亮那样的济世英才,因而心中涌起无限的感伤和凄凉之情!所以,诗人才有“自”“空”二字的深沉感慨。
思考探究:结合诗句,分析借古抒怀这一艺术手法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颈联浓墨重彩,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上句写出山之前,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提出隆中对策,指出诸葛亮在当时就能预见孙、刘、曹鼎足三分的政治形势,并为刘备制定了一整套统一天下之策,足见其济世雄才。下句写出山之后,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蜀汉,辅佐刘禅,颂扬他为国呕心沥血的耿耿忠心。两句十四个字,将人们带到战乱不已的三国时代,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刻画出一位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怀古是为了鉴今。诗人写作此诗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分崩离析,人民流离失所,使诗人忧心如焚。他渴望能有忠臣贤相匡扶社稷,整顿乾坤,恢复国家的和平统一。正是这种忧国思想凝聚成诗人对诸葛亮的敬慕之情;在这一历史人物身上,诗人寄托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美好憧憬。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 相
自问自答 点明地点
描述景象 反向衬托
称赞业绩 表达仰慕
壮志未酬 痛苦伤感




虚实相生
这首诗歌,只有短短八句,包含着叙事、写景、议论、抒情几种表达方法。
借古喻己
找寻叙写诸葛亮生平事迹的诗句,并说明概括性地历数了诸葛亮的哪些生平事迹?
颈联:三顾频繁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写作特点
(1)运用夸张的手法。“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等句
(2)运用想象的手法。“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缘”
(3)环境的烘托与渲染或者多样的意象,营造出多种意境。“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4)强烈而直接的情感表达方式。抓住全诗“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咏三叹的句子。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蜀相》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之情,抒发了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下列对诗歌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颔联写祠堂的荒凉空寂,看似写吊古情怀,实际也是诗人在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
B.颈联写诸葛亮的一生功业,赞颂其雄才大略和忠心报国,具有非凡的概括力。
C.尾联的“英雄”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具有报国雄心、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
D.全诗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笔墨淋漓,感情真挚,充分体现了杜诗奔放飘逸的风格。
D
解析 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