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卷(旧教材全国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
1.西周前期的统治者在构建政权合法性的过程中,主张要怀敬畏之心处理朝政,施恩于百姓。而秦始皇称统一天下的关键因素是“(自己)兴兵诛暴乱”,并未提及民众对统一的贡献与牺牲,民众只是其实现自己政治目标的工具而已。这一变化说明( )
A.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 B.社会政治体制发生变动
C.儒家民本思想受到关注 D.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2.从汉朝到唐朝,土地兼并被视为国之大害,千方百计加以抑制。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但农作物产量倍增,工商业盛况空前,市民阶层壮大。这说明( )
A.土地兼并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 B.租佃经营方式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
C.不抑兼并政策导致了贫富分化严重 D.放任土地兼并会导致政府税源锐减
3.学者颜元曾评论道:“朱子遗风至今日,衣冠文士羞与武夫齿,秀才挟弓矢出,乡人皆惊,甚至子弟骑射武装,父兄便以不才目之,长此不返,四海溃弱。”“宋元来儒者,却习成妇女态,甚可羞。”据此可知,颜元( )
A.倡导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 B.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C.反对理学对士人的消极影响 D.赞同宋代重文轻武政策
4.明清时期,诸多贪财吝啬的徽商人物形象常常作为文学作品中的主角。康熙《徽州府志》中也有:“然其(徽商)家居也,为俭啬而务蓄积。……女人犹能称俭,居乡数月,不占(沾)鱼肉,日挫针织缝纫锭。”这表明,明清时期( )
A.徽商形成一定社会影响 B.商帮集团逐渐走向衰落
C.政府推崇徽商致富精神 D.文学作品创作脱离现实
5.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中认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清军的抵抗是局部的,而不是全国范围的,仅在广州地区、京津地区与侵略者流血鏖战,而在上海、舟山、大连湾、芝罘等地却与英法联军猫鼠同床,和平共处。”这反映了( )
A.时局的变化影响其战争政策 B.洋务派奉行“师夷长技以自强”
C.脱离民众导致对外战争失败 D.东南、京津成为中外争夺焦点
6.有学者指出,五四运动以后,形势大变,只听得这处也谈新思潮,那处也谈新思潮;这处也看见新出版品,那处也看见新出版品,且新出版品骤然增至四百余种之多。这表明,五四运动( )
A.利于推动近代国人思想解放 B.起到促进科学文化发展的作用
C.开启了中国思想革命的先河 D.倡导文学作品平民化与世俗化
7.从1939年起中共中央领导人发表了一系列论著,如: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张闻天《共产党员的权利与义务》、陈云《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等;毛泽东特别强调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工程”。上述活动( )
A.彻底纠正了党内的“左”倾错误 B.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C.加强了党对民族战争的领导能力 D.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正式形成
8.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现在)恢复和坚持了长期行之有效的各项经济政策”。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这一变化( )
A.有利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
B.表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完善
C.反映出当时彻底否定了计划经济
D.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产物
9.梭伦指出,要停止贵族和平民之间方兴未艾的纷扰,就必须制定一项社会契约。故而他所实行的一系列改革都用国家立法的形式颁布(部分见下表)。这些举措( )
1 通过修改旧法,建立新法,运用法律来打击和限制贵族的经济政治势力
2 通过法律维护私有制,以财产多少划分公民等级和权利义务
3 禁止血亲复仇和私自报复,赋予受害者有上庭申诉和赔偿的权利
A.较好地维护了财产的私有性 B.体现出梭伦改革中蕴含中庸思想
C.促使雅典民主政治得以确立 D.有利于维护古代雅典社会的稳定
10.据统计,英国工业品出口额从19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增加了约5倍,但棉纺织品等纤维制品所占比例从72%减少到44%。英国纤维制品的主要出口地,欧洲地区由占5成以上降到不足10%,取而代之的是在拉美和亚洲的比例增加,仅亚洲的份额就达50%以上。上述变化说明( )
A.英国工业向生产资料的生产转移 B.交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形成
C.英国海外投资以拉美和亚洲为重点 D.世界经济主导权开始发生转移
11.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创立的比较经济学是指从宏观出发,运用比较方法,研究世界领域内不同国家间的经济制度、经济类型、经济现象、经济理论等方面差别的一门经济学科。通过比较研究,探索或阐明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的特殊规律和共同规律。比较经济学产生的背景是( )
A.资本主义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 B.苏联经济建设取得历史性的成就
C.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普遍采用 D.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的兴衰
12.20世纪90年代,美国政府声称对华开始实行“全面接触”战略,并在此基础上宣布了“新的人权战略”,强调“人权高于主权”,进一步关注中国的“人权犯”政治犯”,鼓励人权对话,并宣布建立以中国为主要日标的“亚洲民主电台”。据此可知,美国这一政策( )
A.旨在宣扬西方价值体系 B.反映了经济民族主义的倾向
C.体现了明显的妥协色彩 D.是冷战思维在新时期的表现
二、非选择题,共计52分。
(一)必做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新航线的开辟,促使以中国为中心的瓷器贸易体系从区域走向全球的重要转折。下袁“沉船数量及来源地统计”,见证了当时远洋贸易的繁荣。
沉船数量及来源地统计(单位:艘)
沉船编年 中国 东南亚 葡萄牙 荷兰 西班牙 其他 总计
第一期:15世纪末期至16世纪60年代 3 8 2 0 0 0 13
第二期:16世纪70和80年代 5 3 3 0 6 0 17
第三期:16世纪90年代至17世纪40年代 4 0 11 14 5 1 35
第四期:17世纪90年代至18世纪20年代 3 1 1 11 1 0 17
总计 15 12 17 25 12 1 82
材料二 在东亚和东南亚海域,荷兰一方面持续围攻西班牙、葡萄牙的贸易据点和商船,另一方面也积极谋求与中国、日本开展贸易活动。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这是世界上第一家公开向市场募集资金的“股份有限公司”,负责经营荷兰在亚洲地区贸易活动。为了更安全、更便捷地开展荷中贸易,荷兰东印度公司还于1611年开辟了从好望角向南靠近南极圈航行,然后沿澳大利亚西海岸北上巴达维亚的新航线。
——摘编自魏峻《16—17世纪的瓷器贸易全球化:以沉船资料为中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清时期中国海上贸易主导权的变化及其影响。(8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沉船编年中第三期和第四期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沉船数量的变化及其折射出的历史变迁。(8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荷兰在17世纪活动东南业地区贸易主导权的原因及其启示。(9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与西方相比,中国启蒙不仅匮缺市民社会的根基和动力,而且没有西方式的孕育了现代性的传统资源可资利用。这样,当启蒙运动移植西方现代性价值并以其批判本土传统时,传统的抗拒和文明的冲突,都是西方内源性启蒙所未曾遭遇过的。五四时代中国思想文化的转型,是一个中西文化冲突和融合的过程。从文字阐述到政治实践的西方思想启蒙一直把人的价值(文艺复兴)、人的自由权力(启蒙运动)作为基本起始点,而且人的价值、人的自由权力也是西方思想启蒙的一般归宿。而中国的思想启蒙长期以来偏离了这个方向,人的价值、人的权力始终没有成为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
——摘编自高力克《五四:未完成的启蒙》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二)选做题。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 商鞅在变法之初,就对户籍制度的重要性有清楚的认识,提出“强国知十三数”。秦献公时,“为户籍相伍”,商鞅在此基础上改革,“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秦国的户籍一般分为平民户籍和特殊户籍,前者包括秦人和外来人,后者包括贵族、官宦、爵籍等,奴隶等贱民没有户籍。商鞅规定:“宗室非有军功,不得为属籍”“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商鞅改变以家族为单位的户籍管理办法,“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商人和入赘不能单独立户。“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出生需登记在册,死亡要及时注销,登记的内容包括户主、籍贯、身份、年龄等内容。商鞅的户籍改革是其农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奠定了我国封建户籍制度的基础,影响深远。
——据《商鞅户籍制度改革及其历史意义》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商鞅户籍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商鞅户籍制度改革。(9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 1898年5月和7月,美国海军先后在菲律宾和古巴歼灭了西班牙舰队。12月,美国和西班牙在巴黎签订了合约,规定西班牙放弃对古巴的主权,古巴由美军占领;将菲律宾、波多黎各、 关岛让与美国,美国付给西班牙2000万美元作为获得新土地的代价。它炮制了一个规定美古关系原则的文件——“普拉特修正案”,规定古巴不得同外国缔结任何损害古巴“独立”的条约;美国有权干涉古巴事务等。由此,古巴沦为美国“统而不并”的殖民地。正如《华盛顿邮报》1898年的一篇社论所说的:“无论如何,我们为一种新的感觉所激励。 就像尝到在屠场上的鲜血的味道,人们尝到了帝国的味道。”
——摘编自吴于鹰、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西战争的背景及实质。(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西战争对美国和国际局势的影响。(9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吴运铎,祖籍湖北武汉,1917年出生于江西萍乡。这位英雄人物在抗战时期投身革命,为研制弹药多次负伤,九死一生,落下终身残疾。新中国成立时,这位老兵的左眼已失明,右眼长期红肿流泪。腿上的关节因长期被绷带固定,已经硬化。身体残疾的吴运铎被党组织送到苏联进行治疗,并受到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夫人的热切接见。回国后,1951年吴运铎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并出任某兵工研究所的所长。他虽然身体不好,阴天下雨时浑身疼痛难忍,但还是坚持常驻所里,和大家一起加班。他说:“世界上总有这样一种人,为了别人的幸福,总是把自己的痛苦掩盖起来。像卓娅、舒拉、刘胡兰、保尔·柯察金、黄继光。”20世纪60年代,外国有一项专利权要以很高的价格卖给中国。吴运铎主动请战,他和同事全力拼搏,只用了28天就攻克了这个难题,为国家节约了大笔经费。他是那个时代的军工英雄,也是那个时代的精神象征。雷锋生前最喜欢读的书有两本,一本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本就是《把一切献给党》(吴运铎的自传)。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网《吴运铎:用忠诚和坚强书写人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吴运铎在新中国做出重大贡献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吴运铎的时代精神。(6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建立于武王伐纣灭商的基础上,为构建合法性的政权,西周前期的统治者怀着敬畏之心处理朝政,施恩于百姓;但随着周王室衰微,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动荡,统一成为历史发展趋势,秦始皇“(自己)兴兵诛暴乱”,统一天下。这一变化说明社会政治体制发生变动,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排除A项;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备受打击,排除C项;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是郡县制取代分封制,这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2.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导致土地集中,但也促进了租佃关系的发展,“农作物产量倍增,工商业盛况空前,市民阶层壮大”则表明租佃经营方式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需要,故B正确。土地兼并与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减轻之间没有必然关系,而且土地兼并更可能会加重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故排除A。C、D两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故排除。
3.答案:C
解析:考查宋明理学。由题目中“朱子遗风……衣冠文士羞与武夫齿……四海溃弱”“儒者,却习成妇女态”等信息可知,颜元反对理学对士人的消极影响,故C项正确。宋明理学主张以纲常名教来束缚人性,且女性地位无论在家庭还是社会中都较低,故排除A项;材料中未提及“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故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相反,故排除。
4.答案:A
解析:明清时期,伴随商品经济发展,徽商集团崛起,文学创作和史志编篡中对徽商都给予了一定的关注,故A项正确。“逐渐走向衰落”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项;明清时期,政府仍在施行抑商政策,“推崇”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项;明清小说是社会现实的反映,徽商中也确有“贪财吝啬”之人,故排除D项。
5.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清军的抵抗是局部的,而不是全国范围的,仅在广州地区京津地区与侵略者流血鏖战”可以看出清朝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不敢放手发动群众,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作者认为这是导致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的重要因素,C符合题干要求,C项正确;上海、浙江舟山、辽东半岛、山东芝罘与太平天国运动联系不大A项不合适,BD选项是对材料片面的理解,排除。
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五四运动以后到处谈新思潮,到处都看见新出版品,且新出版品骤然增至四百余种之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有利于推动近代国人的思想解放,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五四运动有利于推动社会新思潮的传播,并未涉及科学,故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开启了”,故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7.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活动与“左”倾错误无关,排除A项;1937年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表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毛泽东及其余中共中央领导人的活动都强调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党的建设有利于增强党的凝来力战斗力,能够加强党对民族战争的领导能力,C项正确;1940年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排除D项。
8.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可知,要允许发展商品经济,这是城市经济的基本内容,有利于城市经济改革,“1984年”也表明了这一点,A项正确。B项说法绝对化,是错误的。当时我国仍保留有计划经济的色彩,故C项错误。D项表述错误,当时处于中国建设时期而不是革命时期。
9.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梭伦通过国家立法来协调社会关系,这有利于维护雅典的社会的稳定,故D项正确。维护财产私有性只体现了表中部分信息,故排除A项;“中庸思想”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B项;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主要表现在其建立的民主架构动摇了旧氏族贵族的世袭特权,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C项。
1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从19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英国工业品出口迅速增加,但棉纺织品等纤维制品所占比例不断缩小,且更多地向亚洲和拉美地区出口。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中后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在1870年以后进入以重工业为主导的第二次工业革命,这促进了英国出口工业品的结构变化:从以棉纺织品为代表的轻工业品向生产资料的生产(重工业)产品转变,进而说明英国工业向生产资料的生产转移,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交通革命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英国工业品的出口,未涉及英国海外投资情况,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世界经济主导权开始发生转移”,排除D项。
11.答案:D
解析:“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是基于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严重的经济危机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而展开的,面对经济危机,美国罗斯福新政借鉴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经验,苏联也借欧美经济危机之机发展自己。资本主义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苏联经济建设取得历史性的成就都是片面的解读,AB错误,D正确。二战后到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用的是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C错误。
1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在两极格局解体后,推出“北约新战略”,确立了以“人权高于主权”为理论基础的“新干涉主义”,对华进行所谓的“人权外交”,其实质是为了维护美国国家利益和企图和平演变中国,这是后冷战时期美国冷战思维在政治领域的表现,D项正确;宣扬西方价值体系是美国实行和平演变的手段,而非目的,排除A项;材料是新时期冷战思维在政治领域的表现,排除B项;美国对华强硬,排除C项。
13.答案:(1)明朝政府推行“海禁政策”,导致海上贸易活动大为减少,私人的海上走私活动依旧频繁;海禁政策导致倭患的兴起,严重威胁到海防的安全;明朝后期,政府实行“隆庆开关”,东西方贸易规模扩大,白银大量流向中国;受清代的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中国的海上贸易虽然扩大不多,依旧保持了相当的规模;西方殖民者的海上活动的日益频繁,传统的朝贡体系和朝贡贸易格局遭到挑战。
(2)第三期中,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沉船数量均较多,反映出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在东南亚地区贸易活动的频繁,并占据贸易主导权;第四期中,荷兰沉船数量占据压倒性优势,西班牙、葡萄牙沉船数量非常少,反映荷兰已获得东南亚海域贸易主导权。
(3)原因:对新市场和新航线的积极开拓;成立东印度公司,支持亚洲的殖民和贸易;强大的造船和航海技术、庞大的商船队。
启示:重视海洋权益和海洋的开发和利用;保持对外开放和积极拓展海上贸易活动;海权观念和海上贸易理念相结合,注重依靠国家综合力量和海上军事力量保护海上贸易活动。
解析:(1)变化和影响:根据表格材料,通过沉船中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的沉船数日对比,分析商业贸易活动的频率,看海上贸易主导权的变化,沉船来源地存在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第一期包括沉船13艘,其中东南亚船舶8艘,相比中国商船3艘和葡萄牙商船2艘,占据明显优势,东南亚类型的沉船在数量上的显著优势与同时期明王朝控制朝贡贸易规模及推行海禁政策有关。进入16世纪,葡萄牙人和荷兰人进入东南亚海域建立贸易点,并试图谋求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贸易。不过,受制于明朝拒绝直接贸易的态度和香料贸易的首要需求,欧洲人在远东海域的贸易力度还相对有限。明王朝宣布调整海洋贸易政策,史称隆庆开关,海禁政策终结,中国的海洋贸易进入了新时期。中国商船再次成为东南亚海域贸易的主导力量,第三期的突出表现是荷兰和葡萄牙沉船数量遥遥领先,而此时东南亚国家在区域贸易中的作用已被边缘化,即西方殖民者的海上活动的日益频繁,传统的朝贡体系和朝贡贸易格局遭到挑战。(2)历史变迁:根据材料中的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三期的突出表现是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沉船数量遥遥领先,而此时东南亚国家在区域贸易中的作用已被边缘化。第四期时,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数量暗示了其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葡萄牙对华较大规模的瓷器贸易在本期开始时已走向尾声。(3)原因:根据材料三“为了更安全、更便捷地开展荷中贸易,荷兰东印度公司还于1611年开辟了从好望角向南靠近南极圈航行,然后沿澳大利亚西海岸北上巴达维亚的新航线。”可推出对新市场和新航线的积极开拓;根据材料三“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这是世界上第一家公开向市场募集资金的‘股份有限公司’,负责经营荷兰在亚洲地区贸易活动。”可推出成立东印度公司,支持亚洲的殖民和贸易;并结合所学可知,荷兰拥有强大的造船和航海技术、庞大的商船队。启示:结合海权观念和海上贸易谈启示,即重视海洋权益和海洋的开发和利用;保持对外开放和积极拓展海上贸易活动;海权观念和海上贸易理念相结合,注重依靠国家综合力量和海上军事力量保护海上贸易活动。
14.答案:示例:
观点:高力克先生认为,中国启蒙运动肇端于中西文明的冲突。
评析: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国门逐渐被打开,西学东渐。林则徐、魏源等开眼看世界,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洋务派将魏源提出的“帅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提出“中体西用”,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列强对华输出资本,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国民民族意识的觉醒;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为复辟帝制,接受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资产阶级高举民主、科学、人权、自由等大旗,掀起新文化运动,进一步启迪了民智,为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做了思想准备;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五四运动兴起,民主、科学、人权、自由等思想与民族主义结伴而行,促进了新思潮的蓬勃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总之,伴随着中西文明的冲突,西方启蒙思想不断传入,中国的思想启蒙运动不断发展。
解析:据题目要求,首先需要提取观点,据材料“当启蒙运动移植西方现代性价值并以其批判本土传统时,传统的抗拒和文明的冲突”,可以提取观点为“高力克先生认为,中国启蒙运动肇端于中西文明的冲突。”,然后结合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中的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相关知识展开评析,如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国门逐渐被打开,西学东渐。林则徐、魏源等开眼看世界,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洋务派将魏源提出的“帅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提出“中体西用”,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列强对华输出资本,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国民民族意识的觉醒;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为复辟帝制,接受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资产阶级高举民主、科学、人权、自由等大旗,掀起新文化运动,进一步启迪了民智,为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做了思想准备;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五四运动兴起,民主、科学、人权、自由等思想与民族主义结伴而行,促进了新思潮的蓬勃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最后进行总结:总之,伴随着中西文明的冲突,西方启蒙思想不断传入,中国的思想启蒙运动不断发展。
15.答案:
(1)主要内容:行什伍连坐制度;建立户籍流动机制;发展封建小家庭;压制商业发展;完善的户籍管理制度。
(2)简要评价:加强了人口控制,强化了社会治安;增强了秦国的国力,为统一打下了基础;奠定了我国封建户籍制度的基础,影响深远。商鞅的户籍制度是封建统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了对百姓的压迫与奴役,打击了宗室贵族,造成了社会矛盾的激化。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析:(1)本题考查商鞅户籍制度改革。本小问,依据材料改革内容逐一分析概括。
(2)本小问,依据材料中的改革内容和成效,结合所学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
16.答案:
(1)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改变了列强之间的力量对比,列强要求重新瓜分世界(或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要求按实力重新瓜分世界);美国国力的增强,积极推行对外扩张政策;西班牙的日趋衰落。
实质:帝国主义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战争。
(2)影响:美国确立了在西半球的霸主地位;西班牙进一步衰落;引发了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激烈斗争。
解析:(1)第一小问背景,根据“1898年”得出阶段特征,第二次工业革命改变了列强之间的力量对比,列强要求重新瓜分世界(或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要求按实力重新瓜分世界);根据“美国海军先后在菲律宾和古巴歼灭了西班牙舰队”得出,美国国力的增强,积极推行对外扩张政策;根据材料西班牙战败,放弃对古巴的主权、让与多地得出,西班牙的日趋衰落。第二小问实质,美国与西班牙作为作战双方进行的都是非正义的抢夺殖民地的帝国主义战争。(2)美西战争对美国和国际局势的影响,分为两个层面作答,根据材料和所学美国战胜了西班牙得出,美国确立了在西半球的霸主地位;根据西班牙战败,“西班牙放弃对古巴的主权”“将菲律宾、波多黎各、关岛让与美国”得出,西班牙进一步衰落;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的阶段特征得出,引发了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激烈斗争。
17.答案:(1)解放前经验和技术的积累;党和政府的关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英雄模范人物的带动作用;苏联阅历的影响。
(2)忠党爱国精神;不屈不挠拼搏精神;勇于创新精神;勇于担当、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精神
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这位英雄人物在抗战时期投身革命,为研制弹药多次负伤”“吴运铎被党组织送到苏联进行治疗”“像卓娅、舒拉、刘胡兰、保尔·柯察金、黄继光”等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相关答案。(2)时代精神:根据第一问的回答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时代精神即可。